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加行皈依偈颂全文(加行皈依境图片高清)

学佛百科2023-05-012265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8课

本课是略示修行加行、正行、结行、修行别处中加行部分,加行中有洒扫住处、陈设供养、身具威仪至诚皈依、观想资粮田拥清滑有皈依境,然后通过七支供积累资粮、忏悔业障。前面讲的礼敬和供养主要是积累资粮,增长修道顺缘,而忏悔支是扫除障碍消除违缘。我们在修行路上遇到的违缘有客观的条件不满足,还有身边的人加以阻碍的都是由于自己业力所招感的。业习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心行形成的思想习惯,二是由也形成的生活习惯。所谓“先行熏种子,种子生先行”这不仅仅适用于种善根,也适用于造罪业。产生罪业的根本原因,是基于贪嗔痴为原点而形成的身口意三业。主要是十不善业,即身三,杀盗淫,口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意三,贪嗔邪见。还好我们有四种力量能对治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无量的罪业。一是追悔力,即对过去所造的恶业升起追悔之心,二是对治力,即用心的一种力量对治另外一种力量,主要有念佛,诵经,持咒,修空观等方法。三是遮止力,就是不再造作,业力将停止增长,四是依止力,即依止三宝。

随喜支的内涵是随喜功德,随顺他人的善行和成就,心生欢喜。随喜主要是对治由嗔恨而引发的嫉妒。随喜他人能获得和他人相等乃至可能超越他人善行的功德。因为佛菩萨的功德是灶吵无限的,我们如果能以清净心来随喜佛菩萨,虽然所得功德也是很大的。除了随喜他人外,还可以随喜自己的善行,以此使自己所做的功德增值。

修行归根到底是心念的转化而不是成就外在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座上修调整心行帮提高座下的言行,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座下修的实践来检验座上的观修是否调整到位。两者相辅相成。

心得:

梳理一下自己觉知到的罪业:

口业造作特别多,经常会有恶语相对,比如开车时,比如对家人犯冲,比如其他人不符合我心意的时候就不自觉的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每次说完心里都会觉得这口业造的,但是发泄完心里还挺畅快,但这造的业以后都是要还的哇。

脾气很执拗,自我设定很严重。认定的事怎么说都没用,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选择的错误。这其实就是我执吧,为了成就内心的优越感、价值感、认同感。总觉得周围一些人特别不靠谱,其实反观自己,总是拦下来一大堆事,总想什么都做好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家里照顾不好,事业也不够用心,朋友关心不够,也没有师兄们的用心体贴。总是记不住事,其实心里是有的,就是忙着忘了买这个、忘了送那个、忘了回礼、忘了祝福等等,归根到底这就是我不靠谱的生命状态啊。这也是我过去无尽生命的积累,因为自己的执著,我难以从这样的心行状态里跳出来,如果不改变生命状态,我将在轮回生死中流转,堕入三恶道,所以我要改善生命品质,我要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生起忏悔断恶之心。

我不想在无尽的自我折磨中挣扎了,我想过的清楚、简单、通透。人都说三十而立,这个坎我终于迈过去了。最近在梳理馆里的一些事,在做交接啊。自己是感慨万千,曾经付出如此之多的像养孩子一般,而如今作为母亲要抛弃它了,仅仅是为了母亲需要更多时间学习、不想这么累。那母亲有嫌弃孩子拖累自己的事么?一般的母亲是不是都是无论再苦再累都不会抛弃孩子?我总是用这样的想法去阻止自己的进程。我又反问自己:我这辈子啊    最终目标是什么?我希望过怎样的一生?我希望十年二十年后的状态是怎么样的?目前的工作生活可以给我这样的一生不?如果可以,咱就继续做下去,如果不可以,那就果断点。父亲最近一直说我变了,没了以前的果敢和魄力,我也反思了下为什么会这样,贪心太多了吧,太执着了吧。父亲说:我是气量小了,为什么会气量小了呢?深陷琐事无法自拔忘记了看看更广阔的世间万千。再结合我们这期法义,贪嗔之心造作的业太多,自我设定太多,把自己绑起来了,作茧自缚而忘记了自己是可以飞翔的。这些业都是缘起的,因缘也是有延续性的,这是我以前种下的因现在结的果,一切业的根源在于贪嗔痴,我的心,所以我要利用好今世的人身,把握好当下,直面自己的罪业,忏悔自己的身语意,打开心量,从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三宝为中心。

对于已犯下的罪业,要真诚地面对,面对法,跳出自我的设定,莫要追求这些虚无的名利,多点自我感知的能力。我要深深地忏悔烦恼,忏悔业力,忏悔现有的生命结果,忏悔自己的身语意,我要坚定的依止三宝,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泥潭中拔出,时刻保持正念,让业力的车轮在高速路上慢下来在稳步的调隐正侍整方向。只有当内心生起正向的力量,负面力量自然慢慢消除。

在人际处理中,我很少夸别人,因为缺少观修,所以找不到可以值得陈赞的理由,我也很懒不想理会这些交际应酬,自己一人独处更落得身心自在,但是身而为人又是社会上的人,又怎么容得下我如此,更何况又是自己做点事的人。我还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说:我这样的性格,可能更适合搞学术。我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我能将天文历史 物理通信 易经八卦融汇贯通的去讲一个知识点,口若悬河。但一到特别是一对一的交流过程时候,我只有客气的点头微笑,感觉一直在找话题甚至有时候真心不想说话。这就是自我的封闭,看不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我享受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舞台,这样的状态在和家人的相处中就会凸显出我的强势执着,而没有换位思考,及时对方在用心,我的心没有和其相对应。工作中也是,昨天其实还蛮感动的,馆里的老师说她毕业这么多年在工作中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跟他交流这么多,教她如何确定定位,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她说贵人就是这样的吧?我笑笑说贵人是可以给你指点迷津在迷途中给你方向的吧?她突然抱抱我说:那你就是。这样的感觉也很好。这就是不断找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并表达出来所呈现的结果吧?以前随喜大家,也只是形式上随喜他人,口头禅而已,并没有观想随喜的内涵,对别人的善心善行没有由衷的欢喜,很冷漠,感觉别人跟我没关系。修学随喜支后,认识到要用无限的心去随喜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这也是在帮助训练自己的心,弱化我执,打开心量,学习别人的善心善行,临摹佛菩萨的心。

所以在定课在座上时要时常观想忆念佛菩萨的功德,随喜佛菩萨乃至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对身边的人和事更要刻意训练,观察身边的善心善行,以清净心认同,用语言赞叹,用行动表达,训练随喜的心,积累福德资粮、清除业障。

感恩三宝  

感恩导师

感恩同修们

祝秋安

观澜

2019.9.5

开显解脱道发心偈念诵

在修习大乘根本的菩提心引导时,加行念诵如前,正行首先修念前前引导,生发出离心与皈依之决心后,依次串修四无量心等,在四无量心次第逐一修到相应之量后,方才着重念修仪轨中发心之金刚句,并依观察、轮番、安置修而令生起菩提心。为使此心增上稳固乃至不退,应念发心偈最少十万遍,若能超过十万,当然越多越好,在修法期间,每日应定相应数目,不可懈怠,励力精勤,后行时串修一遍后后引导之义,然后念《普贤行愿品》等,回向善根,且在一切时处,严整威仪、密护诸根、正知行持、饮食知量、精勤觉悟瑜伽等,具足三殊胜而修持。

第一、皈依境前发心

于如上皈依境前而发心者:

皈依是区分内外道之标志,发菩提心是内道大小乘之分水岭。由于修菩提心是大乘显宗与密宗之入道根本,无有此心不能进入五道之修法,故欲成就菩提道果,决定应生发无上菩提心。

一般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种。其中胜义菩提心是指大乘菩萨见道以后安住胜义本性所发之殊胜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名言中所发之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种,平常我们所说的发心,大部分都是指发世俗菩提心。

凡夫流转轮回,对我及我所非常执著,导致无意义累劫堕于六道中,感受本来无实的假立痛苦,虽然给他宣说诸多实相法要,但因其反复流转轮回,早已熟悉三界之路,对解脱道之见修行果极为陌生,从未串习过的实相要点,很难与心相应,心是心、法是法,心与法无有丝毫关系。而欲转迷成悟,先应修习世俗菩提心。因此心愈真实无伪,对我与我所之执著愈可减轻,空性慧也可逐渐与心相应,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相辅相成,究竟之时,现前无缘胜义菩提心之大乐妙果。

由上可知,凡夫修持世俗菩提心极为重要,故在此处,应依次如法而修。即:行者应至诚于如上一引导中所说的皈依境前,请诸圣尊为作证明,为利一切众生而修持发菩提心之学处,其修法者如下宣说:

第二、修四无量心

初修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高返念菩提心的基础即四无量心,故最初应先修持四无量心,即数数忆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等四句偈之深义。因为没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菩提心决定无法修成,加之修四无量心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如以修悲无量心,暂时无有损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无量心,暂时令大众悦意,究竟可以成就报身;修喜无量心,暂时无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无量心,暂时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故应修习此四无量心。

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有四种,即:一、依窍诀之修法;二、依次第之修法;三、依逆倒之修法;四、依轮番之修法。其具体修法如下:一、依窍诀之修法:即提前先修舍无量心,然后依次第修慈、悲、喜无量心。因为若不先修舍无量心,其他三心容易修成偏袒自方亲友之烦恼心,故依窍诀首先应修舍无量心。二、依次第之修法:依窍诀修法修好后,为了增上修行,可按慈、悲、喜、舍之次第数数串修。三、依逆倒之修法:于前二修法修好后,为令修行娴熟,当依舍、喜、悲、慈之逆行次序反复而修。世差四、依轮番之修法:前三修法娴熟后,为使修行稳固不退,应慈喜、悲舍交替而修。此为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于初中后,皆应以三殊胜摄持,逐一重点修持各无量心。其修如下:

一、舍无量心之修法

普通世间人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特别仇恨,对一般中庸之人漠不关心。我们修行人对此,应不贪自方,不恨怨方,不漠视中方,以其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怨敌之故。如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决定当过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于前世之时,决定亦曾作过养育我的父母,只因业力的迷幻药,让我们彼此迷失,互不相识。

若善思择,今生的亲怨之人,在过去无量生死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与怨敌,此时我为何于其生贪生怨呢?再观今生,现世的亲友阻拦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戚困说各种不悦之语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不能恒常害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亲怨不定,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若观察未来,假若我未修行成就,今生的亲友,来生也许成为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也许变成抚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可见三世之中,自己的亲友怨敌皆是不定,我又何必贪亲恨敌呢?如是反复观察思维,明白此理后,应对一切众生无贪无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其观修之方法,即是先观想自己最熟悉、最贪恋的一个亲友,如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后依靠上述亲怨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观察而修平等之心;继之选一中庸之人,如不认识的商店卖货的人、走路的人,依上述理而修;接着观一仇敌于自前方而依理观修,就这样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一幢住宅楼、一个住宅区、一个社区、一个镇、一个城、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乃至尽虚空之一切无边有情,次第依理观修,不可超越次第而直接缘修一切有情,应一个一个地修,否则一个有情尚未修好,只是从表面上说我已修了舍无量心,这是不真实之修法,一遇对境,仍然生贪生嗔,此为不坚实之泡沫修法,故应次第认真地如理修持。修炼要点,内心生起无有亲疏偏袒,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定解时,在无缘中尽量安住,后行回向善根。

二、慈无量心之修法

一切众生皆欲离苦得乐,但是不懂得获得安乐之方法,导致无量劫流转于三界六道,感受无量难忍之苦。通过舍无量心之修法,知道一切众生,不论亲怨,都曾于无始劫中无数次作过我的大恩父母,故应于彼等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做父母时都曾精心哺育我,为了我的一点安乐,辛苦劳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恶业,令我得暂时之安乐,而他们却造下了弥天大罪。现在这些父母,有的转生为现前的父母,不懂佛法继续在造十不善业;有的转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复造恶趣之业;有的转生地狱,正在感受寒热诸苦;有的转生于饿鬼,正感受饥饿等众苦;有的转生于傍生,正感受役使被啖等诸苦;有的转生于修罗,正感受战争之苦;有的转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堕之苦;有的……,他们各自因不同业力习气,分别感受不同之苦。如今我已得自由自在之人身,遇到上师三宝,并且有缘修持殊胜善法,看到父母正在受苦,岂有不报恩之理。

如是观想所有不具安乐之众生,都值遇暂时人天的安乐乃至究竟解脱的大乐。自己一切时处之大小善根皆如是作回向。明观之时,如前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次第而修。修炼的要点,应以慈心视所有众生为我所,希望一切不乐众生获得安乐,最后在无缘中入定片刻,后行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究竟之安乐。

三、悲无量心之修法

轮回为痛苦的自性,通过慈无量心之修法,明白一切六道众生于我皆为有恩,我应于彼等平等饶益。然而这些老母有情被猛烈恶业逼迫,正在轮回中感受不欲忍受之难忍痛苦。行者此时应思维三恶趣之众生皆为往昔我之老母,凭着各自所造之业,承受着人间难以思维之苦。逐一次第明观,此受苦者是我现前之母,如是自心会情不自禁生起拔其巨苦之心。

复次,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如饭馆中活吃海虾、活烧鲜鱼、活剥蛇皮、活吃猴脑、活煮乌龟、活喝鸡血等;又如屠宰场中割喉、剥皮、抽筋、断骨、拔毛、掏出五脏等杀法……此时应思维:彼时受害者,若是我毫无罪过之老母,被无辜抓到屠杀之处,马上要离开可爱的生命了,想逃已是无路,想挣扎已是无力,想求救已是无人可救,身体万分疲惫,不断地发着抖,内心已经绝望,恐惧得即将昏厥,唯有等待着难忍的痛苦及死亡的临身,见到此情此景,自己又将如何呢?思维至此,拔济众生痛苦之心当会油然生起,悲伤之泪情不自禁自然流淌,欲拔众生苦之决心不断于内心盘旋,这就算是生起了悲心。

复次,于具体观修时,明白以上之理,在观修中,应于自己前方观想一个正在受苦之众生,最好是选择一个对自己震撼最深,对之能情不自禁引发悲心的可怜众生,然后从此开始,缘无量有情而如是修持。修炼要点,应以真实无伪、不假造作的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逼迫,生起修量后,尽量入定在空性中,后行回向,愿一切具苦众生,超离诸苦。

四、喜无量心之修法

修习之时,先于自前明观一自己敬爱之人,如父母等,观想其于世间与出世间方面都很吉祥圆满,如观想其无病、安乐、长寿、健康、邻里和睦、远离一切损害违缘、闻思修行圆满、了脱生死等,由此自己生起欢喜之心。特别见到他所欲成办,获得种种安乐,内心应情不自禁地愿他不要远离这一圆满的安乐,并且再再增上圆满。此修已获稳固之时,可对普通人修喜无量心,最后见到今生的怨敌得乐,内心应更加祝愿他不要远离一切圆满的安乐,本来我应报答他往昔当父母时给予我的养育之恩,但却一直没有成办,今天他自己得到了安乐,我为何不生起大欢喜心呢?如是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悉愿他们所愿成办,事事如意,究竟得到解脱之无上安乐。修炼要点,愿所有众生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恒时不离安乐,并且长寿健康,眷属众多,受用圆满,无损无害,无忧无怨,智慧方便广大,尤其今生的怨敌与嫉妒的人,应反复随喜他的安乐,数数观察喜心是否真实,最后于无缘中入定,后行回向善根,特别对怨敌与嫉妒之人,应别别回向。

 第三、正行发心

一、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一切大乘佛法之中,发起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因为三菩提果位中的声闻与缘觉,是由佛语而出生,而佛果却是从菩萨生,菩萨除了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以外,没有其它根本生因,所以不发起菩提心,不能成就佛果,唯有发起菩提心,才能步入佛位。初入大乘还未生起菩提心的道友,应时时忆念此心的利益:由于发心,自己从此便播下了涅槃安乐的种子,当来因此可摆脱轮回的痛苦;由于发心利他,可以减轻我执,能与佛法极易相应,自可遣除烦恼的忧苦;由于发心利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谋佛果,远远胜过声闻缘觉自利之乘;由于发心利他,犹如将善根之水倒进功德大海,令善根无尽增长;由于发心利他,心量广大胜过虚空界,所获福德尤为广大;由于发心利他,便可成为佛的意子,将来一定继承佛陀的法王位;由于发心利他,为安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由于发心利他,福智犹如如意宝树,成为世间众生的应供处;由于发心利他,白法天尊相随护佑,实现一切所原,尤其利他的伟大事业;由于发心利他,迅速成就菩提果位……发心有无边利益,无法尽述凡想成佛者,为何不速速发起菩提心呢?

二、大乘显宗之发心

次正行发心者:

吙!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复次,正行发菩提心之修法者,自己应知愿菩提心之中心要点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及对犹如无尽虚空般之不可思议有情生发广大之慈悲心。修此要点时,观想自己前方虚空中,充满了上师三宝三根本,我与一切有情于此无比殊胜的皈依境前至诚地立誓。首先以惊叹稀有之心,念一声“吙”,表示发心之重大与关键,然后念诵忆念“如同三世”等四句偈,其意义为:无边有情从无始来,由于业力之召感,沉溺于三界火宅之中,无实义地遭受难忍之苦,于如是有情,如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及佛子已发最殊胜之无上菩提心,我亦应为了度化一切周遍天际的众生,而愿无有任何虚伪、真诚地发起无上殊胜的正等正觉之菩提心。如是一心忆念金刚句的意义,一边立无边的誓愿,一边口中念诵。念诵之时,可以于藏音或汉义中任选一种。无论如何,不能有口无心,认为只要念得象唱歌一样好听即可,而应法与心相应,口与心一致。此偈应念诵至少十万遍,若圆满数量时仍未生起胜心,仍应励力念诵,直至到量为止。

行者于相续中生起(或相似生起)菩提心后,若有密乘清净见解,则可继修密乘之发心。

三、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上颂诵十万遍后,次修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如是随力诵。

通过修习与大乘显宗共同的菩提心,依上颂生发菩提心之偈语,数数串修诵持十万遍之后,复次具足密乘见解之学密宗者,当修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其意义为:我与无边无际犹如无尽虚空般之诸有情,因突然性的无明客尘之染污,从此便沉溺于种种假立的迷乱显现中,无意义感受不实六道之诸类苦乐。其实,众生虽在迷乱之中,但却从未离开过无生的法界体性,此为本来大平等。自现不灭的显现,为本来清净大光明。轮回之当下,即本来等净无二之双运体性。因众生未见如此本面,不知自己本具如来德相,枉受轮回诸苦。在此修道时,显宗讲众生为成佛之因,修道为成佛之缘,因聚缘和时,究竟成就佛果。若按密宗了义之修法,众生本来与佛无别,唯因突然客尘无明遮蔽,不能显发自己的本来佛性,于此正在迷现之时,亦需暂时如幻修道,自心安住本性。因为一切分别心的本体即是无二的大空与光明,本来即是究竟的上师正觉尊,一刹那亦未离开过本来具足的究竟佛果。所以自己的五蕴为五佛之体性,一切分别心为佛智之体性,了知如是之自性后,见众生不明此义,仍沉迷于六道之幻现中,我今值遇此殊胜密乘之殊胜见修行果,即应情不自禁发起殊胜菩提心,令一切有情早悟本来觉性,速脱轮回苦海,显发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之体性。如是随自己的力能诵持而修习此密乘之无上发心。

第四、后行结座

在每座修圆满时,行者对皈依境应再三祈祷,未生起菩提之心愿令生起,已生起之心愿令不坏,究竟唯愿此心稳固不退。接着观想皈依境融入自身,令自相续逐渐与上师之相续变成无二,在甚深的离戏实相中,初学者大概安住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然后串修后后引导,继之念回向文等回向善根。于一切威仪中,尽力修持愿菩提心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之学处,及行菩提心之六度等学处。诸如行路、绕塔、转经、闻思、饮食、开门、关门、坐卧……等时,无不为利一切有情而精勤修持。

因为在小乘中,相续能发起清净真实之出离心,即为已入小资粮道,具有解脱轮回之大顺缘。作为修学大乘者,在生发出离心的基础上,更应生发无上无比之大菩提心,随行佛菩萨之意乐行,这样按大乘发心来讲,相续中已生发真实无伪之菩提心,即为已入大乘小资粮道,成为佛之意子,从此为趣入大乘五道成就佛果集聚了无边顺缘,故尔不论显密,此二发心为一切五道根本,应当励力而修。

第二菩提心引导竟

如是励力修行后,可以在境界中检验自己的发心,比如自己对某从未伤害过,修正此人反而冤枉轻毁自己,甚至想侵害我的生命,这时自己能不能不对他生害心,反而发心愿他早日成佛呢?或者发愿自己成佛时,第一个度他呢?这样对照自己的相续,如果内心舍弃了对任何人的害心,而且尽未来际饶益一切众生的心愿坚固不移,这就是修成菩提心的验相。

五加行皈依偈四句怎么念?

是汉文发音的藏文或梵文。四皈依咒:南无古鲁贝,南无不打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在密宗来说,一切的咒语发音以上师的发音为准。

密宗,中国佛键滚教宗派之一,由僧一行创始。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是有融合了中国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上师、金刚智上师、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唐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上师亲自灌顶,不经上师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祖庭——陕西西安的大兴善寺和青龙寺(毁于北宋)。

虎衣明王 (藏语称为达拉美巴第一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密宗三大师祖之一,他在弊派以五胜金刚为主的修法中对所修法门作了详细阐释、编撰、结集、研究,将父续密法与母续密法相结租亮贺合,并传授给智藏龙师,称为子续密宗,也就是大圆满修法。

皈依境是什么?皈依境的内容有哪些?

皈依境又译为福田境或资粮田,供行者进行顶礼、供养、祈请等以积集福德智慧资搜橡迅粮的对境,它分为五支,中为上师,前为佛,后为法,右为大乘菩萨、左为小乘上座部僧伽。本皈依境居上师部中央者乃莲花生大士,顶严四臂观音,旁绕宁玛传承祖师。

上面虚空有普贤王如来,两侧为五方佛与金刚持。下方首层为静寂本尊,次层为宁玛派诸大护如让法。

此皈依境总摄了佛、法、僧三宝,以及上世此师、本尊、护法等三根本,故堪能成为依止的对境,若对皈依境行供养、礼拜等,可清除一切业障,累积二资粮。

修持皈依时,应该念诵什么样的偈颂?怎么样明观皈依境

修行佛法的重点 是修行无我 体悟法空·············

每天念诵经文 抄经文 礼佛拜忏为好 多多放生功德回向就行············

修行好坏不在耐橡念了多少佛,多少经,就看你的执着心放下没有!

执着心没有了,罗汉层次!

执着心、分别心没有了,瞎亩首菩萨层次!

执着磨数心、分别心、妄念没有了,成佛了。

四皈依简单念诵法四皈依简单念诵法

四皈依简单念诵法

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一个狮子座,宝座上有莲花、日、月,上面端坐着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周围由无数护法神、空行母等圣尊围绕。观想:我与一切众生在大地上恭敬合掌,默诵:“从今起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您,除了您以外,没有其他指望处、皈依处。”这样一边观想,一边以悦耳声尽力念诵“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用藏文念是“喇嘛拉嘉森且奥,桑杰拉嘉森且奥,却拉嘉森且奥,根登拉嘉森且奥”。(这个皈依偈,在藏地可以说人人从小都会念。有些人不管是出门也好,平时修行也好,就像汉人爱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随地都会念四皈依。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养成这种习惯。)念了一段时间后,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融入皈依境,皈依境从猜游握周边融入中间的根本上师,最后根本上师融入离戏法界。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片刻。 有些人因为工作忙,抽不出时间观修皈依境,念十万遍皈依偈。那么把四皈依修完,从而生起对三宝的虔诚皈依之心,这样应该也可以。

最后,我们一起以华智仁波切祈祷文回向:

虽已皈依然而诚信弱,虽受三学然仍舍持戒,

我与如我无心诸有情,不退坚固信心祈加持。

虽已皈依三宝很长时间,但信心仍极其微弱;虽已受持戒定慧穗庆三学,可自己并没有好好持戒。对于我和像我这样的无心者,祈愿三宝加持,信心永远不要退,并且越来越增上。堪布阿琼等高僧大德,每次在修完皈依后,也经常用这个祈祷文来回向。“万法信为磨亮先”,如果你有了信心,什么事情都好办,不管是祈祷、磕头、修加行,都会有一种积极性。否则,对修行根本没信心,很容易在遇见一些对境时退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4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