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楔除楔经文(以楔出楔的解脱法门)

关于自度度人
关于这个问题,与其辩来辩去,不如来看看佛陀是如何回答的。
佛陀普渡众生了吗?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地方游化,住在那罗村一位卖衣人家的芒果园中。当地有一位村长,因为他家世袭以锻造刀子为生,家族就以「刀师」为姓。
这天,这位刀师村长去见他的老师尼乾子,尼乾子对他说:「你会不会以一种两难的诡辩术,论败沙门瞿昙,让他哑口无言?」
「老师!有什么两难的诡辩术,可以论败沙门瞿昙,让他哑口无言?」
「你先问沙门瞿昙,看他是不是要普渡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也赞叹能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的人。如果他回答『不』 ,那就嘲笑他跟平凡的愚夫没什么不同。如果他回答『是』 ,那就质疑他,为何只对一些人说法,不对一切众生说法。这样的两难诡辩术,就可以论败沙门瞿昙,让他哑口无言。 」
刀师村长受了尼乾子的怂恿,就到芒果园见佛陀,想用尼干子所教的那一套来问难佛陀。
刀师村长说:
「瞿昙!你不是要普渡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也赞叹能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的吗?」
「村长!长久以来,如来一向是慈悲利益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也常常赞叹能让一切众生得利益安乐的人。 」
「瞿昙!如果这样,那为何如来不对众生一视同仁地说法,只对某些人详尽地说法,而对其他人却不详尽地说法呢?」
「村长!让我来问你,请你照实回答。譬如,有人拥有三块田,第一块很肥沃,第二块中等,第三块很贫瘠又带有盐分,村长!你说田主人会先选哪块田播种?」
「那当然是选最肥沃的那块先播种耕作啰,瞿昙! 」
「然后呢?村长! 」
「然后再选中等的那块,瞿昙! 」
「最后呢?村长! 」
「最后剩下来的种子,才考虑去播种最贫瘠的那块,或者根本就放弃那块最贫瘠的不播种,将剩下来的种子拿去喂牛。 」
「为何要这样做呢?」
「这样才不会浪费种子,将来的收成也会比较好啊! 」
「村长!我也是这样。那些倾生命的全部投入,跟随我出家修学的比丘、比丘尼们,就像是那最肥沃的田地,所以,我乐意常常为他们说全然纯正的善法,同时也以我一生清净修行的身教,展现出来教化他们。为什么我会这样全心全力地教导他们呢?因为他们听了我的教说后,会以我的教说为安住处,为依靠的岛屿,为保护,为庇荫,为归依,他们能常常这样地自我反省,自我勉励:
『世尊教导我的,我都要忆持实践,使自己能得到利益安乐。 』
村长!而我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们,就像那块中等的田地,我也乐意常常为他们说纯正的善法,展现我清净修行的身教,而他们也会依循我的教导,努力修学,使自己能得到利益安乐。
村长!那些像尼乾子之辈的外道异学,就像那块含盐分的贫瘠田地,我也乐意为他们说纯正的善法,展现我清净修行的身教,他们能听进去多少,就算多少,即使只听进去一句法,也能享有一句法的利益安乐。 」
「好奇特喔,世尊!用这么善巧的三种田作譬喻解说。 」
「村长!让我再打个比方:譬如有三个水瓶,第一个水瓶完好无缺,也没有漏水裂缝,第二个水瓶外观完好,但有漏水裂缝,第三个水瓶不仅有漏水裂缝,还有缺损,村长!你想人们会先使用哪个水瓶来装水?」
「瞿昙!当然是先用那个完好无缺,也不会漏水的水瓶了。 」
「然后呢?」
「瞿昙!然后再用那个外观无缺陷,但有裂缝的水瓶。 」
「如果两个瓶子都已经装满了,还有剩余的水,怎么办?」
「那只好拿那个有缺损的破瓶子来装了,或许还能短暂储存,作小小的用途,也或许根本不使用它,将剩余的水拿来洗碗盘。 」
「村长!那完好无缺,也没有裂缝的水瓶,就像我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们,那稍有裂缝的水瓶,就像我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弟子们,而那破损的瓶子,就像尼乾子之辈的外道异学。 」
佛陀轻易地就连举两个贴切的例子, 论破了尼乾子自以为万无一失的两难论, 听得刀师村长大为恐怖,毛骨悚然,赶快顶礼佛足,忏悔说:
「世尊!我是那么地愚痴,不辨是非,竟然在世尊面前胡言妄语。 」
楔子代表什么意义
楔子楔音些(xiē),是一种简单机械工具,由两个斜面组成,用来将物件分开。原理主要是将楔子向下的力量转化成对物件水平的力量。短小而阔角度的楔子能较快分开物件,但比较长而窄角度的楔子将要更大的力量。
含义:
1)长篇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并非每部长篇小说所必备。通常加载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圣叹删改《水浒传》,将原本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解释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就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2)戏曲名词。元杂剧的专用术语 . 是指对剧情起交待作用或连接作用的短小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个剧本中的有机部分。如果有特殊需要 ,还可以有两个楔子. 元杂剧在结构上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 一般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3)上粗下锐的小木橛。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用来加强、支撑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体物。
以楔出楔即不问,睹面相呈时如何什么意思
佛法中的许多概念都是这样的楔子。“我”的概念是前楔,“无我”的概念是后楔;“生死”的概念是前楔,“涅槃”的概念是后楔;“众生”的概念是前楔,“佛”的概念是后楔;“有”的概念是前楔,“空”的概念是后楔;“生”的概念是前楔,“无生”的概念是后楔;“阿赖耶识”的概念是前楔,“如来藏”的概念是后楔……
如何求法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身长出绿毛来。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师父要他独立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练,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十个来的人有五双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心地法门,能知道心地法门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他没用。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度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简单地为新来的同学讲一下:色法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色法。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想,是心理的思想。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你就比较容易懂了。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色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你看着手表,究竟是手表进入眼神经视线,还是眼神经视线到手表这儿?这是个问题。学科学的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表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表吗?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表,才觉知到手表?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辞熟练,一看就懂。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英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我们看汉朝、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有些都不通的。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到了唐朝,玄奘法师还要重翻,精益求精。所以现在中文翻成英文的佛经,都很有问题。 还有你们要注意,《汉英佛学大辞典》的很多名辞翻译是不通的,你们青年同学只会用《汉英佛学大辞典》翻译英文,是你们不好好读书。《汉英佛学大辞典》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讲,他是在创作,把佛法名辞根据梵文翻成英文,不能算数,希望后来有人能利用并加以修改。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也不见有后起之秀发这个大愿,真正去编一本英汉或汉英的佛学字典。佛教界天天讲要做功德,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业啊!哪个来做?你看一本普通的《汉英字典》,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可是佛教界这一本书,几十年没有人动过。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民族文化怕繁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欲界、色界、无色界合共三界,不在三界里头求法。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色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光也是色,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色上求,不在受上求。今天有位外国同学打电话来,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骑着车子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我告诉他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是会如此。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我自已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在上,我都不理。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我就告诉那位外国同学没有事的,但是这几天不要骑车子,气机在夹脊通不过,一定会有这阶段的,不稀奇。然后就请他找朱文光,贴两付膏药,帮他快一点通。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作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大容易懂了。举个例子,有位同学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以上,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再详谈。 所以说「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才是真正在求佛法,我们自我反省一下,有哪一个学佛不是在这五阴里转呢?谁能够跳出五阴?能够跳出五阴就对了。但是在五阴上求法修行对不对呢?初步是对的,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个桌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木工做好,就要有锯子、斧头、钉子这些工具。以修行来讲,六根、五阴就是工具,所以从色受想行识入门并没有错,但是不要被它们所转,不要执着这些境界。如果执着在色受想行识的境界,以为这个是佛法,那就错了。 我们要了解《维摩诘经》所讲的,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是证得菩萨道的究竟之论,你初步从色受想行识入手没有错,到最后应无所住就对了。 刚才说的「非有界入之求」,是把五阴再分析变成十八界。例如打坐时心中念佛,是在意识界里修,你作观想也是在意识界里,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把意识上本没有的东西使它生起来。好像观想佛,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绘画的,每个人要有个小坛场(就是道场或佛堂),或称坛城或曼达拉(曼荼罗、曼陀罗)。打坐时佛像要对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视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记看了,眼睛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观佛眉尖的明珠入定。传这样的修法已经是不得了的,你们该欠我哈达和供养了,我这么随便讲出来了,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讲正经的,我的观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属于我的,只要诚心来学的,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来磕头供养那一套。我和许多老喇嘛说,有一天我会把密法全部公开的。他们说要得到我本尊许可才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萨、佛答应。我说:放心吧!早答应了。佛要度众生嘛!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一定要磕头要供养?但是学人不诚心,也是学不到,学到了也不会修,也等于白学。 总之,观佛像这个法门是从十八界的眼界来修,必须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无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才观得起来。你说,这不是着相了吗?显教说要断除一切妄想,不错的,但是在妄想没有断除以前,你只好借用妄想。所以一心不乱是加重妄想,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点上了,他的理论方法是以楔出楔。古代盖房子不用铁钉,用的是木钉,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钉,就再打入一支木钉,把先前的钉子推挤出来,叫作以楔出楔。我们用功时妄念断不了,如何清净呢?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点,叫作系心一缘,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点,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 以楔出楔还有个比方,面粉洒散了怎么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湿了,捏成一团,再用这一团去黏散开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系心一缘开始。用这方法去观想佛像,观得起来时,在意境上,身心内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无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归到空。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团,然后把这一团丢掉,一点面粉也不剩了。从有归到空,叫圆满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这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的,这也就是不二法门了。 所以分析五阴的求法之后,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尘,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尘等等之间。好了,这两句经文我们了解了,维摩居士传的法我们也懂了,可是到达这个程度是学佛法的成就吗?没有。有句成语说,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家的话,五行是道家的话,这是说修道成仙成佛了。道家讲的五行是从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质来代表,佛家文化从心入手,所以是讲色受想行识,道理是一个。离开欲界的边缘,还要再进一步,跳出色界、无色界。我们学佛的人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今天去庙上磕头供养,为自己求福报,这是欲望,还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报,这也是欲。因为我修行,来生想要好一点,这是人欲,比做生意还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求,或在光明中,或求无念得清净,一定八万四千劫,还在无色界,都没有跳出三界之外。因此说「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你看这经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简略,不要乱翻。唐朝时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经,去见南阳慧忠国师,忠国师嘉许他能发心,然后让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摆只筷子,问居士知不知道这什么意思,居士不懂。忠国师就说,连我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懂佛的意思吗?还想批注佛经? 「唯!舍利弗?」,这里维摩居士再起一段话。他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时,这一句话会被先生用红笔给你杠掉的,你重复了。这要了解佛经是对话录,这是表情,是个层次,是个阶段。如果是电影,维摩居士讲到这儿,会看一下舍利弗,看他懂了没有,然后说:唯!舍利弗,我再告诉你。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上面说真正佛法不在五阴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再进一步说,也不在佛、法、僧三宝。这里要注意这个「着」字,是黏着的意思。「众」是指僧伽、僧众,也可以是单一个僧,一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一切十方三世圣贤僧。真正的求法,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也错了。但是你不要读了这一句,就不皈依三宝了,那是妄语,你没有到这个境界。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解脱道。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是讲也不着于苦集灭道,声闻众的四谛法门。很多人说因为看通了人生皆苦,所以出家学佛,这是见苦而求道,换句话说是在逃避,觉得世间太苦,所以要出家离苦得乐。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这一句换了一个字,要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叫你们文字不要马虎过去了,《维摩诘经》最容易看懂,最容易马虎。一般人发心修道是见苦、怕苦而求,大乘菩萨无见苦也不求乐。 苦与不苦很难讲的,推开佛学,我讲个哲学的道理。我在学校里讲比较宗教的研究,说到所有的宗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世界是凄惨的,该厌恶的。他们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天要黑了,悲惨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所以就来兜揽生意了,好像旅馆的人站在门口拉客人,宣扬自己旅馆可以收容人,设备好,专管死人的事,不要怕死。中国文化不然,它不看日落西山,看日出东方,生生不已。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的,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的,哈!又生出来一个了,生生不已,生死是昼夜的两头。 那么,宗教与哲学思想为何如此呢?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无断集求」,断惑证真是小乘境界。大家打坐最苦恼的是,妄想杂念断不掉,都以为能把妄想杂念完全切断,断惑证真就悟道了。无断集求是不去追求,就没有无明烦恼了,这里为什么说不要去断它呢?妄念如同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千古名诗。同样道理,你想断去妄念得清净,那断去之念就是大烦恼,因此告诉你「无断集求」。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造」依古书的读法如「超」,这句话是要你,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证得道了,那是小乘的法门。譬如永嘉大师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末了先须偿例债」,这是永嘉大师的真话,大小乘都一样,人生都是来还例债的,还完了就好了,像对儿女的债,就乖乖地去还吧! 这是维摩居士的第二段话,他说:哩!舍利弗,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法僧三宝去求,不着于苦集灭道而求。然后他自问自答: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为什么如此?真正的佛法没有「戏论」。怎么叫戏论?中文的「戏」字本来有两个,看电影、看唱戏的戏字,用的是虚字边加个戈字,表示是虚假的。现在通用这个「戏」字,是小孩子在玩的游戏,是玩耍的。佛法讲戏论,是指小孩子开玩笑的话,玩笑的话不是实际的。什么是戏论?佛法的「空」「有」,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戏论:讲有,一定要修到什么果,都是有为法,也是戏论。「非空」「非有」还是戏论,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游戏。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顾亭林就说,佛经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再倒回来,只有一桶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一个空的,一个有的。虽然他这是批评佛法,但有他的道理,你如果佛法搞不通,就成了这样。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论辩,在逻辑上离不开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个方向。维摩居士讲真正的菩提大法,要把戏论扫掉。 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要离开这四个方向。也有人以为《金刚经》上有好几处四句话,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但不是这里所说的四句。这里说「法无戏论」是告诉你,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空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戏论。 -----------南怀瑾所讲的《唯摩接诘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启示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作为净宗根本经典之一,是释迦牟尼佛在摩羯陀国应国太夫人韦提希之请而宣说的。内容包括定散二善: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则废恶以修善。定善包括十三观,散善包括三福九品。十三观分依正二报:前七观是观依报(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后六观是观正报(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三福包括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乘福( 受持三皈,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九品包括上辈三品(遇大凡夫)、中辈三品(遇小凡夫)、下辈三品(遇恶凡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的慈悲救度,是佛无上智慧的结晶,是佛的大慈心、大悲心、柔软心的展现,是真善美慧的载体,是众生通向光明的大道,契理契机,甚深甚善,不可思议,给人以全方位、多角度、无尽的启示。这里略举七点,管中窥豹,以蠡测海,肤浅之处在所难免,权作为末学学习本经的感想,恳请莲友指正。
一、知苦厌离
韦提希夫人在遭遇儿子要杀她、将她软禁的极度痛苦中时,深感娑婆浊恶不堪,号泣向佛,请求教其观于清净业处,愿未来往生「不闻恶声,不见恶人」的无忧国土。我们将心比心,如果自己是韦提希—一位母亲,自己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孩子,竟然手执利剑要杀自己,内心会是怎样的痛苦呢?从蜜缸里一下子掉进了冰窖里,反差实在是太大了。然而世间就是这样苦空无常,怨从亲出,不是冤家不聚头。本经以杀逆之事为发起,告诉我们连亲生儿子都可以要杀母亲,其他人要害自己有什么奇怪呢?我们要厌离这个人心险恶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的五浊恶世。
同时也告诉我们,娑婆众生的根机是不遭极苦不求出离的。众生处在无明颠倒之中,无常计常,无我计我,不净计净,耽著世间五欲之乐,一生在尘劳中打转,只有翻了大觔斗,才会彻悟前非。事实上,苦为修道人的良师,大部分佛弟子都是遭遇到挫折和苦难才来学佛的。苦是精进的契机,是觉悟的缘起,我们佛弟子要经常观察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世俗人想的就是哪里有钱赚,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或者是生儿育女及家庭琐事。
而佛弟子则是要观察世间的苦事及不净相,如亲友的早逝、上料工的惨死、火车碾断的女尸等。常作如是思维,我们才能觉生死苦、舍离五欲、欣慕西方,否则六根时刻随六尘境界转,贪瞋炽盛,妄想纷飞,耽著尘劳,求生净土的信愿就会不坚固。省庵大师在《示吕居士偈》中说:「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当观此身体,臭秽难具论,内外及中间,无一清净物。己身既如此,他身亦复然。深生厌恶心,慎勿生贪著。」楚石大师《西斋净土诗》云:「学佛先须学苦空,心期妄尽障消融。」「先悟色空离欲海,后严福慧泛慈舟。」祖师告诉我们,学佛先要思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了知世间幻相,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以期障碍消融,贪欲减轻,佛号才能念得更亲切,如此则净土可期、生死可了、大事可明。
二、佛慈佛慧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阿弥陀佛为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兆载永劫思惟、构建西方极乐世界,慈悲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净土;释迦本师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亦是极尽各种权巧方便,无问自说净土法门即是其无量悲心的体现。众生处在无明黑暗之中,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有种种心态、种种习气、种种好乐。佛就随顺众生的根机,说相应的佛法,应病与药,无不充满著智慧与善巧。
在韦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想求生无忧恼处时,佛并没有劝她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没有让她观空,而是顺情而化,满足她的要求,在顶上金台中显现十方佛国净土,任凭她挑选。这就是佛说法度众生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令生欢喜益。佛度众生先要让众生生欢喜,满足其要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妻得妻,求财得财,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顺情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堕落。顺情后还要转化众生,达到生善灭恶、悟理证空的目的。韦提希在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后,便证得无生法忍。我们也要学习佛顺情而化的慈悲与智慧,引导他人学佛、修行,契入佛法。
韦提希作为凡夫众生的代表,既是自己向佛请法,也是替我们请法。佛鉴于浊恶凡夫贪瞋炽盛,情执深重,不能直接契入空性,所以为我们说指方立相、住相证果之法,以期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治愈众生的烦恼生死大病。佛教我们修净业三福、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观想佛像、持佛名号,这都是为我们执相罪浊凡夫开的对症良药,说的无上妙法。释迦佛考虑到众生有定散两种根机,散动根机众生不能直接修定,所以先说净业三福,以摄我等散动根机众生。可谓慈悲悯念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往生佛国,离苦得乐。
三、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
极乐世界七宝徧布,光明无量,无情畅演法音,圣众广宣妙义,具有无尽功德庄严。
就依报(环境)庄严而言,地面皆众宝所成,或以杂宝为地,琉璃作道;或以琉璃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银为地,百宝作道;或以不可说宝为地,还以不可说宝作道。并非只有琉璃地、黄金道而已。
七重行树无不具足七宝华叶,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以为映饰,树上涌生诸果。有大光明化成无量幢幡宝盖,如明镜般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八池水皆是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摩尼宝水流注华间,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成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极乐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其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圣众的莲座皆是释迦毗楞伽宝所成,外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台上有四柱宝幢,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极乐世界正报庄严不可具说,三圣身相光明无量,微妙绝伦。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
大家想想这是多么美妙。外相是心性的显现,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好源自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和智慧光明,而极乐世界的法音宣流则是佛菩萨智慧光明更直接的彰显。极乐世界是正法宣流、正法住世的世界,不比此娑婆世界邪知、邪见、邪说充斥,蛊惑人心,引人欲望,令人造业,轮回堕落。
四、净业三福的重要性
净业三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佛心的体现。我们念佛人要和佛心相应,就要好好修学净业三福。
第一福为「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三世诸佛无不是大孝子。父母含辛茹苦生养我们,对我们有深重恩德,如果我们连父母都不爱敬,怎么可能爱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众生呢?世间师长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知识技能,出世间师长教我们佛法、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对我们有大重恩,我们都应该知恩报德,恭敬奉事。「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不杀生是慈悲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一切众生无不爱己性命,都是佛菩萨最疼爱的孩子,杀佛子怎能和佛心相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既是人天善法,也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我们佛弟子要顺性而修才能入佛法性海,往生安乐国。
第二福为「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宝是苦海慈航,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救护处,皈依三宝即可回归觉岸。戒是无上菩提本,是第一安隐功德住处,佛临涅时,谆谆教导我们要以戒为师。若有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不犯威仪指身口意业在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佛弟子应向佛学习,威仪具足,举止端庄,安详稳重。
第三福为「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是成佛的根本、修道的主帅,是诸善中王。且十方三世佛都是因发菩提心而成无上正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言发菩提心。《观经》中品三生,虽然平时未发菩提心,但往生彼土后要回小向大,到彼土要发菩提心;下品三生,虽然平时造恶,但临终要忏悔念佛,到彼土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首先是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再进一步深信世间、出世间苦乐两种因果。
世间善恶因果,终究不出三界,还在轮回之中,故总归是苦。出世间善法能了生死,能成佛道,才是真正大乐。大乘经典是佛无上智慧的结晶,是佛给予众生的无上法药,研究探讨,背诵忆持,能开发智慧,疗治三毒。智慧眼开,则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不但自己念佛求生极乐,还要广劝有缘,同生极乐。净业三福是弥陀名号内涵的彰显,是性德的流露,是真正念佛人的自然行为和生活常态。
五、圆发三心(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观经》上品上生章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大师指明「三心」通三辈九品,哪怕是下下品之临终十念往生,也要具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什么是至诚心呢?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就是我们修行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实心实行。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沽名钓誉,贪财贪利。若如此安心起行,纵使苦励身心、勤行苦修,皆为杂毒之善,欲以此求生净土者,必不可得。为什么呢?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真实有两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自利真实又有两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行住坐卧,想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
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这又分为身、口、意业三种,每一种又分正反两面。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则敬而远之,亦不随喜。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
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若起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有两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自己不是什么善人、好人,而是罪人、恶人。我们内心贪、瞋、痴、我慢、嫉妒、怀疑常现。我们从小吃肉、杀生;贪玩,不爱听父母师长的话,不知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婬、盗、妄语也多少造过。知道自己是罪人、恶人,才会谦卑。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弥陀大愿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只要我们没有造五逆及毁谤正法等罪,深信切愿念佛名号,就一定可以乘佛愿力往生极乐。
《观经》下品下生章云造五逆者临终忏悔念佛也可以往生。又深信者,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深信还包括一心深信佛所说的净土法门真实不虚,在行持上表现为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往生经典修行,有五种:一者,一心专读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二者,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庄严;三者,一心专礼阿弥陀佛;四者,一心专称阿弥陀佛;五者,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此五种正行又分为两类:一是正定之业,指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论行住坐卧及时节久近,皆念念不舍,顺彼佛愿故。二是助业,指读诵、观想、礼拜、供养等四种。除此正助二行以外,其余诸善皆为杂行。若修此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
所谓回向发愿心,即是将过去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回向愿生极乐世界。我们必须从真实心中回向,作得生想。善导大师更为我们说了「水火二河白道喻」以守护我们的信心。火河在南,水河在北,中间是一条宽约四五寸、长约百步的白道,左右水火相交,东面群贼恶兽相逼,唯有西岸平和安泰、善友聚集。这个比喻把我们凡夫众生的状态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水火交攻,贪瞋常起,无力断烦恼。也指出了无力断惑之凡夫之所以能往生极乐世界,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摄持、保护而致。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六、佛愿与佛名
《观经》流通分云:「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认为这是释迦本师付嘱阿难,当以执持弥陀名号为正行而流通于遐代。经文前面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但佛的本愿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为什么呢?因为佛的本愿是尽量多地度众生,尽量快地让众生出苦海、成佛道。而持名念佛最能畅佛本怀,最契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正如印祖云:「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亦赞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修持诸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观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就是说,阿弥陀佛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称他的名号,乘他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这样比靠自力回向来得更快、更稳当、更殊胜。
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在《观经》第八像观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这一段经文是《观经》的精髓和眼目,它告诉我们心佛不二的道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诸佛如来一念心体遍及虚空法界,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故能随缘赴感,应机说法,分形散影,无障无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说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修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即成斯义。众生起念愿见佛,是真愿见佛。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而我们见不到,是因为我们惑业太重,性水不清,故真月不能显现。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标心想佛,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是心作佛,依自信心缘相,如作。是心是佛,心能想佛,佛身依想而现,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说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徧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
《彻悟大师语录》云:「《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又云「《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为什么彻祖这么说呢?因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圆教最高理则,是诸佛所证境界,是一乘佛法,是佛最想告诉众生的真理,最想让众生悟入的真理。「心作心是」揭示了「作佛、作众生」完全存乎自己一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了知我们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念佛会更亲切,往生更有信心,且不易出偏差。我们就应该更努力忆佛念佛,不要再造众生的烦恼业海了。
伏愿一切众生都能感佛恩、念佛慈、厌娑婆、欣极乐,勤修三福,具足三心,顺佛愿,持佛名,乘佛力,往生安乐国,圆成无上佛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