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有多高)

学佛百科2023-03-08105

《佛陀的智慧》简介

自2014年4月12日开始,雪漠老师首讲《金刚经》,即《佛陀的智慧》,从开讲、整理、编辑、润色、校对、修订、排版到出版,一共历时5年之余。《佛陀的智慧》(繁体版)共三卷,870千字,2019年5月由中华国际传媒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

本书是作家雪漠对《金刚经》的深度解读,就深不就浅,其“深”在于对经文背后智慧的挖掘和妙用;其“解”更在于借助于文字来传递那“空有”大意。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实证的角度等不同层面对《金刚经》做了全面立体地诠释,与以往解读此经的版本大有不同,其显著之处在于,每一章的解读都融合了《金刚经》的全部精要,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既有世间法意义上的解读,又有出世间法层面上的实修实证,不同需求的读者都可从中一窥妙处,得其心髓。

注:来自网络

什么是佛陀的智慧

对于佛陀的智慧,觉悟之路网介绍如下:

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纯正完美的解脱道,是烦恼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谛:苦,苦集,苦灭,灭苦之道。实践四圣谛,是亲证涅槃的唯一捷径: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核心是正见,如实知见,亲证四谛,时时彻知五蕴的三相:苦、无常、无我,以戒律为根基,止禅(修定)为助缘,观禅(修慧)为实践。

我个人的看法,佛陀的智慧除了上述的论述,主要可以归结为3条与其它世间的智慧不同之处:

1、缘起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凡事皆有因缘,造下恶因,因缘条件成熟就会受到恶报。

2、无我:这是佛陀出世才有的特别教法,没有灵魂,我。。究竟只是基于因缘而生生灭灭的名色法而已。

3、涅槃:通过证悟无我,断除烦恼,得以脱离轮回。

佛陀的五智

佛陀的智慧包括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种。

1~法界性智,现前万法实相胜义谛。

2~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一切影像一样,在法界性智面前,轮涅法显现澄清的部分不灭,就是大圆镜智。

3~平等性智,例如,镜子里不管映现什么影像,都没有好坏之分,同等只是影像而已。同样,以平等一味一体的方式照见轮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

4~妙观察智,尽管从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等性的,可是从有法的侧面,毫不混杂了了洞悉轮涅的万法,就是妙观察智。

5~成所作智,比如,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把脉认清疾病,依靠药物治疗疾病。同样,佛陀考虑到如何调化所化众生,而如如不动、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这就是成所作智。

这些智慧可以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

——《前行备忘录》

大愿法师开示:阿罗汉,菩萨和佛陀的智慧是什么样的

第七种开发智慧的方法,我们讲是什么呢?佛陀的智慧是一切种智、道种智和一切智;菩萨的智慧是道种智和一切智;声闻缘觉的智慧是一切智。

罗汉的智慧

罗汉他证得法有我空,他知道这个是幻身,四大五蕴是假合之体,但是他执著于可修的法,可以让他解脱的法,执著于这个法,所以证得的是偏空涅槃。因为他已经证得我空,但是他执著于可修的法,所以他就在偏空涅槃中间,这些是他只证得一切智,就是了解宇宙本体的智慧,就是一切智了。

菩萨的智慧

菩萨的智慧是道种智,就是宇宙万象,一切事他都了解、很清晰,这样是道种智。

我们要怎样修呢?首先要修根本智,然后再修后得智。根本智是清净心。你首先修自己的清净心。怎样修呢?大家应该都有听过《六祖坛经》的CD,上面就有说到观世音菩萨的五种观想,“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菩萨的五种观想,我们都可以保持,可以得到根本智,得到清净的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可以实相现前,就可以开悟了,所以首先得到根本智。

佛陀的智慧

佛陀的智慧是一切种智、道种智和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断尽无明惑所显的智慧,唯有佛陀才具有。是佛观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幻不二的智慧,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所以大家学佛一开始一定要多闻佛法,但是修最好就专修,广学专修,修清净心。不要表面地学佛,跑来跑去,不去求正法,只是顾着形式上面拜忏、打水陆、开光。这些都需要,但是更加重要的还要深入地了解佛陀的智慧,可以指导你现实的生活,运用在你的生活中间,让你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刻都是很开心的,这样你就成就智慧。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修行人》-32-

《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佛陀的智慧》是一本内行所著的佛学入门书,它以南北传佛学界公认的汉译《阿含经》、《本事经》、律藏及今译南传《尼柯耶》等早期经典为基础,以大乘经为补充,根据作者多年研修佛法的体会,从当代人的心灵需求着眼,对佛陀的思想作了完整、准确的归纳与阐释。

本书要言不烦,处处紧扣佛学关键问题,陈述要害,对于专业学者,可称得上是一部严谨的佛学论著,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则可说是一本最佳的佛学入门书。书中还特意精选了53种篇幅短小的佛经,分别系编于各章之后,每页另配有“佛言精粹”以资对照。这种精心安排使得读者能直接领受佛陀的言教,并在吟咏经典中体验佛法的深邃。

佛教作为自内证的宗教,其神圣性根源,不来自超自然的神灵,也不来自世俗的权威,而是来自内心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彻悟。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敝,如实观照世界的实相。

在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圣哲中,佛陀释迦牟尼在生前身后所受到的尊崇敬仰,可谓举世无双。

他在世时被多位国王尊为师长,无数佛教徒把他奉为至圣、导师和楷模,甚至看作超人、神明。在大乘佛教界,佛陀被普遍视为法力无边、无所不知、永恒存在的超级神仙,有“大觉金仙”之称。人们用金银玉石精心为佛陀造像,以表达对这位心中偶像的虔诚敬仰,从而创造出许多国宝文物、高级艺术品。两干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里,香烟燎绕中或香花簇拥中,佛陀像被一代代善男信女顶礼膜拜。佛陀的遗骨舍利,成为佛教圣物,被用镶满宝石的金玉棺龛层层包装,供人礼拜供养,其出巡展示时万众瞻拜哀感的盛况,令人心魂震撼。而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大概主要从寺院大雄宝殿里所供奉的佛像和《西游记》塑造的如来形象,去认识佛陀,将他视为神祗,殊不知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佛陀即释迦牟尼,他创立的僧团忠实地传扬他的遗教,使佛教的教化区域日益扩大。特别是孔雀王朝护法阿育王的大力推广,佛教从印度传往西方,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世界宗教。在其最兴盛时期,佛教向西传遍几乎整个中东,再西抵达埃及和欧洲;向东传遍整个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向南传遍锡兰岛;向北传遍中国汉地、西藏、蒙古及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佛教又传向欧美、澳洲、非洲,被约4亿以上的现代人所信仰,受到叔本华、尼采、列夫·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罗素、荣格等西方大智者由衷的赞叹。

佛陀思想能从三千年以前流传到现在,经漫长历史考验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被不少东西文化精英所关注,说明其学说以具永恒性的问题为主题,具有超越时域的内涵。从现代文化的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

佛陀的伟大,首先在于他以清澈的眼光审视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全宇宙为坐标,冷静地反思人类自身的境况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毫不掩饰地提示人类生老病死、诸苦交攻的缺陷和种种社会弊病,说明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唤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且不论其答案如何,仅这种对自己文明的清醒自觉,这种对人生大本的关注和对人生缺陷的揭露,便永远值得人类珍视。

佛陀的伟大,其次在于他极为重视道德教化。佛陀数十年东奔西走,苦口婆心地向许多人说教,无不是劝人弃恶修善,按合理的道德规范自我控制言行,起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佛陀的伟大,第三在于他如实正观的冷峻智慧。不受任何幻想迷惑,不带任何主观成见,不被任何学说和权威制约,不掺杂任何感情,以极度清纯明净的心“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被佛陀强调为了生脱死的诀要,乃佛陀教义的心髓所在。

佛陀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慈悲、精进的精神。倡导大慈大悲,鼓励人们以精进勇猛的精神从事世间、出世间的正业,自利利他,利乐众生,是佛陀思想的重要方面。慈悲、精进为两种最重要的心灵美,能庄严人性,美化世间。

佛陀的智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参透的。但读着读着,心便静下来了。每天读一章,来日方长。

【篇二:《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

波罗蜜多,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一直对佛教有个偏见,感觉那么多善男信女,求神拜佛,把自己的命运放在一个个泥菩萨身上,太可笑,太无能,是一种精神的麻醉,而它的一些因果报应又是这样不可理喻,不是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做的,和尚,离世隐居的人,抛弃家庭,抛弃整个世界的依赖,整天自我的'修炼,不满足自我的欲望,不承担家庭的责任,不贡献于社会的进步,逃避在深山老林独自在参悟生于死的问题,即使看透了,涅槃了又有什么用呢?

大丈夫存于世间,当立功名,成大业,才不枉来着世上走一朝!这样的话语是如此的慷慨有力,符合年轻人泛滥的荷尔蒙,旺盛的肾上腺激素刺激着我们不断奋斗,追逐一个又一个目标,在一个胜利上征服另一个胜利,渴望成功,渴望出人头地的冲动永远是我们的第一推动力,所以一切一切的衡量就是有没有用,成功也就固化为,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车子,多高的职位,最终沦为可以衡量一切的金钱里,以钱来衡量一切,以能不能赚到钱来决定我们的专业知识,生活方式,交往的朋友圈。

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我们还是有内心的不安,不仅穷困潦倒,身缠疾病的人需要佛的安慰,同样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的一样深陷困顿需要佛的祝福?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实践,哲学和我有关系吗?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是的,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东西怎么可以相互衡量呢,就如耳朵永远听不出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不能互换,物质和精神也是这样的两个世界,哲学是形而上的,是和物质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生死攸关!女儿在读永兴小学的一个六年级小男生跳楼了,据说是为了一张恐龙展的门票和同学有了矛盾,老师批评了几句,反正和物质半毛钱关系也没有,美好的人生就嘎然而止,不说人性本善,但人作为生物至少有趋利避害,保存自我,繁衍后代的本能,一个14岁的小男孩不为金钱所困,不为学业为负,不为情所伤,能做出这样的极端行为,肯定是教育出了问题,是家庭,是学校,是我们整个的社会有了问题!一道道的防火墙都没有拖住他的纵身一跃,因为整个社会,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就是成功学,金钱崇拜,物质世界的东西,和精神世界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没有平时的心理建设,此刻的愤怒就如脱缰的野马冲破理性的栅栏,陷入极端。

佛说人有三毒:贪,嗔,痴,如果说贪的本质是对所喜欢的外物的占有欲,为阴性的,嗔则正好与之相反,其本质为对不喜欢的外物的排斥,破坏欲,为阳性的,贪如水,嗔如火,嗔恨时怒火中烧,能使人失去理智,有时候为了损害别人的利益,不惜玉石俱焚,毁灭自己!三毒中,贪,嗔两者皆以痴为根本,皆与痴同时生起,相伴不离。人的痴怎么破?西方大哲给出的答案是提高你的认识力,爱真理,爱智慧。哲学就是一整套具有自证性的思想体系,完备而符合理性的思考,如叔本华的表象世界,但对于认识了真相后普通人该怎么做,哲人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一句“智者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免除痛苦”,如果说西方的大哲是理论思想家,那么佛陀释迦牟尼就是一位实践思想家,他的四圣苦谛,十二缘起法则,在思想上拨开你的痴障,并身体力行,告诉你明确细致,可执行强的修练方案:根植于诸法无常印,诸法无我印上的三十七道品,分别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以及每一步达到的可自内证的四向四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按照他的修练道路走就是,一定会到达彼岸-涅槃寂静印的极乐世界。

佛陀的智慧,是彻底清除心灵的障蔽,如实现照世界的实相,如果之前没有看过佛学方面的著作,这本绝对值得一读,改变对佛的认识,体会到佛学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

般若波罗蜜!

【篇三:《佛陀的智慧》读后感 】

《佛陀》是一本相当于传记的书。这本书较为客观和详实的描述了乔达摩的生平及其当初印度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背景。即所谓的轴心时代。由于书中的语言和文字都有些难读和不容易理解所以之前只看了一部分就搁置了,现在重新拿起来硬着头皮把它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包括出走、求道、证道、佛法、传道、般涅槃六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叙述都非常平实和透彻全然没有任何夸大和玄幻的色彩,这样的书反倒更让人觉得真实。书里有几个地方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一个是关于破除我执是消苦得乐的最终目标,而我执的破除是需要修练的。首先要用正念去观察自己的一切,从眼,耳,鼻,舌,身,意,所关注的一切开始观察自己,以了解自己的欲求,并认识到这是一切苦难的开始,如果能了断了这种贪、嗔、痴,那么就会离苦得乐也就是说破除了我执。这需要终身修行,或者可以说终身有人也未必能修行得道。

书里说乔达摩最后达到的是无我状态,而且是只有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这种状态是个什么样子呢,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能体会的到。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心经》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也多了一些对无常这一概念的了解。

另一个感觉是“时代”对人的限制性是一直存在的,哪怕是像乔达摩这样的神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在乔达摩证悟之后开始传道,有很多比丘弟子的追随。当时有一个女人(是乔达摩的后妈,也就是他父王的另一妻子,在乔达摩幼年时一直照顾着他)也想追随他听闻佛法,但是他却迟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女人是欲望的化身是不可能得道的。由此可见在当时被誉为如来佛祖讲究万物平等的他在认识里对女人也是如此的看低,这可能就是当时时代的局限性也让他未能脱离这个局限。

当然最后在阿难的再三请求下,乔达摩立了许多规则之后才允许有了比丘尼。

最后一个是关于阿难的。乔达摩的所有事迹基本上都是后来阿难总结纪录的,这个阿难一直跟随着佛陀几十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但是却一直没有得道证悟修得圆满,直到乔达摩临终前阿难还是痛哭不止,完全不能理解无常的真谛,佛陀却很冷静的告诉他般涅槃是真正的消灭是真正的离苦得乐。

这让我又一次的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一些真理并不是仅仅在掌握真理人的身边就会获得,而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探索才可以得到。

还有就是无论是修炼多么高境界的人,他的各种情绪也会随时出现。对于情绪的出现我们所能采取的办法只有允许它出现,只是看着它,感受着它就好,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它控制住自己就好。这本书里对佛陀没有更多的离奇或者幻法的描写只是描写佛陀非常详和、安静、智慧、谦卑,这估计才是真正的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有大爱的变革者。

释迦摩尼的智慧从哪里来?

从两个地方来,首先心要静,因为心主神明,心是神待的地方,心灵肮脏,神明远离,邪灵占居,心如明镜,真神居之,邪灵远去,神住心中,人才会明白世界的一切,才会看透万事,第二,智慧从上头来,世界上只有知识,学问,但不是智慧,神是智慧的源头,丶

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天才。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就只能从释迦牟尼的经历说起了。释迦牟尼出生于距今大约2500年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王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以下简称悉达多)在他出生后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应该是死于产褥热。在佛教中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叫摩耶之幕,意思是屏蔽真实世界的帷幕。

悉达多作为净饭王的长子,得到了净饭王的百般呵护。在他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曾经请过一位非常有名的外道算命先生为其算命(在佛教当中,外道是指除佛教意外的宗教),算命结果为,这位小王子未来要么成为明主,要么成为教宗。意思就是说,悉达多将来要么会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要么会成为一位宗教创始人。

悉达多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找大师为其算命

他的父亲为此就大为恐慌,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因此从小就把他圈养在了皇宫之中,因此在他19岁以前,他是从未出过皇宫的,根本不知道世俗人间的生活样貌。

直到他19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走出皇宫,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观,他在四个城门哪里去周游,第一次目睹了贫老病死的人间苦难。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那就是触目惊心。因为他从小就生长在宫中,过着封闭的优渥的生活,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见到人间的苦难,可以想象这对于他来说当时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冲击。

四门游观之后,悉达多就进入了冥思,苦苦思索人类为什么会苦难。到了29岁的时候他毅然抛下了美貌的妻子和他的国家,出家修行去寻找解救人间苦难的真谛。

人为什么会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悉达多,最终悉达多放弃了王位,放弃了美丽的妻子,一个人去苦苦修行去了

最终在经历了少女献食、以身饭虎等事件后,在经历了多年的苦苦思索之后,悉达多最终在一颗菩提树下冥思七日突然明白,顿悟成佛,之后便成为了释迦牟尼。其实释迦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族名,既有仁爱也有能力的意思。牟尼是印度梵语,翻译过来是寂默的意思,是在山林中修道而获得成就者的通称,释迦牟尼的称呼有很多,一般称为佛陀,佛陀意为正觉者。

佛陀正觉之后讲经45年,有传说佛陀顿悟后看破一切,一时间决定自杀寻求解脱,被一位婆罗门教士劝阻,婆罗门教士对他的顿悟之想深感惊讶,建议他传布思想形成教派,于是佛陀后来历经45年讲经不缀。

那么佛陀所讲的佛教,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大概来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如何摆脱人间的苦难,即“了生死、灭苦悲”。

要了解佛教是如何“了生死、灭苦悲”,就要说一下佛教的四圣谛,简称为四谛佛教学。佛教其实是一个辞藻极为华丽,逻辑体系极为缜密的思想系统,与我国先秦时代散点式讨论完全不同,因此如果要了解佛教就必须要了解四圣谛。

四圣谛的第一谛为苦圣谛,也可以简称苦谛,即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比如你一生下来就大哭临世,你的母亲要经历分娩的痛苦才能把你生下来,人生中十有八九都不顺心,你历经所有的磨难——肉体磨难、精神折磨始终伴随你的一生。而你一切的快乐,都只不过是下一茬苦难的引诱剂。当然,佛教对苦讲的很深,也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对于苦谛,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这八个字有两层含义,前四个字是表达肉体的苦难,后四个字表达身外的麻烦。任何的事业,你以为做成了,随后你觉得把它保持住了,但很快就会溃破,最终归于大空。佛陀把苦圣谛表达为一切生命皆为苦难,而人生是苦难的最高体验者。

那么既然人生就是苦难,一切存在都是苦难,那么下一个逻辑必然追问苦难的根源,于是就有了四圣谛的第二谛,集圣谛。简单来说,就是苦难根植于欲望和贪婪之恶习。那么为什么叫集圣谛呢?因为在古代,集的发音与习的发音相近,集圣谛其实就是追究苦难的根脉,佛教对集圣谛讲的非常细致,讲三毒三业。所谓的三毒就是贪嗔痴。由于你有贪欲,所以你的欲望旺盛,而且难于实现,难以满足。贪欲不能实现你必然会因此愤恨,甚至愤怒,这叫嗔。贪而不得必然嗔,嗔之后所达成的心境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所以佛家认为,苦谛的根源在集谛里,分三毒。

接着就是三业,业其实是你的身外之作,如事业、工业。佛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真是空,它分为三业,叫做身、口、意,所谓身就是你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给你做出业;所谓口就是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业;所谓意,就是你心里每一个动念都是业,这叫做三业,也叫作业。佛教认为,如果你没有经过修正和修为,你所作的业必是恶业,也叫做作孽。所谓业障,就是你身口意所作的那个业,构成了你的世界,这是一个虚像的世界,但它却蒙蔽了你的智慧,叫痴、无明,它使得你对本真世界被隔离,因此叫做业障。

在讲述了苦圣谛和集圣谛后,那么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是要追问灭苦集的境界,这就是灭圣谛,简称灭谛,也可以表达为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境界。那么要灭掉苦和集,灭掉苦难,你所能达到的那个状态和境界叫做涅槃。在佛教当中,涅槃其实就是下辈子绝不做人,更深一步就是绝不做任何生命,进入大空境,是为涅槃。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等。无余涅槃是任何人,包括大德高僧终生修佛直到寂灭也就是死亡能达到的境界。有余涅槃仅指佛陀肉身尚在,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所谓无住涅槃,意思是佛陀本人虽已经没有肉身,但以涅槃状态仍然可以普度众生。

当然,灭谛是修佛很难达到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灭谛的境界呢?这就是下一个逻辑台阶必然要追问的问题,便是道圣谛,简称道谛。它的含义是修持,“戒欲以升正觉”是摆脱苦难达成涅槃的唯一通道,也就是修佛。佛教的修佛是由浅入深的层层推进,讲的极为细致,讲三学、六度、八正道等等。所谓的三学就是戒、定、慧,所谓戒就是戒除贪欲,或者戒除贪嗔痴,也叫戒三毒。在你戒了之后你才能进入定,所谓定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确定在不受文明红尘骚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你才能修,你才能在这个状态下修证。

所谓六度,第一度叫布施度,所谓布施度并不是给与他人好处这么简单,而是要由内向外释放,而不是向外摄取;第二度是持戒度,不仅是戒除杀生、偷盗之类的戒律,而是要戒绝一切文明红尘的纷扰;第三度是安忍度,一般来说就是无论对方对你做什么,你都不会生气,比如对方向你吐痰,你不但不发火,还安然地抹掉它,乐呵呵给对方行礼,这叫安忍;第四度是精进度,在你达到了前三度,达到了三学里的戒和定,你在定的状态下也叫禅定。所谓禅定是没有任何杂念,思想和精神形成一个全空的通道,才能够进入修证的精进,这叫精进度;第五度是禅定度,就是精进到一定程度,你才能进入禅定的状态,逼近大空境,是为禅定;第六度是般若度,般若是梵语的音译,般若其实并不完全是智慧,而是绝不执着,绝无贪念,绝不在世上竞争。只有达到这个度你才能进入涅槃,才能进入消除痴的有明境界。

而所谓的八正道,是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可以分出身、口、意三个层次,这些讲起来就更为复杂,在此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佛经,姑且可以在字面上去理解它。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佛教是一门辞藻极为华丽,逻辑极为缜密的思想体系,对于人世间的苦难,有什么样的苦,为什么会苦,你如何消除这些苦难以及达到什么境界才能脱离苦难,佛教其实是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去解释的。能够悟出如此高深的智慧,我也只能说,释迦牟尼确实是属于天才般的人物,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天才。

当然,佛学本身就博大精深,我用这么少的文字,也很难把佛教表达清楚,佛经所说的内容,其实是对释迦牟尼当时讲学时候所说的话的记录,所以你看佛经的时候,开头都会有如是我闻的字样,意思就是我听佛是这么说的。

在此多说一些的就是,佛教在逻辑学上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深的程度,而完整的逻辑学是科学文明产生的前提。在唐玄奘西天取经回到唐朝的时候,就曾经带回过一部完整的逻辑学,只可惜这套逻辑学太过于深奥,而我们国人非常注重于实用,这些逻辑学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所以长期以来被人忽略了,所以我们千百年来便与科学文明失之交臂了。

那么佛教的逻辑学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呢?在佛经中曾经记述过十四无记的问题,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就非常有意思,一位外道童子曾经问过佛陀“世有边,世无边,世无边非有边,世有边非无边”的问题,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问佛陀这个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的话,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边界外面是什么?在逻辑上来说,如果回答说宇宙是有边界的,这点在逻辑上成立,因为你无法想象一个无边无界的宇宙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回答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在逻辑上也成立,因为宇宙边界的外面其实还有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佛陀没有回答。又比如,曾经有人问过达摩类似于宇宙边界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达摩说,二者皆可,视缘分而定。

这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也就是如果你按照逻辑去推导,当你推导到极致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两个截然相反,但逻辑都成立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直到18世纪的时候,才由著名哲学家康德得出了结论,当然康德是证明了二律背反问题。

其实通过这个问题,我们也能看出佛教在逻辑学上所达到的程度。其实凡是大德高僧,都精研过佛经,也受过非常良好的逻辑学训练,判断一个和尚是否是真和尚,你和他辩论便能看出了。

好了,关于释迦牟尼,就说这么多吧,佛学毕竟太高深了,我也只能简单地说一下。对于佛陀的智慧,我也只能说,我很惊叹,能做出如此高深学问的人,真不是一般的天才能做出来的,佛陀的智慧,也只能是天生的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跟笔者以前一样,对于释迦牟尼悟道后得到的智慧非常迷惑,自从他32岁悟道后,竟然可以说法长达49年,才进入涅槃。

问题来了,49年的说法,经弟子阿难和众师兄弟整理后,得到了无数的典籍,这些智慧是怎么来的?

(释迦牟尼与弟子们想象图)

因此题涉及唯心哲学方向,所以相信唯物哲学的小伙伴请暂避一下。

我们的这个世界,在佛学里,小乘佛法认为是众生共同业力感化而生成,这个众生包括胎生(动物)、卵生(有蛋动物)、湿生(水里生物)、化生(细菌类微生物)。 在大乘佛法上则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演变成的。

注意,佛经上说的“器世间”就是指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

同时,这个阿赖耶识也叫种子藏、如来藏、第八识,既然叫第八识,那前七识是什么?前七识是指人的眼识,为第一识;耳为第二识;鼻为第三识;舌为第四识;身为第五识;意(大脑)为第六识;第七识叫末那识(潜意识)。

第七识负责传送消息(或信号,如记忆等)给第八阿赖耶识,储存在那里。

这个阿赖耶识,就是禅宗苦苦追求的“心”,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指反观自己的思维念头 等内在 ,发现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毕竟空的,但又不是我们理解的“空的”,因为它藏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智慧。

因此,悟道(见到第八识)后的人,他即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因为他可以从第八识里得到他想得到的智慧,包括人世间所有的学问,以及关于宇宙所有的学问。

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人的心藏,而是这个世界无数众生的共同心藏,包括胎生(哺乳动物)、卵生(有蛋动物)、湿生(水里生物)、化生(微生物),因为菩萨常怀慈悲之心,就是因为众生共用一个如来藏,同心同体,杀一动物就是割自己身上肉一样。(在佛法里,得了“他心通”这种神通,就是同体同心这个情况,跟量子纠缠是不是有些相似?)

(量子纠缠)

打个比喻,可以把阿赖耶识比喻成整个因特网(大数据库),而我们每个人,每个生灵,就是每部上网的电脑或者手机,众生通过因特网链接在一起,不分彼此,悟道后(远程访问)可以随意浏览别的计算机和整个因特网的数据。

只不过我们的手机电脑会断网,阿赖耶识可不会断网,每个众生的生与死,都与阿赖耶识无关,它只会忠实的把这些生死断续的信息储存好,供悟道后的人查阅。

这就是万法归一心,一心生万法!《大乘起信论》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好了,笔者啰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正题:释迦牟尼的智慧哪里来?

(吕良伟饰演的释迦牟尼剧照)

很明显,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因机缘抬头睹明星而悟道,悟道后,即从阿赖耶识,得到了过去无尽众生、佛陀等,他们忠实记录下来的无穷无尽智慧,支持他说法49年。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