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经要如何修才能见生死随缘心(佛经看破生死的句子)

学佛百科2023-03-1184

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明心见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哪儿去找菩提呢?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说到修佛学佛修行,很多人认为,找个清静的地方,远离这个世间红尘才可修,或者搞个闭关、出家才能修,却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修行永不可能成就。

一切如来示现八正道成佛,必然是在世间。

一切菩萨必然入世、度生。

一切大罗汉即便经过八万四千大劫,还是要回到世间,还是要入世度生。

一切世界有三界,跳出三界,却无个第四界可去,仍然是在三界入世度生。

若是修不好世间法,而妄图修行成佛,是没有可能的。

即便是带业往生,在极乐世界修行,也只是暂时不还旧债,迟早还是要来这个世界了清债务,绝不是永不再来的。

正如南怀瑾老先生在《南禅七日》里所讲,成佛做祖了怎么样,还是要来渡众生的。

所以修好世间法很重要,是基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是许多学佛人背得烂熟的话;在六祖许多精辟的语句中,这也是其中的一句。说来容易,真正理解了、实行了的人还是少见啊!佛法就在你的烦恼之中,是离不开你在世间烦恼中的觉悟,你觉悟到世间如幻如化,必然是在世间才能觉悟到,觉悟与世间是不能相离的,没有世间,你又哪儿去求觉悟呢?哪儿去找菩提呢?要知道,从体上讲,菩提和烦恼是没有两样的,千万不要离开了自己的烦恼去求菩提。烦恼都不会用,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你说这象什么佛!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喜怒哀乐的本性就是菩提。佛经上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以第一义不二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有回头时,胡作非为是张三,回头后,安分守己、助人为乐的还是那个张三。回头做好事的那个力量,就是他以前干坏事的那个力量嘛。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千万不要离开世间,离开自己的烦恼到别处去求什么法。你要在世间深悟到世间的真相,倒过来世间的一切烦恼都变成了你的妙用,全是菩提了。

如果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佛又用什么来给众生说法呢?用什么方便来接引众生呢?佛是烦恼学的专家,是烦恼学的大博士,其原因,佛就是从烦恼中钻出来的,深通烦恼,故能明了一切众生的烦恼,也才因之建立了种种降伏烦恼、转烦恼成菩提的法。所以“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四句的确太好太妙了,可以说是禅宗的总纲。

有的人一说修行,总想找个清净地方,去闭关。你见那些闭关的有几个成功的?“不是菩萨不坐山,没有开悟不闭关。”闭关是有大本钱才行的。这些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在世间才能觉悟的道理,也没有半点火候,就去闭关,往往烦恼一来,想老婆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结果是闭不了几天。有的人倒有勇气,强撑着,结果弄出病来。有些人倒是有“成果”,结果修成了“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要多些时间看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用以上来对照,不照已,照心。

『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着,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

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瞋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慧律法师也曾开示过: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我,向我「讨回」他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往往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馀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请问佛教应该怎么修行呢?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印光法师)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星云大师: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星云大师: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善良;把自己心胸狭獈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把自己自私贪小便宜的习惯改过来,变得大方,乐于助人;把自己易发脾气的一面改过来,变得内心柔软;把自己残忍杀生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慈悯生命;把自己好色好淫的习惯改过来,变得正行无染;把自己好酒的习惯改过来,变得精神清明;把自己贪爱的习惯改过来,变得乐善好施……,这样去做,才是正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以前愚昧,逆境现前会怨天尤人,现在能深明因果,了知是宿业感现,能随缘消业,不起怨恨;以前处处为自己着想,现在深明无我,远离贪着,于世间财富名利,不生追求想;面对自己往时的恶业心行,能生起忏悔心;面对世间的苦空无我,能生起出离心;面对世间的苦难,能生起慈悯心;面对解脱,能生起精进心;面对愚痴心行,能生起求智慧心;面对诸佛菩萨功德,能生起随喜赞叹心;面对众生的痛苦,能生起济度心,……能如此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真正的修行。能如此去做,才会自然的得到诸佛欢喜,龙天护持。

一、首先要弄明白佛教中的三个基本理念:众生平等、因缘果报和神识不灭。

1、在佛门中,众生平等是讲:不但人类之间大家互相平等,六道、十法界之间大家也是互相平等的。六道是指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叫六凡道。十法界包含六凡道,四圣道。四圣道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声闻,也就是罗汉,是指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那个时代,跟着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人,他们因听见佛讲法的声音而开悟,所以叫声闻,平常也叫罗汉。缘觉就是没有听到佛的教法和教化,自己修行证果的,这为缘觉。他们修行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辟支佛实际上是在菩萨位,达不到佛位。菩萨也属于四圣道,菩萨分十地,有初地菩萨,也叫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十地等觉菩萨。菩萨以上就是佛道了,这为四圣道。六凡道、四圣道合起来为十法界。

这十法界的众生,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与佛是平等的,与菩萨是平等的,与声闻缘觉也是平等的,区别只在于觉悟和不觉悟。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没觉悟的佛,凡夫。大家都平等,我们不只和四圣道平等,和六凡道中的众生也是平等的,和畜道里的驴马牛羊苍蝇蚊子是平等的,和饿鬼与地狱鬼,也是平等的。这是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之所以平等,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2、第二个基本理念就是因缘果报,也叫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一切事务都有因缘果报,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平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非常浅显的因果报应的说法,讲的就是因果报应。比如说谁杀了人,那抓到以后,就要被判刑,就要偿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也是因果报应,也即因缘果报。为什么有人富有,有人贫穷?为什么有人很幸福,有人有很多灾难?这都是种了不同的因,得到了不同果报的结果。果报有的是善报,有的是恶报。作恶多的就要受恶报;行善多的就得善报。另外,佛教讲三世因果: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这是三世因果,不是一生一世的。有的是现世受报,有的是来世受报,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来世受报。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几个月就得不治之症,一两岁或者是十几岁就得了绝症,这都是因为前世杀业太重。《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地藏王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他们得不治之症,几岁、十几岁就死亡,或是得重病,都是因为前世杀业太重,才得了宿殃短命报,这是千真万确的。

实际上,不单是佛教相信因果报应,其他宗教,比如道教,也是相信因果报应的。像道教的典籍《太上感应篇》,它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也是讲因果报应,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是客观存在的。佛门中讲“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因为菩萨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种下恶因,怕受到恶报。但是凡夫呢,因为不懂因果报应,就不断的做坏事、作恶,还以为没有因果报应。实际上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有了造作,就随业流转,到恶报来了,才害怕,这就是凡夫畏果,果报来了才害怕,但是已经晚了。那么我们呢,现在知道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就不要再做坏事。佛门中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个道理。

3、第三个基本理念就是神识不灭。无始劫以来,每个人都在六道中轮回,随业受报,随业流转,行善多的就往上走,可以享受人天福报;那么作恶多的呢,就要下地狱,做饿鬼,或者做驴马牛羊,偿还人家的债务。在六道中轮回,只是生命形式的改变,神识是不灭的。按佛教唯识宗的讲法,神识也叫第八识,也叫藏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是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执着于这个“我”的,叫第七识。第七意识也叫末那识,也叫独头意识。第八识也叫藏识,我们无始劫以来所做的善的恶的所有的种子,都在这个第八识里头储存着,也叫八识田。它是个仓库,随着因缘际会,该受报时,或是善报,或是恶报,它就要受了,业报就会现前。这个报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生命形式的改变。比如现在,我们是人,如果经常做好事,非常善良,那么命终之后,这个身体,这个肉体,四大分散了,神识就会上天上去,做天人,或者是再转生为人,受人天福报。如果是做恶多,比如说欠债不还,那么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来世这个神识就会去转成驴马牛羊,或是做猪,或是做羊,或是做驴做马去还人家的债。

佛教基于这三个基本理念,所以要求大家要修行,要做好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时还要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意识,这叫自净其意。佛教的定义,就是 16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定义,佛经里面说得非常明白,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都没有。

二、关于修行

1、修行修什么呢?就是修我们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三个方面。无论出家在家,都要做的,都要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改和改正我们每个人错误的、不正确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三方面,也叫身、口、意三个方面,都要修行,都要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和完善我们的人格。在这个基础上,先做一个好人,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谈到修行,谈到出离六道轮回了脱生死。否则,修行只是一句空话。

2、那么怎样修行呢?

首先, 对佛教,对佛菩萨要有信心。

《华严经》中讲“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前提,是基础。如果不信佛,就谈不上修行。因为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大菩萨们,他们都是真人修成的,不是编出来的,不是杜撰出来的。佛教是可修可证,能修能证的。佛教中讲“信、解、行、证”,第一个字就是要信;解就是要理解佛经;行就是修行,通过修行来改变我们自己,修正我们不正确乃至错误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然后才能证果,最后证得佛果。

其次,要明白佛教的道理。我们人类最缺少的,最缺乏的就是智慧。释迦牟尼佛是大彻大悟,是觉者,彻底觉悟了的人。我们人呢是还没有觉悟的佛,是未来佛。我们人和佛的区别在于觉悟与不觉悟,在于有智慧和没智慧。人类是愚痴的人,佛是彻底觉悟的人,他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怎么才能有智慧呢?到佛经里面去找智慧,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里面充满了智慧。鲁迅先生曾经讲过: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大哲学家啊,大哲,我们生活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早就给我们解答了。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鲁迅先生这么赞叹释迦牟尼佛,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那么我们想有智慧,就要到佛经里头去找。要诵经,明白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道理,一切真相。同时呢,释迦牟尼佛也在经中指出了修行的方法和道路。经者,径也—— 路径,门路。佛经的这个经字,它是路径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解脱众生烦恼的方法和道路。最后他找到了,他在佛经里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条修行解脱之路。这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可以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疾病,所以大家都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医王。

第三,佛门中修行讲戒、定、慧三学。在“信解行证”中的“行”方面,首先就是要持戒。

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遵守戒律,那么就谈不上修行,不会了道的。居士在家修行有五戒、十善、六度,有八关斋戒,有在家居士的菩萨戒,这都是居士的戒律。那么出家人呢,有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还有出家人的菩萨戒。出家人的菩萨戒和在家人的菩萨戒是不相同的。在家菩萨戒是六重戒二十八轻戒,出家菩萨戒是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不同之处。居士五戒是居士戒律中最基本的,在家居士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家居士不邪淫,一夫一妻制就可以了。无论出家在家,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

在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之际,阿难尊者请问佛: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那么佛灭度以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佛说:以戒为师。所以我们无论出家在家,要想修行,一定要遵守戒律。在守戒律的前提下来修定、修慧。有戒才有师,无戒即无师,也即没有佛教传承。

其次要习定。定,就是禅定。印度话叫禅那(nou),翻译成中文,就是静虑、静思维的意思。我们打坐,静思惟,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有思想思维活动的。修禅定也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马虎不得的。

第三就是开智慧。慧,就是智慧。佛门讲,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开发智慧。这是戒定慧三学。

第四,要福慧双修。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光修慧,不修福,罗汉也乞不来供养。如何修慧已经讲过了,那么怎样修福呢?做布施。

修福首先要修布施。布施分三种,一种是财布施,一种是法布施,一种是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我们拿出钱财、衣服等,去给需要的人,有困难的人。比如说救济地震、海啸、洪水等灾区,或者是饥荒中的人们。我们去救济他们,给他们捐钱捐物,这都属于财布施。另外,救助失学儿童,建希望小学等,也属于财布施。

法布施呢,仁炟在这里给大家讲佛法,就属于法布施。财布施里边,也有的既是财布施,又是法布施。比如说建寺院和印经书。大家把钱捐到寺院里头建寺院,寺院建成了,佛像塑好了,就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到寺里来拜佛,祈福,他们就会因此种下成佛的金刚种子,很多人就会被教化。一个寺院会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存在着,期间它就会教化无数众生,这就是法布施了。印经书也是,经书印出来后,会有更多的人看,也就会利益更多的人,这也是法布施了。也就是说建寺院、塑佛像、印经书既是财布施,又是法布施。弘法利生,这功德是非常大的。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法布施最殊胜,功德也是最大的。

无畏布施,就是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劳动去帮助别人。比如年纪大的街坊邻居,或者是鳏寡孤独者,提水提不动,你帮他提;买菜拿不动,你帮他拿,这都属于无畏布施。到寺院做义工,也属于无畏布施。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力,就属于无畏布施,功德也很大的。

博山正觉寺原来是一片荒山,山沟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把山沟填平了,寺院的规模就会更大一些,但工程量相应地也会更大一些。从2002年下半年正觉寺动工,至2003年夏秋之际,做了20多万立方土石方工程,但是山沟仍旧没有完全填平,满院子都是石头。当时博山有一位女居士,医生给她作B超检验后发现她长了一个有5.5CM×4.5CM大的子宫瘤,也就是比鸭蛋大点,有鹅蛋那么大。医生要求她做手术,但是她因为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就不愿意做手术。她就发心到正觉寺来做义工,满院子捡石头。捡了半个月石头后,快过八月节了,她回家去过八月节,顺便又到医院去检查,奇迹发生了:医院的检验结果表明:她原来5.5 厘米的肿瘤,变成2.5厘米了,像个杏核那么大一点了,而且不需要做手术了。医生感到非常奇怪和惊讶。过完八月节以后,那位居士又到正觉寺做义工,住了十来天,再到医院里去检查,结果是她的肿瘤完全消失了,一点也没有了。这就是在寺院里做义工培福报,积功德,得到佛力加持,大难化小,小难化了的例子。

还有一位居士,也是长了一个子宫肌瘤,大概有3、4厘米那么大。07年春天的时候到正觉寺,做了一个月的斋堂义工,再到医院里去检查,结果肿瘤也消失了。这都是到寺院里做义工,做无畏布施得到的福报和加持。

所以大家不但要诵经修慧,也要努力修福,多做好事,福慧双修皆具足才能成佛,叫做“两足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