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广论善知识的十种德相(善知识的十种功德)

学佛百科2023-04-3086

【如何选择善知识】

《金刚经》幼儿园儿童背诵版(缘聚禅莲徒儿) 《涅盘经》云:“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兆弯升盲龟,值浮木孔。”这都说明虽然盲龟在大海中值遇浮木的机率非常的低,但若能够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却更为稀有难得和弥足珍贵。 佛陀早就告诫后世弟子,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无数魔子魔孙混迹佛门之中,披着佛法的外衣,坏我正法,害我佛子。很多佛子在学佛之初不知如何辨别正邪,不知如何分辨善恶,常常错把伪装起来的恶知识,当成大善知识,甚至当成了佛菩萨觉者再来,盲目跟从追随崇信,亲近恶友,远离善法,不知不觉中,慢慢堕入魔道,断送了法身慧命,甚为可惜!由此可见,普遍缺乏辨别正法恶法,辨别善友恶友的慧眼,是我等末世行人的一大致命弱点。 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亲近善知识的种种殊胜,那么判定善知识有哪些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第一,安住禁戒。要持戒清净,守戒律,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其根本是五戒十善,五戒为: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族老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第二闹竖,具足多闻。要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需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对佛法经论都有清楚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帮助引导别人。第三,能有所证。要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修证、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实证,宣讲三藏十二部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佛法的甚深意理是必须要实证进入实相才能够理解,而实证与外道的神通是不一样的,是通过戒定慧三学开发的自性妙用,证量也有层次的差别,所以依止的善知识证量的高低也对我们的修学的究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而证量高低的外化表现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做到何种程度,越是证量高的善知识一定越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对众生产生无尽悲悯之心。】【小故事】有一个公案系国师南阳慧忠问紫璘供奉道:“听说当供奉要注解佛经,是吗?”紫璘供奉道:“是”。和尚道:“注经这个工作,必须要了解佛的意思才可以开始做阿”紫璘道:“如果我不了解佛的意思,我不敢注经。”国师让侍者将一碗水、放入七粒米,一只筷子扣在碗上,送与紫璘供奉,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紫璘道:“不会。”国师骂道:“连和尚我的意思都不晓得,更别说是佛的意思了。”古大德对于注解佛经是非常谨慎的,必须要真正了佛真义,才可以注解佛经。讲解佛经也是如此,没有实证证量,讲解佛经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很容易用个人知见误解佛陀真实义理,自误更耽误无量众生慧命。第四,性多哀悯。要对众生常生起慈悲怜悯之心,有慈悲怜悯之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真正有实证的善知识,内心自然流露悲悯之心,会对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纵然舍弃自己生命也要令众生离苦得乐。 第五,心无厌倦。要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第六,善能堪忍。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不还口,人家打,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第七,无有怖畏。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第八, 语具圆满。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 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这个十德与昨天谈到的八种仅仅开合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悔薯谈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手腊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碧碰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善知识有何用?弟子该具何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摘录

「善男子!汝――

求善知识,不应疲倦;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

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

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档仔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

听闻一切菩萨诸行,

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积集一切菩萨助道,

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

显示一切菩萨出离门,

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

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

清净一切菩萨广大志,

增长一切菩萨坚兆键固心,

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

得一切菩萨清净藏,

生一切菩萨定光明,

得一切菩萨殊胜愿,

与一切菩萨同一愿,

闻一切菩萨殊胜法,

得一切菩萨秘密处,

至一切菩萨法宝洲,

增一切菩萨善根芽,

长一切菩萨智慧身,

护一切菩萨深密藏,

持一切菩萨福德聚,

净一切菩萨受生道,

受一切菩萨正法云,

入一切菩萨大愿路,

趣一切如来菩提果,

摄取一切菩萨妙行,

开示一切菩萨功德,

往一切方听受妙法,

赞一切菩萨广大威德,

生一切菩萨大慈悲力,

摄一切菩萨胜自在力,

生一切菩萨菩提分,

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善男子!

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

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

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

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

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

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

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

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

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

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

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

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

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

能净诸障,能灭诸罪,

能除诸难,能止诸恶,

能破无明长夜黑暗,

能坏诸见坚固牢狱,

能出生死城,能舍世俗家,

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

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

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

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

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

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

能生大悲,能演妙行,

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

能令住诸地,能令获诸忍,

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

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

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

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

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

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

能令舍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

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善男子!善知识者――

如慈母,出生佛种故;

如慈父,广大利益故;

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

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

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

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

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

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

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

如船师,行猜汪令到智慧宝洲故。

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

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

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

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

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

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

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

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

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

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

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

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

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

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

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

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

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复次,善男子!

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

于善知识生医王想,

于所说法生良药想,

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

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于所说法生正道想,

于所修行生远达想;

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

于善知识生船师想,

于所说法生舟檝想,

于所修行生到岸想;

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

于善知识生龙王想,

于所说法生时雨想,

于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

于善知识生毘沙门王想,

于所说法生财宝想,

于所修行生富饶想;

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

于善知识生良工想,

于所说法生技艺想,

于所修行生了知想;

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

于善知识生勇健想,

于所说法生器仗想,

于所修行生破怨想;

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

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于所说法生珍宝想,

于所修行生捃拾想;

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

于善知识生父母想,

于所说法生家业想,

于所修行生绍继想;

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

于善知识生大臣想,

于所说法生王教想,

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

「复次,善男子!

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

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

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

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鍊真金;

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

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着于水;

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

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

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

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

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

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

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障,

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

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

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

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

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遶无量匝,慇懃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

无明傲慢刚强之我辈凡夫者,若不闻圣教则无知,若闻而不修则增狂妄,唯有依教奉行才有出路。不要以无明愚痴心去衡量判断谁是善知识,只需对照弟子应具备的二十一心四十三想去看看自己已具几心几想,就知道自己能不能感召到善知识。

传统的“十德”是指什么?

十德: 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法师十德

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九善慧地之菩萨,修行一切功德之愿行,为大法师,能守护如来之法藏,以无量之善巧智慧辩才能为大众演说法,使诸众生得大安乐。具此十德名为法师: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二、能广宣说,菩萨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行,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也。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四十三。

弟子十德

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十德。是灌顶具支分之随一也。一、信心,阿阇梨观彼现在之根性或久远之因缘,于此不思议之缘起三种秘密(即三密)诸法便中,直信无疑,能无怖畏,乃堪摄受也。二、种姓清净,可为婆罗门等四种大姓者,若是旃陀罗等,则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之故,性弊恶多,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则轻慢他,或成匮法之因缘,即如比丘之受具,亦宜简去毁辱众僧之极卑下姓也。若但为结缘受法,则非所论。复次,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之因缘,则是生于如来种姓中,最为殊胜。三、恭敬三宝,于佛法众僧起淳厚谦下之心,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可知是人有前世行过之因缘也。四、深慧严身,如是等于虚空之无边佛法,非劣慧者心器所能堪,故以智性深利自为庄严者,乃可为说也。五、堪忍无懈怠,此是有所能堪而无所退屈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谓求握饥法之因缘,种种艰苦之事,皆能作之,假令一度不成,复更发迹而修之,如誓挹尽大海而后已,若人之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六、尸罗净无缺,于在家出家之律仪,乃至于本姓受之诸禁戒,随所奉持,深心防护,无有缺毁,若具如是之性则虽未入三昧耶平等大誓,亦当恭顺无违,故堪传法也。七、忍辱,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八、不悭吝,于所有财法常念惠施,于来求者,心无鄙吝,可知是人不犯持明之重禁而悭吝正法(此十重禁中第三),故堪传受也。九、勇健,即是阿阇梨中之德,勇健之菩提心之种姓,于行道时,遇种种可畏之色声,亦心不怯弱,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之想,正顺于菩提萨埵大人所行,故可传授也。十、坚愿行,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之愿不同,如自立志每日念诵三时,则终竟一期,虽遇种种之异缘,亦无间绝,如是事有终始则善行菩萨之事时,亦不亏本誓,故堪传法也。然此所说弟子之十德,若兼备者,甚为希有,但有所偏长,可望匠成,即应摄受。又如声闻之受具时观察种种之遮难,如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诸病患等。是恐白衣之嫌呵故也。今此摩诃衍,即不如是枝塌,但使道机可济,则虽有诸余过失,亦皆所不观也。见大日经疏四。

善知识十德

善财童子南询第八参诣毗目仙人举十喻叹其功德:一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二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三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四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盘城故,六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七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八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九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十善知识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之水故。见唐华严经六十四。

国王十德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猛皮圆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长者十德

据法华经文句卷五上、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第十八等载,世间之长者具有如下十德,即:(一)姓贵,指勋戚尊贵,即世称阀阅之族者。(二)位高,指位居卿相、台辅,为百官之长者。(三)大富,指宝货丰饶,所须具足者。(四)威猛,指威严厚重,为人所敬畏者。(五)智深,指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者。(六)年耆,指年高德劭,行事仪表,众人所尊仰者。(七)行净,指持心律己,廉洁公正,言行一致而皆无染者。(八)礼备,指威仪和穆,为世所瞻仰效法者。(九)上叹,指才德兼备,言行足为表率,为在上者所叹服者。(十)下归,指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归向者。

闲居十德

无男女境无爱欲心,无杂言缘无妄语愆,无敌对人无斗诤畏,无是非友无赞毁误,无见人失无谈他过,无随逐属无眷属嗜,无对面人无礼仪烦,无来临客无飨应营,无交众情无好衣望,独修妙行更无他妨。

智波罗蜜十德

一知贪欲行者,二知嗔恚行者,三知愚痴行者,四知等分行者,五知修学地行者,六于一念中知无边众生之行,七知无边众生之心,八知一切法之真实,九知一切如来之力,十普觉悟法界门。见唐华严经十八。

愿波罗蜜十德

一,尽成就一切众生。二,尽庄严一切世界。三,尽供养一切诸佛。四,尽通达无障碍之法。五,尽修行遍法界之行。六,身恒住而尽未来劫。七,智尽知一切之心念。八,尽觉悟流转还灭。九,尽示现一切之国土。十,证得如来之智慧。见唐华严经十八。

十德:

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

十方: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 十家:战国时代的十个学派,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二十四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时:旧时把一日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每时又分初、正(子初、子正)

十种善知识指的是什么?

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衫运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着一切世间之氏谨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歼塌基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