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持戒法门(持戒的法门)

学佛百科2023-05-0194

佛教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干什么的?持戒会怎么样?会不让胸闷气短吗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一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据《金刚经》;一指生相、住相、异相、灭相,据《大乘起信论》)。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者此纯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羸弱,首咐善能说法.度众生;

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四种持戒编辑

【四种持戒】 [出杂阿毗昙心论]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扒毕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持戒是什么----

持戒

是六波罗密之一,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诫弟子:以戒为师。就是要佛家弟子兆贺用神圣的戒律来规范行者的行、坐、住、卧。来达到走向彼岸的目的。“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提到:“持戒是菩萨净土。”清净的持戒,当下搏让进入灵性的清净,能够当下抓住灵性的清净,不影响灵性的清净,这就是持戒。不同修持层次的行者有不同的戒律需要遵守。如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戒”最初也是舍利弗(十大弟子之一)向佛陀所提议,起初佛陀仍不愿过度约族银派束,但在舍利弗与其他弟子的坚持下

[来源请求]

,才开始设立戒规,且初期仅有少数几项,之后才逐渐扩展成更多的戒规。

“戒”也是三无漏学之一,三无漏学简单而言即是“持戒”、“禅定”、“般若”。

“持戒”为前述的六波罗密之一,此也称为六度万行,除了持戒外的另外五项为: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中的六项即有含括到三无漏学中的三项。

持戒的神奇力量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扰高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激迅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

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明李此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 “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5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