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作文800(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作文题目)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追梦谷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是一个个人成长和认知蜕变的过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乱了次序。
只有先明白“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三个最基本的命题,也许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见了自己。
人是自我的,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自己内心的世界。因为外面的世界根本不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生天杀,亘古以存。而自己的世界却是随时改变的,因为人的思想和认知会随着人的经历和阅历而改变。只有认识到这些,才是一个人真正觉醒和成长的时候,才算是入了“见自己”的门,有了解决“我是谁”的希望和可能。
然后慢慢的我们就会知道人终究是渺小的,有太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认知和遵循,有的可见可学习,有的只能体悟和意会,你就会变得谦虚和柔软:人再怎么强大,也不过是天地的一粒沙,只是天地众多孩子中微不足道的一个,而且还是个始终长不大的。我们唯有合与天地,才能长生以固存。迅搭这也才算是知道了自己“从哪来”,才算是见了天地,有了合于天隐昌枣地的可能!
见了天地,就可以俯瞰天下。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在你的眼里终于不再懵懂茫然,这就算见了众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就算是最终解决了“到哪去”的千古难题!
见自己是见天地的基础,灶拆见天地是见众生的基础。走完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也就可以天地洞明,无所不明了!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人生是一场觉醒的过程,人生在世,往往会被外相迷惑,困于成败,迷于名利,陷于得失。
所谓觉醒,就是要打破外在虚相,提升内在境界。从而回归自然本真,领悟自然大道。
觉醒的程度不同,达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命运也会不同。
人生有三次觉醒,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01
见自己:认识局限,开始反省。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智的;不知道自身的无知,是愚昧的。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发现自身局限,不断自我反省,从而突破小我,走向觉醒的。
王羲之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一段经历。
他在书法上,很有天赋,但是很长时间没有进步。
有一日,他无意中看到了,东汉书法家张芝液手谨的作品。
发现张芝写的字,透着沉稳平静之气,才发现自己练习时,总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于是一改前非,精神境界提升了,书法也开始日益精进。
最后,终成一代大家。
杨绛先生曾在书中写道:“人生一世,需有三个自觉,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
深以为然,能够自觉的反省自己,改变自己的人,都是生活的强者。
人到中年,发现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局里,而人生就是不断破局的修炼。
突破原有认知,打破固有思维,改变惯有习性,灵魂才能升华,境界才会提升。
02
见天地:了解大道,顺应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意思是:有大智慧,洞悉大道的人,都是顺应自然,遵循人的本性做事。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天地的广阔,自然道法的玄妙,就会一意孤行,做出违背常理,偏离大道的事,最终让自己陷入困境。
曾国藩刚入朝为官时,有些自以为是,说话直来直去,做事横冲直撞,得罪了不少人。
以至于,他带兵打仗时,部下都投奔别处,几次战败,没有闹基人愿意支援,被皇帝以守丧的名义,打发回了老家。
后来,他读到“不知常,妄作凶”。才真正认识自身的渺小,顿悟大道的存在。
再次为官时,他变得谦虚低调,为人处世外圆内方,做出了一番事业。
曾国藩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专注当下,顺应自然,不被杂念牵绊,不为未来担忧,不因过去悔恨,才是最高明的活法。
人生之事,总是难以预测,与其执着改变,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收获内心的平静,从而生起智慧 。
03
见众生:理解他人,心存善念。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圣贤的人,擅长发现每个人的优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对待别人没有分别心,总是一视同仁。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无我的状态,自己和万物回归一体。
真正的高人明白,世间本无好坏之分,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影,自己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有一个修行人,每次打坐的时候,都感觉有一只蜘蛛,在他的面前爬行,让他很苦恼。
于是,他去问道长,道长说:“等下次它再出现的时候,你用笔把它圈出来。”
果然,他再次打坐时,蜘蛛又出现了,他照着道长所说,画出了蜘蛛的位置。
醒来后,发现,胸口上有很多圆圈,原来,蜘蛛就在自己的心里。
真正开悟觉醒的人,都明白外在都是假象,人生就是一场,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经历。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理解他人,就是原谅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度化自己。
正如作家冷莹所说:“你对别人的好和善意,最后成全的都会是你自己。”
每个人的觉醒,本质上,都会薯塌经历这三个时期。
开始,看见自己,学习反省;然后,看见天地,懂得敬畏;最终,看见众生,了悟真理。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外在都是幻想,向外追求,便会被欲望支配,浑浑噩噩。
觉醒的本质,就是向内求,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清醒。
不断突破觉醒,才能得真正的自由,从而享受生活,掌握命运。
愿我们不执着于外在,追随本心,始终平静喜悦,内在丰盛。
为什么友善的人路越走越宽?
因为,人和人都是相互的。
体谅别人,就是善待在自己。
帮别人搭桥,就是为自己铺路。
三见: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曾有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抬头看天,低头看地,看与不看,天地犹存。然而,天地却在双眼之内,不同的眼睛见到不同的天地。
狂风暴雨,有人看到的是危险可怕,有人见到的是挑战机会;风和日丽,有人看到的是平静快乐,有人见到的是消沉无聊。
我们总是说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见见大世面。
那么,什么是见过大世面拦大?
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
住得了超五星酒店,也睡得了野地里的帐篷。能穿着高跟鞋优雅的穿行于都市,也能背着简空竖几公斤的装备徒步山野。
见到尔虞我诈能一笑而过,听到流言蜚语能沉默如谜,纯真淳朴能感动到你的内心,深沉冷峻也能触碰到你的神经。
见过天地有了眼界,但是有眼界还不够,只有明白众生的苦,才能懂得自己的甜。
去了很多地方,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着你不能理解的人和事,但又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善意和美好。
走过多少路,遇见多少人,最终你会看到自己,你慢慢解放包容你自己,你发现你的气质来自于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身负生活重担、身处虚伪而世俗的职场,不具有大智慧的我们,放下名利、远离纷争,去体验见天地、见世界、见自己亏山,何其不易!
所以,愿我们都能真实地看见,真实地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