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很大(福德是什么意思)

福德是什么意思
福德碧芦_词语解释
【拼音】:fú dé
【解释】:1.福分和德型薯行。2.指福分,福气。
【例句】:记得我老家乡居的门额上常卜慧者常题有“厚德载福”“德门福庆”“德茂福盛”的吉祥词语,它体现了民间百姓对德福关系的认知与追求。
南师: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样修福德?
按: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说什么》中多次提到《金刚经》重点讲福德。末学将书中主要讲述福德的段落摘抄汇总,以飨有缘,共同精进修持。 布施亮缺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著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著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敬则辩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佛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盯咐,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养。 这个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佛自动提出来问须菩提的问题,你的意思怎么样?假使有一个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金、银、车渠、玛瑙等等,通通布施出来,分散给人家,你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这个福报太大了。 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根香蕉,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猪头啊,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晓得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 譬如说,今天忽然冷了,一个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门,刚好碰到你,你怕他受凉,就把毛衣、外套脱了给他穿上。这个人真有福气,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热天,你再给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谓福报,在某个时候是福报,在另一个时候是痛苦,因为这个福报的本身是无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报,只有一个时期,福气享受过了那段时期,也是空,因为本身无自性。 所谓无自性,就是说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佛说的这个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换句话说,佛有一句秘密的话没有讲出来,那就是,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佛告诉你的,这样布施的结果,福德非常的多。实际上,佛说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个鼓励。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大身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金刚经始终在这两个问题里头转,一个是当讲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时候,马上来一个最高潮,说要多大的福报。福、智二严,是佛学的名辞,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刚钻啊,金银啊,玛瑙啊,这些世界上最宝贵的七宝去布施,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个行为所得的福报大不大?这是须菩提的答话。他说是啊,佛啊,假使有人这样来布施的话,那还得了啊!将来的福报大得很咧!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这个境界很难;要想修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报才行。佛学的基本第一步,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佛说,「以福德无故」,他说真正得一个大福报,得到什么?大福报是你证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这才是大福报,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话,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福德,来培养这个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读书,或靠两个腿子在那里咬紧牙根熬得出来的!那个持戒修定,咬紧牙关熬腿子,不过是修福德,修有为福德的一种而已。无为福德,处处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达,修不成。所以学佛果然是真智慧,这个培养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要听到佛法是智慧之学,然后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与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不到。这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简称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才我们说过嗯!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吗?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的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著,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的非常严重啊!既然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说: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萨道都在其中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福德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袭租租无量拍兆寿经下型旁曰:「福德自然。」
功德和福德怎么解释
1、受众不同:
福运清德的受众不光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功德是戒定慧,是善果,不能转赠他人。
福德中不包旁举前含功德,但功德中却有可能包含福德。福德答羡可以与他人一起享受,如果修持清净心,福德就可能转化为功德。
2、修行成果不同:
佛教认为福德再大也脱离不了六道,但功德却可以帮助精进修持佛法的人脱离六道。功德不是虚幻的意象,是增益于三乘道业之解脱。
学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远离贪瞋痴无明的系缚,心能安定而得自在,于道业上的修习更臻成熟,就生起种种不可思议的解脱功德。
3、用心不同:
功德在智了其空,那就是功德。做了这么多事情,心里头痕迹都没有,那就是功德。
做的这些好事,念念不忘,我做了这个好事,我做了那个好事,那就是福德。
做善事是福德,杀戮自然不算功德。只要将人的行为归正了,这种福德自然就会深厚。这也就是有为的积德和无为的积德。这些积德的范畴,都是属于福德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德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一日禅:福德与智慧缺一不可
真正的福德是什么
我首先解释一下福德和功德的含义和区别,这里指的“福”就是福报与福气,“德”指的是“得到”的意思,就是说你得到这个福报与福气的意思。“功”就是你所作以来的功夫,“德”就是你“得到”的意思,就是说你得到了你所作的结果与功夫的意思。
福报和功德不一样,比如说,在社会上的金钱、财富、地位、权势都属于福德,人间的福德是对外的,所以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我有金钱,大家一起花;我有房子可以送给他人住;我有吃的、穿的可以送给别人,布施给他人,供养给诸佛菩萨,中好福德可以跟大家一起共同享受。但功德不行,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内在的功夫,没有办法跟别人共享,也无法分给他人,比如,我们的智慧、功能、成就等没有办法分别他人,如果这个东西要有办法分给他人,诸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大智慧者,他们早就把自己的智慧和功德分给我们的,我们就不要修行了,自然就得到的,但为什么诸佛菩萨不分给我们呢?因为功德是自己内在的功夫,所以无法分享的,功德苯教经典云:“父修父成就,儿修儿成就,不修非成就,互相无助功”就是说,成就与功夫都要靠自己的,谁都不能帮助谁。
我再简单地解释一下福德和功德的区别,用老师来举个例子,老师的知识是他的功德,是老师自己内在的功夫;老师的房子是他的福报,是属于老师自己外在的福分,那么,老师的房子可以借给你,也可以卖给你,也可以让你住,但老师的知识无法借给你,也无法卖给你,也无法让你应用。只有你自己下功夫可以学,如果你不下功夫去学,谁都不能帮助你增添知识。
很多人一听到福德两个字,马上心里产生一种宗教迷信的说法,不知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一种惭愧的事,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少数人,没有放弃古圣先贤的教诲,他们很相信福德和功德,还发心积累福德和争取学习获得功德,但增添福报和获得功德的人数太少了,而且人心满藏欺骗和害心,创造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核武器和毒品之类,活泼动物的生命来创造各种食品等作业,敌不过众生的共业,换句话说,没有法子消除众生的灾难,所以世界上出现各种自然的大灾难,医药无法治疗的疾病。。。。。等,这些都来自于不知古圣先贤的教诲福德和功德的后果。
积累福德就是创造善业,世界不能缺少善,若人人都没有善良的心,世界上哪有爱,没有爱的世界,那就是传说中的罗刹国,罗刹国里的天龙八部和罗刹等众生,处处都是灾难,每天打打杀杀,提心吊胆的过生活,吃树皮、咬百年的骨头,生活那么艰苦,因为他们没有福报与善心,才能那样的受苦。如果人人都有慈善的心,世界就充满了爱,在有爱有善的世界里哪有战争与矛盾,哪有灾难,哪来的痛苦。人祸天灾就是老天爷给心底不善,做事不良的人类一种惩罚,也是自己过去中作恶的业报。健康的身体,俊秀的脸庞,如意的事业,宝贵的人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房间求来的,在于我们作人作事,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处,只起善念,不起恶感念,所以佛菩萨给我们赐送的奖励,也是自己在过去世中作善的业报。
人间的福报就是,这个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有权势、有文化、有儿女、有荣华富贵的家庭,叫做福报,就是世间的福报,对于佛法来说,增添人间的福报是正常,也没有什么错误的,但世间五欲六尘的福报,很容易迷惑人,你对世间的福报产生过度的欲望、执著、贪心、著相、分别的话,对你坏处以外没有好处,给你增添烦恼、灾难和痛苦。而且你荣华富贵的话,进入佛门与学习佛法是很难的,因为你被富贵所迷,你很难觉悟,而且你的心被世间红尘法遮蔽了,你所得的福报都没有离开红尘之法,所以佛法讲世间的福报叫做“红尘福”。
佛法讲的“福德”,决不是说,你在这个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有权势,不是这个。你这一生的富、贵、贫、贱,是你过去生中所修的业报。你在过去生中,修法布施,这一生当中当然受物质生活富贵荣幸;你在过去生中,卖闹铅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当然受物质生活贫乏之苦。你的生活荣华富贵也好,穷凶极恶也好,你的福报只有物质上的财富和福利,没有精神和智慧上的福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精神的财富,也没有智慧的福报,这是红尘福的果报。
佛法指的“福德”就是福气,福就是弯雀慈善,气就是运气,就是说你得到慈善运气的意思。佛经里所讲的慈善就是修学佛法,止恶行善,普度众生,开发智慧。你有慈善的运气,才能遇到佛法,你就明白止恶行善的意义,增添度化众生的勇心,开发你的大智慧,这是大福报。如果你没有慈善的运气,你根本遇不到佛法,你就不会行善除恶,你所作所谓都是利益自己的事,很多问题迷惑不解,那是你没有大福报。
比如说,现在社会里,有很多大富大贵的人,财源茂盛,权威人士,名垂青史,但遇不到佛法,或者把佛法当着迷信,善恶不辨,做人做事都迷漫,这些人只有世间的红尘福,没有出世间的福报,出世间的福报就是佛教所讲的“清尘福”。什么叫做清尘福呢?清净红尘的福报,就是说,你有慈善的运气,遇见善知识、欢喜亲近善知识、接受善知识的教诲、能够依教奉行,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修学佛法,改变人生的目标,创造精神文明,培养慈善的心,开发真正的智慧,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前因后果,消除一切烦恼和业障,超越于六道,净化世间红尘之心,获得佛的事业,这就是清净红尘福,也叫做出世间的福,这才是真正的福德。
“因定开慧”的道理。
这个智慧就是明亮的灵慧,所以,禅定这个功不能给别人,得到透明的智慧,这是我得到的,也没办法给别人。那么,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是从禅定中来的,禅定又从哪里来的呢?禅定从持戒而来的,你不持戒、不修定,你不会有智慧。你听得再多,看得再多,这在佛法叫世智辩聪,那不是真智慧,聪明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真正的智慧。所以,智慧是世界第一功德。学习佛法才能获得真正的功德和福德,那就是殊胜成就,佛身,佛语,佛意,佛的功绩,佛的事业,前四种属于佛的功德,佛的事业属于福德。
世界上真正的第一福德是,遇到善知识,真正与特殊的善知识就是如来佛,在这个世间里,如来佛是可以遇到的,但不可以求,求也不可得的。如果我们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有机缘亲近佛,做佛的学生,那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但我们没有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也没有遇见他老人家,可以说没有那么大的福报。这不幸之中的大幸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佛祖的教化还没有消失,而且历代的上师和自己的师傅他们把佛祖的教化传播下来,我们今天遇见师傅也是特殊的缘分,遇到佛法就是佛经上讲的“法运”。
印度佛教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也就是说,他这一次出现在这个世间,其教化的影响世间有一万两千年这么长,已经过去了两千余年,往后还有九千余年;雍仲苯波佛教的法运是三万年,也就是说,他这一次出现在这个世间,其教化的影响世间有三万年这么长,已经过去了一万八千零二十六年,往后还有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四年。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