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为什么要少说话休止语(学佛为什么要少说话休止语呢)

学佛的人为什么少说话
话多、少与学佛无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过程才是真学佛。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
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
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婬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婬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
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
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婬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婬。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婬,有判既是菩萨,正婬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婬,从急则全断淫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婬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淫欲。不断婬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
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婬,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婬。婬为生死根本,究竟断婬,方免轮回之苦。婬念轻则上升,婬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婬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婬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
婬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淫欲,则生 *** 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淫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婬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婬。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婬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 *** 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婬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婬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
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
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治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婬,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书看得多的人为什么感觉都很少说话呢?
书看得多的人为什么感觉都很少说话呢?
第一,不一定看书多的人就一定不爱说话。
第二,看书多的人,常常是自卑的,因为越看书越觉得书海浩淼,自己太渺小,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自己不过是大海之一滴。
第三,越喜欢看书的人越谦逊,不会胡侃。只会遇到知音才会海阔天空。
学佛的人为什么少说话
话多、少与学佛无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过程才是真学佛。
女人在相亲时很少说话,男人会有什么感觉
可能是没看上自己,或者女孩心里有人,只是和她那个心爱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走在一起。
动漫看得多的人进
。。。这个。。。很多地方被称为神作啊。。。 = =
个人认为相当纠结的一部片子。。。剧情上来说的话男主和两个女主的故事来来回回起起伏伏相当相当地纠结,到后来还有众多女配。。 = =|||
要说剧情刻画曲折真实吧,其实剧情之所以能变成这样主要就是因为男主的性格实在太懦弱没用太蛋疼了,看得叫人胸闷。。。
人物塑造还算成功,至少两个女主都还是很鲜明的。。。
然后结局很悲很血腥很强大。。。算是蛮沉重的吧
lz要看的话我不反对。。。做好胸闷的准备就行了
网上不知道还有没有资源,不过当初反响这么庞大的巨物应该不至于找不到。。。 = =||
很少说话叫什么言什么语
罕言寡语
少言寡语
只言片语
三言两语
一言半语
只言片语
少言寡语
不言不语
权志龙作为队长为什么很少说话
因为其实他很害羞,而且,在一些很重大的场合都是他说话,但平时也就让胜利和太阳多说说了
S.H.E演唱会时,Hebe为什么很少说话?
HEBE 和另外的两个相比起来的确是说话少一点,和性格有关,没有别的什么原因 这三个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她了,因为三个都很活泼,可是她最不张扬
很少说话是什么言什么语
罕言寡语
【拼音】:hǎn yán guǎ yǔ
【解释】: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示例】:他就是~的性格。
【近义词】:沉默寡言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沉默寡言
三言两语
【拼音】:sān yán liǎng yǔ
【解释】: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
【示例】:若不是我这老手~拿他降伏住,还不晓得闹点什么事情出来哩。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只言片语、简明扼要、三言两句
【反义词】:长篇大论、喋喋不休
【歇后语】:五句话分两次讲
【语法】: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一言半语
【拼音】:yī yán bàn yǔ
【解释】: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示例】:为~,受千辛万苦。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
【近义词】:只言片语、一言半辞
【反义词】:千言万语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
少言寡语
【拼音】:shǎo yán guǎ yǔ
【解释】:指平时说话不多。
【出处】:刘亚舟《男婚女嫁》第二章:“在苗文珍的眼里,潘翠枝的少言寡语,温柔娴静,是内心里安宁的反映。”
【示例】:想不到~的青年司机,说起他的老赵叔来,竟这般滔滔不绝。 林雨《你喜欢谁》
【近义词】:沉默寡言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不言不语。 给分吧。
学佛时怎样发心才是如法的
大德关于学佛的发心开示:
发心阶段,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依教奉行
因为我们终归是个凡夫,刚发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去做,还有很多的习气和毛病。有时互相要产生抵触,自己的知见可能胜于别人。那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样才能达到把这种发心坚持到底,特别注意的就是要依教奉行,这是个无价之宝。
什么叫“依教奉行”?也就是放下你的执著,也就是无我。只有依教奉行,在满心不愿意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甚至胸腔里生满了嗔恨、烦躁,以致要爆炸了,但是我们如果能够按照依教奉行这种做法去做,努力去做,它马上就被抑制住,逐渐地被化成清凉。第一次抑制住了,第二次就起得不大了,第三次,内心可能逐渐就平了。所以说,这个依教奉行是修行中最好的一付药。
依教奉行,不光是师父们和负责管我们的人说的话,我们要依教奉行;就是和我们平等,甚至比我们低下的人,我们都要依教奉行;甚至一个小孩说的话,我们也要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是无价之宝,所以在发心阶段应该注意要依教奉行。
2. 另外,发心阶段应该注意的是少说话,多努力
我们因为刚发心,有很多习性,有时在理论上有我们自己的追求,喜欢要自己的面子,特别是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表达出来,不喜欢受委屈,所以我们有时候就讲得多。当你讲得多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形成了知见。知见一立的时候,你的无明已经成立了。过不长时间,就要发火了,就要发脾气。为什么我们的脾气会生起来?就是我们说得太多,我们的理论太多。所以说,理论出来了,无明也就出来了。本来是无我的,我们却树立了一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卡一切事物。也就是说,用有相的去衡量无为,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东西必然要受颠倒的果报,所以无明就要生起。
所以我们在发心阶段应该注意少讲话,这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有问题发生时一定要自己反复思量。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来完成,不要依靠别人。若依靠别人,当你真正依靠的时候,他就会倒了。平时说“我依靠得挺好”,那是你还没真正依靠,等你真正依靠的时候,他就倒了。为什么?因为他不真实,倒是必然的。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才是真实的。
3.在发心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要不贪、不占,要无私,要肯帮助大家,特别是在利的面前要谦让。比如一张床,是上下铺,当让你选择的时候,你应该把下铺让给别人,自己选择不好的;当不让你选择的时候,别人给你好的,你应该谦虚,让给别人;当别人给你坏的时候,应该欢喜地接受。
4.在发心阶段,最应注意的就是和大家和合,要忍辱
我们这里是几位居士住一个房间,每个人从外边来到这,都有他的习性。比如这个屋住了五个人,这五个人有几个可能没洗脚,甚至浑身有一些气味等等,我们应该欢喜地接受。有的人就不干了:“这谁弄的味这么大!”你首先就提出毛病,就失去了这个机会。那是无价之宝,本来是甘露,那就是在对治你心里的贪嗔痴和你的淫欲心。但你不认识,认为这是谁带来的臭气。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有很多的时候会失去机会。有的人可能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有理呢:“那还行了?这屋里叫他搞得这么臭哄哄的,这哪行啊,我呆都呆不下去,连呼吸都不行了。”你看着是脚臭,其实那比你的淫欲心不知道香多少,你那种心是砒霜,这种臭味才是良药呢!所以说,我们有时候不认识宝贝。
5.在发心阶段得注意,就是脸皮要厚,不要怕挨说
在佛法来讲,特别是出家后,不是以年龄来论高低,而是以出家的先后来论高低。你今年可能是四十岁、五十岁,或六十岁、七十岁,但出家后,有的师父可能只有十几岁,他也比你大,因为他出家早。以法为身,不是以年龄。世间人以年龄,在修行上不是这样。所以批评你,那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忍受批评。这个很重要。
有的人就怕挨说,你若不说我,怎么都行,你要一说我,我的小脾气就来了,或是有其它的想法,甚至躲开。你若是这样的话,就没人再批评你了,因为你不值得批评,不具备修行人的特点。只有愿意挨批评的人,而且欢喜地接受,才具备修行人的特点。那批评往往就是无价之宝,因为你这个人够格,人家愿意帮助你,所以才批评你。如果你不够格,别人说都不说你,没有意义。
另外,我这人还有个特点,你越发心,我越说你。发心多,毛病显现的也多,我对他的要求也越严,最后,你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可能就不讲理了。好也不行,好也是坏,别人的责任也是你的责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为什么给你们讲?因为有前车之鉴。
为什么叫你尊师重道?因为从师父那开始你能尊重,你才能尊重别人;如果连师父都不尊重,别人就更不用想了。并不是只尊重师父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尊重师父,对所有人都要尊重,这是目的。有的人说:“我就见师父尊重,其他的人我才不在乎呢!”那你就没有尊重师父。尊重师父的目的是让你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恭敬心、尊重心,只有这种心才和佛菩萨相应,和无我相应。
6.在发心阶段应该注意,当我们身体有病的时候应该忍受,不能因为病而影响我们的发心,应该作好想
有病,这是我们消业的过程,这是因为我发心了,我的这个肿瘤要拿出去了,在做手术,应该感到欢喜,这样才行。特别是在有病时,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容易在病中进道,一个是容易在病中退心,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调整心态。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很可能就被骗。
为什么学佛后不想说话,总想独处
末学自己的认为。
因为言多必有失,所以不话不多,但心里在念佛,还算是满正常的。但是总想独处这个可就要多注意了。因为学佛是积极向上的,过于阴沉是有点走错路的表现。所以建议要多为他人分担事,分享快乐的事,除了念了念佛诵经持咒等,还可以参加一些放生或公益事。这样较为妥当。
学佛人要闭是非之嘴,开念佛之口
释迦牟尼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在末法时期法欲灭时,我们修行人要想有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如果你遵守这个原则,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你违背这个原则,背道而驰,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但自观身,不求他过。永断一切粗犷之言。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众生,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都不要去找他的过失,都不要去说他的过失,更不要去传他的过失。不看是非,不找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顾自己的净业时间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我们必须要知道,看、找、说、传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最大最严重的过失!如果你心地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你就不可能去见别人的过失。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社会,佛菩萨希望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隐恶扬善。
《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要去讥笑别人,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真正修道人要从这里修起!人家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叹,要表扬,要向他学习。人家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给人家隐藏起来。
好的善的尽量宣扬,坏的恶的尽量隐藏。这样用心才与佛心相应,才与道相应!大家这样在一起修行,每个人都只找自己的过失,不寻求别人的过失,这样才能安定人心,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和睦相处,修六和敬。
希望我们学佛人、念佛人、修道人,永离恶口,永远不说粗鲁、伤害别人、没有礼貌的言语。对人不要粗鲁,对事对物都不要粗鲁,对一切东西都要有爱惜之心! 尤其是说话,一张嘴巴两片皮,常说美好善良语。说话不要造口业,造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堕拔舌地狱。谚语常说:「祸从口出!」
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他的嘴巴很臭,口里气味很臭,俗话说的「口臭」。经常说别人好处、恩德的人,他的嘴巴很香,常出清香,青莲花香。这就是相随心转的道理!说坏话,如口中吐出咬人的毒蛇。说好话,如口中盛开香洁的莲花。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不说别人的过失,不打妄语,不乱说话,不造口业,我们将来的舌头伸出来才能舔到鼻尖,才可能把脸盖住,将来成佛才有如来的广长舌相!我们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任,要牢记佛的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只有自己真正断恶修善,依教奉行,才能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说别人的过失,这才算是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德、做学问、用功夫的人,他懂得如何说话,他懂得化敌为友,化冤为亲,不与一切人对立。真正修道人,说话要恰到好处,不要说过火了!说话要利益对方,说话要符合性德,正所谓是「金玉良言」。说话的声音还要美妙好听,说像百灵鸟在唱歌,不要学乌鸦嘴叽叽喳喳乱叫!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为什么我们还是常见世间过?常见世间过的人,他还在感情用事。不见世间过的人,他已经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就是分别,第七末那识就是执著。放下一切分别执著,一切都不分别了,一切都不执著了,哪个众生不是佛?真正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只要自己离开一切分别执著,那么一切众生就没有过失了!
对于别人的好处、恩德,我们要知恩报恩,永远不忘。别人有九十九个过失,只有一个好处、优点,对我有恩德,我就永远记住他这一个好处,永远忘掉他九十九个过失,这就是成功、成道的秘诀!这也是我们这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关键之处!
请大家牢记佛的教诲「于诸众生,不求其过。」如果以后我们再说别人的过失,就用封口胶把自己嘴巴封住。我们不这样做,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自己的恶习气、恶毛病改不掉,又如何能去教化别人呢?
因此,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弥勒菩萨,说话温和,笑面迎人。说话要爱护人家,和颜爱语,让别人听了感受会不一样,他感恩于你,因为你爱护他,以真诚的心爱护对方,你说的话就是菩萨的「爱语」,这样修道,自行化他,双方都能成就!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些话算是老生常谈,大家也听得太多了。但是有的人还是经常发现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包容,轻易批评人,甚至大发雷霆,这就是造口业---小小一张嘴,往往闯大祸!说别人的过失,别人不见得真有过失,反而是自己造下了严重的过失,这就是一般人常常犯的毛病!
我们修净土的人,要专修净业。什么叫净业呢?就是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其中第一条就是口业清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对于我们修学净土、往生净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那就不能往生。
我们妈妈生的这张嘴,为什么不念经念佛?为什么要造口业?为什么要张家长李家短说这些是非人我?以前我们造了口业,现在要赶快忏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天天要念佛念法念僧,要念别人的好处,称扬赞叹三宝的功德,这样修行一天,我们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净业,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清净,我们念佛才能决定往生!
有诗赞曰:
漱口连心净,发言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也如印光大师所说:
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