观世音菩萨像片(观世音菩萨像片图片大全)

八大菩萨详细的介绍(有图片更好)
1、观世音菩萨,玄藏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面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淮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2、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像是坦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虚空藏菩萨,为藏福德于虚无限境界之意,表示气福可以无限生产和分配的可能性。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东密虚早咐空藏菩萨求闻持聪明法观想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妙而怡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垂下,将手掌向外。
4、金刚手,即金刚萨多,又称秘密主,上面已作介绍,略。
5、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敬睁辩”,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还视为金刚萨同体。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6、文殊师利菩萨。他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化号。“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盖障菩萨。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萨。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亮缺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众生不度,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萨的雕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
观音一共有几种,他们分别代表着什么?
1、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2、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3、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4、圆光观音(梵王身):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5、游戏观音(帝释身):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
6、白衣观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7、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
8、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9、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10、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携做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
11、德王观音(长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卅三身之梵王,梵王乃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12、水月观音(居士身):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 。
13、一叶观音(宰官身),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宰官。
14、青颈观音(婆罗门身):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卅三身中佛身
15、威德观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16、延命观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17、众宝观音(优婆塞身局竖):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卅身中之长者。
18、岩户观音(优婆姨身):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19、能静观音(长者妇女身):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20、阿耨观音(居士妇女身):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21、阿摩提观音(宰官妇女身):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卅身中之毗沙门身
22、叶衣观音(婆罗门妇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卅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23、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24、多罗尊观音(童女身):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辩腊衡,合掌持青莲花。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25、蛤蜊观音(天身):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
26、六时观音(龙身):作居士装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27、普悲观音(夜叉身):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28、马郎妇观音(乾闼婆身):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29、合掌观音(阿修罗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30、一如观音(迦楼罗身):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
31、不二观音(紧那罗身):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执金刚身。
32、持莲观音(摩睺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33、沥水观音(执金刚神身):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扩展资料
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观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
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基辛说:“宗教强化了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即死亡、疾病、饥荒、洪水、失败等等。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言,充满了不可预料、反复无常和意外的悲剧。”中国民众信仰观音菩萨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观音入主中国初期,观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中国佛教对观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现在编造观音菩萨的新的身世,这就是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妙善公主说。印度的男观音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这种女观音身世说,最早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这些观音故事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致使中国化的女观音菩萨,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观音菩萨。
参考资料:三十三观音—百度百科
观音菩萨的形像
明代阙名彩画《白衣观音图》
观音,原译观世音,梵文为阿婆卢吉俱合婆罗,译为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唐朝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于是去掉了世字,简称观音,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缓衡烁迦罗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阿么[齿*来]等,亦皆扰知做有个别之仪轨。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举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拏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此外,摩诃止观卷二上举有六观音,诸尊真言句义抄揭示十五观音,又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其中,部分非基于经轨而来,而系至后世混合中国及日本之民俗信仰所产生。
而根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如下:
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头顶:有肉髻。
冠:以毗楞伽摩尼宝为天冠。天冠中有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面:如阎浮檀金色。
眉间毫相:各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项:项有圆光,四周各有千由旬。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为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
手指:手一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中,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中,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
下足: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又根据《楞严经》记载,观音菩萨获得耳根圆通,能使见闻知觉浑然圆融,交彻互用,为一为多,随意自在,能现无数妙容,能说无边神咒。
首: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臂: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猛衫、八万四千因陀罗臂。
目: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观音菩萨有多少种像,各是什么样的?乾隆时期流行什么样的观音像?如题 谢谢了
观世音菩萨为摄化而自在示现三十三种形像。法华经普门品及其他诸种感应传、持验记常述之,由此,民间亦流传此类图像,较著者有清代卓峰之观音应化图三十三幅。三十三观音之名称及形像为: (一)杨柳观音,踞坐岩上,右手执杨柳,表千手观音之杨柳手三昧。(二)龙头观音,乘云中之龙,表三十三身之天龙身。(三)持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表三十三身中之声闻身。(四)圆光观音,身边放光明,表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文意。(五)游戏观音,箕坐云中,表‘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文意。(六)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结定印,表三十三身中之比丘、比丘尼身。(七)莲卧观音,合掌,左向坐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小王身。(八)泷见观音,倚岩视右方之瀑布,表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文意。(九)施药观音,坐于池边,注视莲华,表‘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之文意。(十)鱼篮观音,乘大鱼,浮于水上,表‘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之文意。(十一)德王观音,趺坐岩上,右手执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梵王身。 (十二)水月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中,注视水中之月,表三十三身中之辟支佛身。(十三)一叶观音,乘一叶莲瓣,浮于水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宰官身。(十四)青颈观音,倚岩,左方有瓶,插以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佛身。(十五)威德观音,箕坐,左手持莲,表三十三身中之天大将军身。(十六)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颊,表‘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之文意。(十七)众宝观音,向左平坐,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十八)岩户观音,端坐岩窟中,表‘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之文意。(十九)能静观音,在岩壁间,两手按一岩上,表‘为求金银琉璃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之文意。(廿)阿耨观音,坐岩观海,表‘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之文意。(廿一)阿摩提观音,箕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廿二)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帝释身。(廿三)琉璃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上,桐租两手持钵,表三十三身中之自在天身。(廿四)多罗尊观音,立云中,表‘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之文意。(廿五)蛤蜊观音,示现蛤蜊中,表三十三身中之菩萨身。(廿六)六时观音,右手持梵夹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廿七)普悲观音,衣端受风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大自在天身。(廿八) 马郎妇观音,妇女大世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妇女身。(廿九)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婆罗门身。(卅)一如观音,坐云中作飞行状,表‘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之文意。(卅一)不二观音,两手相叉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卅二)持莲观音,持一茎之莲,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卅三)洒水观音,左手持钵,右手执杨柳滚轮肢枝之立像,表‘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文意。其中,除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等五观音外,皆为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之观音形像。请参考[佛像图汇卷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9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