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斥两种妄见(破斥二种妄见法义归纳)

破斥二种妄见
佛法修学的重点是止观,《道次第》中也指氏稿出观察修和安住修(既止观禅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二者缺一不可。尤其强调观察修的重要性。在修行实践中,不同的人确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头脑聪明,脑筋灵活的人修观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止,那些不爱动脑筋、不爱思维教理,修苦行的人修止就可以不需要修观。另一种观点认为闻思阶段要思维,进入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了。宗大师驳斥了两种错误观点,持此类观点的人要么偏执一端落入玄谈,要么不明教理盲修瞎练。止和观的功用不同,两类人都应该修止观。如理作意的正向思维是必要的修行过程,要和非理作意的错误分别进行区分。
在佛法修学的路上,我也时而偏止,时而偏观。对于止观实践的运用很不到位,比如同喜班的课程我们学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随缘还是进取等。或许刚进入书院,对师父信愿具足,师父开示佛教徒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三宝弟子并不消极,出家乃大丈夫事,是最积极的行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等。我对此类观点用地藏经的话说就是闻即信受。心虽安住于此,但没做必要的观察修,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只是浅浅的信,是没有根基的。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受影响。
修依止法,我也是观察修大于安住修,或者说安住修少之又少,更多时间用于观察了。宗大师在法义中说的很明白,比如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过患。念恩生敬和净信为本,因为凡夫都有寻过之心,假如做不到视师如佛,就会寻上师或导师的过失。比如导师有时候会念错别字。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对导师就没有感觉了。对佛法也没有信心了。念恩生敬就是要不断净化我们的内心,长养我们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强化我们的依止之心。明白了道理之后,把心安住在导师的功德上就好了,不断熟悉念搏安住这是正确的安住修。因为没有机缘面见师父,所以很多时候心还是容易落在思维推理上。
学法义看视频或定课时,昏沉的时候少亢奋的时候多。本来脑筋不够灵活还容易胡思乱想,念头飞起时很难安住,我觉得我最大的弊端就是忆念他人对我的不公平。之前总是感觉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为什么付出很多却得不到想要的,为什么我这么善良的人命途多舛坎坷波折,为什么那仔核祥些道貌岸然的人却能左右逢源八面威风,想来想去就会恨,恨那些曾经欺负我伤害过我的人,学佛多年后才明白,这么做只能强化自己的嗔恨心,这种念头容易招感相应的对镜,这是恶性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曼德拉当选总统后宴请曾经折磨他的狱卒并站起来举了三个躬,他的助理不解,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牢房迈向通往自由大门的时候,我就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够把过去的悲痛和怨恨的经历留在身后的话,那么虽然我人出去了,但是我的心仍然在监狱之中。所以该放下的还需要及时放下。
师父开示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古大德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就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乃至睡觉时保持良好的觉知,学会用智慧观照自己的念头。把心安住于正知正念。
什么是同分妄见 什么是别业妄见
典出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第七十四卷。
()
所谓「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芦皮袜,是名别业妄见。【明,一如《三藏法数》】
所谓「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明,一如《三藏法数》】
.
宗镜录第七十四卷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陪激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握腔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
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楞严经》如何显明真心
作者: 佛陀的一代教法,在四十九年中,或说大乘,或说小乘,说顿说渐,无非令诸众生明悟自己本具的真心。《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见故,出现于世。”又云:“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此道,即是生佛平等之佛性。自性天真不动之定体,亦名首楞严,人人具足,个个圆明。但由于众生被无始无明所蒙蔽,从而迷真起妄。认识为心,则本有的真心不能显露,天然定体,无从修证。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枯谨没,即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可见众生不识本有佛性,无奈把常住不变之真心,埋没在垢染心中,虽有若无,终日攀缘外境,随逐妄想,起惑造业,枉受诸趣。佛怜愍众生受苦,秉同体大悲,倒驾慈航,随流在九界中,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说种种不同之法,来教导我们修行而悟明真心。那么,如何才能悟明自己真心呢?如要悟得真心,必须先破妄识。那么,如何才能悟明自己的真心呢?如要悟得真心,必须先破妄识。即本经所讲的三番破识、十番显见、都是讲的如何破妄显真的问题。就此问题,下文略分以下几点试作分析。 一、辨析妄心 妄心,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是我们的意识攀缘生灭转变忽喜、忽忧、忽贪、忽嗔之心。此心在日常生活中,随境而转,如猿猴攀枝,忽此忽彼,奔驰外境。对一切事物不能如实了知,而妄自思维、识别。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对顺境起贪,对逆境起嗔,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以我为中心。主观方面,认为离开相分,另有一个独立的我。客观方面,认为离开能认识外,还有一个不依主体而存在的客观事物。而不知这能见和所见都是真心中所幻现出来的影相。所以执我我执法,导致无量烦恼,造种种业,由业而沉轮生死。《大乘起信论》所举“妄心熏习”之说:“由妄心而生妄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著,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可知,由于这妄心,从而有主客、能所、依正二报的虚妄产生。是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源。我们却不知这个意识分别心是妄心,反而以此妄心为自性,从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背觉合尘。背离了妙真如心,障蔽了菩提涅槃。为了显明真心,就必须要破除妄心,因为真心被妄所覆。如一面镜子能照万物,但被微尘所蒙,不能显出本有之光。欲显现本有光明,须先除去尘垢。又如金在矿中,矿含藏金,但矿非金,然求金之外,须消除矿,才能显现纯一无杂之金体。在《楞严经》中从下三个方面来破妄。 (一)破妄识无处。是从空间的七个方面反复推求妄心不可得。此即是常人所说的“七处征心”。妄心刹那生灭,变化不停,随尘而生,尘灭则灭。没有一个能生起固定处所,灭了也不能回归到本所生处。众生认为能爱能恨,有苦乐等种种感觉的就是吾人的常住真心,并执著心在身内、身外、潜眼根等七个地方。下文一一来破斥。 1、执心在身内。妄计心居身内,是一切内夫众生所共认。凡夫众生都是以身内的肉团为真心。当我们随便问世人说:“心在哪里?”世人必以手指胸答没纳:“在这里”。那么,心有灵知之用,凡心所在处,一切皆当分明了知。若心实居身内,则身内五脏六腑应了见分明,为何吾辈凡夫不能见五脏晌侍六腑,反而见外诸法呢?可知心居身内是不成立的。 3、执心潜眼根。若执这个能知之心潜伏在眼根中。如人戴上眼镜,虽罩着眼,但不妨碍眼见外界,还能见到眼镜。那心潜眼中,而眼不碍心观物。心就如眼,眼就如镜。然则眼能见到自镜,为何心不能见眼?假如说心能见眼,那么,眼就如所见之境,自当失掉能见之功,并失去眼随即分别之用。若对不见眼,心非潜眼根里。所以执能知之心潜伏眼根里是不对的。 4、执心分明暗。此番计执仍同第一番执心在内。如说: 开眼之时,因有窍穴故见明,名为见外。闭眼之时,有脏腑居内,故见暗,名为见内。那么,当闭眼见暗,暗就与眼对,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见内?若说眼有反观功能,能见到身内之暗境,那开眼时也应有反观的功德,何不见自己的面貌?由此证知,见暗名见内不成。假使说能见自己的面貌,那心与眼就在虚空,虚空即成为自体?但虚空是无知,那身体也就不觉。倘若心眼在虚空有知觉,身当无觉,一身不能有二觉。承上所说,执心分明暗,绝无此理。 5、执心则随有。若认为攀缘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心缘内则在内,缘外则居外,缘极即潜根,不定处所。那么这心是无体性,怎么能和外物相合?如说此心有本,试问:“它是一体,多体,遍体,还是不遍体?若是一体,则手按触身一处,四支齐觉,事实则不然;若多体必成多人;遍体与”一体”道理相同;不遍体,当同时触一身的两处,那一处有觉,一处则应无知,今无有是事;所以说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都不对,因此执心随有亦不成立。 (二)破妄识非心。通过破妄识无处之后,得知妄心没有处所,但不知真际所诣。故佛进一步说明,这能见能感受的虚妄分别之心,不是吾人本来面目,而是前尘妄想,刹那迁变,前念灭后生,后念灭再后生,相续不断。而愚痴众生以此妄心认为自性,依此心来修证佛果,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因为妄因只得妄果。众生不知,所以从无始至于今日以妄为真,认贼为子,迷失真心。 (三)破妄识无体。能够推想、知觉、作一切事的心无处所,并非真心,亦无体性,如空花水月,如梦如影,如幻如化。那么真心是否同于妄心亦无体性呢?不然,佛说一切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的一切现象,大至虚空,小为草芥,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虚空尚有状相,况吾人清净妙明的真心,为万象之本源,反而没有体性。妄心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起灭浮沉。比如,现在外边有人在说话,耳根听到发耳识之功用起种种分别,若没有人说话,就不知有说话声。这个识心离尘毕竟无体,纵然能灭一切见闻觉内守幽深恬静之境界。仍是意识分别现象,暂时潜伏影相罢了。如无波之流,望之恬静,实则争流不住,并非无流。 综上可知,妄心无处、非真、无体。如影如泡,了不可得。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三际求心无心可求,利根者闻之当下即悟真际所诣。于生活中对一切境界朗照无住,必得智慧之解脱。钝根者须待示真,才能明了。 二、显示真心 上文已经破斥了妄心,现在我们进一步看看本经又是如何透彻地显示真心。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此谓真心。即真实心,或意谓心的本性之理。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万物之本体。佛教教内,立名不同。《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起信论》名为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胜曼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乃至名本觉、觉性、法性、诸法实相、圆成实性等不胜枚举之名称,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真心圣凡本同,凡夫妄心认物,失自净性,为此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但如地下流泉有而不识耳。 (一)带妄显真 真妄一如,如一支手具有掌心,掌背。不是一人具有两个心。真与妄,它们的的特质、性别、作用虽然相反,但妄是依真而幻现的。故我们的心仍是一个。不过,由于迷悟的悬殊,所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表现。若离真固然找不到妄,凡夫离妄,亦无真可显。即所谓的即真妄妄,真妄不二,其体唯一,无奈迷久,非遗似遗。若不显之,终不能见。故如来仅就眼中直指见性为真心,十番极显其真:1、显见性能见物,非眼见。2、显见性湛然圆满,脱根脱尘,非动非静,凝然本不动摇;3、显见性不与色身同变,身有生灭见性是常存永不生灭;4、显见性无得失,悟了不增,迷时也不减;5、显见性随缘,不执一切诸法,明来见明,暗来见暗;6、显见精不与物象混杂,超物象而孤标;7、显见性无所障碍,在大见大,在小见小;8、显见性与身心及万物本同一体;9、显见性不属因缘自然,超诸妄情之执;10、见精自体真妄和合,离自体中一分妄见,就名真见。这是十番独显见性为真心。然而见性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体虽是圆妙,但用终带妄,而众生舍此别无纯真之心可指,众生对此不能认为非真也不可认为纯真。若认为纯真,无异认矿为金,若认为非真,便同舍矿而录求真金。在凡夫众生位上由于二种妄见未除,只能带妄显真,正如指矿说金。 (二)剖妄出真 三土世间,由两种颠倒(别业、同分)分别见妄,迷闷未释,犹如云雾笼罩于中不得明净。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今众生有身心器界,因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迷真起妄,转本有之智光,而为能见之见分。因有能见分遂有所见之相,见相对立,于是根身器界,人我是非,俄然而生。故经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众生五蕴幻躯,五尘妄境,原于能见的妄见,妄见若除,身见不可得。能所双亡,见相消灭,这就是转妄归真。《起信论》云:“不了一切法界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性,不离本觉,将全法界真理,偏成迷境,现起世界众生,本非处而言处也。”又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若离能见,则无境界。”《楞严经》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由此可证知,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依正二报,皆是因为无始以来真见堕在妄见中所生之妄。众生若能了达它是幻化,无实体可得,如狂花依空,离空无体,当下即悟自己本来的真面目。 三、揭示真心的体用 真心湛然不变之体,本自清净不生不灭,在圣位不增,在凡位不减。非经修而生,亦非不修而消灭,从本以来至于今日,如如不动。性自具足一切智慧的功德。《起信论》云:“真心本体,起出因果,通贯古今,绝诸戏论。”《楞严经》说明此心,非六法界,故染法不能染,又非四圣法界故非净法所能净,湛然之体,不立一法。三界的混起,唯是吾人现前的一心不觉所现之幻象。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乃至在一切运动中,一切处所,皆是本心现起之用,皆是吾人之本佛,此心即佛。此心如太虚空遍满一切处,妙体凝寂,虽能现诸色,但不被色所动。它是冥通三际,洞彻十方。众群妙灵而普会,为万法之五。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母。三世诸菩萨同学。三世诸佛同证。《达摩大师血脉论》云:“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无有是处。”众生被无明烦恼所束缚,沉溺在生死海中。无奈,把真心埋没在五蕴山中,不能显现。虽真心在隐藏,并无丝毫损失,如云底之日。《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耀。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云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 真心之体,本不动摇,安静真常。但有随缘之妙用,能够现起宇宙一切诸法。《楞严经》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一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然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括尽宇宙诸法,但色心二法不出真心的范畴。在此最让人费解的是:真心本体不变,如如不动,清净本然,既然如此,为何能生起宇宙万法呢?《起信论》认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由于无明的妄念执著,从而生起生灭变化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在此,我们要知道真心体不变,用随缘。如金子,虽打成戒指、项链、耳环等各种差别相,但金之本体一如不变。又如水与波,海水一如平静,但被风(无明)的搅动,而波涛起伏,瞬息万变,但水之本性如终如故。《楞严经》中说的更明白,真心有随缘之妙用。随着染缘起六凡染法;随着净缘起四圣净法。十法界诸法皆依此之体为本。离开此心实无一法可得。如摩尼宝珠非青黄赤白等色,而能随缘普现一切色。即所谓的:一真不动,应穷无限。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凡所在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往西行,吃饭着衣,皆是真心妙用现前。两吾人不识罢了。此真心宽时偏法界,窄时也不容针。达此心者,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者,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如果我们在日用不迷,自然纵横无碍也。 真心妙体不动,离一切相;妙用随缘,应诸万类。体用双彰,譬如明镜,镜者是体,明相是用,于染于净亦无分别,不执着美与丑,好与坏,来者即显,去者不拘。《楞严经》云:“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它是离开有也离空,即是有即是空,空有双照,但又不著空有二边。正所谓: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碍妙有。 结论《楞严经》是发挥真常思想的典型经典。经中所阐述的真心,为诸佛菩萨所悟证。所以诸佛欲令众生能够发明此,故在一切经中假借无量譬喻,或现神通种种变化,随诸众生的根性说种种不同之法。令诸众生修学,假定从修学中,破除无始妄惑,即圆悟“如来藏妙真如性”。达摩祖师云:“千经万论,只是明心”。此心虽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由于我们今在迷故,所以生死无端。若明白真心,轮回即时顿息。因此吾人不得不求悟此心。古德云:“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憨山大师说:“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可见,修道者不能不读楞严。今天我们悟得此心,埋藏在无明烦恼之中不能显现,为了显出本有的家珍,就须要用智慧之水来灌溉,以仁爱的肥料来培植,以慈悲的风来吹拂,以六度的工具来耕耘。这样,自然使我们迷久的本性,重新萌芽,开花、结果、而回归到自己有纯洁明净的性觉之中。 参考书目1.《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著) 2.《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海仁法师主讲) 3.《语体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圆香居士语译) 4.《大乘起信论讲记》(印顺法师著) 5.《金刚经讲义》(圆瑛法师著)6.《真心直说》(释知讷撰)
佛陀做了些甚么事在阶级观念上??
阶级观,有借由财富、权力、血统、道德(圣人罪人),修行(圣人凡人)、知识、性别、年龄...佛陀言行一一示平等: 1) 贵贱平等:印度旧社会严重阶级歧视,不依歧视观的人倒会被认为不道德.佛陀的僧团,不分贵贱,依先学后学而排序管理,故有贵族以贱民为前辈的.这在当年可是个震撼的和平革命. 2) 亲疏平等:佛陀的独生子出家后亦交由先出家的比丘管理,没有优待. 3) 佛性平等:欲杀佛的提婆达多,佛陀如实说出他从前功德,并说他虽堕地狱,但未来亦能涅槃成佛. 4) 年龄,阶级平等:佛陀曾说一经,内容是以一贫童为榜样,佛陀教人修行要如这个童子照顾水牛时的专心诚恳细心.佛陀所说,显示从孩童,从贫贱者,都有可学习的. 5) 平凡精深知识平等:毗耶娑仙人深具智慧,是过去写四吠陀之人,带着几百个苦行仙来求教于佛陀.舍利弗认为毗耶娑会问因缘无我深妙之义,但毗耶娑却向佛陀问最平凡的布施之道.舍利弗皱眉了,认旦首为要劳烦佛陀答此幼稚园级的问题不很妥当,所以想代佛作答,但佛陀拒绝了.佛陀如常的庄严,亲为毗耶娑一众说法,最显浅的事都朴实解答.(毗耶娑问经) 佛经所示之平等: 6)年龄性别平等:法华经中,八岁龙女可成佛. 7)身份平等:法华经中说,观音菩萨会以种种身份来度众生,包括小童,男身,女身,夜叉,修罗. 8)救度平等:法华经中说,人受枷锁囚禁,不论有罪无罪,诚称观音菩萨之名,便得从苦中解脱. 9)地位平等:阿阇世王经中,贪功德的阿阇世王供了无数大灯,却不比纯净虔敬迅悔的贫女所供的小灯光明持久. 10)授记平等:维摩经中,维摩居士辩证弥勒可被授记成佛,则众生亦应授记. 11)贫富平等:化缘有为施主结善缘,积福之用.有比丘认为穷人福薄,所以专向穷人化缘,有比丘怜悯富人不知学法,专向富人化缘.维摩经中,认为两者的救度皆有偏,不平等. 12)空间平等:维摩经中,示现此处即彼处,浊世亦净土. 13)男女平等:维摩经中,天女为舍利弗示现成男身,舍利弗成女身,破除圣者皆男身的偏见. 14)形式平等:维摩经中,维摩居士辩证何处何时何事皆能禅修,皆能禅定,执著「禅坐」才是禅定,是个偏见. 阶级观之义,就是我比你高,理应我权大于你权. 既然一切本质平等,则自高显然是一种妄见. 在佛经中,阶级观已从表到里全被破斥.
佛陀在阶级观念上亩迟正做了:人人平等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2课
本论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止和观,无分别心、安住所缘为止,有分别心,如理思维调整心行为观,止观的目的就是训练、调整、净化、改变我们的心,观即是观察修,止即是安住修,观察修的目的是以佛法正见对境界观察思维判断,转变原有的凡夫心,把心调到正念上;安住修就是熟悉正念,安住于正念;观察修是安住修的基础,安住修是观察修的目的。
二种妄见就是对止观两种错误的理解:一是聪明者修观就行,不必修止;苦行者修止就行,不必修观,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明白止、观的功用,将二者在修行中的关系割裂开来;二是观察修只应在闻思阶段,进入修的阶段不应分别,认为观察修会成为三摩地升起的障碍,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如理思维也是修,没有区分非理作意的执著性分别和如理作意的正分别。其实,观察修调整正念的过程正是三摩地升起的增上缘,所以,观察修和安住修在修行中缺一不可。
上周又到了一年一次的闺蜜聚会时间,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相对中间位置的济南,毕业有五年了,每年闺蜜趴的重要环节-睡衣趴依然保留着,但是我除了带了个人来其余的都忘记了,简单的护肤品换洗的衣服我觉得足够,她们翻箱倒柜的拿这个品牌那个品牌,晚上护肤的环节最少半小时,整整涂了五六层,我极其简单的流程让大家觉得我是个另类,她们都在说:小虾米这是要成仙了。我是年龄最小的也是最不懂护肤的一个,我静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朋友们乐此不疲的将心思投入到这些琐碎中时,内心是真的感慨,当下我给老公发了个信息:我觉得我和她们原来越远了,我对各种品牌已经没什么概念和兴趣了,话题也插不上嘴了。我好像是另一个存在在陪伴着过去。老公说:大家追求不一样,圈子不一样了,何必挂怀。
我当下就做了观察修,我为什么会有些失落和觉得不适应,因为我希望大家都是恒定的,我希望我在变得时候,他们是跟着我在变的。我希望和以往一样我仍是主角,仍是大家手心里的宝。但是一切本是无常,每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之后都会变化,看着他们沉迷于物质横飞,浪费着瑕满人生我怎能忍心?虽然自己的修行还不到家,但是我也要发愿带我爱的她们一起脱离痛苦。就像几年前我抑郁的时候她们从自己的扮李城市飞到南京,在凌晨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一个温暖和有力量的拥抱一样。我接过了她们的话头,说再怎么样的保养都不如有一份平常的心态,心情好了什么都会跟着好。然后又聊了如何拥有平常心,我今年的一些修学感悟。聊到了深夜,她们一个个都在感慨自己一直在拼、在用各种外在的东西武装着自己、让心变得更加的坚硬和冷酷。只有每年的这今天她们才向释放了一样,因为我们彼此不会笑话对方,我们一直都在陪伴对方。我说,每个人都不会陪伴自己走的太远,唯有内在的那个自己才是能陪伴走的最远的人。内在的那个自己是谁?我神秘的说:是觉醒的灵魂。看透了、看穿了、想通了,每一刻都是喜悦的。我们在悠远的萧声中进入梦乡。
第二天在吃饭时时吃当地很有名的鱼和把子肉,我又给她们讲故事了,并且将如何让吃饭成为修行,提高正念(专注力)的力量。如何为了众生吃饭、带着厅枝迟感恩心吃饭。他们说虽然不是太懂,但是用不一样的心吃饭时候,口味会变,而且又有了个控制食欲的理由,好吧,就算这样我也很搭罩快乐啦,在心里播下种子,静待花开吧。
我其实算是一个挺会耍小聪明的人,所以思维还算灵敏但是止不住,更别提定下来了。在三级修学后其实观察修的部分比较多,我就觉得其实还蛮对我的胃口的,毕竟以前打坐这样的修对我来说仅仅是觉得静的舒服,没法落实到心行。我以为经常有正见的思维也可以达到某个修行的点,但学了最近的法义我才知道像我这样不停地思维,晚上睡觉脑子里都一直在转的人,是不可能定下来的。就像浮萍没有一个落脚点,如何止的住,如何更长久的安定的下来,心向野马一样一会东一会西的,我怎么可能有智慧,没有智慧我又怎么更好的指导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紧紧有条起来呢?
我又思维了为什么上学时候会觉得心很有力量,因为目标明确,上课时间固定,考试时间固定。数十年如一日形成了习惯,而工作后分心的事情太多,诱惑也很多,目标似乎也多了起来,所以分身乏术,好像时间的管理已经不够我处理突发事情了,其实这就是没有思维的瞎忙,也是盲练。就像一片树叶,一边没定下来,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摇摆起来,如果将一头定下来,及时有风也不会四处飘。所以当固定一处时,周围也会随之安定下来。
本课所破除的两种妄见是大多人都会有的,很幸运能够遇到三级修学和师父,让我在修行的路上少走了些弯路。我更要真诚老实认真的修学,先把修学的事安定下来,其余的时间安排就会随之定下来,生活自然会清晰很多。只有如法依止,法不离身,才可能不受外界干扰,出淤泥而不染!
顶礼三宝、顶礼师父
感恩三级修学和师兄们
祝秋安
观澜丨南京
2019.10.31
45.楞严经浅述(二种妄见之同分妄见)
45.楞严经浅述(二种妄见之同分妄见)
【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樱棚妄见。】
什么是同分妄见呢?
【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
阿难啊,我们居住的这个阎浮提世界(娑婆世界),除了周围的大海。
【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中间的平原陆地有三千个州。
【正中大洲。】
正中央有个大洲。
【东西括量。】
东西南北四境的范围。
【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有二千三百个大国。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
其余的小洲在各个海里面。
【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
有的有两三百个国家。也有小国,一国两国的,或一或二。
【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也有的只有三四十个小国,或者四十、五十个小国不等。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
如果这其中有个小洲,只有两个国家。
【唯一国人。同感恶缘。】
因为只有两个国家,其中有一个国家的人“同感恶缘”,就是大家都感召恶缘。
【则彼小洲当土众生。】
那么居住在这个小国的人民,就是老百姓们。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就会看到一些不祥的境界。
【或见二日。或见两月。】
有的就会看见两个太阳,或者看见两个月亮。
【其中乃至晕适佩玦。】
甚至看到“晕适佩玦”,是指的几种不好的天象,这属于日月的灾相。“晕”是指的日晕,就是太阳周围有不好的东西围绕着。“适”是指日蚀,就是太阳被黑气遮盖。“佩”是指的白气当空。“玦”是指的白气环绕着日月,总的来讲“晕适佩玦”就是指的日月不好的现象,或者叫日月灾象。
【彗孛飞流。负耳虹霓。】
“彗孛飞流”是指彗星陨落、落地,或者流星横飞。“负耳虹霓”,就是指太阳附近有虹霓的现象。这都是指的灾相。
【种种恶相。】
种种灾相。
【但此国见。】
只有这一国的人能看到。
【彼胡蠢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另外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看不见,也听不到,无所见闻。
这是举的例子:一个国家共招恶缘,看到这些不好的天象,另外一个国家的人都看不到,没有。
下面就根据这个现象来分析了。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阿难,我现在就为你以这两种事实,就是以这两个国家的情况为例。“进退”就是翻来覆去的,正着说反着说,我翻来覆去的跟你说。“合明”就是说明真妄的道理。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真见?什么是妄见?我翻来覆去的给你讲,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阿难,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众生,有别业妄见,他看见灯光所现的圆影。“瞩灯光中”就是看见灯光周围所现的五色圆影。
【虽似前境。】
虽然好像是实有的境像,圆影好像是实有的。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但其实是眼病所造成的,本来是没有的。
【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有眼病、疲劳,那么所见的五色圆影“非色所造”,就是说它不是灯本有的颜色,不是本有的灯光,也不是灯光所造成的颜色,这是两个方面。什么意思啊?就是说灯上本来就没有圆影,是你的眼生病了才有的。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能见的有眼病的这个人,他能见的这个见性,就是看东西的功能,从来无病,“终无见咎”。就像盲人,虽然他的眼睛看不到东西,但是他的见性没坏,见性还在,就是他的六根之性还是在的。六根的作用是将六尘呈现出来,即使你的六根坏了,六根之性是不会坏的。
27.3
同样的道理,他的眼睛生病了,但是他能见的性能从来不病。“终无见咎”,始终没有病,也没有虚妄的过咎。因为他没有病嘛,当然也就没有虚妄的过错。这个是比喻我们的真见,“见见之时,见不是见。”真见离见,真见不会堕在妄见上,真见就是真见,妄见就是妄见,不会两个掺合在一起分不清楚的。“这是真见又是妄见”,不是的。只是说我们人落在妄见里,你不认真见,所以说你看不到真相。
就像有人告诉你月脊做则亮在水里,你相信吗?小朋友相信,猴子相信。月亮能在水里吗?我们看到在水里的那是月亮的影子。同样的道理,那个妄心是我们的心吗?但是你不明白,就认为这就是我的心。就像你告诉小朋友,你看月亮在水里。我们人就是这样的,认为这个妄心就是我们的心,就像你告诉你的孩子说,月亮跑到水里面来了,你把它捞上来吧,其实是一个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说,我们认这个妄识为心,你把它当真了,当然就不见真心了。就像你认为月亮在水里面,你就不会认天上的那个月。你即使认月亮在水里面,对天上的月有没有影响呢?一点影响也没有,月亮还是在天上。同样的道理,你认这个妄心为心,影响你的真心吗?不影响,一点儿都不影响。所以说“终无见咎”,我们这个真心从来不病,也没有虚妄的过错。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以刚才那个例子为例,就像你现在用眼,“以目观见”,用眼看见山河国土以及一切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都是无始以来见病所造成的幻影。就是我们这个四大之身、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一切外境,无穷无尽的这些万物,都是我们的见病所造成的幻影,都是影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影子。但是因为我们的见病了,所以我们认为它是真的。
这个也是一种颠倒见,我们最大的颠倒见,就是认妄识为真,因为你认妄识为真,所以认这些外境也都是真,这是我们最大的病。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
“见与见缘”,第一个“见”指的是能缘的妄见,就是能见,“见缘”就是所缘的妄境,就是所,外境为所,能见的妄见为能。妄见就是妄境,能缘的妄见与所缘的妄境。“似现前境”,好像是实有的。
【元我觉明。】
看起来好像是实有,“元我觉明”,从根本上讲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所现的。像我们到大海边上看大海,哇,波浪滔天,但其实所有的波都是水。可是我们在看的时候,是不是都忘了?哎哟,波浪好大,风浪好大,那个时候都忘了它是水了,当你回头一看,其实都是水。这就是比喻我们认为它都是实有的,其实都是我们的妙明真心。
【见所缘眚。觉见即眚。】
这个“见所缘眚”指的什么?就是因为你的一念妄动,无明生起,无明生起所以就有能缘的妄见和所缘的妄境。“眚”就是比喻妄境,病目所显的妄境,都是无明,是无明妄动才有的。“觉见即眚”也就是前面那个所缘的妄境是“眚”,“眚”就是比喻虚幻的,那么我们这个能见的妄见,也是虚幻的。“眚”在这里比喻都病了,病了就是虚幻的。
27.4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本觉明心”就是指的我们这个本来觉照、妙明的真心。“觉缘非眚”什么意思?可以觉悟或者觉照,“缘”在这里指的是能所二缘,就是能见的、能缘的妄见和所缘的妄境,这跟前面的“见与见缘”是一样的。能缘的妄见和所缘的妄境都是皆非,都是妄,觉缘都是虚妄的。“非眚”,什么意思?不是这个妄见可比的,就是说我们这个真心跟那个妄见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叫“觉缘非眚”。
妙明真心跟那个妄见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真心是可以觉照,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当你用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自然就能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见就是我们真心,一切都是虚妄的,一切都是了不可得的。但你在这之前你照见不到,你就认为是实有的。所以必须你到了那一步,你才能够照见。你不到那一步,你照见不了。不同的境界,你对这个觉察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粗的妄想境里面,这是一层最粗的能所,你现在觉察到的就是妄念纷飞,这个就是五俱意识。五俱意识就在这个境界里面,就是粗的六根对粗的六尘,就在这个五俱意识的分别妄想里面,我们只能觉察到这一步。如果你用功,能返照入心,照见入心的话,就会不断的脱开根尘。慢慢地脱,你就会有独头意识,你就可以把五俱意识,那个污染的意识给转了,清净的意识现前。清净意识现前之后,六根之性(识精)就去缘灭法尘。它是一步步来的,所以不同的境界,你所见的、所观察到的是不一样的。
然后你再往前一步,把六根之性破掉,把灭法尘破掉,真心才现前。你真心现前,这时候你才能知道照见五蕴皆空,你才能知道了不可得。在之前你就认为都是实有的。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
第一个“觉”是觉照、照见,就是能够照见、觉照的这个真心,它能够照见这个能所。“眚”比喻都是虚妄的,都是病。“觉非眚中”,但是觉照的这个真心它不在能所里,不在能所的那个妄见里所以叫“非眚”。这就说明真见离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真见是远离了妄见,远离了能所,所以说它不在能所那里面。所以那个真月不在水里,在水里的是月影。你认为那个月影在水里,跟天上的月亮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你认为的。
【此实见见。】
“此实见见”什么意思?这实在就是前面所说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十番显见里面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什么意思啊?就是当真见现前的时候,那个真见是可以照见妄见的,它照见妄见,实际上就可以转那个妄见,就可以转能所,能见的、所见的都可以转。
一转的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个真见就没有能见和所见了。因为一照见能所就破了,一破当然就没有能所了,所以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同样道理,既然能够照破能所,所以真见不会堕在妄见里。也就是说这个妄见始终不会覆盖、不会掺和在真见里面,真见也不会掺和在妄见里面,只是说你认识到或认识不到的问题。
27.5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这句话是说,既然“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真见是可以照破能所的,那么你怎么能说是见闻觉知,是妄见呢?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见闻觉知,就是六根之性,它之所以去执著灭法尘,是因为你还没有最终脱开根尘,你还执著清净,六根之性执著清净,所以就落在清净里,真见就不现前。当那个真见一旦现前六根之性与灭法尘就全部照破了。
根身跟尘也是不掺和在一起的,是我们的执著把它掺和在一起了。大家注意,是执著把它掺和在一起了。如果你没有执著的话,那个根尘自然就是脱开的。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根尘就纠缠在一起。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
所以你现在所看到的我和你,“十类众生”,以及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妄见,“皆即见眚”都是妄见,都是你的见生病了,所看到的这都是妄见。
【非见眚者。】
“非见眚者”,不是照见妄见的真见。都是妄见,不是真见。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就是说这个真见已经远离妄见,“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就是真见是离妄见的,是离能见所见的。既然能离所见,“见不能及”它就是“真精”,什么意思啊?就是纯一无杂,是纯粹的,是干净的。
为什么叫一尘不染?这个“真精”就比喻一点杂质也没有,一尘不染,所以叫纯一无杂。“性非眚者”就是指的真性,真见那个真性不堕落在妄见里。“眚”比喻妄见,不会堕落在妄见里。“故不名见”,“不名见”什么意思啊?所以这个真见不是妄见。真见不是妄见,要这么理解这句话。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阿难,以众生的同分妄见。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来类比一个人的别业妄见,其实二者是一样的。就是用同分妄见来比喻别业妄见,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说角度不一样。因为在任何一个人那里同时都有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任何人都是有的,都是同时有的。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就像一个眼病的人在同一个国家里。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
眼病的人他所见的灯光上的那个五色圆影,是因为他眼生病了造成的。
【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就是说那一国人,“同分”都看见了,共同看到了不祥的天象。这属于“同见业中,”都是有共业,共业中的瘴恶、恶缘所起的,就是共业中的恶缘所感召的。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都是无始以来“见妄”,就是无始以来妄见所生的。所以说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我们遇到的一切,碰到任何一个人,一个事,你生活的环境等等,都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妄见所感召的。当然这里就包含别业妄见,也包含同分妄见。
所以说你要反省自己,不要去找别人的麻烦,跟别人无关,就是你自己的烦恼,跟别人无关,都是你的同分妄见和别业妄见所感召的,跟别人没有关系。如果真达到这一步了你就没烦恼了。
27.6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例阎浮提”就是以此类推阎浮提的三千大洲及四大海、娑婆世界以及十方所有的有漏国土、以及一切众生,都是由我们这个妙明觉心,我们这个无漏清净妙明真心所映现的。
那为什么映现之后,它会感召各种恶业呢?这个在前面有讲的,就是因为妙明真心它被覆盖了,“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就是这种,然后一步步地把真心覆盖了。“认悟中迷”就是一念不觉,无明妄动,起现根身器界,就这样一步步来的。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见闻觉知”虚妄的病,虚妄的病实际上指能缘的妄见,病缘是所缘的妄境。一个是妄见,一个是妄境,实际上就是指依、正二报。妄境就是依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依报;我们这个六根之身、四大之身属于正报,叫依正二报,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妄见跟妄境。妄境是所缘的,妄见是能缘的。见闻觉知是能缘的,能缘的妄见,所缘的妄境。
“和合妄生”就是因缘和合,无明为因,业识为缘,业识就是指第八识。“妄生”就是无中生有,本来是一无所得,了不可得,空无所有。哎,虚妄生起,因为你一念不觉就妄动啊,无明妄起,虚空、世界、众生就起来了。
“和合妄死”,因为你虚妄有生,当然也就会虚妄有死。“和合”里面有因缘生,因缘灭。和合就是指的因缘,因缘有生,也因缘有灭。因缘别离了,它就尽了,灭了。前面的“和合妄生”,指本来无生中有生。“和合妄死”指本来无灭中的虚妄有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在不生中虚妄有生,在不灭当中虚妄有灭。
生灭怎么来的?就是虚妄。虚妄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有能缘的妄见,见闻觉知和所缘的妄境,所以就有生灭。在本来不生不灭当中而起现生灭,所以叫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如果你能远离“诸和合缘”,就是这些“和合缘”和“不和合”的妄境。什么意思?如果你能远离能缘的妄见和所缘的妄境。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就可以灭除一切生死的因。因为因缘分和合和不和合,和合生,不和合就死。所以谈因缘,它自然就会存在两种现象:一个是因缘生,一个是因缘灭。因缘生就是和合生,因缘灭就是不和合灭。只有把能缘的妄见与所缘的妄境灭除了,你这个生死因才可以灭除。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就能圆满菩提和涅槃。不生不灭就是涅槃。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究竟清净,常住不变。
同分妄见,通过举一个国家里面出现了种种灾相,天象出现不祥的现象,另外一个国家就没有。一个国家都有,叫同分,但是就这两个国家而言,又是别业。一个有、一个没有就是别业,这个国家都有,都看到了,就是同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