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念恩生敬讲解(念恩生敬的学员分享)

学佛百科2023-04-28118

破斥二种妄见

佛法修学的重点是止观,《道次第》中也指氏稿出观察修和安住修(既止观禅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强调观察修的重要性。在修行实践中,不同的人确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头脑聪明,脑筋灵活的人修观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止,那些不爱动脑筋、不爱思维教理,修苦行的人修止就可以不需要修观。另一种观点认为闻思阶段要思维,进入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了。宗大师驳斥了两种错误观点,持此类观点的人要么偏执一端落入玄谈,要么不明教理盲修瞎练。止和观的功用不同,两类人都应该修止观。如理作意的正向思维是必要的修行过程,要和非理作意的错误分别进行区分。

在佛法修学的路上,我也时而偏止,时而偏观。对于止观实践的运用很不到位,比如同喜班的课程我们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随缘还是进取等。或许刚进入书院,对师父信愿具足,师父开示佛教徒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三宝弟子并不消极,出家乃大丈夫事,是最积极的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等。我对此类观点用地藏经的话说就是闻即信受。心虽安住于此,但没做必要的观察修,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只是浅浅的信,是没有根基的。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受影响。

修依止法,我也是观察修大于安住修,或者说安住修少之又少,更多时间用于观察了。宗大师在法义中说的很明白,比如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念恩生敬和净信为本,因为凡夫都有寻过之心,假如做不到视师如佛,就会寻上师或导师的过失。比如导师有时候会念错别字。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对导师就没有感觉了。对佛法也没有信心了。念恩生敬就是要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长养我们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强化我们的依止之心。明白了道理之后,把心安住在导师的功德上就好了,不断熟悉念搏安住这是正确的安住修。因为没有机缘面见师父,所以很多时候心还是容易落在思维推理上。

学法义看视频或定课时,昏沉的时候少亢奋的时候多。本来脑筋不够灵活还容易胡思乱想,念头飞起时很难安住,我觉得我最大的弊端就是忆念他人对我的不公平。之前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付出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为什么我这么善良的人命途多舛坎坷波折,为什么那仔核祥些道貌岸然的人却能左右逢源八面威风,想来想去就会恨,恨那些曾经欺负我伤害过我的人,学佛多年后才明白,这么做只能强化自己的嗔恨心,这种念头容易招感相应的对镜,这是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曼德拉当选总统后宴请曾经折磨他的狱卒并站起来举了三个躬,他的助理不解,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牢房迈向通往自由大门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够把过去的悲痛和怨恨的经历留在身后的话,那么虽然我人出去了,但是我的心仍然在监狱之中。所以该放下的还需要及时放下。

师父开示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就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乃至睡觉时保持良好的觉知,学会用智慧观照自己的念头。把心安住于正知正念。

念恩生敬

善知识对我的恩德是如此之多,离苦海,出三界,脱离世间的枷锁,开智慧,断烦恼,解放思想的牢笼,乃至从此岸到彼岸的解脱……如果没有善知识,我将在漫漫长夜里生死轮回,继续那永不停歇的迷梦。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出戏,随着业力在生死轮回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就像师父所说,在六道中以不同的生命形态轮回着,一会儿在天堂,一会儿在地府,一会儿阿修罗,一会儿入畜道,就算是人道,一会儿是国王,一会儿又是乞丐。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层面。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生生世世不得不延续这光怪陆离的生活。之前我对轮回和轮回的苦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只是把轮回当作一个知识点来接受,对于轮回与自己的关系也没做深层次的思考。而自己的身口意还是想当然的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第一遍听到师父说不要跟着感觉走,内心很不以为然。之前接触王阳明的心学,有个核心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我想这两种说法不是矛盾的吗?第三遍观听师父这么说时,内心深深的震撼,结合自己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跟着感觉走,甭管对枣巧错,这种感觉也是有一点一滴的习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没有觉察力,根本意识不到对错。这种习惯就是受贪嗔痴的支配,所以师父说你跟着感觉走结果就是下地狱。师父还说过,凡夫心很粗,根本觉察不到这些很细微的东西。学到这里,我深深的汗颜,我所追求的自以为无比崇高的东西不正是由自己的喜好形成的感觉,经过日积月累的熏习而不断强化的凳旅键吗?这里面没有贪欲的成分嘛?师父说,你有贪嗔痴的心行就有三恶道相应,我终于明白一念佛一念魔,一切法有心想生到底指的是什么。就像咱们的义工师兄们,不是正在通往成就菩提成佛作祖的道路上吗?轮回是有轮回的心理形成的,轮回的心理有自己的念头心行形成的,这一切是因为无明贪嗔痴,虽然进书院一年半,特别是多次下决心走出轮回,可很多次都是不自觉的进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尴尬境地。每次气馁甚至对佛法有所怀疑,为什么别人学佛很管用,我学佛感觉没有用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当师父说,你对善知识很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对法有信心,你就会自觉把法用起来,反之,你对善知识没信心,就会对佛法没信心,佛法对你也不会产生作用。不必要的自尊导致对别人的轻蔑及对自己的高举,再就是对他人的寻过之心,导致不能客观公正评估一个人或一件事。这样的心理很难根除,虽然暂时能去掉,时不时蹦出来,乃至对善知识没有应有的净信和恭敬。这也是学的虽然很多,为啥不能真实利用的原因。师父说,我虽然读的书不是很多,但我领会的多,运用的多。之前读到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很不以为然。我所理解的学佛,是六组那样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节课让镇谨我明白,凡夫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师父曾说,一种行为的养成和巩固需要三年的时间,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乃至行住坐卧,无不透露着修行,乃至最后的临门一脚,关键时刻也需要善知识的点播,学佛并非暴风骤雨的浇灌,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润泽,所有的一切都离开善知识的引导。

为孝必敬(2)

《论语》学习之 20702

【思考之四】 我 们 对父母做到敬了吗?

能做到养父母尚且不算为孝,更何况连养都做不到呢?有了“养”还不够,还要有“敬”。大部分人会觉得:“我还可以吧,我对父母很尊敬,也比较谦恭有礼。”我们就对照自己 辨析检查 一下吧。

第一,我 们 对父母做到 “ 敬 ” 了吗?

有人说,父母又不是外人,还搞什么形式?可夫子在《孝经》里告诉我们,“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敬,一定是从敬父母开始的,对父母不敬的人,对其他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恭敬。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我们尚且做不到恭敬伏穗,那对其他人的敬是从何而来呢?《一只麻雀的故事》和《那是什么》微型剧,讲述的那个老年父亲问了几遍“那是什么?”儿子就不耐烦了,冲父亲发火了;可父亲拿出日记本,儿子小时候就曾问了父亲21次,父亲都是耐心回答“那是麻雀。”

回想一下,在我们小的时候,多久才学会用筷子、系鞋带练过多少遍?我们把屎尿拉在父母身上有多少次?我们的父母有没有不耐烦?父母年龄大了,有些事遗忘了,脾气变得暴躁了,对电子产品不会用了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我们是如何做的?

我们反思自己了吗?仅仅供养父母吃好喝好,他们内心可以感受到我们所谓的“孝”了吗?

有一首 《老来难》 唱到:“老来难、老来难,劝人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从何时起,父母渐渐被边缘化了,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了,不敢说话了。我们要超越的,就是通过真正的敬重让父母感受到尊严,以无忧和喜悦的心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 外在的礼仪和内心的敬重是不是一致呢?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礼的规范和要求,其实都是诚敬内心的外在显现,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内有尺备深切的诚敬,外在才有合宜的礼节。

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关注自己,不习惯看别人的长处,不习惯恭敬他人。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恭敬父母、恭敬他人的好处,认识到不敬心和傲慢心的危害时,才会发自内心要去改变,做到戒慎恐惧。

在古代,因“孝”被举荐做官的很多,尤其是汉朝推行“举孝廉”之后。著名的舜帝,二十岁就因孝出了名,三十岁时被举荐给尧帝作为帝位候选人,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同时观察他的德行。他的父亲是个瞎子,和舜的后母以及弟弟象,一直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他一个人在田里大哭,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始终恭敬侍奉父母、友爱后母生的弟弟。在他六十一岁登上帝位时,“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他朝见父亲时和悦恭谨,遵循为子之道。

《孝经·广要道章》说出了“敬”更为深远的功效:“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里的“要道”,是说要从我自身做起,从我敬父母、敬身边的人做起,这样才会影响更多的人,这是和谐社会关键的方法。

作家亦舒说:“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自己最好的情绪,留给最亲近的人。在外客气,在家和气,知远近,明亲疏,善待亲人,才能不留遗憾过好这一生。

【 思考之四】 敬也是需要学习的 。

《孝经》说,“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从我们出生开始,父母把我们抱在怀里爱我们,实际上是在教我们学习爱别人。稍大一些,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那是教我们要有恭敬心。由于传统文化和圣贤教育的缺失,很多人都少了这一课。

“念恩生敬”,当我学着让自己麻木的心去体察父母的辛劳时,当内心由衷生起感恩和报恩的情感时,当把这种陵厅毁对父母的敬意推己及人时,我们就会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就会感悟该如何报答父母之恩。

前两天,组内学习《论语·学而篇》“贤贤易色章”前,一位老师就“事父母,能竭其力”提出话题。后来张茂广老师给我发来他的几段话,很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有时进行《心灵的复位练习》,或《一念而转•用4句话改变人生》。”“君子内求,就要求个彻底,修理不正的观念和想法,使之归正!心正了身才能修。”“君子求诸己,不怨乎其外,一个人该怎样内求于自心呢?(1)学会转念,(2)反躬自问,(3)反向思考。”“真正困扰我的,其实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对这件事的想法。是想法和执念伤害了我。是我自己编了一个可以伤害到自我的故事,来折磨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