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无分别慧(深度揭秘!)

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意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妄测类比,所以无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此二种圣者之智只能证得,凡夫无法思议,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当是怎样证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萨所修的加行无分别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圣者智慧的过渡,是引导凡夫证得空性的智慧。
为什么叫做加行无分别智?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识加力修行成无分别的智慧,这是见道前的冲刺阶段,就像赛跑中撞线前的最后几米,前面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最后的成功,也好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终于上了战场要动真格,看你平时的训练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样。首先要明确,这种修行,晌颂就是要用我们凡夫的分别来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识来修,凡夫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用来修行的工具。因为凡夫的本钱也就只有心意识,离了心意识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那可以修无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仍未离微细意识的分别,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六识暂时不起,第七第八识照常活动不停。准确地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明芹六识叫识,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候,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识。与此同时,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这叫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离了心意识,必须到佛地才是。
而这暂时停止前六识活动的无想定却是外道的修法,因为他们认为,凡夫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意识宴槐郑的分别,所以错误地认为断掉分别就可以证入涅槃获得解脱。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我执,必须断掉我执才能获得解脱,而断掉我执必须靠反复熏习无我的正见,而正见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错误的分别必须靠正确的分别才能对治除断,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人就如同石头朽木一般,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转凡成圣而得见道,要靠闻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闻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识来修,必须靠第六意识的无我正见才能对治执我的邪见,因为我执的邪见就是由第六意识执着来的,所以解铃还必需系铃人。什么叫智慧?就是能够正确简择诸法。八识中只有第六意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无想定暂停了第六意识的活动,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与佛教除遣我执的修行无关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无想定可得生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果报,五百大劫中前六识不起,由于不能闻思修佛法,佛把它与地狱、饿鬼、旁生、盲聋喑哑、北俱卢洲、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并列为“八难”之一,就是所谓长寿天难。这是佛教修行必须避免的陷阱和灾难。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别识,训练成圣者的无分别智,需要靠正确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别。要通过反复闻思修佛法,把我们因无明所生的我执邪见都舍弃掉,把由凡夫颠倒错误造成的疑惑全解开了,心里没有疑惑和烦恼了,也就用不着再分别了,这才叫做加行无分别智。比如,我们原来都认为有我,现在学习佛法明白了根本无我的道理,把心里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时时处处在“有我没我”的问题上不用分别就能断定无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别,这就是达到了加行无分别智的状态。这种无分别,玄奘法师翻译成“喜足”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心里明白了,没有疑惑和烦恼了,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不再受它扰乱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韩老根据藏文翻译成“持断定”的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得到了一种可以断定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再没有问题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用佛法去解决自己的无明造成的疑惑和烦恼,比如世界究竟是无常、苦、染污的,还是常、乐、洁净的?一个个地搞明白了,没有疑惑了,以至最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凡夫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分别,所以佛说万法唯识,而所有的所分别又都只不过是颠倒妄想,佛说全是遍计所执,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当然这不是说我听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里真正清楚,彻底明白,明明朗朗,没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扰乱,所有诸相不能迷惑,什么议论也不能动摇,这才叫做得了胜解,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别的境界,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刻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加行无分别智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加行无分别智 世亲释八卷十七页云:此中加行无分别智,谓诸菩萨,初从他腊培帆闻无分别理;次虽未能自见此理;而生胜解。次此胜解,为所依止中皮,方便推寻无分别理。是名加行无分别智。轮雹由此能生无分别智,是故亦得无分别名。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分别智” ?
无分别智,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源余差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毁银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
(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
(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
(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
(四)离色,
(五)於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
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於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後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雹皮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
《八识规矩颂学记》11.24
我们讲过了四寻思观:名寻思消册观、事寻思观,对于这些寻思观,就是说我们要明白,是破掉我们的执着;还有自性寻思观和差别寻思观。我们如果用“三性三无性”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名寻思观:就是要去掉我们在万事万物上面所安立的观念、那个名词。
事寻思观:就是我们拿腊宏对于这个事物,执着于它实有的,也要去掉,去掉这种执着心。事实上名和事,如果起执着,都是属于遍计所执性。
自性寻思观:这个事物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生起是因缘和合而起,依他起性,依众多的因缘而起的。所以要知道,这个就是我们能够了知依他起性。
更进一步就是差别寻思观,事物与事物之间,这些认识多以后,由感性认识所推导出来的理性认识,然后形成我们的理论,这些也要破掉执着,就能够入圆成实性。也就是说“三性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性,都会由四寻思观来思维抉择。
第二就是依四寻思得四如实智,加行位的菩萨以四寻思为因,能够引发四种印可决定智,称为“四如实智”。“如实智”:不变名为“如”,不虚名为“实”,无倒正知名为“智”。就是能够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名称、事物、事物的体性,还有在体性上面安立的观念,这个四法都能够如实了知;然后就能够悟入:所取的这个四法皆空,就是说外境没有实体;能取这个四法的识也是空。这样就破掉了二取。
破掉了能取所取:能取的心、所取的境,其实都是因缘而起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破掉这种执着,能够能所俱空,破掉人我执、法我执,就名为四如实智。由名寻思引生的如实智,事寻思所引生的如实局袭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生的如实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生的如实智,称为四如实智。事实上,我们在修的阶段,未能决了,名为四寻思;已经善于抉择了别,名为四如实智。s
加行位要修的第三就是依四位四定修寻思如实观。我们都知道,加行位有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所以称为四加行位,也称为四善根位。在四加行位之中,我们要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依此四定来修四寻思如实观,就能够观所取、能取皆空。
大家不要把这个作为理论来听,这就是菩萨实际修证之中的方法。菩萨怎样成菩萨的?他资粮位怎么修?在加行位又怎么修?这就是讲加行位的菩萨具体的修法了。加行位的菩萨,他先能够在心之中确认境空,后面再来确认心空。境空就法我执空了,心空就人我执空了,这样人法二执都空掉了,当然他就能成就。在四加行位之中,暖位和顶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之境空;忍位和世第一位是修四如实智,观能取之心亦空。
我们先来看暖位。暖位是依明得定修观,“明得定”:“明”就是指无漏智慧,但是暖位之中的“明”,它指的是“加行无分别智”,还不是真正的无漏智慧。暖位菩萨发下品四寻思观,观察一切的万事万物的名称、事物、自性、还有在自性上面再假名安立的差别,这个四法都是体相俱空,就能够真正地在意言境上,体会到识外之境不可得。但是在这个阶段,他是初观,对于境空只是略有所知,智慧的光明、势力比较弱小,就好像早晨大雾散去了,红日初升,这个太阳没有什么热能,只能够感受到微弱的阳光的热能的照耀,所以略有暖气,因此名为暖位菩萨。
第二是顶位菩萨,依明增定来修观。顶位菩萨所修的观的方法,照样还是去观察我们名言遍计上面的“名、事、自性、差别”这个四法体相俱空。比方我们给这个安立说:这个叫做“茶杯”;如果给它用来装酒,照样可以叫做“酒杯”,这个名词,名是不要执着于它;事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这个物体也不是恒常不变的;更进一步,它的体性也是因缘所生;然后自性之间的差别,都是遍计所执而产生的。所以说所谓的“实我实法”,都只是因为凡夫处在一个遍计所执的阶段,所产生的错觉而已。
这样,随着这个阶段,加行的深入,对于所取境空的道理,通达了悟到极处,所以名为顶位。了悟这个境空到顶点了,所以称为顶位菩萨。他的禅定力更深,智慧的光明更为明耀,所以此位所依之定,就称之为“明增定”。
第三就是忍位,忍位是修印顺定来修观。忍位菩萨已经通达了境空,转过来,转入到对于心识的实相进行观察和证入;对于能取的心空,也能够随顺通达,初步解了,“印”前境空,“顺”后心空,所以这种定,名为“印顺定”。事实上后两位忍位和世第一位,都是重点修心空。
第四就是世第一位,是依无间定来修四寻思观。世第一位的菩萨,已经对于忍位能观之心空,有了比较彻底的胜解,所以就能够平等双印“境空、心空”,所取的法空、能取的心空。世第一位的菩萨是异生最后之心,如高幢顶,更无有上,故名世第一位。也就是说世第一位的菩萨是凡夫里面最高的凡夫了,所以叫世第一位。再往上前进一步,他就是圣人,就见道了,所以叫世第一位。
并且因为依世第一位的无间定来修观,双印能所俱空,力求实证空空,已临现观,非真现观,所以世第一位又名为“现观边位”。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世第一位的菩萨,他已经能够平等地证悟到能观的心空、所观的境空,但是还有一个什么在?还有一个“空”在,他不能够并空亦空,所以还有少法可得,所以他还没有真正地见道,没有真正地开悟。
如果能够无间地对于能取心空、所取境空,这个二取空相作意弃舍,对于连这个空也要舍弃,并空亦空,即得见道,证入离生圣位,真正地转入圣位。所以名之为“无间定”,“无间”就是刹那,就能够入见道位而成就真现观。
我们来归纳一下,就是说暖位和顶位菩萨,是识有境空的阶段;忍位和世第一位的菩萨,是境识俱空的阶段。
暖位、顶位菩萨已经在意言上通达了“相无自性性”,外在的一切森罗万象都是没有自性的,境界相是妄情所现的,我们凡夫的虚妄的情识执着,执为它实有,所以假名安立的,所以名为“相无自性性”。
忍位菩萨在意言境上就已经通达了别了“生无自性性”,要知道这个都只是说他意言境,不是说他现观。现观是见道位的菩萨,才能够真正现观。就是说他在定中思维,这种意言境他已经通达了。生无自性性,就是依因仗缘而起的万事万物,只是一种组合,并非实有,所以无有自性,名为生无自性性。它生起是无自性的。
世第一位的菩萨已经在意言境上通达了“胜义无自性性”。胜义就是真如,胜义就是我空、法空,二空所显的真如。真如如果有自性,那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所以当然是无自性,胜义无自性性。如果能够无间对此,分别三无性,对这个意言都能弃舍;对于境空、对于心空,连这个空的观念也舍弃掉,那就入见道位了,就能够亲证三无性的道理,就能够入一真法界,那就是真正的圣人了。
《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七个颂,就是讲加行位菩萨的修法。颂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一颂就是解释加行位中的菩萨修行的境界。我们说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见道位也称为通达位)、修道位、究竟位(究竟位有时也称为无学位)。因为资粮道中,二取随眠未能伏灭:能取所取,能取的心、所取的境;“随眠”,“眠”就是“睡眠”,就是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叫随眠。二取随眠未能伏灭,故未能安住在唯识实性之中。事实上,不要说资粮位不能够安住在唯识性里面,加行位也不能,所以还要勤修加行。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在加行位之中,暖、顶、忍、世第一法(世第一位),四加行位的菩萨,他们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和无间定,来修四寻思如实智,也可以说是依四寻思成就四如实智;能够印可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亦空,这个时候似乎真如境界已经现前了。但是这时候还有一点障碍,那就是现前立有少物可得,少物就是说还有空的观念在,还有我空、法空的这个空在。“我空”就是能取心空,“法空”就是所取境空,这个空的观念还存在,所以叫做“现前立少物”,因此他不是真正地住在唯识实性之中。
但是加行位的菩萨,有时候也会把我空、法空的“空”,认为就是唯识实性,所以偈子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谓”就是他以为,但不是真实的。他以为他已经在唯识实性之中,但是不是的,所以底下两句说:“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正因为加行位的菩萨,还立有少物可得,所以与真唯识性不相合,所以不是实住唯识性。“实住唯识性”者,不仅仅是我空、法空,并空亦空。《心经》上说: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一段也就是讲修行方法。“无智亦无得”,连这个无所得的观念也无所得,并空亦空,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证得真现量的境界,才是见道,才是实住唯识性。如果你有所得的话,得什么?得一个我空、法空的空,空的观念还在,只能够称为现观边——差不多到现观了,现观边位。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资粮位和加行位,他们的修行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不同是,资粮位是住散心而修行;加行位是住定心而修行(我们讲了这个四种定)。
加行位跟见道位的修行有什么不同?见道位是以真如实相为缘,加行位是以意言境为缘,还有一个空的观念在,只要你有一丝一毫的观念,都是属于意言境,不是真现量。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是悖论?
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简单说,无分别智就是离主观、客观相,平等地运作的智慧,也是超越凡夫概念式思维的真实观智。无分别智属于出世间智、无漏智,是佛智的相应心品。
无分别智有三种,分别是:
一、加行无分别智
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是地前加行位的菩萨所修的智慧。
简单的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
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其过程是通过反反复复地听闻思惟佛法,进而起修,把无始劫以来因无明而生的种种我执妄见统统舍弃,解除凡夫心的颠倒妄想,种种疑惑。心中无疑,烦恼已尽,那就可以远离分别了。
玄奘法师把这种无分别翻译为“喜足”无分别。
什么叫喜足无分别:
那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之惑都渐渐消除,心中欢喜无量,正见具足,不再为疑惑所烦恼,不需要再去分别妄念。所以称为喜足无分别。
这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曾经很形象地譬喻为以楔出楔,也就是把一个木楔打进木头的缝隙中把另一个木楔起出来,最后恢复木头原本的样子。借正见之楔出妄念之楔,恢复本来面目。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
《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
《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
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
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
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
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
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
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
《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
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脑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
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
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
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扩展资料: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
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
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注明:无分别心不是不明善恶,而是对善恶之人平等对待,付以真心,无有差别。
无分别智释义
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销郑冲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
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种之别:
(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
(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後得丛或无分别智,又称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後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亏歼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後得智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分别心
百度百科-无分别智
佛法说无对错,无分别心,那意思做坏事也就不是做坏事了对吧?
错了,所谓无分别是指对一切事物自在如如,庆歼不起爱憎之羡银心,并非善誉派冲恶不分是非不辨。明善恶知是非,而不起爱憎。慈悲清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