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正行分享心得(皈依的正行分享心得感悟)

《皈依》34课
本课分内容为皈依的正行和学处两部分内容。
皈依三宝就是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皈依后,如何修行,唯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佛法难闻的问题其实早已解决了。人们只要有心想修学佛法,都会很容易得到。
皈依三宝后,成为一名佛弟子的那刻起,我的本师就是释迦摩尼佛。我的导师济群法师,以前真的不知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亲近善知识,学了这课后,我也真的用是否是善知识去对照,具足戒行、具足正见和具足悲心的三个简单标准。而亲近善知识,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读到这里时,我的心就是柔软的,想到了一双手捧着刚出生婴儿的画面。在修行路上,皈依,象征着我的出生,我需要在善知识的悉心指点下,茁壮成长。善知识难遇今以遇,佛法难闻今已闻。能与导师这样的善知识结下殊胜的缘份,我也会生生世世追随,就像跟随里唱的,愿追随着您的脚步
生生世世不再久违。同时,也要多听运行闻正法,其意义在于“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如理作意,常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 深信业果,上节课辅导员说过,我们生而为人已经不易,那需要珍惜我们的暇满人身,精进修学。今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累生累世的心念和行为留下的痕迹,今生贪嗔痴强弱程度,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都是生命积累,都是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的。如今,既然成为佛弟子,有福报能亲近善知识,我要种下善因,因为我深知,业能够增长广大,我要远离恶多种善,让我身边的人感受到我是和谐的 是温馨的,让我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同时自己也感觉到快乐。但业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业是无自性的,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让不善业在种子阶段,不让其遇见缘,没有条件就不会在遭受业力之苦。我们现在修学就是为了在摆脱轮回之苦的路上多一些资粮,结善缘,远离恶缘。法随法行是要求我们不断地训练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盯敬。
遮止的学处,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我曾经也去过其他总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最终选择了皈依佛教。是因为佛教的包容、通达、究竟、圆满。但是本课说遮止学处,就是要旁则哗皈依佛、法、僧三宝,认识到皈依三宝才是真实皈依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通过导师的开示和自身心性的改变,我对三宝深信不疑,唯佛法是究竟的解脱之径。当下需要努力的是通过奉行学处来强化对三宝的恭敬,由心的恭敬!通过恭敬外在三宝,逐步成就内在三宝。共同的学处所提到的五项都是我当下需要努力去做的,与其对应发现自己与贤圣差距甚远,严重我执的病患。五浊恶世需要佛法,我们都要努力修学佛法,传播佛法,自利利他。
《皈依》35课
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一切,不执著利益。
这也许是我这一课的第一个感悟,我从前的确是一个很执着的人,执着于那所谓的感觉,认定的结果必须要发生,与其说掌控欲不如说缺乏安全感。我认为付出就要有回报,这就是因果,其实我忽略了缘。如果用无所得的心来看待,也许会活得更轻松一些。
皈依的利益,师父给我们列举了八点:入佛子数,诸戒之本,减灭诸障,集广大福,不堕恶趣,随愿皆成,速得成佛。
自皈依后,我有好一阵也不晓得皈依后有什么好处只觉得多了些约束,那是觉得真正的自由来源于自律,所以将皈依也看成给自己一个提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其实守戒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长期坚持并发派毁起喜悦心就是要看到体会到皈依后的好处。在学习了这一课后,我才知道原来皈依后如此殊胜,难怪有人说我,你这些大灾小难的都可以化解的,因为有加持。我那时心里在窃喜,应该是佛祖加持、菩萨加持。但是我也看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我很不智慧,也许是要放下一些事了,否则,师兄们都几乎看不到我了,我说了将学佛放在第一位,但自己摸索同时没有做法布施其实学起来是少了一些共修的法喜的。
其实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忙,不去做也死不了人,只是自己太贪着于此了,做事情太较真,我所谓的完美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也就是那样,只是自己看得太重。作为皈依的弟子,还在让心如此忙碌没有安住和停歇,实在是很愧疚。我也想从琐事中抽出,但在某些方面自己又缺少智慧或者说太贪。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其实就是痴人说梦。看到了,怎么就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我缺少了思维,对做了后的好处,不去做的坏处还没有想得很清楚,没有对比就很难产生行动力。这也是自己八步骤学的不够扎实。我要慢慢加强正向思维,争取早点“自由”。
对于皈依修行仪轨有前行、正行、结行、回向几大部分,看到这时我才反应过来上次参尘拍备加传灯师兄们说的策划沙龙活动的这几个环节的意思,原来这里也有啊。都说生活需要有仪式感,就像宋朝时候的文人雅士最喜欢的4大闲事就是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生活的处处都透露出对生活对生命的尊重。而我们现在的人都活得太糙了。在皈依修行中,仪轨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三宝的尊重、对皈依的重视。而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更是贺雀成佛的保障。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子,都应该将皈依作为修学重心。回想起自己皈依时,仪式很简单但也很如法。庆幸自己能有这瑕满人身在此生可以听闻佛法智慧、也感恩在这路上能遇到像济群法师这样的善知识和一起携手同行的师兄们,希望我们同愿同行,一个都不丢下。
观澜
2018.12.14
学佛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
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戚贺迹来答弥勒菩萨问:「若欲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义?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转义。依是依托、依止、或信赖义。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凡回转依赖行为,都称皈依,非但佛教之专用。
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回说:「救护义是皈依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虽皈依三拍段宝而不为救护。」
学佛者,为解脱三途及流转生死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护。
皈依三宝为最先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佛教对能皈依者范围很广,人、天、鬼、畜,只要发心皈依,皆可接受。对所皈依境,要选择真正皈依处,天神不足皈依,因有诸障碍,诸漏未尽,不堪为众生作大利益。三宝具足无量功德,堪为人天之师,故应皈依。
2、如何皈依:应如何求受皈依?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著,身体拜著,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在佛世时,因受皈者根器厚,故不须礼节。如佛的第一个三皈弟子,
耶舍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宝的词句,颇为简单,为三皈三结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三说后)阪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前面三皈说三遍,是正授,后为三皈之结。受三皈时,说者听者,必须明白清楚,不能马虎。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高并三结便可。为了著郑其事起见,见月律师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顼:
—敷座请师、二开导、三请圣、四忏悔、五受皈、六发愿、七显益劝瞩、八回向。
我们现在以事相为主,理应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经典,一切僧众。不过本师佛是释迦佛,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偏重本佛,本师亦
可。勿以为除本师佛,本师僧之外,其余不为恭敬供养,错也。
3、皈依后之行业:皈依三宝,可得救护,但必须修习正行,才能真正得救护。
《瑜珈师地论》说:「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善士即善友、善知识。《瑜珈师地论》又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
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华严经》说:「……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有所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又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为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因为善知识有大恩德,作弟子者应正念思惟,如法亲近。对善知识应作师想、父母想。应承事恭敬供养。
承事供养善知识是为听闻正法,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识开解,学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闻法理引起如实不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则知见自能清净,不起颠倒邪见,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即法随法行。法指涅槃法,最胜故。随法即道谛,它能证涅槃法,随顺于涅槃故。行是学人自心中受持此法,为求涅槃精进修行正道。是为法随法行。此为三皈后,所应行的四个次第。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6课
本期法义总结:
上一课学习了为什么要皈依和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三恶道及轮回之苦,深信唯有三宝才是我今生最究竟的依赖。这节课师父为我们开示了皈依对修学的重要意义和坚持修习皈依的重要性。皈依是修学的根本,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三宝不仅是学佛的开始,更贯穿于整个修行之路。皈依也是进入佛门的手续,需要不断修习皈依,使三宝在内心的力量不断增加。使我们把人生的中心从自我感觉转向三宝,发起圆满慈悲、无漏智慧做基础。修皈依和其他修法一样,也需要前行。皈依的不共前行就是思维四个方昌帆面: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和生起唯有三宝能够拯救我之心。那为什么三宝可以拯救?那就要思维三宝的功德,佛功德包括身语意四个方面,本次法义围绕身功德和语功德展开。
心得分享:
对皈依三宝的这样一个身份是否升起了稀有难得之心?我的皈依为什么没有力量?内心还是在漂泊不定?师父说:“学佛,就是要对这个乱七八糟的生命体进行规划。如何规划?就是通过修习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和依怙感,心就不会漂泊。”那我每天的皈依是否都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没有在心行上产生力量和转变?是的,我需要不断忆念三宝功德,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像佛菩萨的品质靠拢成就和佛陀一样的品质。
以前的定课是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然在定课时候还在延续刚才的一些事情打妄想,念头就在放电影从不停歇的,师父说师父的,我想我的。而最近的定课,在先听心匙再做皈依,就明显比前面直接做皈依要好很多。因为在心匙中,有对瑕满人身的观修,有对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的观修,也有立马修皈依的紧迫感。在根据这周学习的佛陀功德的观修,使定课有质量很多。我时常在想我无始劫以来的业力、念头就像那浑浊不堪的大河一样,而我需要再这条大河中拐弯去向另外的方向的彼岸,我需要不断的观修充电才能具备续航功能,否则真的就被业力卷走了。而每天的有质量的皈依定课就是让我的生活慢慢转变成以三宝为核心的生活,这样我在大河中拐弯的力量才更有力量,因为我不断的强化每天强化,我坚信滴水石穿的力量。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我的皈依是在梳理我这杂乱无章的生命系统,万事万物只要有所变动必然会有痛苦的撕扯,但只有经历过破茧成蝶才会获得重生。
那我皈依的对象究竟有哪些好呢?为什么值得我尽形寿皈依呢?她有哪些能力可以救拔我于痛苦之中呢?它要游旁怎么救拔我呢?
第一就是,佛身庄严,具备这样的威慑力、感召力。佛为什么会身相庄严?是修行的结果。而反观自己,我为什么会生的这般模样,也是我贪嗔痴的业力所致。我的面部皮肤十分不好,我曾因此自卑过好一段时间。仔细想来,是因为我经常会发脾气怒火攻心伤肝所致,那肝主排毒,我的毒素就从脸上排出来了。为什么会发脾气还不是自己被无始劫以来贪执着所带来的情绪、嗔恨心所操控,当皮肤不好又有我执又作怪,别人的皮肤好为什么长痘痘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就应该漂漂亮亮啊,继而有设定不接纳,当不接纳产生之时就会更难受,更加重病情,嗔心更重了怒火更重了。其实这样做一个反思不难发现,我的这副皮囊真的是自己造作的。长得不好看,怪不得别人咯。
另外,佛陀可以一音答所有众生之问,因为佛陀是具有正遍知的基础上,而我为什么不行?因为我的心是有所住的有黏着的。为什么我的心会有所住,因为我的心是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念头,而且还会揪着一个念头不放,让自己深陷其中。因为一棵树而忘记了整片森林。经常会以偏概全,认神迅橡识不到世界的真相。所以也会出现一个念头结束后再造作新的念头,一个问题解决后又产生新的烦恼和问题。我的心和佛陀的心有什么不一样?就像是我的心是一个个音符,而佛陀的心是琴弦,当琴弦调整后所有的音符的银色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众生的念头就是一个个音符,佛陀调整琴弦后所有的音符的银色均得到了调整,问题都可以解决。
佛陀说法的发心是度化众生,无限慈悲之心,而我每天的语言是什么?全是满足自己口舌之快,路上拥堵会发牢骚,不顺我意时会嗔恨,交流时会有如何展现自我的优越感、如何说服他人的那种贪欲之心。我是真的很少说爱语,以前总觉得这是一种奉承,我也很懒的去关注别人,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学到这一课时,被佛陀的智慧所折服。这种无漏的智慧才是我今生即未来际想要成为的。我从前的心太狭隘了,小到只能看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关注别人,更别说众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慈悲心总修不上去的原因。语由舌而出声,舌又开心窍。这样看来,是因为我这张不爱说话,又不发自内心说赞美爱语的嘴让我的心量无法打开。那接下来我也要尝试着去发现周围的美好,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学这一课是特别欢喜的 因为在学习佛功德时会对三宝更有信心,内心更有归属和依赖感,太久没有真切的相信过谁了,也漂泊太多年了。我想回家了,也希望在我精进努力之后,我可以看到家的方向,不要迷失在这汪洋苦海中。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法尊法师:为什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后做些什么
一、为什么要受皈依?
一般说来起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恶的(如外道辈,想借皈依为门,窜入佛教,盗取佛法,欺骗人们等)、有无记的(如小儿随父母参加法会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无上的。恶的、无记的今不具说,且说善的、出世的无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由于知道人身难得与生命无常的道理,而人死之后既不是化为乌有,也不是人死为人、马死为马,更不是由便种有力的真神度回天国,实是随各人业力的善者唤恶,流转六道而已。这样认识,已超过了无因和邪因的恶见了,知善恶业果之决定,又知业果通于三世非局一生,于是要求皈依三宝,希求超诸恶道,常生善趣。
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宝的,是为发起善心起因的皈依。进一步若能了知如来所说生死轮回,性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凡夫为无明所迷,妄计为乐。知此苦果,更察苦因;其苦皆从业力所感;更察诸有漏业,由烦恼起;故知有漏业及烦恼,是感众苦之因。若不能断除烦恼制止其有漏业,任凭作何苦行,终不能灭除苦果。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三增上学、修清净行,乃能对治惑、业,解脱生死。
由此认识唯有皈依三宝、修四谛理者,乃能真实离苦得乐。若能依此正知信皈依三宝,是为成就出世正因的皈依。若能更进一步推已及人,普观一切众生沉沦三有苦海,无有出期,于是发大悲心,愿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誓求成佛;并知要想完成此大誓愿,必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经历五道十郑洞地等位,广修二种资粮,乃能究竟。然此一切道、地之开始,都基于皈依三宝。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宝,是为具足最无上正因的皈依。
二、何以单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
上来已说皈依因,则已了知为什么皈依三宝。其次当说何以单说皈依三宝,不说皈依别的?这是研究皈依对境的问题。要知何者可皈依,何者非可皈依,这须了知有内道与外道之差别: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又具有出离之正方便,是可皈依处;一是非真出离,无度人之正方便,即使皈依亦不能完成皈依之目的,则是非可皈依处。外道,是非可皈依处,它的种类繁多,今以类摄,不出常断二见,或无因邪因之妄计,这些都从非真理的妄心出发,已如瑜伽师地论等广破,兹不暇述。
若能了知外道各种邪说之谬误,进观如来大慈大悲所告示众生之法要,了知唯有此法是真能断烦恼、出生死、离苦得乐,故唯此法门是真皈依处。是以见四真谛后的诸圣者,多作是说:唯有如来是我大师,唯此正法是我所学,唯此僧众是我善伴。由能辨别内道外道之差别,而皈依者的皈依信心乃能坚固不退,是为坚固皈依。
又瑜伽师地论说:由四缘故,唯有三宝真可皈依处。第一、其所皈依之对象必须自身已断尽一切烦恼众苦;若自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故。第二,要于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仅自解脱,而不知随顺机宜宣诸法要,纵皈依他,也不能度人出离苦海故。第三,要具足大悲心,见有情受苦甚于己受,不暇休息;若无大悲心,纵有度生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因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其慈悲摄受。第四,要不愿财利供养而喜爱如教修行。
就是说只要学者能依教实行,便不吝知,开示一切适应之教授教诫。若唯愿财利,有财物供养者教授,否则不肯教授,心随财转,并不重法,纵皈依他,到了无财物供养时,便不能得其教授。是以要求皈依者先当以四缘观察皈依处。若具备此四缘者,即真皈依处,否则非真依处。唯佛如来,具足上说四种胜德,故佛如来是真可皈依处。
那么,佛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机宜所说各种能解脱生死、随顺修学的法门,也就都是所应皈依,是真可皈依处了。这样,一般已首丛凯经依佛所说的法门精勤修学先进的人,也就是真正修行的极好伴侣,也是真可皈依处了。如论云:“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皈依。”照这样说来,我们知道唯有如来断尽二障、证大菩提、善巧说法、大悲利生,皆到究竟,真是我们可皈依的大师。也唯有佛如来由大悲心所流出的教法,乃能使众生解脱生死,唯此法门,是所应修学。也唯有随佛修行弟子,乃是真正修出离生死法门的善友。除上所举的大师、教法、善友三者之外,更无余人余法能出其上,或与相等。故知唯有三宝,是真可皈依之对象,是真皈依处。
三、如何皈依?
既具有发心受皈依之正因,又了知所应皈依者唯有三宝,则可进而说如何皈依。要求皈依主要的是以至诚信心为基础,然后进行如佛所说之仪轨的加持:心念口言,皈依三宝。谓即了知佛是两足中尊,自得一切种智,又能善巧为众生说法;我今誓言皈依具备如是胜德之佛陀、为我大师。了知唯有佛所说法,对治烦恼不顺烦恼,灭除生死不顺生死,唯有依照此法精勤修学,乃能超除生死得大涅槃;我今誓言皈依如是离欲寂灭之正法,随顺修学。了知唯有随佛所说正法之修学者,乃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自解脱已兼能度人;我今誓言皈依如是清净和合之僧伽,为我依教修行之伴侣。
这就是由前信心引起心念口言的誓愿,遵照仪轨起坚定誓愿,即为皈依。连同能皈依发心之起因,瑜伽论说四种皈依。初由了知三宝之功德故,发起清净决定信念皈依三宝。次由了知三宝相等差别,分清三宝之各别胜德,发起清净信念,皈依三宝。一、即由信敬为先,自知唯有皈依三宝,依教修行,乃能离苦得乐,是故决定誓愿皈依三宝,宁舍身命,不舍三宝。二、由知内道与外道差别,了知唯有佛法断惑证真,乃能出离。求受皈依者如是认识正确,唯有如来是我大师,更不见有余师能自度度他,故更不说有余大师。如瑜伽论云:“齐四缘故说能皈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前二是约能皈依之因,后二是约正皈依之誓愿。是故应知受皈依者,首先应了知三宝之功德差别,发起坚固信心,立起坚固誓愿而受。不可唯因他人所教或随学他人,或为事所迫,或无知盲从等而受皈依;即使受之,亦不坚定,遇缘即退。
四、皈依三宝之后应如何做?
正信皈依三宝已,不是无所修持便能离苦得乐。三宝只是教示修行者的道路方向而已,解脱生死,必要自修,若不修行终不解脱,这个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如经云:“当自精进无令空过,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那么皈依三宝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呢?瑜伽论说了八件事──两个四种正行:
1、皈依后应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益故。
2、依师愿为学法,故必常常听闻正法,要由闻法,乃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断修关要,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
3、闻正法已,应自审谛如理思维,必以现量比量等观其是理非理,乃能引起定智,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思维方能引生思慧)。四、既善思维,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谛真是苦,惑业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则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渐由戒定慧三学,或资粮、加行等五道,进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4、这即是瑜伽论说的“当之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第一四种正行。
5、复次有二四种正行:一、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烦恼之起,多由根随境转,引起非理作意而生,故防护根门,制止烦恼之生缘,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着。通常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者,即近此法(躲避现前环境,虽非真能对治,在初心学习,先使心有所专,减少烦恼生缘,烦恼较易调伏)。二、皈依三宝后,要依佛说而行,进一步须随自力能受学学处(学处即戒律)。如佛说随佛学者常发大悲心,爱护众生命,故须不为己利而杀生。若皈依三宝仍好乐杀生,则难得学佛之益,当随自己能力,学习如来所制学处。三、随佛学者须修悲心。当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过我之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既是亲属,则皆于我有恩,皆应报答。
幸我今日皈佛因缘,了知世事无常而复得知正趣解脱之道,然此世间于我有恩众生,处此苦海,竟无知觉,实可怜悯。我须发心精进学佛,进度一切众生。四、由知三宝殊胜功德故,则知唯有三宝是无上福田。又知众生所受苦乐皆随业感故,唯修福业乃能得乐。今我值遇如是无上福田,若不培福,如入宝山空手而返,殊为可惜,故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6、又涅槃经说皈依三宝后,有三学处应当修学:第一自皈依佛后,应当思维唯佛如来是我大师,其余世间天神如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等皆非真皈依处,故皆不应再行皈依。第二自皈依法宝后,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悲悯心,不应故意损恼有情。第三自皈依僧宝后,应与正如正见之善友共住共学,不应与邪知邪见不信三宝外道邪众共住。如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7、又皈依六支论说,皈依三宝后,有三事应知:一、谓皈依佛宝后对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之形像,不论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其持戒、犯戒、有修行、无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之僧相,皆应恭敬,起僧宝想。遇破戒僧,应如是念:五浊恶世中,多诸圣者,为普利一切恶行众生故,示现同事,非我辈肉眼凡夫所能识别,应以净心视之,于已有益无损。如论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所说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8、阿底峡尊者所传之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一、应常时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二、应常时随念三宝大恩,恒修供养。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诸余有情令受皈依。四、随作何事皆应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诸邪方便。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六、轻如戏笑,重至宁舍身命,绝对不说“弃舍三宝”之语言。
总之,吾人皈依三宝,原为随佛修学,以求出离生死,证大涅槃,若自不学,则终不能达到其目的。故皈依三宝之后,实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为吾辈初学佛者最要之随行。关于皈依问题,大小乘论中多有阐述,并有辟为专章者,不暇广引。即上来所述之少分义,亦不免多诸乘误,望诸大德,有以指正!(文:法尊法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