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婆罗门四种姓(婆罗门四种姓氏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5-0195

古印度四大种姓是什么是?

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氏搜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森核芹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此毕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古印度四个种姓是怎样划分的?

在四种姓中婆罗门为最高等的种姓,而婆罗门主要负责祭司事宜,这表明祭司活动对雅利安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且祭司阶层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婆罗门特殊的社会地位我们在吠陀文献《梨俱吠陀》中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因为那时代的圣歌除了大祭司外,几乎没有提到国王的高级官员在民政事务中担任任何职能。

在古印度人看来,婆罗门祭司掌管着祭祀大礼,是人与神沟通的中介,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具有神的意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印度社会,婆罗门精通各种知识经典,其职责是教授人们各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施礼行政和教育等。由此,创造和传习文化知识都脱离不了婆罗门的领导,自然而然,婆罗门一开始就享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仅次于婆罗门的第二种姓是刹帝利,它主要由王族和武士阶层演变而来。刹帝利掌握了一部分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且随着权力的增长,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屈居于婆罗门之下并时时向婆罗门的无上地位进行挑战。到了吠陀时代的后期,刹帝利的权威已经超过了婆罗门,吠陀文献已公开声称,刹帝利是最高贵的,僧侣也只不过是国王的侍从。

第三种姓是吠舍,他们是农工商庶民组成的阶层,社会地位远低于两个高级种姓,而略高于首陀罗种姓。在古印度吠舍被认为是不洁者,凡是手工木匠接触过的东西会使祭典不洁,献神的祭品他们是不准接触的。吠舍往往同首陀罗结合成一个团体,共同抵制来自婆罗门和刹帝利的剥削压迫。

最低等的第四种姓被称为首陀罗,意为不可接触者,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首陀罗的社会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们是奴隶种姓。首陀罗主要由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组成,随着雅利安人的不断争战,首陀罗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旦确立,就是世袭相传而不能更改的。种性制度不仅与社会地位有关,而且与经济状况、政治权利息息相关,所以说它不仅是阶级制度,而且还明显具有种族隔离的意味。

由于严格的种姓制度的隔离,古印度社会中存在许许多多禁忌,这些禁忌是包括婆罗门在内所有的人们都不敢僭越的。如婆罗门所做的食品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但首陀罗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不能吃。各种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们认为水井会被其他种姓污染。如果首陀罗犯了禁,可能会被痛打或处死,而婆罗门犯了禁也不会好过。在《佛本生经》。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青的婆罗门外出学习,他整整一天粮水未进,又累又饿。后来遇到了一个首陀罗,后者看到他饥饿的样子,由于好心便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饥饿的婆罗门年轻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已饿得几乎连思考的气力都没有了,狼吞虎咽地把东西吃进了肚子里。吃完后,这个婆罗门才想起该问清楚施舍者的身份,那位首陀罗如实相告。一时婆罗门青年只觉如睛天霹雳,他翻肠倒胃地把刚吃进去东西吐光,仍觉自己肮前橡衡脏不堪,最后直到把鲜血也吐了出来。他悲不自禁,独自走进密林深处,不再见任何人,不吃不喝,直至悲伤地死去。

在通婚方面,只许在同种姓内部之间通婚;一般还允许“顺婚”,即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如果坚持,高级种姓的人会被开除出种姓之外,连最低等的种姓也不会接受她。

不同种姓有不同的权利地位,这对于古印度社会来说再正常不过。显然,婆罗门权位最高,慧做享有种种特权,其中“戴沃锡风俗”就是典型的婆罗门特权的例子,它起源于原始雅利安人以妻待客的习俗。在《诃利世系》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雅万国王曾把回家途中的伽尔劫大仙(雅度族人的老师)引到自己宫中做客,并派自己的妻子“款待”大仙,并留宿宫中。一夜风流后的大仙与国王妻子的结晶,就是后来称雄一时的迦尔雅万。“戴沃锡风俗”虽然说是雅利安人遗留下的野蛮文明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贵血统人的特权,就连集权力于一身的国王也摆脱不了它的禁锢,更何况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民呢?

种姓制度非常强调妇女贞节,然而,婆罗门在强化种姓制度的另一面,却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锡陋俗。它打着为女神服务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买进寺庙后供婆罗门祭司蹂躏,使他们声称的寺院变成了比妓院还肮脏的地方。

在种姓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古印度,一个人的职业也是与其种姓相应是固定世袭的。古印度人相信祭祀是与神灵的对话,是万能的,所以凡同宗教有关的职业都是神圣高贵的,这样的职业只有婆罗门的人才能胜任,并世代相传。如哪凡是那些“肮脏”的工作都应由下贱的人来完成,故低种姓的人只能世代从事扫地、洗衣织染之类的工作。为了维护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利益,高级种姓极力限制和反对各种姓的人改行从事别的种姓的职业。

印度的种姓制度发端于吠陀时代,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极端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却持续了数千年之久,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只能惊叹于宗教对整个印度社会及印度人民的影响是如此之深,相对于种姓制度,也许就与婆罗门教的宗教影响,及其相应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有密切的关联。

古印度四大种姓是什么?

古印度四大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在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中描述,当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他的嘴变友或扒成了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罗惹尼亚,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婆罗门是掌握宗教的祭司阶层,罗惹尼亚即刹帝利,以部落首领和武士为主的军事阶层,吠舍主要是从事农团埋牧工商的平民,首陀罗意味着数量众多的奴隶。前三个种姓称为再生族,首陀罗则是一生族。

古印度说明

古印度与古埃及,好昌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

古印度有四种种性制度,分别是什么?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

第一种姓婆罗门,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报道农时季节、垄断文化,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其次是刹帝利,桐胡毕他们是掌握军做斗政的武士阶级,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中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他们是商人、局芹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最下层的种姓是首陀罗,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包括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扩展资料:

政治上,种姓制度造成印度人民彼此仇视,缺少团结;社会等级分明,四分五裂。当外敌入侵破坏家园时,印度人民因种姓制度相互仇视,不能团结一致反抗外敌。

所以印度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常被外族征服的屈辱史。当印度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时,种姓制度又将人们严格地划分为十分鲜明的等级,造成选举过程中难以化解的矛盾。

经济上,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种族制度的影响下,社会分为不同的集团。人们都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造成社会的分裂与不和。

种姓制度还造成人们确信与生俱来的宿命,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从事的职业都是前生已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种姓制度

四姓的佛学四姓

(梵catva^ro varn!a^ h!,巴catta^ro van!n!a^,藏rigscan-bshi)

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奢、首陀罗。又称四种姓、四姓种或四品人。

(1)婆罗门(bra^hman!a)︰意即职司祈祷之人。译作净行或承习,又称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指婆罗门教的僧侣及学者阶级,居四姓的最上位,职司学习吠陀而教授之。又掌管祈祷,为神人交通的媒介。此婆罗门族在古代印度势力非常强大,虽王族亦未能及之,甚至被奉作活神。

(2)刹帝利(ks!atriya)︰又作刹利丽、刹利,译作田主。又称刹利种,别称王种(rajanya)。指国王及武士阶级,位于四姓的第二位。然佛典多以其为第一位,掌管政治及军事。此语源自有支配之义的ksi。

(3)吠奢(vais/ya)差戚如︰又作毗舍、毗奢、吠舍、鞞舍,译作居士、田家、商贾或随类。又名工师种、居士种。即指所谓平民阶级,位于四姓的第三位,乃从事农牧工商等生产事业者。此语源自有人民之义的vis。

(4)首陀罗(s/u^dra)︰又作输陀罗、戌陀罗、戌达罗、旃陀罗或首陀,译作农、农人。又称恶虚启种、杀生种、田农种、田家种。乃最卑贱的奴隶阶级,以奉侍前三姓为职责。又,依《摩奴法典》所述,可知四姓的界限。

佛学四姓的起源

四姓的起源,可远溯至《梨俱吠陀》时,其中,第十卷原人之歌记载婆罗门从梵天口中生出,王族由梵天双臂生出,毗舍从梵天腿部生出,首陀罗从梵天两足生出。

至于四姓制度的正式确立可能是在梵书时代。当时已形成婆罗门至上主义。其中,雅利安人种的婆罗门、刹帝利、吠奢三族姓被称为再生族(dvi-ja),享有宗教上的权利。首陀罗则被称为一生族(eka-ja^ti),是被剥夺宗教权利的贱民。

婆罗门教筑基于四姓制度之仔拿上而大振其势。释尊则不重视四姓之别,提倡平等主义,尊重人间主体性的实践。认为归于佛法则如属同一种族,并无四种之别。此乃佛教于印度宗教史上的重要意义之一。《长阿含》卷六〈小缘经〉云(大正1·37a)︰‘婆悉吒,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又,《杂阿含》卷二十云(大正 2·142b)︰‘复问︰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别?当知大王,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中略)是故大王当知,四姓,世间言说为差别耳,乃至依业,真实无差别也。’

又,佛典中另有别立沙门种者,如《中阿含》卷三十九〈婆罗婆堂经〉以刹利、梵志、鞞舍三种姓的出家者为沙门。《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下谓刹帝利境界、婆罗门境界、毗舍境界、首陀罗境界及沙门境界中,以沙门为最尊最上。此意谓四姓以外,别有沙门种。

文献

佛经里面再三强调它不重视种姓差别,一入佛教,就如众流归海,一切差别不复存在。这样一来,又怎样理解沙门和婆罗门的对立呢?不重视种姓差别这件事实本身就是对婆罗门的反抗,因为婆罗门教是十分重视种姓差别而且是只代表婆罗门的利益的。

但是,佛教也并不是真对一切种姓一视同仁。它当然首先就会反对婆罗门。在婆罗门教的经典里,四姓的顺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在佛教的经典里则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释迦牟尼自称是刹帝利。释迦族原来不大可能有什么种姓制度,这只是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而模拟出来的。他们自称是刹帝利,据我看,这也是冒牌货。不管怎样,既然自称为刹帝利,就必须为刹帝利辩护,竭力抬高它的地位。《长阿含经.阿摩昼经》就是一个例子。新兴的国王(其中也有一些是冒牌的)也努力抬高刹帝利的地位,于是一拍即合,他们也就信奉起、支持起佛教来了。

第一次说法以后,以陈如为首的五人成了佛的弟子。接着是迦尸城富家子耶舍入教。他又带了五十四人入教,此时已有比丘六十人。跟着是苦行仙人迦叶兄弟三个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罗门。三迦叶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这个数目不可靠,这样整齐的数目是后来捏造出来的。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连为弟子。后来成了如来佛的大弟子,二人也都是婆罗门。总之是弟子越受越多。僧伽形成了。而且诸大弟子各有所长,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睺罗持戒第一,大迦叶弟子头陀第一名,但据估算,终释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过五百人。

从社会地位来看,他确实收了一些低级种姓的人,比如大弟子优波离就出身剃头匠,弟子中还有淫女、强盗、杀人犯、商人、猎人,但出身婆罗门的更多。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说:“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第23卷,第1033页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