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修学手册三心得分享(皈依修学手册之三的心得)

皈依修学手册 第五课
导师带领修习三皈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
皈依三宝,这并不是一个仪式,皈依三宝是代表着我们生命中的重要选择,这样的一个选择也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够完成的,所以皈依之后还要修皈依,不断的深化对三宝的认识,需要不断的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
以前我只认为皈依只是代表我有一个佛子的身份,受佛护佑。皈依以后有了皈依体,就像有了防护罩一样,不受侵扰,只要我持咒念经就能够成佛。
但事实上,我估计以后仍然是烦恼重重,懒散懈怠仍然一直跟随着我,修学不精进,生活和工作,心态上改变不大。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再次认识到了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养成的强大的贪嗔痴串习烦恼已经成为埋搭参天大树,它在我们生命中具有强大的力弯判拿量,已经成为主导我们生命的力量。如果我们想要解脱烦恼,想要从无尽的轮回中跳出来那么我们就要学佛、皈依三宝,通过仰赖皈依三宝的力量才能让我们从贪嗔痴的迷惑泥潭中走出冲闭来。
我虽然已经皈依三宝,但为什么还是烦恼重重呢?因为三宝在我心目中还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将我从无始劫来的贪嗔痴泥潭中解救出来。
在今后的修学中我要通过真切的以挚诚之心发心、忏悔、供养、观察修、安住修念诵三皈依、发愿、奉行五戒做好皈依共修的定课,通过不断的重复调整,把我从这种不良串戏中调整出来安住在对三宝的忆念和功德中。
9.3 修学次第分享
我们小组修的时候,也讨论到,如果这篇放在开始就学,我们可能有很多师兄都被吓退,现在能有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师父把这些概念帮我们拎清,又指明下一阶段的修学方向和重点,但是从修学内容上来说,还是挺难的。
本文先讲到了现在学习的一些不良现象,为什么需要次第。学习需要次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也是层层递进的,如果我们小的时候一开始拿到的就是大学课本,没有之前的学习基础和积累,估计给再多的时间也如同天书。
所以首先要有完整的体系,然后有主要的课程,有实践,至于为什么是这五大核心,我觉得基于我们现在水平,需要老老实实按照这个模式先学会,跟着师父学习,要先能把师父教的改差本领学会,才能站上巨人的肩膀,等我们有了更高的视角,才能用过来人的角度说我们学来的感受,是否有其他的核心,再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个体系已经很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求到解脱烦恼的方法,那就先把自己从烦恼里解脱出来,这个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从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我们现在接触的最多的是正见,我们通过穗歼迟不断的学习,来树立正见,没有正见,没有正确的认识,修行无从谈起,修的都是凡夫心,越修越烦恼。我们在小组修讨论过这个五个重要要素,哪个是我们进入三级修学的契机,除了亮师兄是从发心入的门,其他的师兄都是从正见的角度进入的。(后来善滢师兄,开示中发现,善法欲为始,都是从发心开始的)
作为大乘佛教的学子,菩提心的发起是因为看到了人生是苦,不忍一个人出离,而发心帮助更多的人出离。但是菩提心的发心也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就如刘明师兄说的,如果出离心发的不稳固,不坚固,非常有可能是泥菩萨过江,没有把别人救出来,自己也掉入河中无法自救。所以,这个在传灯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后面需要注意。
皈依,就是信,也是信心,从我过去这几个月的学习来说,我觉得我是信的,但是信的还不稳固,还没有成为我坚信的依靠,学习有起伏。甚至出现上半周中,在工作中遇到强对境的时候,完全被嗔心的洪流卷走,完全都找不到正见的现象。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不感叹师父的慈悲,为我们设置的三级修学的体系的殊胜。师父知道我们建立于意识层面的闻思正见往往很粗糙,知道我们的思维误区,设置了我们现在的修学模式,让我们对正见的理解趋于精确。通过师友间的相互辩论、彼此切磋,使认识中的盲点和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去芜存精,提高纯度。再是,通过禅修获得实证,因为佛法精髓无法以语言完全传递,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唯亲证乃得究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论是何种稳固加强的形式,都需要止和观,需要安住在善所缘上,需要观修,和自己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否则如隔靴搔痒,水漫砂石,如果不能入心,其实痒还是照痒,砂石还是砂石,不会有本质的改变。
我对于戒律的理解是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我觉得要做,戒就像树苗生长过程中的养护栏,如果没有边界的野蛮生长,很难成材,需要不断的修剪杂草和偏枝野蔓,才能长的高长的壮。
下一段的修学是结合慈善与传灯来做的,目标就是帮助更多的人解脱痛苦,我猜李们班现在的小读会已经在开始,9月12日很多师兄也会做义工参与护持企业家沙龙。我们也要开始我们的集体创业,相信以我们班一定可以打造一个成功的项目。
日常法师:皈依后应如何修学
文/日常法师 观功念恩的殊胜 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数同学未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确的方法继续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经论上告诉我们:“资粮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作何事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既然一切都是业感的,觉受生起的早晚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信心的有无。“早”“晚”其实是比较出来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缘的欠缺,因此,不要因为“早”而骄傲,也不要因为“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萨无一例外,皆从凡夫时把握正确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丝毫不能勉强而行或越级而走。 大家对这个道理认识后,应该做些什么呢?简单扼要的说:净罪集资。皈依是进入佛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续下去,还须继续如法积聚资粮才能渐次产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诸位也努力净罪纤清穗集资,但总是积集得不够,或者被其他恶业抵销,如今,依法了解体会个中含义,再经过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会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集聚的资粮会超过我们所损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顺利前进。今天向各位说明这个特点,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努力净罪集资,使这次佛七的成果不断增上。 诸位经过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过头看看以前读过的经论,对所学的教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以前偏重于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经过自己认真修持,得到体验后,不再仅是一个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来使用的方法。就如别人告诉我们某一个概念,似乎听懂却是模糊的,时间久了,这个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们将此概念透过实际的行持,久而久之,会深埋在潜意识里,遇见任何事情,那个概念自然会浮现反映出来,所以目前我们要依佛的教诲去行持,使产生如此的功效。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温习广论,先翻开第二十三页,这之前是在说明如何听闻、如何说法。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三学--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闻、思、修;而从听闻开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证,一步一步增长,因此听闻轨理的教授对我们特别重要。依轨理听闻讲说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二十三页告诉我们的“完结轨理”部分,在此提出三点: 一、“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此句话是承续上文,告诉我们讲闻后应做的事。实际上,我们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德,都应回向,即使没有功德,也不妨回向。经过这次努力共修后,大家重新研读这一段话,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这几天,在实际用功当中,应该有不少同学体会到什么叫“猛利欲心”。“欲”就是自己的好乐心,这次共修我们好乐的是皈依,不仅是大声念、用力拜而已,而是发自内心深处,非常强盛至诚皈投的心。于是,发乎内,形于外;拜也好,念也好,因为猛利欲心的推动,一心皈投依*三宝,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啊!皈依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造业“意乐”最重要,这种强盛皈投依*的心就是最好的意乐,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回向,使这个功德不会失去,而且更深远更增长。已造之业不失,业增长广大,这是业的特征,无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回向呢?举个例子说明吧正或!譬如我们在用功时,第一支香感觉很相应,第二支香这种感觉不见了,或者,第一天很好,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时也会如此,昨天很强劲,今天就是提不起来,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感觉虽然过去了,但是回想起来,却余味无穷,乃至永生难忘!也就是说,亲自去体会的感受会在心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善净之业,为此我们要回向,如果我们不如法回向,这个影响会很快消失。 那么如何回向呢?回向两处:现时、究竟。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圆成无上菩提是我们究竟的目标;为了毁卜达成此目标,眼前要如何希愿呢?可分为“个别的”和“共同的”,个别的可依个人的状况回向,共同的就是我们团体的同心同愿,我们想把佛法如理地学,如理地弘,想把殊胜的教法在汉地流传,就得*教证具足够量的师长,乃至于法王能到这里摄受我们,有了这个“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回向所希愿处。 二、“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 这句话给予我们精神上莫大的鼓励。我们以七天的时间精进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所产生的力量,虽仅是一炷香的时间,亦定能生如经上所说所有胜利。这几天,诸位全神贯注一心皈依,是否体会其中殊胜的利益?进一步,渐次深入其内涵,把握其精要,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由这个因缘,以前所集的种种业障一一净除,而且,近来新集积的业障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净除与否,我们未具佛眼,无法看见也无法知道,但我们信得过佛所说的话。那么,诸新集积能截其流呢?业流主要的就在我们意识之流当中,可惜,我们的意识之流通常都是和烦恼相应,陷于杂染当中,因此要一心专注于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当皈依的觉受生起的时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虽然根本而微细的杂染谈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杂染肯定暂告截止。不过,放松以后,这些烦恼杂染又会慢慢的现起,届时该怎么办呢?经过一番用功后,再回过头研读经论上的教授,仔细体会其内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确的概念清晰的种在识田里,遇境时自然可以引为依循,渐次净化烦恼,不再集积罪障。 三、“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这一段话指的是应该如何听法、如何说法。以诸位目前的状况是以听闻为主,那么,听闻之前要如何准备呢?应该先思惟闻法的胜利,由于认真思惟,因而对听闻产生很强盛的好乐心,因为好乐心的驱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师,听闻时能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医生,依医服药,得到了药很认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说都是“极大教授”,我们要在听闻之前对这些道理产生正确的认识,做为修行的前行。 这些道理是用来对治烦恼的,但是,假设不能如理思惟获得确定不移的正确了解,不但不能对治烦恼反而增长烦恼。各位这几天,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呢?最近,天气很热,流得浑身是汗,拜得腰酸背痛,很多同学起初都觉得苦不堪言,慢慢地这种感觉或者减轻,或者消失,因为自己坚定的信心,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皈投依*,不可思议的,热不见了,汗不见了,痛也不见了,这种现象不是讲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无实际经验,虽欲强词夺理,但是,说了半天道理,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开口,好好的用心去体会这个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这道理放在心中思惟串习,随时都有机会受用。 我平日常强调一件事--观功念恩,千万不要观过念怨。通常我们对境时老觉得眼前所见明明一无是处、错误百出、毫无价值,怎么观功呢?比如这几天在此明明酷暑难耐、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怎么忍受呢?但是,当我们全神投入,心里想的只有皈依,这些感觉不是都消失了吗?亲身体会的人了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未亲自品尝的人永远体会不出个中奥妙,这确是勉强不来呀!佛法原来就是如此!“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认真行持,觉受自然出现,否则,心里嘀咕著:怎么这样呢?怎么能接受呢?甚至于往坏的方面去轻毁,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像提婆达多那一类的人。如果开始的时候未照著信心去实践,就完全无法体会真正的境界,这种心理如果留存下来且继续累积,别人遇见境界会增上,我们却每况愈下。 经论上明白告诉我们,修行完全在个人的意乐,完全是业所感的。因为往昔造了业,所以今日感得这样的果,已到成熟阶段的业是没有办法转变的。但是往后的状况呢?却决定于我们现在所造的业,而造业是依据自己的意乐,如果意乐随著以前的贪嗔痴,天气热,环境不如意,心里就生起烦恼,然后,去找一把扇子扇凉,去吐苦水怨天尤人,这都是饮酖止渴的办法,不但不是解决之道,甚至于会越演越烈,万劫不复。认识佛法后,了解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业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谓“观业忍受求加持”,现在我不再因循旧习而且努力依法扭转。开始的时候,因为强烈的等流习气还在,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时一定要*信心支持,所谓“信心信信”,就是这个道理!想想看,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有人造善业,有人造恶业呢?这完全视个人心中对教授是否具足信心。行持时,是否依方法认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会改变的!我真希望这次共修大家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境界!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业力所感的,佛经上指出譬如一杯水,人看见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水晶、七宝等,鱼看到的是他的住处,饿鬼看见的是一片火海,地狱众生看见的是油锅,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缘起,认识了这个特质,要把握住正知见,努力扭转!经论上说佛无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以“空性”呈现,所以空性无所不在。同样的,我们受皈依,佛无所不在,法也无所不在,如果我们如法实践,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觉受、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后证得佛真正的法身。 这次我们依循正知见努力后,就要继续净罪集资,随时要在脑海中以正知见引导我们。为什么我要不停的讲“观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况,每个人都依著自己的习性和观念去看待事物、去衡准他人,因而产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积,粗猛的烦恼都由此生起,烦恼生起了,我们不就继续造业流转生死吗?相反的,如果我们感觉这件事具有存在的价值,能满足我们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气和的对待人、事、物?以世间的例子来说明,譬如经商,有个人想和你谈生意,因为有钱可赚,你不但不嫌他占用时间,反而会很高兴的忍受他的烦杂。诸位!做一个有情生命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一定要与其他有情共存共荣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同类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类的狗、鸡、鹅也无一例外,彼此之间不时地相遇,却又必须互相依存,到那时候,心里会生起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征--执著“我”,怎么办?*佛法来净化,来解决。这就是佛法之所以珍贵的道理,不是谈高深玄妙的理论,而是针对最现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地解决。佛陀就最切身最实际的问题,告诉我们解决的办法,我们依著方法渐次增上,不但自己能从痛苦中脱离,而且能帮助他人。 观功念恩对我们的价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谈到的流汗、酸痛等等,若用另一个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于转化,还能增长功德,获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呀!较之于平日为了世间虚名浮利所付出的代价真是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轮回、圆满无上菩提的因,何乐而不为呢?各位回到家后,绝对不可能像在佛寺里,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为要工作赚钱,要料理家务,当俗务缠身时,皈依是很难做得很圆满的,怎么办呢?这就是何以要从观功念恩去引发的道理。各位体会后,于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思惟观察,进而善巧利用。刚开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为例,出家三十年,是学佛的专业人员,努力这么久都做不到,何况你们是业余的?除非各位像祖师大德一样,是多生多劫修行转化而来的菩萨!尽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却这么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么,如何下手呢?建议每位回家后,务必认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自己的状况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内容呢?初期越简单越好,不要列个密密麻麻的功课表,结果力不从心,一样都没完成,使信心渐失。 记得早晨起床后就是“皈依”,至诚恳切地念三遍,假如家里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则,坐著连念三声。而后,心中思惟发愿:暇满人身难得,我得到了,难道就这样为世间的虚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沦痛苦吗?今天有幸遇见佛法,认识世间的安乐都是无常,都是虚幻,我千万别再为它欺诳,我要一心效学佛法。学习广论的同学还要加上一个愿:努力学习殊胜圆满的宗大师教法,并且随分随力弘扬,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早晨如此皈依后,那么一整天都有一个行事的准则,不再茫茫然无所适从,甚至于造了恶业都不知道! 真心发愿,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业。譬如说,自己多年的坏习惯,今天能够挡住使它不发作,就是一个善。譬如说看见一个半开半关的门,就想:“苍蝇蚊子会飞进来干扰大家,结果人们又会伤害它们。”于是赶紧把门关好,这也是一个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们看了后无动于衷的人事物,会因为我们肯用心,认真关心,而成为我们行善的对象,所以并不一定是放生或到凤山寺参加打扫法会才算行善。凤山寺的打扫法会一个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许一年你才轮到一次,如果你立愿行一百个善,岂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发愿行善,然后就自己的状况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励自己,在一天当中,我应该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个佛弟子,检讨自己:修学佛法后我的行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应该怎样努力?大家要随分随力,开始不要订下太多,三个月后,如果很认真,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到时候冲劲会越来越强。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应的,晚上是总结,检查早上发的愿是否得到结果。根据经论所说,造了业,反省后发现是不对的,好好忏悔,不会感果;对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且比原来的果还要殊胜。如果再懂得回向无上菩提的话,现前究竟皆圆满,如果未善巧的回向,虽然眼前很好,往后却沦于三世怨。 诸位依法订下“戒行持犯”的轨则后,努力执行,从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功德,等到产生效果,再把“观功念恩”“观过念怨”摆进去,两相比较后发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看别人的功,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来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心画的,也就是自己的业所造的,业的特征就是自己的意乐。这绝不只是一个理论,各位要透过不停地努力行持,从实践中体会这个教授的内涵,使理论变成潜意识中牢不可破的概念,届时你就不会觉得没有功可观了,因为一切唯心造呀!举个例子,学开汽车,教练告诉我们开车的方法,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驾驶座上,看到马路那么多条,车子那么多辆,手忙脚乱无法下手,等到不断练习后,时间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自然而然,左转右转,煞车起步运用自如。 广论上告诉我们皈依后应学、应止--“教授中出分二:别学、共学。初中分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后实践的正确方法。所谓的“别学”是指皈依三宝个别要做的。先就应该遮止,不能学的是什么来讨论: 一、“皈依佛,不应皈依诸余天神。”我们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圆满的是佛,所以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应离损害心。”也就是对于诸有情,舍离损害。既然皈依三宝,对三宝自然能够恭敬,但是对其他众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对象,何须恭敬!”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皈依,必须对一切众生恭敬且远离损恼,为什么呢?佛告诉我们的无非是“法尔”的道理,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为佛,是依著正确方法努力造善业,由修灭道二谛,断证而圆满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间真正造的罪是什么呢?上不敬三宝,下不慈众生,所以才会轮回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对三宝要恭敬,对众生要慈爱救护,怎可再损恼伤害?意乐、加行都不可以,实际上加行是由意乐而来,所以要从根本的意乐上做起。 三、“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我们好像都没有和外道共住,其实不是,外道是指不信三宝为可归宿,甚至于毁谤三宝的人,有些恶知识虽然不是外道,但专门说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混淆视听,使我们非理作意。例如:观功念恩是正确的,恶知识却自认为一番好心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乍听之下,好动听好客观,结果帮助我们增长观过念怨的念头,而使我们造恶业,多可怕呀!因此,恶知识是亲近不得的。 下面继续谈谈皈依后应修应学的三种: 一、敬佛,对于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绘画,不管是好是丑,都应看做是可敬田,当成真正的佛。 二、敬法,“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千万不能做为货物,去买卖或抵押,不能搁在露地或不净处,或和鞋袜并放,或跨越,这些都是不敬法宝,更会感得智慧日益低下之果,万万要断除呀! 三、敬僧,“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憍是放逸本”,诸位!千万要小心啊!我们不是要净罪集资吗?一切功德就从恭敬三宝增长啊! 大家参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经过这几天的用功后,发现原来的信心是很虚浮的,对境的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信心非经过实际验证不可,并将此体会变成潜意识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远不会消失。举经论上的一个公案向各位说明:有一个人拜访舍利弗尊者,请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观察了很久,认为他没有善根而拒绝他,他只得拜托别人,一个一个的请求,结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没有一个接受他,一致认为他没有善根。他伤心地在门口哭起来,正好佛陀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老人哭得那么伤心,就问其原因,他抽搐的说:“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准我出家。”佛陀说:“你要出家?好!好!你进来吧!”他高兴的随著佛陀进去,世尊就对他说:“善来比丘”,他就须发自落,袈裟著身。经世尊一说,老人证果了。大家惊讶极了,就请教佛陀因缘。佛告诉大家:无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急得爬到树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从天空走过,他正巧看见,非常欢喜的一称:南无佛。因此善根,今天证了果。《法华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现在何只念一称呢?不知念多少称了,但像今天以打七的心意,一称南无佛,才有力量!为什么呢?是不是业?业是不是我们的意乐?平日我们念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意乐?嘴巴上轻浮的念著,不能说没有力量,但是真正的效果是很小的。 经上为什么称它为散乱心呢?是以较高的标准来看。修学佛法有三个状态--戒、定、慧,进入定慧中,才成不动业,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定,都是“散乱位”,散乱位当中的念法就是心中至诚恳切的意乐了。不过,这个念法不会持续到无量劫以后,如果好好努力,不断增上,我们想要的果会很快现起。如果真正照广论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经过阿罗汉那一环,绕大圈子,对我们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诸位有了这个体认后,信心增长了,对广论所说的理论会更加清楚,理论清楚后就是实践的时候,那时的走法就和以前大异其趣。 我们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为什么要从此下手呢?之前讲到已造之业不失坏,但要增长业才一定受,决定受的业当中,又可依受果的时期分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现法受是现生就受,顺生受是来生受,顺后受是后世再受,从第三生以后乃至到无量劫。现法受的原因何在?请大家看广论第一三九页,决定受当中,那些果现法就成熟?〈本地分〉中所说都是由于增上意乐!一、增上顾恋意乐和贪相应造作不善业。二、增上不顾意乐和无贪相应作诸善法。三、增上损害和嗔相应,于诸有情所损恼。四、增上慈悲和无嗔相应。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对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损害或增上净信,七和八是就恩田而言,即对三宝、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乐所作不善和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以上八种业都是现法受。现在我们修学佛法,有了觉受后,因增上的贪、增上的嗔而造作现法受的罪业机会就会大大减低,即使偶然犯了,我们会忏悔,所以恶的事情肯定能够扫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从现在开始,以增上意乐造作诸善业,意乐一转,业就开始随之转变,如果这力量很强盛,肯定能增上!诸位记住这个道理,然后努力实践,慢慢如法薰习,自然所求皆得,乃至无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况世间的事呢!因此,各位皈依后,要努力把得到的继续增上是很重要的。日常法师讲于1994年七月精进共修。(来源:显密文库)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一 礼佛(三拜,举香赞)
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三 诵《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四 开示皈依要义
皈依完整地说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通过这个仪式,从此也就正式为佛弟子,做一个依照佛法真正修行的人,做一个比以前更高一个境界的全新的人。以佛法精神要求我们自己,做一个修行人。
三皈依,我们先简要说一下,为什么是三皈依,而不是一皈,二皈,或者是四皈,五皈?这就是佛祖教法的殊胜,他的伟大、他的科学之处。三皈是从事物的体、相、用,这三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通过三皈,目的是让我们完整准确地认识佛祖的教法,立体地认识佛祖的教法。在世间法里,有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星,福禄寿,这样有关三的很多。在自然科学里面,有几何里的「三点一线」;一个立体的物体,我们要把他立起来就需要有三个支撑,三足才能鼎立。这就是三的科学性。佛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完整准确地领悟、把握能够提升我们生命品质,让我们生命走向大自在、大圆满、大解脱境界的佛法,就必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我们把他叫作完整准确地来认识佛法的方法。我们今天初入佛门,从一开始就按照三皈来走,这样我们以后修行就不会走弯路,不会走偏。
三皈里面「佛」代表的是既有佛像的意义,又有道理上的含义,佛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大自在、大圆满的境界。还有我们可以浅显地把佛理解为生命的理想追求,佛代表理想,生命的最高理想。僧,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现状。法,代表的是从现实通往理想的途径、方法。这是简要地对佛法僧的翻译,现代的说法,佛法僧有各自的代表含义。
我们知道唐代六祖大师,用唐代当时的现代话解释「佛、法、僧」为「觉、正、净」。「佛」是觉悟的意思磨搭,「法」是正慧,「僧」是清净。这个解释从唐朝到今天一千多年,进一步用现代的语言,「佛法僧」基本的含义就是:「佛」是我们生陆嫌命的最高境界;「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现状,我们福德智慧的现状,我们所感知的物质环境、精神境界,现有的现状。「僧」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清净意,一个是和合意。「清净」就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实相,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本源本来是清净的、自在的、圆满的,是与大宇宙同在的,不生不灭的,这就是清净的意思。但是我们不刻意地修行,就体悟不到生命的永恒相。我们刚才讲了阿弥陀佛,说到了生命的本源是超时空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的,永恒存在的,这是清净意。和合意,经常有一个比方,一滴水和大海水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要想回归到原本清净、原本自在、原本福德智慧非常圆满的原本境界上来,个体必须要回归到群体里,也就是一滴水必须要回归到大海里,他才能够发挥他无限的能量和寿量。同样,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生命自身的潜能、潜力,这就需要归到群体里面去,这就是和合义。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群体里面去,才能发挥我们个体生命的能量和智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备的跟佛同样的,都有成佛的可能,佛经上叫做佛性。众生都有佛性,就因为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开发、没有被充分地利用。我们通过对佛陀、对僧的解释,认识到生命自身的伟大,要想让生命更自在、更圆满,一定要找到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修行。
世间的各种学说思想,各种宗教,他的初衷、他的本意都是在解释生命现象,解决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是在力求认识生命、解释生命现象,解决生命存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的两大认识观:唯心和唯物。但是这也是人类受自身的局限容易走极端,要么唯心、要么唯物瞎悉拿。人类文明发展到我们今天,有这样两大认识观。有人把佛法也归为唯心,其实佛祖不这么认为。佛祖认为他所掌握、所发现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既不偏于唯心,也不偏于唯物的心物一元的中道如实观。如实观察事物、如实认识生命自身。这是佛法的殊胜之处,独特之处,也就是佛法最直接、最有效认识生命实相的一个方法。
我们自然科学也在探索生命本源,他认识到生命本源了没有?远远没有!科学界也承认他们对于生命自身的认识还是在幼儿园、小学生阶段,还远远没有认识到生命自身的未知的这一面。相对于唯物的自然科学,还有唯心的就叫神学,像西方的一些宗教还有民间的一些信仰,我们把他们统称为神学。神学主要从唯心的角度解释生命的本源,解释宇宙的现象。他的解释让人信服吗?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心、神学对生命、对宇宙本源的解释越来越与自然科学不相符。不过他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本源,没有从本源上入手。神学认为万物、世界是从一而来,但是一是从何而来?神学就没法解释下去了。
佛法则不然,佛法通过克服我们人类认识自身的局限,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认识什么都是要靠意识。佛祖说我们之所以很难认识到生命本源、宇宙本源就是因为突不破意识本身的局限。佛祖通过静坐,修静、修定,从静到定这样的方法突破了认识自身的局限,以后他才把握、认识到了认识生命本源、宇宙本源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在佛经的千经万论里面,其实都是在讲这个。佛法,佛的什么法?是佛祖认识生命、认识世界的方法。有人说佛法是成佛的法,成佛我们先要认识佛,先要解释佛,然后才能够成佛。说此佛法是成佛的法,这是以佛经解释佛经,太有局限性。我们通俗地说佛法就是佛祖认识生命本身,认识宇宙物质本源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贵为万物之灵的人,佛法对每一个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急需的。为什么呢?我们人人都有追求完美、追求圆满之心。怎么样才能够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或百年的时间内能够达到我们理想的生命的圆满境界呢?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达成愿望,关键是方法正不正确!虽然条条道路通长安,但是最直接的路只有一条,虽然很多条路都通长安,你要绕来绕去也能到长安,但是要绕到什么时候呢?绕到下一辈子?对生命的认识要不找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么这一生就还是活在迷惑当中,还要随波逐流轮回下去。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达到目的,方法太重要了!佛法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当生即身成就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即身成就,让生命从我们这一生开始就走向大圆满、大自在、大解脱!这就是皈依佛法僧的一个基本原因。
通过皈依仪式也是明确了修行目标,同时在佛祖面前要表态、要发愿,坚定修行的信心。这是今天皈依仪式的道理所在。
五 请圣:「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某一心奉请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三请,三拜)
六 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修行要从忏悔开始,忏悔的原理是什么呢?忏悔就是反思义,我们只有反思昨天,才能够完善今天,才能够圆满明天。所以说我们永远都有一个昨天、今天、明天,也就是说我们永远都有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昨天、完善今天、圆满明天,忏悔反思是我们生命提升,走向大自在、大圆满的原动力,也是修行原理,为什么要修行?他的实质意义在哪儿?我们不能神神道道说一些没有实质的东西。修行原理就是通过反思来不断地求完善、求圆满。所以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七 正授三皈: 「弟子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三拜)
什么叫「尽形寿皈依佛法僧」呢?这是古人的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尽形寿」就是要发愿坚持修行。不是说我们今天、明天修行,后天想不想修行都无所谓了,修行的意识不强,所以我们要在佛祖面前发愿坚持修行。尽形寿不仅要坚持修行,而且要终生修行。有一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修行也是「活到老,修行到老」。为什么要这样坚持?因为我们知道佛法是生命自身自我完善的长远工程,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的,而是要长时间、终生的来学习、来修行。所以我们要尽形寿皈依佛法僧。皈依仪式就是明确修行目标、坚定修行信心的一个发愿仪式。
八 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皈依以后就要以四弘誓愿作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
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修行的开始。先要跟所有的灵性生命,当然蔬菜水果这些植物就不是灵性生命了,但像蚊虫蚂蚁、甚至是微生物虽然很微小,但是他们是有灵性的,这些众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存在,因为他们都有自我意识,都想活着,而且还要想活得更舒服、更自在。虽然他们很微小,我们可以以强凌弱,灭得了他的形体,但是灭不了他的灵体,灭不了他的意识。我们可以随时很轻易地踩死一只蚂蚁,但是大千世界,越是低级生命他的数量越多。灵性生命世界,佛祖通过慧眼认识世界本来的实相,他发现大宇宙就是由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这两大类组成。灵性生命存在就像金字塔,越是低级生命他的数量越多,到我们人类已经到了金字塔比较高的顶端了,数量少了,所以科学家要在宇宙中寻找人类是很难的,但是在宇宙间寻找微生物可能很容易。在我们地球上,微生物的数量有多少?蚊虫蚂蚁的数量有多少?数量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人类的数量可以统计,越是往下的低级生命数量越多。我们人类虽然作为高级生命,但是他的存在是离不开低级生命的,叫生物链条也好,或者叫什么也好。总之,生命就像一座塔,我们虽然在顶上,但是没有空中楼阁。所以说要尊重一切灵性低级生命。
佛祖一开始解释世界本源、生命本源,就是先要认识生命自身。我们作为佛弟子要认识佛法,首先一点就是对灵性生命的尊重,认识到灵性生命的伟大,我们就要尊重他们,不去伤害他们。要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有人说害怕戒律多,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只要做到一条就是不故意、不有意地杀生就可以了。因为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杀生就不尊重灵性生命。我们要想完善生命自身,要做不到不有意杀生的话,我们永远也完善不了,永远也走不出六道轮回。冤冤相报,微生物虽然很小,但是有的冤仇结的多了,他成群结队地,以亿万的数量群体来攻击我们高级生命。生命界都是一物降一物,老虎很厉害,还害怕黄蜂。我们医学界也在研究危害健康,让人生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呢?很多是带病毒的微生物,带恶意的微生物。那也不是无缘无故找来的,也是所结的恶缘所致。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结善缘,这样才是我们生命走向大自在、大圆满、大解脱的第一步。
在结善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把握生命实相的道理。
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大烦恼,与生俱来的,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薰修来改变,小烦恼,受环境的影响而生起的。佛经里面有具体的断烦恼的方法,回去以后要多看经书,体悟佛理。
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指的是认识生命自身,认识生命现象,解释生命种种问题的方法。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道就是让生命走向大自在、大圆满、大解脱,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境界,叫作成佛。
九 显功德利益
「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佛经上说一个人以至诚心、清净心皈依、修学佛法就有护法善神,主持天地之间正气的护法善神来护持我们安乐、自在,免受意外的侵害、伤害。佛经上还说一个人以至诚心、清净心皈依修行佛法,我们这一生能够增福增寿,所愿能够成就,合理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光这一生还不够,我们通过皈依修学佛法,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生来死去的问题,人人都有这个问题,有生就有灭,百年以后去向哪里?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如草木一样什么都没有了呢?绝对不是这样的。实质上生命是无限的,说生命如草木,否定灵性,否定精神世界,这是对生命最大的误解。之所以是高级生命,就是因为精神是永恒的。通过修学认识净土,我们个体生命就像一滴水归大海一样,个体生命归向生命的海洋,我们从此就会走向生命的永恒去处,永断生死烦恼,再不会在六道里面轮回了,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我们皈依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就是生命最后的归宿去向哪里。我们通过修行就能够目标明确,而且还能够自主,将来百年到来的时候去向净土。这是皈依的功德利益。
十 回向:「受皈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