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寂天菩萨最经典的20句禅语(寂天菩萨事情能解决就不用担心)

学佛百科2023-05-02193

《次第花开》经典语录

《次第花开》经典语录有:

1、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2、用勤奋和天真的热情去拥抱每一天,毫不吝啬地去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一切生命的感激。

3、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4、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谅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

5、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正蚂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

6、无饥世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人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突然遭受变故生病别离,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7、每个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内心还有执著,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所以嫌恶那些无明习气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个人不会因为贴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标签,就能解脱或不得解脱。解脱超越了这些。慈悲行者坚信一切众生解脱的潜力,因而不肯舍弃任何众生。

8、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9、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缺憾不满足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

10、人生苦乐参半,有足够的痛苦让我们生起对解脱的向往,又不至于太过痛苦而无力无暇朝解脱的方向努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烂清肢,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

经典禅意的语录

问:"在家念经念佛,请问是否可以打法器?"答:"诸位必须要知道,法器的用意是什么?是让大家在一起共修时,音声、音调、动作能整齐划一,庄严道场。因此,打法器至少是两个人以上,就有必要。如果是一个人,就没有必要。法器是音乐的节奏,是为了帮助庄严道场,整齐划一。"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禅意的语毕伍录99句,希望大家喜欢。

1、茫茫人海,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慢老数斗慢读懂了你,把你当成知己,彼此理解,彼此懂得,那便是尘世最美的缘,即使千里万里,心也紧紧贴在一起,天涯咫尺……

2、睁开眼就看别人,不看自己,忽略了自己,一生都在看别人,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之中,失去自己。殊不知,眼见耳闻心想,无论巨细美丑皆是一心无别。是一心在作怪,是一心在变现差别相而已。明白一心无别,就能找回自己。

3、我爱他们,因为他们爱我。

4、所谓教人念佛,是教他晓得轮回可怕,念佛能出轮回。至于念佛本身是不必教的,"南无阿弥陀佛",张口就是,既无难度,也没有要求。

5、世界需要与平,社会需要祥与,人心需要与气。

6、譬如士夫持斧头人山,见芭蕉树,谓材堪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止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杂阿含经》卷十,第248经

7、佛门即空门,悟极返空,既然众生都在苦苦求索着"空门"的真谛,佛祖自然不会将门关闭,而是大侍磨开佛门,只待有缘人。空是悟后所抵达的一种境界,悟来悟去终是空。

8、你只要让自己的心萌动着活力,让自己行动起来,自然会得到许多全新的体验,因而对生命和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并感到由衷的幸福。这便是修心的意义所在。

9、点灯点心灯,处处皆光明,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你到了哪一级能量便与哪一个层次的老师有缘,一点也勉强不得,要知道你现在已经达到什么层次,只要看你现在所从师的师质与你当下看的什么书和交的什么朋友就知道了!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好坏都是我们内在心智模式的放大和外延!

10、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积聚添烦恼怎样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佛日:生时不赍一文而来,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已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恃无得可怙,致使命终堕诸恶道。一《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二》

11、多原谅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12、人生也是如此,有的人总是以一种定势思维去考虑自己的人生,结果怎么也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狱,终生与成功无缘。

13、临风回荡,夜在浅浅墨香里撒落一纸惆怅。窗纱下有一张舒适的床,那把吉他躺在床上,床头还有一支紫竹长箫。一盏台灯佛光袅袅,将我的世界照进禅境深处。我静坐菩提书案,试着不染尘埃,仿佛这一刻看破红尘,修成正果,静侯晨钟磐若,将我皈依如来。

14、心中有善念,吉神随之来;心中有恶念,恶鬼随之来。明白这一点便可以差使鬼神。

15、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得到幸福,遇到逆境,才能放得下,且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16、智慧,源于爱心。

17、从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具备佛性,只缘执迷于世俗观念,沉陷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的虚假,真如本性便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佛学讲"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陀",而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顺应自然之意。

18、当有慈心于天下,有慈心于佛,人骂不得应,不得恨。持慈心向天下。如狱中有系囚,常慈心相向,人处世间,亦当慈心转相怜悯。《佛般涅槃经》卷上

19、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20、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还家者,是名顺法。《大宝积经》卷一一三,宝梁聚会

21、省钱是美德,用钱用得有意义是功德。

22、起得过早的人往往摸黑,起得很迟的人看不到日出,晨曦总 是属于那些适时起床的人。因此,先觉者总是先死,后觉者也一定失 去先机,只有那些适时觉悟的人才占尽便宜。

23、人生富足之道,不在于物质,而在于自心。

24、真实义者,微妙寂静,足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

25、面对不能把握的时间,我们只能安住在当下的每一刻,不给自己制造多余的烦扰与牵挂。

26、当你幸福时,若将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不叫幸福,而是造业;当你快乐时,若那快乐会导致痛苦,这不叫快乐,而是痛苦尚未成熟;当你富有时,若那财富源于不正当行业,这不叫富裕,而是累债;当你自感聪明,若那聪明用于自私,这不叫聪明,而是愚昧。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因为不立于恶,所以不生苦。

27、曾经问过很多人:别人赞美你,你会变得骄傲吗?几乎没有人点头说是。其实,自己对自己的接纳和赞美,也不会真正导致自满和退步。这种自我赞美和接纳,是对老天造物的认可,是对父母的基因以及养育的`敬重,是对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人的肯,也是送给所有关爱自己的人的最好的礼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方式,会比对自己不满的方式,更加具有"灭绝人性"的特征了。变得更好的理想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记住的是,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然后才可以变得更好。

28、我们并没有贤明的心,不愿意听善知识的教言,这时,病便不可少。"修行人,无事常带三分病",此话极有道理。病,随时在身,不能回避,不能驱离,如同报警红灯,提示我们:"错了!"出家人独身、素食、起居有节,所得的病,多数与心性有关。

29、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大智度论》卷八十五

30、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忧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3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

32、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须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视金帛如粪土,则四众尊而归之矣。

33、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或许,从我们眼前走过的人很多,踏入我们心灵的人很少;或许,搅动我们心思的人很多,在心灵留下痕迹的人很少。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加勇敢,也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成功。许多事情还是看淡的好,人生的过程不过就是失与得,看淡了也就轻松了。

34、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35、若见众生受诸苦恼,当作是念:我长夜轮转生死以来,亦曾更受如是之苦,其数无量,当勤方便,断除诸有,莫令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43经

36、在红尘中禅定。晨起时,泡一壶清茗,点一炉熏香,在窗明几净的桌旁静坐。看一盆文竹淡定心弦,似在遥想某个远方的故知。待到茶凉却,香燃尽,我心绪一如初始,并未参得什么,但我深知,这个过程没有纷扰,不思尘念,就是一种禅定。

37、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38、净土法门最好弘扬——让对方听到"阿弥陀佛",成功60%;假如让他口念一声阿弥陀佛,成功90%,以后念多念少,信深信浅,直到往生成佛只是l。%。

39、固执己见,虽闻佛法而不信,一句话——业障重。业障重,不能信佛,反而自诩,愚痴之极。

40、欲,是自己欠下自己的食粮。

41、禅语意在说明人的心态愈朴素自然,愈能修得正果,即所谓的大彻大悟。一味地急功近利。那么,在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精神的指引下,你的素质将得到最好的修炼。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一定会稳操胜券。

42、《孟子》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3、其财施者,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

44、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45、只要有信心,没有做不好的事;只要肯忍耐,没有担不起的重任。

46、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47、做人必须念念分明,处处提起正见。

48、应其等心,于一切众生亦等心与语,无有偏党。……于一切众生中下意,亦以下意与语。于一切众生中应生爱敬心,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子,如亲族,如知识,亦以爱敬心与语。

49、随缘而行,随遇而安。

50、不执著,才能得智慧。

51、当我们处于厄运,面对失败和重大灾难的时候,只要仍能在自己的生命之杯中盛满希望之水,那么,无论遭遇怎样的坎坷与不幸,我们都能永葆快乐心情,生命也不会因为打击而枯萎。

52、我们都是不完美之人,每个人自身都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有句俗语:"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时时都在告诉别人他的修养。一个睿智的人举止优雅、语言谨慎、处事大气,不仅是对自己的装饰同时也显示着对他人的尊重。"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53、只要自心有力量,就可以挑起使命,不怕外来的压力。

54、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所依助缘,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对象。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佛与众生是同等的重要,那我们为什么只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呢。

55、眼光高远,直视佛心;动机纯正,直趣菩提;行为规范,妙与天然。偷心死尽,本地光明;万缘放下,一念相应;一念灵光,朗照大千;顿悟真心,万法圆彰;业尽情空,证体起用;当机立断,能所双亡;拈花悟旨,以心印心。念佛是谁问者知,参禅悟道几多时;明心见性无多事,回根尘亦不迟。

56、大气之人,能安安心心做好本分的角色,认认真真干好手头的事情,不为名利而争斗,不为钱财而纠结。大气之人能让自己的世界海阔天空,即便一时失意,终得大器晚成。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离开。凡事都存在前因后果,因缘成熟了,果报便产生了,无法阻挡。

57、有多必有少:钱财多的回家少,姿色多的穿衣少。想法多的成事少,成事多的长命少。读书多的心眼少,心眼多的安宁少。劳累多的收入少,权力多的廉政少。情人多的睡眠少,朋友多的困难少。笑声多的疾病少。你有几多和几少?

58、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59、平常的人生,怀一种平常心,何苦计较太多,本来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佛法对无的理解,眼中有世界,心中无纠缠,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故事,活得起负担,走得起高低,有张有弛,心态平和,有些过往如其挂念不忘,不如一切随缘。

60、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61、生活的烦恼,有时候不是故事本身,是自己的固执把烦恼隐藏起来,从而延长了烦恼的时间,加重烦恼的伤害,生活的路上不是依赖自己的个性和脾气,而是能够心平气和去找到化解烦恼的方法,人海茫茫,活的不是痛苦大比拼,活的是怎么能够让心态更阳光和怎么能够更有信心启程。@延参法师

62、不去抱怨,也不值得抱怨,这个世界,看不惯的事情很多,抱怨,只会使你伤情;不去怨恨,也不用去怨恨,每个社会,都有不公不平,怨恨,会使你失去包容。

63、包容与宽恕,是我们最无力的两根软肋。你能包容多少,显示的是一种胸襟与气度,容人者,人共容之。你宽恕谁,你就能赢得谁,我们不必拘泥于一时之得失,一事之输赢,一人之去留,能纳百川,方能成海;不拒细流,浪可涛天。外表的强悍只是一缕金衣,内心的强大才能真正地让你屹立不倒!

64、淡泊,并非心如止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而是为了拥有一份真实和美丽。真的希望在很多少年以后,当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岁月的无情的洗礼之后。依然能够有心如止水的意境,不已物喜,不以己悲,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一份淡然和从容。

65、学佛的重点是净化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不清净,学佛、修行会非常困难。当内心不清净的时候,即使我们平时经常念佛、抄经、持咒,但内心却不能与佛菩萨相应。进而影响我们的修行。同时,自己的内心也不会得到快乐,因为内心的不清净,我们眼里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事情,烦恼则会随之而来,何来快乐与幸福?

66、人生的悲苦,与得失纠缠,与是非相伴,与成败共生。快乐的真谛,多不在得时欣喜,而在失后坦然。再好的东西,你抓得太紧,终会累,曾经的拥有,要记得感恩;错过的美丽,要懂得放手;精神的高压,要学会承受;直白的生活,要倾心去爱。当你领略了失去之善,避开了钟情之苦,快乐方至。

67、在人生的路上迈着温和而刚健的步伐,在渐进中积累回忆和纪念,在没有追悔的期待中完成行程。给自己的生活献一枝花,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惬意和洒脱,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珍惜眼前的一切,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用欣赏风景的心情迈开每一步,将阳光或是风雨都收进背后的行囊,人生的旅程定会丰富而精彩。

68、命运因知足而美丽。不要对生活有太多的不满:饭菜是太咸或太淡,衣服是好看或是难看,天气是太热或是太冷,让自己内心比较容易满足,只要怀着一份知足的心态,在极普通的一天里就能找到那份完美的生活。

69、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信仰和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和贪婪换取个人烦恼,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和宝贵的时间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70、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71、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72、暗绿色的海水,卷起城墙一样高的巨浪狂涌过来,那阵势真像千匹奔腾的战马向着敌人冲锋陷阵。

73、每个众生都需要通过闻思修才能得到解脱,也需要通过闻思修才能成佛。没有闻思修此二路不通。

74、把自己所有的本事都用在为社会做贡献上面,这是一种美好的布施。这样做的人就是伟大的榜样,值得人人学习。

75、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在你出门时,一定要把自己打份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昂起头,挺起胸,面带微笑,从容自若地面对生活。只要你自己真正撑起来了,别人无论如何是压不垮你的,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76、佛说: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寻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如果那样,一切来不及了。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77、除夕的晨钟暮鼓,距离新年是最近的。熬年熬去最后的一抹黑暗,去除内心的烦恼,我们将迎接新年——新的一天的到来,要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78、总有一些经历考验着我们的修行,你可以选择诉说,也可以自我消化,但你的心不能不强大。作茧自缚的人生就是地狱,与智慧相映的人生便是天堂。谁没经历过得失离合?谁又没感受过喜怒哀乐?重要的是,学会整理心情,一定要留,就留下温暖的记忆。一定要说,就把阳光的一面给世界,自己的生命也会被照亮。

79、我们的言行当常随顺身边的朋友,内在的本性当以正直善良为标准,如果要长久利益自已,那么适当时候帮助他人就是诀窍。

80、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81、能动静忘怀,利水清月现。

82、多数时候对生充满欣赏与敬畏:其实看透人性深处的恶、怀疑、妒忌、绝望、深渊,但无论如何荼毒、伤害、打击,一回头,还能看到生命中的暖和好。那内心深处的美轻微颤粟,虽然开得慢了迟了,可依然会深情开放。

83、佛曰: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84、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85、邻里睦,乡党和,人肯吃亏善缘多。李翁郑婆常赠果,张兄王嫂每送禾。有茶且喝,有话直说,虑什么?

86、虽然读诵千言,若是无义语,不如一有义语,然后得到安静。

87、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错事,而是错心,事情错了可以改正。心错了,还会继续做错事。

88、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89、像一场烟花开放,我和他的爱情,我和他的纠缠,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幸福便如雨中湿了翅的鸽子,扑落落地掉了下来。

9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91、就是个纠结的人儿,从怀上她就开始杞人忧天,在孩子的事儿上总是不能放宽心态,总是在为她担忧,我知道是我的原因,但我想知道,是不是所有妈妈都这样!

92、不知不觉见,秋天已经来临,晚上吹着微风,跑着步,聊着天,诉说着往事,时间过得总是那么迅速…不必思索太多,坦然面对所有可预知的和不可预知的,放宽心态,愿一切安好!

93、如转轮王所有轮宝不可思议,如来亦不可思议,法僧二宝亦不可思议,能说法者及闻法者皆不可思议,是名善解因缘义也。

94、品格修养是习禅的毕生要务,重要性远超机锋妙语,法昭禅师有偈:同气连树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95、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净慧法师

96、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97、其实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有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中给你的任何一个机会,也许一次偶然,就可以改写你的人生。

98、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你就会看到我心里的光。

99、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有的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这本书听了两遍,触动感受的点很多。

匆匆忙忙中,我们需要经常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

欲望、焦虑、各种负面情绪让我们丢失了心灵世界原本应有的美好境界~~~~

这本书会让我们静下来,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一、承认痛苦的普遍性。

痛苦之所有痛苦,并不是由于他本身,而是自己纠结在那个痛苦的情绪当中了。

人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增加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用大量的时间在愤懑、在生气,在觉得为什么要对我这样,我不应该承受这样的东西。当你的脑子里边不断的想着这事对你不公平,这事不应该发生,你会发现你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了不接受痛苦这件事情上。

当我们知道了痛苦发生是必然的,那么当他发生的时候,它就只是发生了,你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就好,怎么使得它往好的方向发展,就怎么样让他发展就好了,而不要纠结在那个情绪中。这样实际上是大幅减缓了我们的痛苦,你越直面它,痛苦就会变得越简单,而你整天希望它没有发生,它就会拼命纠缠你,会让你变得更加痛苦和纠结。

记住一句话: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寂天菩萨

二、克服恐惧和焦虑。为什么我们会长期恐惧和焦虑?

焦虑和恐惧的核心就是我们拒绝无常的发生。

什么叫无常?这个世界上的事是成、住、坏、灭。它是会不断变化的。比如这个物体现在在这里,过一段时间就会没有了,到最后可能彻底消失了,这叫坏灭掉。比如人必然会变老,身体也会越来越糟,最后一定会长皱纹,一定会走不动路了,这都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你明知道它一定会发生,但是心中拒绝他,你就会焦虑,你就会觉得我很难受,我怎么才能让自己安全。

所以,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存着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个误解就叫做——知患为实。意思就是我们把一个幻化的东西当成了一个实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的,因此不具有固定性和恒常性,固有性就是无我,不具有恒常性就是无常。

所以,生活中造成痛苦的并不是无常,而是你对于无常的恐惧。

当你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每个人面临的世界都是一样的,熟悉无常能够令我们内心真正放松和开阔,所以克服恐惧的方法是了解无常。

三、放下执着就会安乐。那什么才是执着,怎么才算是放下?

说到底,安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快乐,只是自己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的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活动的话,就不难发现每神袜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们的刺激,那么快乐是可以延长和扩大的。

人往往会陷入拥有什么才快乐、那你的快乐就会非常少,你的安乐感就会被外在的刺激不断左右。当你能时刻保有对当下淡淡的喜悦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是轻安。

轻安是所有修行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痛苦源于我执和法执。什么是我执呢?我执就是对自己的执着,认为自己很重要,自己很强大,自己不能够被侵犯。法执是对周遭事物的执着。当一个人不能放下我执与法执时,就会不断感受抗争后的徒劳感以及它带来的挫败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快乐。

所以,总结一句话,人要学会不断的向内求,而不是不断的外求。

四、自律是一种修行。

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就是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故意夸大,加重你的感受。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衫瞎拆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不是伤害。就如佛法所讲的戒律,实际上戒律不是约束,而是为了保护你,戒律是为了使得你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

有的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的仪式不是修行的起点,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对你的生活放松一点,不要总想着掌控一切,这时候你的心态会变得更平和、更舒服,你才能够感受到一天一天当中的快乐。当一个人把生活抓的太紧了,他希望这个生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实现,让大家都安全,这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但是这种巨大的惯性会把他带动进去,让他永远都不可能体会到或枣当下的喜乐。

我们普通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我们心头一紧,然后我们就必须立刻判断出他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天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顺境如此,逆境就更加可怜。

修行只是让你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在不确定性当中安住的感觉。这个也可以叫做自在。

五、什么叫自在?

自在就是能让自己在任何不确定环境下安住下来。趋利避害是众生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免于痛苦。而实际上这样做却是使用另一种痛苦来替代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真正的出离不是到庙里出家才叫出离,真正的出离是愿意当下改变,这叫出离。

佛教徒其实就是那些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的观察自己的身(身体)、语(语言)、意(意识),观察身语意的所有活动。第二个是柔和的对待自己,慈悲不仅仅是针对他人的,也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并且首先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当我们缺少对自己的慈悲时,很难真正的对他人慈悲。因为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你才不会放弃他人。只有学会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你才会学会体验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能力,你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能力,这都是由己及人的。

人要学会先慈悲自己,再慈悲他人。

六、精进与勤奋

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的去做事。勤奋是为了结果不得不去做事,比如不勤奋你就会失业。而精进是我并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的去做事。比如求知,需要一辈子,我就一辈子欢欢喜喜的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为漫长而着急沮丧,这叫精进。

七、最后的智慧——波若空性

它是比较接近内心的一种极度开放的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波若的感觉。

次第花开整本书告诉我们:修行对于每个人来讲是次第而行的,修行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体的,每天你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修行,就跟我们吃饭睡觉是一样的。

佛系疗愈

荀晓英

关注

0.642

·

字数 3253 · 阅读 81

2019-01-24 23:43

一、认识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因为其本质为痛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这叫变苦;陷于轮回中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这叫行苦。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二、克服恐惧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都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这就是无我和无常。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你才会发现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会生病、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熟悉无常令我们内心真正放松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义。

三、人身难得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佛经上说,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样广阔的海洋上,漂浮着一根木轭,上有小孔,海底有只盲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盲龟浮出海面把头刚好撞进小孔中的几率,比我们获得人身的几率还大。

作为人,我们免于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愚痴,也不会像长寿天的天人那样,误认为没有善念恶念的禅定就是解脱而失去修法的机会。若善用此人身,即身即可解脱。

四、安乐

放下执着就会安乐。但什么是执着?怎样才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弯戚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灶碧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五、自律

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虽然我们有时候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

从长远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夸大、加重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

六、皈依

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示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最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能无惧地接受无常。人们逃避无常是因为人们以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遭遇,只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

相信埋辩陵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们不会那么精进修行,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你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

死亡只是目前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下去。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不假设有来世。这并不比假设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谬。对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永远都将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

皈依佛法需要胆识,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七、出离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顺境如此,逆境更是可怜。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趋利避害是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替代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从抓取到舍弃,仿佛是一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八、菩提心

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能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就是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这就是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心。这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九、六度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布施。

持戒: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戒律指适当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

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如果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就一辈子欢欢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为漫长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禅定:禅定是舍弃散乱。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为都可以是禅定。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较接近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想法 每天坚持写作 读书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关于男人女人的“性”生活,你需要知道的三个区别

阅读 3381

性的秘密

阅读 666

红心体验 | 性生活的3个层面

阅读 260

我为什么宁死也要远离底层社会?

阅读 4329

女人最大的资本是什么?

阅读 1963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最近我感到心很累,渴望一颗清净心,却发现自己依旧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心里装满了世俗杂念,心没有得到些许安宁, 活在假相里,也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喜悦。于是内观自省,有了觉悟,就要降伏其心,修行不仅在于修,更在于行。

我们外部的所有境遇,其实都是内心世界的向外投射。我们面临的所有困境,都是痛苦的轮回。透过佛法看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佛说的“娑婆”,意思是不完美的世界,是恶性循环的世界,是由“无知”所撑起的,是一个痛苦、散乱以及混淆的世界。但是我们是有潜力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通过净化自我意识达到证悟,从轮回循环中解脱出来。

根据佛陀的开示,想要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这世界上有八种苦,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说不出的苦,每个人都在经历挫折,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经历,痛苦是普遍性的,只要有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我们心里有贪嗔痴,我们就必定会感受痛苦,所以啊,众生皆苦。

佛对受苦的众生有着无限的慈悲,佛对每一个人都慈悲,不论你敬畏他还是不敬畏他,不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佛对所有众生没有分别心,没有偏见。佛的慈悲带着完全的、无条件的爱,当我们受到苦的逼迫,当我们双手、膝盖和额头碰地的时候,佛希望能把所有众生的痛苦聚集在他的身上,消除我们长期的痛苦,给予我们力量和希望,佛用这种方式,希望能把我们带回到心灵修持的道路上。

为什么慈悲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是樱启运因为背后有看透事物究竟本质的智慧。佛不处在“娑婆世界”和“涅槃”之中,因为佛已经从无知中痛苦中解脱出来,不再被业带入轮回。慈悲和智慧都来自苦难,很多情况下,逆境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所以我们要积极的从逆境中痛苦中去从中受益,去不断觉醒。

既然痛苦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是持续的痛苦是你的选择。

■  放下恐惧,接受无常

世间万物都是无常,春去秋来,花谢花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可是我们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无常的存在,我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脊梁,而是对无常的恐惧。

我们每天焦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每天都活得焦虑和担忧中, 每当无常发生的时候都会让我们心头一惊, 特别是逆境的时候,我们对待生活更是严阵以待。人生哪里有什么是绝对的确定性和安全感,谁的生活不是起起伏伏坡坡坎坎,如果内心总是焦虑,内心太过孱弱,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那么就会很容易感受痛苦,很容易被摧毁。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却忘了世事无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永远也预测不到明天会发生什么。无常,不是偶然事件,不是过度时期,无常,就是我们的整个人生。无常,是一定会发生的,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安放下来,学会在任何不确定的环境下安定下来。

寂天菩萨说过:“事情如果能解决,就不必担心,如果不能解决,那担心也没有用”。人生道路充满荆棘坑洼不平,我们无法填平所有坑洼,但是我们可以穿上鞋。学会直面无常,就不再承受更多的焦虑和恐惧,就会更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有事处理事,而不是感受痛苦,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我们无法未卜先知,接受无常接受事实,面对得失淡然处之,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  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世间一切事物都依赖各种因缘形成的,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实质的存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是否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般觉知,只是告诉我们空性不是虚无,是现象的本质。不论我们处于任何何种境遇当中,都是因缘造化的安排。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间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都是假相,都是因缘的作用,不要沉浸在假相里,如果我旁穗们活在世间的相里,那你永远也看不到真相,也永远无法得到真正解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都是缘起性空,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都是果,所有的磨难,只是一场因果修炼,所有的痛苦,只是一场因果交换。我们眼前的痛苦烦恼,根源都在自己。不要怨恨上天,不要责怪命运,不要归咎于他人,多找找自己身上的因。

我们不要执着于“果”,不是在“果”上较劲,要找到产生在“果”的“因”,在“因”上去用力。

■  破除我执,降伏其心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问题的本原都是我们诸多妄想和欲念。我们最大的痛苦,是认知和欲望不匹配,每天只盯着自己想要的,却从不想着改变自己,疲于奔命又“执迷不悟”,在生活的痛苦里不断轮回。

佛陀告诉我只有放下,才能从痛苦中解脱,也许你会说佛陀曾经什么都拥有过,我只想先拥有再放下,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佛陀曾经什么都拥有过了才告诉我们放下才能获得解脱,放下不是你拥有的多就放下,而是你能愿意放下你所拥有的,有的人拥有的少却一个针都放不下。

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拥有,我们什么都想要,我们总是不满足,可是事实上,越执着越得不到,执念过重只会更加痛苦。我们所有的念头不过是意识的显现,九华山观音殿门口都已经写着:“如不回头,谁为你救苦,诺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如果我们一直跟随自己的念头只会让我们的心陷入混乱中。

活在缘分里,而非关系里,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奢求,不执着于拥有,才不会被我执所困惑,随遇随喜。

■ 保持善良,行所当行

做人,一定要善良,想要修行就一定要先做个好人,善良的心就是福田,善良是修行的基础,福虽未至,祸已远行,善良能积攒运气,善良能逢凶化吉,善人有善报,好人有好福,真正有福气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善良是每个人的本性,善良更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千万别丢失。

保持善良,不去做坏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假话,不诅咒别人,不搬弄是非,不对他人恶语相向, 对万物生灵保持敬畏之心,对所有人怀着感恩之心,与人为善,心存善念,尽量做好事善事,有善念,天必佑之。

积微善,成大德,种善因,得善果,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感恩一切万物见,碰见看见都有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好像是为别人在做什么,实际最终受益的是自己。你付出了善良,或许不会马上回报,但一定会在另外的空间节点,得以弥补。

也许你会觉得对他人太宽容,太善良,自己难免受到伤害,也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懦弱,其实所谓事情的好与坏、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公平与不公平,都只是我们的看法而已,如果不明白空性的真相,就有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生气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一辈子,最惨的还会导致一场悲剧。

不要去在意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不要去计较公平与否,我们经历的每一份惊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让我们觉悟的,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渡我们的。上天不偏向任何人,只是常常降福于那些心存善念的人。

做善事,存善念,从来不会吃亏。你只管善良,老天自有安排。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就是把心修好了,把人做正了,修行就在我们平凡的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现实问题,都是我们修行的最佳入口,哪里有烦恼哪里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每一件烦恼是道场,每一次情绪是道场,每一次恐惧都是道场。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痛苦是放不下怨恨,烦恼是除不了杂念。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行有不得,反求诸已,静坐常思己过。我们要时刻保持觉知,“应作如是观”,时刻观照自己的心,让心安定下来,让心保持正念,让心不断觉悟,向内求向外修。所谓向内求,就是当我们有所求的时候,要明白在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我是一切根源。所谓向外修,就是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用苦难磨砺自己。

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者。我们拜佛,拜的是佛的慈悲,我们学佛是学佛的心量,我们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生命的禅意不在一经一卷中,而在一呼一念中,心态的超脱,不在一字一句中,而在一言一行中。在红尘世俗中修炼一颗平常心,一颗清净心,一颗慈悲心。 行所当行,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54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