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如何分离身心的痛苦(佛法如何分离身心的痛苦呢)

学佛百科2023-03-1187

如何用佛法解脱人生种种痛苦的法门

简单来说:认识苦,止息苦。

认识四圣谛:苦集灭道,集为苦因,苦为集果。道为灭因,灭为道果。

观察十二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顺则为苦,逆则解脱

方法1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方法2六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尸罗波罗蜜(持戒)、羼提波罗蜜(忍辱)、毗离耶波罗蜜(精进)、禅那波罗蜜(禅定)、般若波罗蜜(智慧)

具两种智慧:般若中观(真空),唯识法相(妙有)

佛教有哪些永远离苦的方法呢?

佛教修证四圣道,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可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则生老病死的链条就瓦解,不再流浪生死,永远离苦。也可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者行六度万行敬三大阿僧祇劫证得无上菩提。

佛说人有8苦,唯身心放空方能离,看看你中招没

佛说: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

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

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

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

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

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

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求佛法化解我的苦

佛法中四谛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

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从这个理解来说,所谓“受苦”,是我们自己的心在感受我们各种心思各种行为,因为不满足不如意而得到情感感受就是受苦,即我们自己在接受苦恼。

所谓怨憎相会,不是说你们之间天生的就相互对立,而是说你们彼此没有想到包容,所以一个是由怨的情绪而导致憎怒的过程。那么怨是从何而来?是欲望与需求。欲望是因为爱的过度,失去自我的心理控制,无论是人是物;而爱,是来源各种心理感觉和眼耳鼻舌身的感官功能对外界的认知,最后在心中集合成不同的意识,对这些意识产生喜乐忧伤种种感受;而所有心理与身体器官的功能缘于各种判断构成的行为驱动,而这种驱动的根源就是错误的判断和思维,即无明。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所以爱不是错,执迷于得失、欲望的种种烦恼而不知道中道行事,则是错误的行为。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理解爱,无论爱的对象是谁,都需要由自己来掌握好尺度,由爱导致的占有欲望才会产生烦恼。所以,本质上说,是我们自己不能正确去处理我们的思维,导致这些烦恼结果。

爱是付出,是行动,但不是索取。真正的爱源于自己对“爱”这种行为的真正理解和认识,而不是仅仅想着去爱某一个对象。爱是播种而后的劳作,而不是坐着等待它自然长出什么果实。说其简单,是因为规律的简单,说其复杂,是因为其过程的变化不定,但这个变异也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妄想、自己的执著、自己的愚痴疏忽、自己的不理智,使我们不能真实把握和认识事物。

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

所谓放下,是离开自我的主观认识、自我的执着,多从其他的对方的方面考虑自己的疏忽错误不足;所谓看破,是对任何事物的表现都需要知道其变化不定,所以需要聪明的去发现和主动作为哦;所谓随缘,既是懂得不执着结局,平静看待、平等看待,也是说需要懂得发现机会、利用机会。

佛法能解脱肉体上的痛苦吗

肉体上的痛苦只是你的觉受的感应分别而已。

就好比有一个实例,一位小姑娘手臂截肢了,可是她还是感觉到她的那只已经没有了的手疼。可见这都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感觉。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六根对应六尘而由六识分别的作用。

既然是这样,佛法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纠正六识分别,相对的,肉体的痛苦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