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利他本来就是经营的原点读后感(利他的经营哲学:要点)

学佛百科2023-05-01100

利他是根本——《活法》后感

看完《活法》已经很久,但一直没时间写后感。其实刚接触这本书时,也会象樊登所说的以为一本鸡汤的书,然则稻盛和夫如何通过利他的商业原点,来指导他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稻盛和夫是一个佛教徙,以前我们总以为学佛就念念经,甚至以前觉得这是世人在古代打仗时,枯前只会躲在寺庙里,逃避责任的表现。然而稻盛和夫却告诉我们,生活工作就是一个修行,而佛学的观点如何应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在《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开宗明义地指出“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他表示:“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大家都想赚钱,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这种欲望不可停留在单纯利己的范围之内,也要考虑别人,把单纯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层次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要扩大自己的利益。”

这想起了以前在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富豪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第一桶金后,然后盖起别墅。于是有人劝他找一个风水大师看看。富豪也半信半疑找来。约定哪一天,到火车站拉大师。一路上富豪看到超车就避让,大师很奇怪问:你为什么一路避让。富豪说:他们这么赶,肯定有急事。在经过一个斑马线时,遇到一个小孩开心跑出来,他停下来。小孩跑过去后,他并没有发动车子,大师疑问:为什么不走呢?他说,这小孩笑得这么开心,肯定后面还有一个同伴在后面追逐。结果后面又有一个小孩跑出来。快到家门时,富豪对大师说,我们先等等再进去。大师问,为何。他说,看到这龙眼树在动,估计是周围小孩进来偷摘龙眼,现进去会吓到他们,这样容易掉下来。最后大师说,请把我送回火车站吧。此时轮到富豪疑惑,为何?大师说有你的地方,肯定是风水宝地。

这故事说明,利他的人,眼前会一片清晰,会走得很多远,取得长远的成功。也就是老一辈教导我们,吃亏是福。

2010年1月,以78岁的高龄,接手负债达2万亿日元的日航,有没有想过会失败?在回答媒体提问时,稻盛和夫表示,他主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如果日航破产,会对整个日本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和破坏;另外,也意味着会有3万多名日航员工失去饭碗。因此,他最终答应接手日航。但因为对航空业和服务业完全不了解,因此也没有任何信心。因为拥有大义名分(考虑到上述两个问题),才决定放手一搏,从没想过会成功或者失败,而是必须要努力做好。

利他不代表软弱

稻盛和夫特别强调,利他并不代表软弱。很多人以为利他就是不去争,不去抢,好像给人以软弱的感觉。但实际并非如此,利他意味着你需要更加坚强和勇敢——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护好自己的企业和员工。在怀有温柔的利他之心的同时,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把企业做好。

这让我想起《干法》中稻蚂橘盛和夫提到京瓷的发展,要感觉松下的挑剔与无理。与松下合作中,松下要求每个供应商在降低成本时,还保持相应的质量。很多供应商看到无利可图,就摇摇头不接这个单,结果只有京瓷坚持下来,不断优化自己的技术,达到需求。就是松下一次次的要求,让京瓷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技术的机会。从而多年后在这一块有着绝对的定价权和语语权。

他用他的勇敢与坚持,一次次带领团队,用最优的技术赢得尊重与业绩。

稻盛和夫还形象地用佛像做比喻:“释迦摩尼很慈祥,在佛教中,他是拯救大家和拯救世界的。但在释迦摩尼像的边上,还有一座凶神恶煞的仁王没物清像。这也喻示着,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同时也要有勇敢的行为,去做这些工作。”

利他本就是经营的原点

不知不觉间,学习稻盛经营学已经有六个年头;自己经营企业也进入了第十个年头。

从初期懵懵懂懂,仅是理论学习,后不断地参加各种类型的游学活动、学习会、研讨会,与心灵之友不断地进行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不断的反思自己经营企业过程的困惑,不断的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保游镇持向上向善的姿态!

分享一点感受: 利他,本就是经营的原点。这原理原则。从初期听到这句话时的不以为然,到现在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切切实实的去践行感悟,才真正知道“然也”。

企业经营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作为人,何谓正确?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作为企业经营者,要考虑员工颂隐的成长、员工的财富自由、员工的精神境界提升,不仅要让自己人生活出精彩,更要带领团队每个人都活出精彩!引领团队持续不断地进行价值创造,服务社会!

生在伟大的祖国!活在伟大的时代,要践行珍惜,用利他的行动,为神樱粗美好的生活添彩,为中国的制造业全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积善行,思利他》读后感

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哲学--六项精进之“积善行,思利他”。先生讲到了一个故事,说什么是积善行?例如,当一个面临困难的人,向你借钱,借还是不借,他认为把钱借给那些只知道挥霍的人,是作恶,而不是积善。如果要帮就首先要了解他的经营状况,看他面临困难的真正原因,如果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坚决回绝他。

积善行,当然不仅表现在借钱上,主要强调的是“思利他”,只有思利他才有积善行。思利他,就是想着有利于他人,这是经营管理学上的一种最高境界,对于自己的客户,要时刻考虑客户的利益和不便,替客户着想,让商品或服务无处不体现利他的一面,那这种商品或服务自然会受到客户的欢迎,这样一来,我们自己的企业也才能跟着受庆型益,这才是一种双赢。

积善行,也更多的体现在管理上,对待上级或下级,都要有种利他心,工作才能烂差链顺畅的进行下去。而一味的只考虑自己,工作就很难推进。对待上级,更多的是体现在工作目标上,上级给了任务,不能只看目标,更多的要看上级在实施这个目标时的考量,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及时把问题反馈给上级,以便上级随时修改目标,如果不考虑这些问题,等干到最后,失败了好像与自己无关饥孙,是上级指挥的问题,但恰恰也说明你不是一个称职的下级。反之,如果充分考虑这些问题,成功了,上级自然会了解在工作中的每个人的情况,失败了,上级也至少会明白,你曾经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过。

总之,利他,也是利已,是一种双赢的经营哲学,如果能用好这一理念,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更顺畅。

《活法》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百日成长计划第237天

组名:精进利他

姓名:Mary

日期:2021.05.06

书名:《活法》

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

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频笑没繁的将“利他”,“爱”,“同情”等话语挂在嘴上,净说些“好听的话”,于是就有人质疑,在这些甜言蜜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目的。但是我压根儿没有利用花言巧语谋取私利的企图,我不过是把自己的信仰如实表达出来,并且自己坚持认真实践而已。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缘起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的旗手都是虔诚的新教徒。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这些新教徒贯彻基督教的“爱周围的人”,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尊重劳动,把通过产业活动获得的利润用于社会发展。

因此,他们以任何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润,而且,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贡献于社会。

换句话说,为世人为社会的利他精神,不是谋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成为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

对内他们以严格的伦理约束自己,对外他们贯彻利他的精神,把这两者看作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这样做的结果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岩,也提出了相同的主张。当时日本的商业资本主义正处于勃兴期,而在历来的身份等级制度中,商人的地位最低,社会风气的商业行为看得很卑下。

这时,梅岩提出“商人的利润,等同武士的俸禄”。商人获利和武士食禄,具有同样的正当性,绝不是什么可耻的毕升液行为。美颜的观点激励了许多背后受人鄙视的商人。

但是,媒人又说,求利有道,追求利润绝不是罪恶,但其方法必须符合为人之道。不是为了赚钱就可以为所欲为,获取利润必须通过人间正道手物。他强调了商业行为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真正的商人应考虑人我双赢”,这是梅岩的话。意思是商人从商的极致,就是让对方得利,自己也获利。就是说这中间包含了“自利利他”的精髓。

感恩稻盛和夫老先生!

感恩活着,感恩一切!

《以利他之心为本的经营》读书笔记

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既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的利己心,也有“即便牺明樱配牲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利他心。仅凭利己之心判断事物,因为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所以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只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视野狭窄,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相反,以利他之心做判断,因为是“为他人好”,所以就能够获颂旁得周围人们的帮助。同时,因为视野开阔,所以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谓的“利他”,并不是损己利他,并不是要通过损害自己来让对方获利,决不是这个意思。恰恰相反,正因为自己“想要富裕”,就应该体会到对方和周围的人同自己一样,“也想富裕”。

人同此心,因此要考虑如何让对方同自己一样,也能高兴欢喜。就是说,不是“只要自己好就行”,不可一味地自私自利,必须投入同情、体谅、慈爱的“利他之心”,决不可以过度地去满足自己 利己的欲望。

在佛教里,用“自利・利他”来表达这层意思。所谓“自利”就是 自己的利益,所谓“利他”,就是他人的利益。所谓“自利・利他”,就是为了自己获利而采取的行动,必须同时让他人、让对方也获利。自己赚钱,对方也赚钱。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经商,才是健康的商业社会的基本原理。

超越时代和国界,所谓经营,所谓商业,必须基于“自利・利他”这种思维 方式。

今天我讲了关于利他之心为本的经营。就是揭示崇高的理想,提升员工的觉悟,激发团队的活力,并且获得上天的力量,从而促使企业成长发展。这种以利 他之心为本的经营,在京瓷和 KDDI 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日航的重建中都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

努力以这种利他之心去经营企激指业,就一定能够引导企业不断成长发展。这是 超越行业、超越国界的“真理”。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4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