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长衣与少欲知足的关系(新鲜出炉!)的简单介绍

为什么说修行需要少欲知足,过简朴的生活呢?
作为出家僧人来说,如果倾向于出世解脱,就应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准则。御吵早期的原始僧团,佛陀要求比丘们依四依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坐、穿粪扫衣、吃腐烂药。除此而外,出家后所能拥有的,不过是三衣一钵而已。因为出家就意味着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对物质享乐的放弃,从而排除一切干扰,将整个身心安住在对佛法的体悟中。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简单的物质条件更容易使人保持内心的单纯。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随境转,今天的人为什么心特别乱?就是因为生活环境太复杂了,物质享乐太丰富了,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溺于声色刺激中。
所以,佛法提倡的出世修行,是以俭朴的生活方式为原则。我曾去法国镇行侍的梅村参观,那是由一行禅师主持的禅修中心。虽然法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梅村营造的氛围却简单而又自然。因为修行是为了断除烦恼、熄灭妄想,在俭朴的生活环境中,物欲刺激相对要小得多,干扰也相对要少得多,心自然就容易静下来。
而奢华的生活,对财富的过多占有,都会使我们的贪著越来越大,妄想越来越多,从而对修行构成巨大的障碍。尤其当我们缺乏相当的定力时,更需要以简单的生活来减少物欲,借助环境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来源于济群法师带洞的文章)
无益的苦行与少欲知足
印度早期的沙门多以乞食为生并崇尚苦行。他们认为欲望是令人不得解脱的根源,惟有以苦行进行对治,才能斩断欲望之根。他们选择的苦行多半是折磨色身——或在烈日下曝晒,或在河水中浸泡,或像牛和狗那样生活,等等,以为这样就能将欲望驱出体外。佛陀出家后,也曾经历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最后身体羸弱,形同枯木。但他发现,这种修道方式并不究竟,并不能将人导向解脱。所以放弃了那些无益苦行,接受牧女供养的乳糜,待身体恢复后,在菩提树下入定七日,终成正觉。
那么,佛教是否就不提倡苦行了呢?其实不然。佛陀所反对的,只是想当然的、没有意义的自苦其身。与此同时,始终提倡简朴而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才有助于解脱。僧团成立之初,佛陀命弟子按四依生活,即常乞食、树下坐、粪扫衣、腐烂药,又称头陀行。但这种清苦生活毕竟不是多数人有毅力坚持的,所以又制定三衣,允许出家人接受施主供养的衣服。其后再开许百一物,同意弟子毕唯信们拥有一些生活用品,但每种只能有一样。也就是说,任何物品都是拿来使用而不是积蓄的,以此避免对物质的贪著。
此外,佛陀还规定出家后不要定居一处。佛世时,僧人除三个月安居外,其他时间都在云游四方,居无定所。弘一法师对这点就实践得很好,先后住过很多地方。为什么要经常更换住处呢?也是因为长期居留某地后,很容易对住处产生贪著,并且会因定居发展出很多人际关系。这种贪著和人际关系,又会引发种种凡夫心。
或许有人觉得,这些规定和我们隔着遥远的时空,未必适合此时、此地的僧团。但我们要知道,毗尼虽然是因缘所显,有它特定的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但所有规范都是佛陀根据人性的弱点而设定。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些戒规去理解佛陀的苦心,理解条文背后的精神。凡夫不能解脱的主要原因,就是贪著。而贪著和拥有相关,拥有得越多,由此建立的贪著也就越多。而每一种贪著,都会成为障碍解脱的阻力,成为捆绑我们的绳索。
佛世时,僧团也会接受居士供养的田地、精舍等财物,作为团体可以很富有,但具体到每个出家人,依然是简朴而清贫的。戒律中,对很多生活细节都有明确规定,如三衣和百一物等。除此以外的多余衣物,就属于长物,可于规定时限(七日、十日、一月)保存,之后便应舍给他人,否则就犯舍堕。
因为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脱为目标,以传播真理为使命。如果也去贪著物欲、经营生活山昌,显然是一种堕落——是从追求真理堕落到追求现实,从追求解脱堕落到追求轮回。我们要记住,每种拥有都可能成为贪著,成为手轮潜在的解脱障碍。有个公案说,金碧峰禅师修行功夫很深,但因为特别在乎自己的钵,在定中仍放心不下,险些被小鬼抓到。他察觉后,立刻将钵摔得粉碎,从此了却牵挂,无迹可寻。律典中,也有很多类似记载,有些比丘因为担心死后衣服被人拿走,结果投胎变成蛇虫鬼魅来守护生前所用物品,何其颠倒,何其可怜。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拥有越多,就需要在生活上耗费越多时间,相应的,用于修行的时间也就随之减少。为了让弟子们排除干扰,一心修道,佛陀特别针对出家人的衣、食、住及人际关系,建立了一套和解脱相应的制度,那就是戒律。所以,戒律并不是常人所以为的束缚,恰恰相反,它是代表了一种清净庄严的生活方式,是对修行者全方位的保护。
老子的知足常乐与无知寡欲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经典文化中陆世,因为时代久远的原因,很多原文的解释或理解都见仁见智。究竟谁对谁错都很难说得清楚。但是,我们只要能从经典中去领悟一些道理并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那就足够了。
比如,在《道德经》中这段话的解释就很有争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起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是老子向统治者建议让子民清心寡欲达到统治的目的,是种悉卖愚民政策;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老子在反对特权阶层物欲横流睁悉逗的生活,应该加强精神方面的追求。
不管是哪种意见,我觉得都各有道理,因为我们也无法让老子本人出来说明他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所以,就让我们保持求同存异的心态吧。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可以悟出四个字:“知足常乐”。为什么要“知足常乐”呢?让我们看看老子怎么说。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五色”指是青、黄、赤、白、黑,泛指色彩多种多样。 目盲,不是眼睛瞎了,而是比喻眼花缭乱。整句理解就是:五彩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
少欲知足文言文翻译?
《长阿含经》卷十二〈自欢喜经〉云(大正1·79a)︰“郁陀夷,汝当观世尊少欲知足。今我有大神力有大威德,而少欲知足不乐在欲。”又,《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中略)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解说:“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山咐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明唯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此中,关于少欲与知足的不同,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七云(大正12·526b)︰
“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中略)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着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激唯培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
少欲知足为修道之要谛,散说于诸经论中。其中,《中阿含经》卷十八〈八念经〉、《八大人觉经》及《佛遗教经》等以之为八大人觉之初二法;《放光般若经》卷四〈治地品〉以之为菩萨四地中应行之十事法的第二、第三;《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以其为可见佛性之十法中的初二法;《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护戒品〉提出少欲戒、知足戒二种。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合此二者作为十事功德之第一;《俱舍论》卷二十二亦合此二者作为身器清净三因中之第二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54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