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手册39课法义梳理(皈依篇各章节法义梳理)

学佛百科2023-05-02242

佛教的世界观法义知识点梳理方法是什么?

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是四圣谛中的前两个圣谛,而后两种圣谛则是方法论。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种。

苦圣谛:简单的讲,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佛教认为五取蕴即是苦。五取蕴是佛教对世界的分析,他将世界分析成五种现象,即色、受、想、行、识,我们一般是分析成两种现象,即物质与精神。佛教的色取蕴相当于物质现象,而受、想、行、识四取蕴则相当于精神现象。

佛教认为这五种现象归根揭底是苦。为什么这样看呢?因为佛教发现,这些现象都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即无常(生起即迅速消亡,也叫刹那生灭)、苦(诸如生、老、病、死等无法避免的现象,一生中虽有快乐亦极短暂而各种烦恼则是常常相伴。

五取蕴中即包括各种痛苦体验,也为这些体验提供了基础)、无我(这是最关键的教义,即不应当认为任何现象中有我,或为我所有,或就是我本身,那一切只是现象而已)。

无我,这种特征也有时可以称为“空”,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存在,而是指无主宰。基于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种特征,所以它是不圆满的,说到底,它是苦。

历史渊源

起源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清锋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答尺晌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困乎百科-佛教

《皈依》34课

本课分内容为皈依的正行和学处两部分内容。

皈依三宝就是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皈依后,如何修行,唯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佛法难闻的问题其实早已解决了。人们只要有心想修学佛法,都会很容易得到。

        皈依三宝后,成为一名佛弟子的那刻起,我的本师就是释迦摩尼佛。我的导师济群法师,以前真的不知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亲近善知识,学了这课后,我也真的用是否是善知识去对照,具足戒行、具足正见和具足悲心的三个简单标准。而亲近善知识,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读到这里时,我的心就是柔软的,想到了一双手捧着刚出生婴儿的画面。在修行路上,皈依,象征着我的出生,我需要在善知识的悉心指点下,茁壮成长。善知识难遇今以遇,佛法难闻今已闻。能与导师这样的善知识结下殊胜的缘份,我也会生生世世追随,就像跟随里唱的,愿追随着您的脚步

生生世世不再久违。同时,也要多听运行闻正法,其意义在于“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 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如理作意,常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 深信业果,上节课辅导员说过,我们生而为人已经不易,那需要珍惜我们的暇满人身,精进修学。今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累生累世的心念和行为留下的痕迹,今生贪嗔痴强弱程度,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都是生命积累,都是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的。如今,既然成为佛弟子,有福报能亲近善知识,我要种下善因,因为我深知,业能够增长广大,我要远离恶多种善,让我身边的人感受到我是和谐的 是温馨的,让我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同时自己也感觉到快乐。但业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业是无自性的,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让不善业在种子阶段,不让其遇见缘,没有条件就不会在遭受业力之苦。我们现在修学就是为了在摆脱轮回之苦的路上多一些资粮,结善缘,远离恶缘。法随法行是要求我们不断地训练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盯敬。

遮止的学处,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我曾经也去过其他总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最终选择了皈依佛教。是因为佛教的包容、通达、究竟、圆满。但是本课说遮止学处,就是要旁则哗皈依佛、法、僧三宝,认识到皈依三宝才是真实皈依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通过导师的开示和自身心性的改变,我对三宝深信不疑,唯佛法是究竟的解脱之径。当下需要努力的是通过奉行学处来强化对三宝的恭敬,由心的恭敬!通过恭敬外在三宝,逐步成就内在三宝。共同的学处所提到的五项都是我当下需要努力去做的,与其对应发现自己与贤圣差距甚远,严重我执的病患。五浊恶世需要佛法,我们都要努力修学佛法,传播佛法,自利利他。

佛教的皈依仪轨

皈依是梵文saranad的意译,也译为「归依」,是说佛法广大无边,可以依托。归为归投,依为依伏,故称「归依」。

皈依是由非佛教徒转变成为佛教徒必须走的一步。经过了这个仪式,表明这个人从不信仰佛教开始信仰佛教,并正式取得佛教徒的资格了。

因为佛教是由佛、法、僧三要素构成的,所以,皈依佛教也可以说是皈依佛、法、僧。佛教认为佛、法、僧为「真宝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故称为「三宝」。因此,皈依佛教,也称「皈依三宝」或「三归依」。

皈依有多种形式,在此主要介绍师徒授受的「三皈依」仪式。

请师。准备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们集合,分东西两班对立。钟鼓齐鸣后,鸣引磬三下,转身向上(即面对佛像),顶礼三拜、问讯。然后再转身对面站立。引礼师迎请法师到大殿之后,同样向上顶礼三拜。二众(居士男女)为首者执香旁立。法师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礼佛。在木鱼、磬、鼓、钹等众乐器的伴奏下,由维那举腔唱香赞。同时,为首者至中位行问讯礼,再到香机前,上香后归位,顶礼三拜。两旁受三归者,转身向上,随同为首者行顶礼,之后,长跪。

求受皈依。先由维那师解说。三请,每请一次一叩首。

开示。和尚鸣尺,开始给受三皈依者简单讲解佛理、佛法的难得,以及皈依的意义。佛教称此为「开示」。讲完后,问受三皈依的善男信女们能否理解?能否如法受持?受三皈依者如是答应。

请圣。和尚鸣尺说法。这时,受皈依者各称自己的法名。和尚随起座拈香、合掌,教授皈依者念「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某、一心奉请」。接着把所要请的一一说出,并一请一叩首。凡者三叩。首先请一切诸佛。然后请诸法宝渣侍。其次请诸僧宝。最后还要恭请在光明会上诸监坛护戒。三清完毕,和尚还座,受皈依者仍继续长跪,合掌谛听。

忏悔。和尚鸣尺说法,后诵《忏悔词》,并按节奏叩拜。之后,再三称「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受皈。由和尚鸣尺说法,说完,和尚带领受皈依者称:「我某某(各称法名)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一称一叩首,如是三番。然后依师说:「我某某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自在天魔等。归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枣卜所尊慈愍故。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三况三叩首。

发愿。皈依者随和尚念《发愿词》,诵一遍,一叩首,共三遍。词曰; 「我某某法门无量誓愿学。我某某佛道无上誓愿成。」

显益劝嘱。和尚鸣尺问能依教奉行否?皈依依者答曰:「能依教奉行。凳梁穗」

回向。和尚鸣尺,后敛衣起座,合掌道: 「授皈功德圆满,大众合掌同音,念佛回向。」维那举腔,大众念佛。念毕,引礼师叫受皈依者礼谢和尚三拜,起立于旁。由维那举回向偈,大众同接合。念完回向偈,和尚下座,礼佛三拜,然后,回向赞竟。两个引礼者鸣手磬先行,受皈依者随后,和尚居末。按照日常的仪式送归方丈,再回到座前。礼谢大众三拜,至此,三皈依仪式圆满结束。

《修学课第三十九》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修学课第三十九》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如法仪轨受持皈依,以及皈依之后,要通过相应的教授教诫圆满完成皈依,在教授方面,要通过依四法行在生命中不断的成就皈依,帮助我们护持皈依之心,在教诫方面,本论则是通过各别学处和共同学处来进行阐述,本课的重点是各别学处,各别学处是根据佛、法、僧三宝分别建立的相应学处,其中又有遮止学处和奉行学处之分,前者是不应做的,后者是应该做的。具体如下:

第一,皈依的遮止学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皈依佛,不再皈依其他诸天。(指舍弃三宝,以其他诸天鬼神作为究竟皈依,但可以请他们参与如法之事。)2、归依法,不损害一切友情。(对一切有情不能起丝毫的杀害损恼之心及行为)3、皈依僧,不与外道共住。(对于不信三宝甚至诽谤者,不应当随顺他们的行为,但应尊重他人信仰。)

第二,皈依的奉行学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敬佛像:即,应将佛像视同真佛,建立虔诚、恭敬之心,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不能妄加评判,谈论其美丑,不能将佛像随意放置不净处,不可当财物进行典当等交易,断除不敬重或轻毁佛像等行为。敬佛像的意义在于恭敬可以调整心行,净化内心。2、敬佛经:即,凡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得将经典当做货物贩卖或者典当,不能放置在露地及肮脏的不净处所,或是与鞋等物品拿在一起,不可从经典上跨越而过。敬佛经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佛法,因为只有法在我们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我们才有可能依教奉行。3、敬僧宝:即,凡是出家相都要恭敬有加,决不可呵斥毁谤,更不能以法门及宗派之别而相互敌视,对于僧众应该像稀世珍宝那样看待,同时,不可轻视那些威仪不足的比或猛老丘,否则将长劫不得解脱。敬僧宝的意义在于,如果对于佛法及说法者都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不敬师长,将生生世世无法值遇善知识,不敬佛法,则将生生世世无缘闻法,即使听闻佛法也不知道如何修行。

结合法义对照自身来看,学完本课之后,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敬佛像,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没有养成礼敬和供衫升养佛像的习惯,我想这是因为我没能将他们看成真佛,只觉得他们就是普通的像,另外我也会带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去看待佛像,然后评价或谈论佛像的美丑。这些都说明我对佛像不够恭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用什么样的心行去看待佛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心行。当我将佛像看成普通的像就是因为没有生起恭敬心;当我在评价或谈论佛像的美丑时,不知不觉中在引发我的凡夫心,这样不利于培养恭敬心。同样当我们评价和谈论一切人和事物时,就会引发我们的凡夫心。这样一来,我所谓的把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以三宝为中心,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反思自己的心行和行为,我感到了十分的羞愧。

对于佛经,在没有修学相关内容之前,我会将他们当成一般的书籍那样随意放置,现在我已经知道恭敬佛经就是恭敬法,恭敬法就是强化法在心目中的重要性,才能依法受益。所以我现在已经有意识地恭敬佛经了,虽然具体应该如何对待佛经方面我确实知道得不多,还有待学习,但是我知卖知道发心最重要,我会带着恭敬心去对待佛经了。另外,一开始我不理解为何西园寺这样清净的寺院也会有佛像、佛经流通处,难道西园寺靠佛像、佛经的交易来维持生计。通过本课的修学,我知道看待一切现象和事物都不能看表相,当我们不了解真相时,不能随意评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发心,只要不是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用这种流通方式来弘法也是如法的。

对于僧宝,学佛前只知道是出家人,跟我们在家人的身份不同,现在我知道他们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佛法的责任,让我对他们由衷地生起了恭敬心。当然出家僧中不免有一些不如法的僧人,他们虽然持戒不够清净,甚至犯了戒,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从持戒到圆满持戒也是要有一个过程,只要他们的威仪形象还好,还能令人生起善心,就不能随便评论和毁谤,因为仅具出家相这一点,就值得我恭敬。

在日后的修行中,我一定要不断的调伏串习,培养自己对佛像的恭敬心,而本文例举的关于古德恭敬三宝的典范,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如阿底峡尊者顶戴文殊菩萨的的事迹;大善知识井拿瓦,凡是见到佛经,必定起来合掌,以示尊崇;而登巴格西和大瑜伽士们连掉落在地上的黄色碎布都能做到不跨越,把它们捡起来,拍打干净,放置在净处,对待黄布尚且能够做恭敬,更何况是对穿着黄色袈裟的出家人呢?这些大善知识的真实事迹都是在给我表法,告诉我恭敬佛、法、僧三宝,要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外在行为有多恭敬,代表着三宝在心中占有多少分量,占据多少地位。

恭敬三宝对于修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本课修学的重点,三宝是我们生命最究竟的依赖和皈依处,恭敬外在的三宝会增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恭敬心,使我们能够对佛法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不断的去成就生命内在的三宝。同时,我们对三宝的每一次恭敬,内心就会得到一次净化,与三宝就更相应一点,我们的我执和串习就会减少一些。相反,如果我们不恭敬三宝,就将会生生世世无法得遇善知识,并且生生世世无缘听闻到佛法,而我们现世的所有福报——健康,财富,地位等,以及我们能够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和每一次听闻佛法的机会,都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恭敬供养三宝,所培植的福报所感召的善果,而我们想要出离轮回,得到生命究竟解脱的利益,也离不开对三宝的恭敬供养和对佛法的依教奉行。结合自己的现状来看,现在的我能够拥有暇满人身,亲近导师在书院修学佛法,正是自己过去生恭敬供养三宝的善缘成熟所致。感恩导师创办了菩提书院这个平台,接引社会大众如法的,有次第的修学佛法,当今社会,正是因为有很多像导师一样的僧宝,为了帮助终生脱离轮回苦海,不遗余力的弘法利生,才有了我们今天亲近善知识,依法修行,依法得解脱的机会。感恩三宝,感恩导师,修学佛法贵在持之以恒的点滴积累,而我对三宝的感恩心和恭敬心也在每一次的不断深入修学中,逐渐增长和壮大。天顺合十。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一 礼佛(三拜,举香赞)

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三 诵《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

四 开示皈依要义

皈依完整地说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通过这个仪式,从此也就正式为佛弟子,做一个依照佛法真正修行的人,做一个比以前更高一个境界的全新的人。以佛法精神要求我们自己,做一个修行人。

三皈依,我们先简要说一下,为什么是三皈依,而不是一皈,二皈,或者是四皈,五皈?这就是佛祖教法的殊胜,他的伟大、他的科学之处。三皈是从事物的体、相、用,这三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通过三皈,目的是让我们完整准确地认识佛祖的教法,立体地认识佛祖的教法。在世间法里,有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星,福禄寿,这样有关三的很多。在自然科学里面,有几何里的「三点一线」;一个立体的物体,我们要把他立起来就需要有三个支撑,三足才能鼎立。这就是三的科学性。佛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完整准确地领悟、把握能够提升我们生命品质,让我们生命走向大自在、大圆满、大解脱境界的佛法,就必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我们把他叫作完整准确地来认识佛法的方法。我们今天初入佛门,从一开始就按照三皈来走,这样我们以后修行就不会走弯路,不会走偏。

三皈里面「佛」代表的是既有佛像的意义,又有道理上的含义,佛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大自在、大圆满的境界。还有我们可以浅显地把佛理解为生命的理想追求,佛代表理想,生命的最高理想。僧,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现状。法,代表的是从现实通往理想的途径、方法。这是简要地对佛法僧的翻译,现代的说法,佛法僧有各自的代表含义。

我们知道唐代六祖大师,用唐代当时的现代话解释「佛、法、僧」为「觉、正、净」。「佛」是觉悟的意思磨搭,「法」是正慧,「僧」是清净。这个解释从唐朝到今天一千多年,进一步用现代的语言,「佛法僧」基本的含义就是:「佛」是我们生陆嫌命的最高境界;「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现状,我们福德智慧的现状,我们所感知的物质环境、精神境界,现有的现状。「僧」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清净意,一个是和合意。「清净」就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实相,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本源本来是清净的、自在的、圆满的,是与大宇宙同在的,不生不灭的,这就是清净的意思。但是我们不刻意地修行,就体悟不到生命的永恒相。我们刚才讲了阿弥陀佛,说到了生命的本源是超时空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的,永恒存在的,这是清净意。和合意,经常有一个比方,一滴水和大海水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要想回归到原本清净、原本自在、原本福德智慧非常圆满的原本境界上来,个体必须要回归到群体里,也就是一滴水必须要回归到大海里,他才能够发挥他无限的能量和寿量。同样,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生命自身的潜能、潜力,这就需要归到群体里面去,这就是和合义。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群体里面去,才能发挥我们个体生命的能量和智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具备的跟佛同样的,都有成佛的可能,佛经上叫做佛性。众生都有佛性,就因为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开发、没有被充分地利用。我们通过对佛陀、对僧的解释,认识到生命自身的伟大,要想让生命更自在、更圆满,一定要找到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修行。

世间的各种学说思想,各种宗教,他的初衷、他的本意都是在解释生命现象,解决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是在力求认识生命、解释生命现象,解决生命存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的两大认识观:唯心和唯物。但是这也是人类受自身的局限容易走极端,要么唯心、要么唯物瞎悉拿。人类文明发展到我们今天,有这样两大认识观。有人把佛法也归为唯心,其实佛祖不这么认为。佛祖认为他所掌握、所发现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既不偏于唯心,也不偏于唯物的心物一元的中道如实观。如实观察事物、如实认识生命自身。这是佛法的殊胜之处,独特之处,也就是佛法最直接、最有效认识生命实相的一个方法。

我们自然科学也在探索生命本源,他认识到生命本源了没有?远远没有!科学界也承认他们对于生命自身的认识还是在幼儿园、小学生阶段,还远远没有认识到生命自身的未知的这一面。相对于唯物的自然科学,还有唯心的就叫神学,像西方的一些宗教还有民间的一些信仰,我们把他们统称为神学。神学主要从唯心的角度解释生命的本源,解释宇宙的现象。他的解释让人信服吗?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心、神学对生命、对宇宙本源的解释越来越与自然科学不相符。不过他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本源,没有从本源上入手。神学认为万物、世界是从一而来,但是一是从何而来?神学就没法解释下去了。

佛法则不然,佛法通过克服我们人类认识自身的局限,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认识什么都是要靠意识。佛祖说我们之所以很难认识到生命本源、宇宙本源就是因为突不破意识本身的局限。佛祖通过静坐,修静、修定,从静到定这样的方法突破了认识自身的局限,以后他才把握、认识到了认识生命本源、宇宙本源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在佛经的千经万论里面,其实都是在讲这个。佛法,佛的什么法?是佛祖认识生命、认识世界的方法。有人说佛法是成佛的法,成佛我们先要认识佛,先要解释佛,然后才能够成佛。说此佛法是成佛的法,这是以佛经解释佛经,太有局限性。我们通俗地说佛法就是佛祖认识生命本身,认识宇宙物质本源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贵为万物之灵的人,佛法对每一个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急需的。为什么呢?我们人人都有追求完美、追求圆满之心。怎么样才能够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或百年的时间内能够达到我们理想的生命的圆满境界呢?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达成愿望,关键是方法正不正确!虽然条条道路通长安,但是最直接的路只有一条,虽然很多条路都通长安,你要绕来绕去也能到长安,但是要绕到什么时候呢?绕到下一辈子?对生命的认识要不找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么这一生就还是活在迷惑当中,还要随波逐流轮回下去。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达到目的,方法太重要了!佛法就是给我们提供了当生即身成就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即身成就,让生命从我们这一生开始就走向大圆满、大自在、大解脱!这就是皈依佛法僧的一个基本原因。

通过皈依仪式也是明确了修行目标,同时在佛祖面前要表态、要发愿,坚定修行的信心。这是今天皈依仪式的道理所在。

五 请圣:「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某一心奉请尽虚空徧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三请,三拜)

六 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修行要从忏悔开始,忏悔的原理是什么呢?忏悔就是反思义,我们只有反思昨天,才能够完善今天,才能够圆满明天。所以说我们永远都有一个昨天、今天、明天,也就是说我们永远都有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昨天、完善今天、圆满明天,忏悔反思是我们生命提升,走向大自在、大圆满的原动力,也是修行原理,为什么要修行?他的实质意义在哪儿?我们不能神神道道说一些没有实质的东西。修行原理就是通过反思来不断地求完善、求圆满。所以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七 正授三皈: 「弟子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三拜)

什么叫「尽形寿皈依佛法僧」呢?这是古人的话,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尽形寿」就是要发愿坚持修行。不是说我们今天、明天修行,后天想不想修行都无所谓了,修行的意识不强,所以我们要在佛祖面前发愿坚持修行。尽形寿不仅要坚持修行,而且要终生修行。有一句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修行也是「活到老,修行到老」。为什么要这样坚持?因为我们知道佛法是生命自身自我完善的长远工程,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的,而是要长时间、终生的来学习、来修行。所以我们要尽形寿皈依佛法僧。皈依仪式就是明确修行目标、坚定修行信心的一个发愿仪式。

八 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皈依以后就要以四弘誓愿作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

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修行的开始。先要跟所有的灵性生命,当然蔬菜水果这些植物就不是灵性生命了,但像蚊虫蚂蚁、甚至是微生物虽然很微小,但是他们是有灵性的,这些众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生命存在,因为他们都有自我意识,都想活着,而且还要想活得更舒服、更自在。虽然他们很微小,我们可以以强凌弱,灭得了他的形体,但是灭不了他的灵体,灭不了他的意识。我们可以随时很轻易地踩死一只蚂蚁,但是大千世界,越是低级生命他的数量越多。灵性生命世界,佛祖通过慧眼认识世界本来的实相,他发现大宇宙就是由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这两大类组成。灵性生命存在就像金字塔,越是低级生命他的数量越多,到我们人类已经到了金字塔比较高的顶端了,数量少了,所以科学家要在宇宙中寻找人类是很难的,但是在宇宙间寻找微生物可能很容易。在我们地球上,微生物的数量有多少?蚊虫蚂蚁的数量有多少?数量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人类的数量可以统计,越是往下的低级生命数量越多。我们人类虽然作为高级生命,但是他的存在是离不开低级生命的,叫生物链条也好,或者叫什么也好。总之,生命就像一座塔,我们虽然在顶上,但是没有空中楼阁。所以说要尊重一切灵性低级生命。

佛祖一开始解释世界本源、生命本源,就是先要认识生命自身。我们作为佛弟子要认识佛法,首先一点就是对灵性生命的尊重,认识到灵性生命的伟大,我们就要尊重他们,不去伤害他们。要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有人说害怕戒律多,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只要做到一条就是不故意、不有意地杀生就可以了。因为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杀生就不尊重灵性生命。我们要想完善生命自身,要做不到不有意杀生的话,我们永远也完善不了,永远也走不出六道轮回。冤冤相报,微生物虽然很小,但是有的冤仇结的多了,他成群结队地,以亿万的数量群体来攻击我们高级生命。生命界都是一物降一物,老虎很厉害,还害怕黄蜂。我们医学界也在研究危害健康,让人生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呢?很多是带病毒的微生物,带恶意的微生物。那也不是无缘无故找来的,也是所结的恶缘所致。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结善缘,这样才是我们生命走向大自在、大圆满、大解脱的第一步。

在结善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把握生命实相的道理。

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大烦恼,与生俱来的,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薰修来改变,小烦恼,受环境的影响而生起的。佛经里面有具体的断烦恼的方法,回去以后要多看经书,体悟佛理。

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指的是认识生命自身,认识生命现象,解释生命种种问题的方法。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道就是让生命走向大自在、大圆满、大解脱,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境界,叫作成佛。

九 显功德利益

「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佛经上说一个人以至诚心、清净心皈依、修学佛法就有护法善神,主持天地之间正气的护法善神来护持我们安乐、自在,免受意外的侵害、伤害。佛经上还说一个人以至诚心、清净心皈依修行佛法,我们这一生能够增福增寿,所愿能够成就,合理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光这一生还不够,我们通过皈依修学佛法,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生来死去的问题,人人都有这个问题,有生就有灭,百年以后去向哪里?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如草木一样什么都没有了呢?绝对不是这样的。实质上生命是无限的,说生命如草木,否定灵性,否定精神世界,这是对生命最大的误解。之所以是高级生命,就是因为精神是永恒的。通过修学认识净土,我们个体生命就像一滴水归大海一样,个体生命归向生命的海洋,我们从此就会走向生命的永恒去处,永断生死烦恼,再不会在六道里面轮回了,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我们皈依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就是生命最后的归宿去向哪里。我们通过修行就能够目标明确,而且还能够自主,将来百年到来的时候去向净土。这是皈依的功德利益。

十 回向:「受皈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