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修学手册法义梳理(皈依修学手册之二视频)

学佛百科2023-04-3074

关于皈依

随喜,赞叹楼主。

皈依仪式以后是怎么样的一个程序?

不明白你想问什么?

皈依是承诺,以后就要按承诺的去做,叫依教奉行。

皈依后就是居士,在家修行。按照师父的吩咐去做,念佛,诵经,学习(听经桐闭,看讲记,看开示等)、为寺院作力所能及的事或供养师父,放生,为冤局稿裂亲债主、历代宗亲作功德,助念(送往生)等等。

工作上尽心尽力,社会上奉公守法敬银,家庭中孝敬父母,夫妻团结,家人和谐,邻里和睦,不争名不争利,随缘布施,行善积德。

阿弥陀佛!

皈依修学手册 第五课

导师带领修习三皈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

皈依三宝,这并不是一个仪式,皈依三宝是代表着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选择,这样的一个选择也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够完成的,所以皈依之后还要修皈依,不断的深化对三宝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以前我只认为皈依只是代表我有一个佛子的身份,受佛护佑。皈依以后有了皈依体,就像有了防护罩一样,不受侵扰,只要我持咒念经就能够成佛。

但事实上,我估计以后仍然是烦恼重重,懒散懈怠仍然一直跟随着我,修学不精进,生活和工作,心态上改变不大。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再次认识到了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养成的强大的贪嗔痴串习烦恼已经成为埋搭参天大树,它在我们生命中具有强大的力弯判拿量,已经成为主导我们生命的力量。如果我们想要解脱烦恼,想要从无尽的轮回中跳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学佛、皈依三宝,通过仰赖皈依三宝的力量才能让我们从贪嗔痴的迷惑泥潭中走出冲闭来。

我虽然已经皈依三宝,但为什么还是烦恼重重呢?因为三宝在我心目中还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将我从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泥潭中解救出来。

在今后的修学中我要通过真切的以挚诚之心发心、忏悔、供养、观察修、安住修念诵三皈依、发愿、奉行五戒做好皈依共修的定课,通过不断的重复调整,把我从这种不良串戏中调整出来安住在对三宝的忆念和功德中。

如何皈依?

南无阿弥陀佛

朋友您好:

您想要皈依,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做皈依。

净空法师:三皈依介绍

三皈依介绍

——净空法师

一、为何要皈依?

首先我们要明了三皈的真实意义。学佛,我们对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或者说是发愿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才发心来求受皈依。

求受皈依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做学生,从今之后,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这是皈依的正确动机,或者是说皈依正确的发心。如果我们对於佛教是什么没搞清楚、没有很明白,看到别人皈依,我们也跟著去皈依,这是错误的,这叫盲从,这是迷信,决定得不到三皈真实的功德利益。

二、皈依重实质,不重形式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学生传授三皈五戒,没有听说发皈依证的、发五戒证书的,没有。为什么呢?这是仪式,佛家讲重实质,你有没有真心皈依?

现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给你做了,实际上有没有真的皈依?没有,你也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个头,法师发一个皈依证书;那个皈依证书也没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诸佛、菩萨,也不承认的森扮。不但你这个皈依证没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没效。佛、菩萨都不承认的,我们自己在这里办儿戏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们怎么能成就!那么这个皈依受戒,怎样才能让佛菩萨点头?让佛菩萨承认?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没有关系。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没有受这个形式,佛菩萨也承认。

三、错误的皈依观念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呢?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呢?依靠老师真实此旅灶的教诲。所以皈依,诸位要记住,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如果你们大家今天到此地来,“我皈依净空法师了”,错了,只有这一个错误、这一个罪名就要堕落地狱。你要不来受皈依,你不会造这个罪业,因为你来受皈依,你造的这个罪业将来要堕恶道。那么我们皈依谁呢?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仅仅受这个仪式,这是不切实际的。

四、如何做到真正皈依?

真正皈依的人,要做所有一切人的好样子。因此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是好样子不但不能学、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全世界我这个行业里面的好榜样。

如果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需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我们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佛家怕众生误会,所以用“慈悲”,不讲“爱”,慈悲代表有感情,所以爱心里面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存心,学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头了,真的皈依了,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务必要诸佛菩萨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龙天护法才会拥护你,也常常帮助你照顾你。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五、我们皈依谁?

我们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

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

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你这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镇春你。

皈依佛

佛是「觉悟」的意思。

佛教给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 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

佛弟子,从今天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於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见」。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麼地方来?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於是产生了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样才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

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

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其实学了佛,我们也没有真的回头!为什麼这麼说法?因为我们心还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著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著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六、从那里「皈」?怎麼个「依」?

皈是回头;从妄想、分别、起心、动念、执著里回头。

依是依靠;依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这个三宝,佛教给我们这个修行三大纲领、三大原则,一切诸佛如来所依的,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对他;他里面,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要记住:

「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

「净而不染」,这叫「皈依僧」。

这是自性三宝。所以,学佛的人,从今往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个标准、不离开这个原则,那你就是佛的学生,佛就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三皈戒」了!传授三皈,你真的得到了!绝对不在那个皈依证,那一张纸上,纸没用处的!纸是假的,一撕就破了。真正守住这个原则,绝不违犯,这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这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这真正皈依处。

希望您能得到利益

末学顶礼

南无阿弥陀佛

皈依修学手册在哪里可以买到

淘宝。通过查询淘宝商城类目宽迹得知,该商城可以买到皈依修学手册。淘宝是亚洲大的网上交易平台,提供各类服饰、美容、家粗渗居、数码、话费/点卡充值等数亿优质商品,同时提供担保岩巧脊交易(先收货后付款)等安全交易保障服务。

日常法师:皈依后应如何修学

文/日常法师 观功念恩的殊胜 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数同学未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确的方法继续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经论上告诉我们:“资粮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作何事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既然一切都是业感的,觉受生起的早晚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信心的有无。“早”“晚”其实是比较出来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缘的欠缺,因此,不要因为“早”而骄傲,也不要因为“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萨无一例外,皆从凡夫时把握正确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丝毫不能勉强而行或越级而走。 大家对这个道理认识后,应该做些什么呢?简单扼要的说:净罪集资。皈依是进入佛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续下去,还须继续如法积聚资粮才能渐次产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诸位也努力净罪纤清穗集资,但总是积集得不够,或者被其他恶业抵销,如今,依法了解体会个中含义,再经过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会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集聚的资粮会超过我们所损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顺利前进。今天向各位说明这个特点,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努力净罪集资,使这次佛七的成果不断增上。 诸位经过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过头看看以前读过的经论,对所学的教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以前偏重于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经过自己认真修持,得到体验后,不再仅是一个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来使用的方法。就如别人告诉我们某一个概念,似乎听懂却是模糊的,时间久了,这个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们将此概念透过实际的行持,久而久之,会深埋在潜意识里,遇见任何事情,那个概念自然会浮现反映出来,所以目前我们要依佛的教诲去行持,使产生如此的功效。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温习广论,先翻开第二十三页,这之前是在说明如何听闻、如何说法。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三学--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闻、思、修;而从听闻开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证,一步一步增长,因此听闻轨理的教授对我们特别重要。依轨理听闻讲说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二十三页告诉我们的“完结轨理”部分,在此提出三点: 一、“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此句话是承续上文,告诉我们讲闻后应做的事。实际上,我们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德,都应回向,即使没有功德,也不妨回向。经过这次努力共修后,大家重新研读这一段话,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这几天,在实际用功当中,应该有不少同学体会到什么叫“猛利欲心”。“欲”就是自己的好乐心,这次共修我们好乐的是皈依,不仅是大声念、用力拜而已,而是发自内心深处,非常强盛至诚皈投的心。于是,发乎内,形于外;拜也好,念也好,因为猛利欲心的推动,一心皈投依*三宝,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啊!皈依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造业“意乐”最重要,这种强盛皈投依*的心就是最好的意乐,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回向,使这个功德不会失去,而且更深远更增长。已造之业不失,业增长广大,这是业的特征,无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回向呢?举个例子说明吧正或!譬如我们在用功时,第一支香感觉很相应,第二支香这种感觉不见了,或者,第一天很好,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时也会如此,昨天很强劲,今天就是提不起来,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感觉虽然过去了,但是回想起来,却余味无穷,乃至永生难忘!也就是说,亲自去体会的感受会在心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善净之业,为此我们要回向,如果我们不如法回向,这个影响会很快消失。 那么如何回向呢?回向两处:现时、究竟。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圆成无上菩提是我们究竟的目标;为了毁卜达成此目标,眼前要如何希愿呢?可分为“个别的”和“共同的”,个别的可依个人的状况回向,共同的就是我们团体的同心同愿,我们想把佛法如理地学,如理地弘,想把殊胜的教法在汉地流传,就得*教证具足够量的师长,乃至于法王能到这里摄受我们,有了这个“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回向所希愿处。 二、“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 这句话给予我们精神上莫大的鼓励。我们以七天的时间精进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所产生的力量,虽仅是一炷香的时间,亦定能生如经上所说所有胜利。这几天,诸位全神贯注一心皈依,是否体会其中殊胜的利益?进一步,渐次深入其内涵,把握其精要,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由这个因缘,以前所集的种种业障一一净除,而且,近来新集积的业障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净除与否,我们未具佛眼,无法看见也无法知道,但我们信得过佛所说的话。那么,诸新集积能截其流呢?业流主要的就在我们意识之流当中,可惜,我们的意识之流通常都是和烦恼相应,陷于杂染当中,因此要一心专注于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当皈依的觉受生起的时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虽然根本而微细的杂染谈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杂染肯定暂告截止。不过,放松以后,这些烦恼杂染又会慢慢的现起,届时该怎么办呢?经过一番用功后,再回过头研读经论上的教授,仔细体会其内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确的概念清晰的种在识田里,遇境时自然可以引为依循,渐次净化烦恼,不再集积罪障。 三、“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这一段话指的是应该如何听法、如何说法。以诸位目前的状况是以听闻为主,那么,听闻之前要如何准备呢?应该先思惟闻法的胜利,由于认真思惟,因而对听闻产生很强盛的好乐心,因为好乐心的驱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师,听闻时能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医生,依医服药,得到了药很认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说都是“极大教授”,我们要在听闻之前对这些道理产生正确的认识,做为修行的前行。 这些道理是用来对治烦恼的,但是,假设不能如理思惟获得确定不移的正确了解,不但不能对治烦恼反而增长烦恼。各位这几天,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呢?最近,天气很热,流得浑身是汗,拜得腰酸背痛,很多同学起初都觉得苦不堪言,慢慢地这种感觉或者减轻,或者消失,因为自己坚定的信心,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皈投依*,不可思议的,热不见了,汗不见了,痛也不见了,这种现象不是讲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无实际经验,虽欲强词夺理,但是,说了半天道理,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开口,好好的用心去体会这个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这道理放在心中思惟串习,随时都有机会受用。 我平日常强调一件事--观功念恩,千万不要观过念怨。通常我们对境时老觉得眼前所见明明一无是处、错误百出、毫无价值,怎么观功呢?比如这几天在此明明酷暑难耐、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怎么忍受呢?但是,当我们全神投入,心里想的只有皈依,这些感觉不是都消失了吗?亲身体会的人了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未亲自品尝的人永远体会不出个中奥妙,这确是勉强不来呀!佛法原来就是如此!“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认真行持,觉受自然出现,否则,心里嘀咕著:怎么这样呢?怎么能接受呢?甚至于往坏的方面去轻毁,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像提婆达多那一类的人。如果开始的时候未照著信心去实践,就完全无法体会真正的境界,这种心理如果留存下来且继续累积,别人遇见境界会增上,我们却每况愈下。 经论上明白告诉我们,修行完全在个人的意乐,完全是业所感的。因为往昔造了业,所以今日感得这样的果,已到成熟阶段的业是没有办法转变的。但是往后的状况呢?却决定于我们现在所造的业,而造业是依据自己的意乐,如果意乐随著以前的贪嗔痴,天气热,环境不如意,心里就生起烦恼,然后,去找一把扇子扇凉,去吐苦水怨天尤人,这都是饮酖止渴的办法,不但不是解决之道,甚至于会越演越烈,万劫不复。认识佛法后,了解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业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谓“观业忍受求加持”,现在我不再因循旧习而且努力依法扭转。开始的时候,因为强烈的等流习气还在,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时一定要*信心支持,所谓“信心信信”,就是这个道理!想想看,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有人造善业,有人造恶业呢?这完全视个人心中对教授是否具足信心。行持时,是否依方法认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会改变的!我真希望这次共修大家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境界!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业力所感的,佛经上指出譬如一杯水,人看见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水晶、七宝等,鱼看到的是他的住处,饿鬼看见的是一片火海,地狱众生看见的是油锅,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缘起,认识了这个特质,要把握住正知见,努力扭转!经论上说佛无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以“空性”呈现,所以空性无所不在。同样的,我们受皈依,佛无所不在,法也无所不在,如果我们如法实践,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觉受、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后证得佛真正的法身。 这次我们依循正知见努力后,就要继续净罪集资,随时要在脑海中以正知见引导我们。为什么我要不停的讲“观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况,每个人都依著自己的习性和观念去看待事物、去衡准他人,因而产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积,粗猛的烦恼都由此生起,烦恼生起了,我们不就继续造业流转生死吗?相反的,如果我们感觉这件事具有存在的价值,能满足我们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气和的对待人、事、物?以世间的例子来说明,譬如经商,有个人想和你谈生意,因为有钱可赚,你不但不嫌他占用时间,反而会很高兴的忍受他的烦杂。诸位!做一个有情生命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一定要与其他有情共存共荣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同类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类的狗、鸡、鹅也无一例外,彼此之间不时地相遇,却又必须互相依存,到那时候,心里会生起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征--执著“我”,怎么办?*佛法来净化,来解决。这就是佛法之所以珍贵的道理,不是谈高深玄妙的理论,而是针对最现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地解决。佛陀就最切身最实际的问题,告诉我们解决的办法,我们依著方法渐次增上,不但自己能从痛苦中脱离,而且能帮助他人。 观功念恩对我们的价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谈到的流汗、酸痛等等,若用另一个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于转化,还能增长功德,获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呀!较之于平日为了世间虚名浮利所付出的代价真是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轮回、圆满无上菩提的因,何乐而不为呢?各位回到家后,绝对不可能像在佛寺里,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为要工作赚钱,要料理家务,当俗务缠身时,皈依是很难做得很圆满的,怎么办呢?这就是何以要从观功念恩去引发的道理。各位体会后,于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思惟观察,进而善巧利用。刚开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为例,出家三十年,是学佛的专业人员,努力这么久都做不到,何况你们是业余的?除非各位像祖师大德一样,是多生多劫修行转化而来的菩萨!尽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却这么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么,如何下手呢?建议每位回家后,务必认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自己的状况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内容呢?初期越简单越好,不要列个密密麻麻的功课表,结果力不从心,一样都没完成,使信心渐失。 记得早晨起床后就是“皈依”,至诚恳切地念三遍,假如家里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则,坐著连念三声。而后,心中思惟发愿:暇满人身难得,我得到了,难道就这样为世间的虚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沦痛苦吗?今天有幸遇见佛法,认识世间的安乐都是无常,都是虚幻,我千万别再为它欺诳,我要一心效学佛法。学习广论的同学还要加上一个愿:努力学习殊胜圆满的宗大师教法,并且随分随力弘扬,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早晨如此皈依后,那么一整天都有一个行事的准则,不再茫茫然无所适从,甚至于造了恶业都不知道! 真心发愿,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业。譬如说,自己多年的坏习惯,今天能够挡住使它不发作,就是一个善。譬如说看见一个半开半关的门,就想:“苍蝇蚊子会飞进来干扰大家,结果人们又会伤害它们。”于是赶紧把门关好,这也是一个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们看了后无动于衷的人事物,会因为我们肯用心,认真关心,而成为我们行善的对象,所以并不一定是放生或到凤山寺参加打扫法会才算行善。凤山寺的打扫法会一个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许一年你才轮到一次,如果你立愿行一百个善,岂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发愿行善,然后就自己的状况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励自己,在一天当中,我应该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个佛弟子,检讨自己:修学佛法后我的行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应该怎样努力?大家要随分随力,开始不要订下太多,三个月后,如果很认真,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到时候冲劲会越来越强。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应的,晚上是总结,检查早上发的愿是否得到结果。根据经论所说,造了业,反省后发现是不对的,好好忏悔,不会感果;对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且比原来的果还要殊胜。如果再懂得回向无上菩提的话,现前究竟皆圆满,如果未善巧的回向,虽然眼前很好,往后却沦于三世怨。 诸位依法订下“戒行持犯”的轨则后,努力执行,从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功德,等到产生效果,再把“观功念恩”“观过念怨”摆进去,两相比较后发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看别人的功,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来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心画的,也就是自己的业所造的,业的特征就是自己的意乐。这绝不只是一个理论,各位要透过不停地努力行持,从实践中体会这个教授的内涵,使理论变成潜意识中牢不可破的概念,届时你就不会觉得没有功可观了,因为一切唯心造呀!举个例子,学开汽车,教练告诉我们开车的方法,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驾驶座上,看到马路那么多条,车子那么多辆,手忙脚乱无法下手,等到不断练习后,时间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自然而然,左转右转,煞车起步运用自如。 广论上告诉我们皈依后应学、应止--“教授中出分二:别学、共学。初中分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后实践的正确方法。所谓的“别学”是指皈依三宝个别要做的。先就应该遮止,不能学的是什么来讨论: 一、“皈依佛,不应皈依诸余天神。”我们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圆满的是佛,所以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应离损害心。”也就是对于诸有情,舍离损害。既然皈依三宝,对三宝自然能够恭敬,但是对其他众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对象,何须恭敬!”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皈依,必须对一切众生恭敬且远离损恼,为什么呢?佛告诉我们的无非是“法尔”的道理,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为佛,是依著正确方法努力造善业,由修灭道二谛,断证而圆满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间真正造的罪是什么呢?上不敬三宝,下不慈众生,所以才会轮回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对三宝要恭敬,对众生要慈爱救护,怎可再损恼伤害?意乐、加行都不可以,实际上加行是由意乐而来,所以要从根本的意乐上做起。 三、“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我们好像都没有和外道共住,其实不是,外道是指不信三宝为可归宿,甚至于毁谤三宝的人,有些恶知识虽然不是外道,但专门说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混淆视听,使我们非理作意。例如:观功念恩是正确的,恶知识却自认为一番好心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乍听之下,好动听好客观,结果帮助我们增长观过念怨的念头,而使我们造恶业,多可怕呀!因此,恶知识是亲近不得的。 下面继续谈谈皈依后应修应学的三种: 一、敬佛,对于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绘画,不管是好是丑,都应看做是可敬田,当成真正的佛。 二、敬法,“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千万不能做为货物,去买卖或抵押,不能搁在露地或不净处,或和鞋袜并放,或跨越,这些都是不敬法宝,更会感得智慧日益低下之果,万万要断除呀! 三、敬僧,“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憍是放逸本”,诸位!千万要小心啊!我们不是要净罪集资吗?一切功德就从恭敬三宝增长啊! 大家参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经过这几天的用功后,发现原来的信心是很虚浮的,对境的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信心非经过实际验证不可,并将此体会变成潜意识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远不会消失。举经论上的一个公案向各位说明:有一个人拜访舍利弗尊者,请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观察了很久,认为他没有善根而拒绝他,他只得拜托别人,一个一个的请求,结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没有一个接受他,一致认为他没有善根。他伤心地在门口哭起来,正好佛陀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老人哭得那么伤心,就问其原因,他抽搐的说:“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准我出家。”佛陀说:“你要出家?好!好!你进来吧!”他高兴的随著佛陀进去,世尊就对他说:“善来比丘”,他就须发自落,袈裟著身。经世尊一说,老人证果了。大家惊讶极了,就请教佛陀因缘。佛告诉大家:无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急得爬到树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从天空走过,他正巧看见,非常欢喜的一称:南无佛。因此善根,今天证了果。《法华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现在何只念一称呢?不知念多少称了,但像今天以打七的心意,一称南无佛,才有力量!为什么呢?是不是业?业是不是我们的意乐?平日我们念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意乐?嘴巴上轻浮的念著,不能说没有力量,但是真正的效果是很小的。 经上为什么称它为散乱心呢?是以较高的标准来看。修学佛法有三个状态--戒、定、慧,进入定慧中,才成不动业,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定,都是“散乱位”,散乱位当中的念法就是心中至诚恳切的意乐了。不过,这个念法不会持续到无量劫以后,如果好好努力,不断增上,我们想要的果会很快现起。如果真正照广论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经过阿罗汉那一环,绕大圈子,对我们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诸位有了这个体认后,信心增长了,对广论所说的理论会更加清楚,理论清楚后就是实践的时候,那时的走法就和以前大异其趣。 我们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为什么要从此下手呢?之前讲到已造之业不失坏,但要增长业才一定受,决定受的业当中,又可依受果的时期分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现法受是现生就受,顺生受是来生受,顺后受是后世再受,从第三生以后乃至到无量劫。现法受的原因何在?请大家看广论第一三九页,决定受当中,那些果现法就成熟?〈本地分〉中所说都是由于增上意乐!一、增上顾恋意乐和贪相应造作不善业。二、增上不顾意乐和无贪相应作诸善法。三、增上损害和嗔相应,于诸有情所损恼。四、增上慈悲和无嗔相应。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对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损害或增上净信,七和八是就恩田而言,即对三宝、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乐所作不善和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以上八种业都是现法受。现在我们修学佛法,有了觉受后,因增上的贪、增上的嗔而造作现法受的罪业机会就会大大减低,即使偶然犯了,我们会忏悔,所以恶的事情肯定能够扫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从现在开始,以增上意乐造作诸善业,意乐一转,业就开始随之转变,如果这力量很强盛,肯定能增上!诸位记住这个道理,然后努力实践,慢慢如法薰习,自然所求皆得,乃至无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况世间的事呢!因此,各位皈依后,要努力把得到的继续增上是很重要的。日常法师讲于1994年七月精进共修。(来源:显密文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