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师如佛,对于我修学佛法有何重要作用(怎样如法地观修视师如佛)的简单介绍

视师如佛
洛桑陀美上师弯悔简:【视师如佛】
“视师如佛”这四个字对有的人来说很容易就做到,而对于有的人来说非常难,难在哪里?难在一个信字,这个信是相信、信心和信念。
首先你们相信上师吗?上师不是神仙,不会给你们表演上天入地,上师带来的是佛法。大家总是想着得到上师的埋裤加持,这是好事,但是怎么才能得到加持?你的所作所为要与法相应,这是得到加持的关键。你能做到百分之百,你得到的加持就是百分之百;你能做到百分之一,你得到的加持就是百分之一。
当你相信上师之后,才会慢慢对上师有了信心。这个信心就跟汽车里的汽油一样,油加满了,在高速公路上才跑得快、跑得远。车子没有油,你怎么能开到目的地呢?我在网络上有上千的弟子,有的人分享《广论》非常积极,有的人则是拖拖拉拉。义工左催右催,他们还闹情绪,这是为什么?因为对我没有信心。
只有当你生起足够坚定的信心后,才会视师如佛,这会成为你心中永远不灭的信念。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上师的加持,你的心将与上师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此时的你,不再是满脸焦虑、心中充满各种不安,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祥和安静,沉浸在法喜之中。
我现在想问的是:我一直在这儿,你们的心在哪儿?
要想得到上师教法的全部加持,就必须开启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将上师当作至高无上的佛,佛的教法才能够从上师的智慧心来到你身上。如果不能视上师为佛,只将上师看作普通人,那完整的加持,永远都不会出现。
上师是离你最近的导师,因为他常常传法给你,还为你解答许多疑问。藏传佛教将上师放在佛之前,就是体现了对上师的尊重和信赖。你所得到的加持完全是你对上师信心的体现。上师对每个弟子都一样,也许在示现上有所差别,但实际却是平前悔等的。有的弟子禁不住磨炼,那就只能软言好语对待,有的弟子就是遭受无端打骂,照样不离不弃,就像《事师九心》里面的一句话“忠贞不二似义犬”。上师为了帮助弟子除掉身上的习气,会制造各种“惊喜”。你被假象迷惑了,可能就跑掉了;如果你很清醒,那就通过考验了,完全在于你们自己的心。
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和谐中的智慧》——【视师如佛的重要性】(一)
皈依被称为一切解脱道之根本,是入道之门。皈依的对象一般有四:即佛、法、僧三宝和上师,通称四皈依。但密宗有三根本,即上师是加持之源,本尊是成就之源,空行、护法是事业之源。加持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是靠客观的东西得到的,特别就密宗来说,最大的加持力是自己上师的加持力,而不是佛像的加持力。一切加持的根本是上师。所以密宗里说:要想得到真正的加持,必须对上师忠诚不二。佛教中无论显、密都非常重视上师的作用,这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的,而是有无数佛经的理论根据的。如《华严经卷入法界品》中说;“善知识者则是如来。”《佛说般若三味经四事品中》“欲学三味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师如佛。”
所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都将“亲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说“亲师是道之本”,密宗还认为,上师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轻上师的修持等于“从沙中榨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养千万个佛的功德,不如供养一个自己上师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师当作凡夫看待,只能得到凡夫一样的加持;当作真佛看待,就会得到佛一样的加持。其实对于上师来说,不论我们把他充当什么角色,对他来讲,都没有问题。他都平等对待,没有什么关系,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对我们自己却完全不同。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利益,我们要视师如佛。
其实别人什么样全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不在于对方身上。诚如做父母的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实际上自己的孩子不见得那么好。还有一种现象最能证明这一点。恋爱中的男女,都会觉得自己找到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没有任何缺点,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可是当两个人真正地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就会看到对方身上全是缺点,以前的优点也找不到了,会觉得对方变了,其实对方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自己观看对方的角度和感受罢了。所以,当我们视师如佛,去观察世源羡上师的功德时,就会越来越发现上师身上全是优点,没有过失。反之,如果我们把上师当成凡夫来看,就会很容易地去寻查他的过失,这是因为当我们对上师有所怀疑时,我们的心便不自觉地去证明我们的怀疑,带着偏执的角度去观察上师,即便是他的优点也会在我们的眼搜拍里变成缺陷,如善星比丘跟随佛陀二十四年,完美人格的佛陀在他的眼里全是过失,就是这样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怀疑,上师真的是佛吗?上师本就是佛,末法时,佛的化身就是上师,如《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直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父子相见经》:不空成就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身,而利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苦,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苦?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现堪布阿阇黎身,亦现生老病死相。”故金刚大持垂示:“在末劫不能见佛之时,我决现凡俗阿阇黎相,勿因不见而悲痛,当思上师即我。”《无垢虚空经》中“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实际上,是上师承担如来弘法利生的事业,佛陀的慈悲、智慧和完美的人格都在上师身上体现,他的整个人格所展现的,即是一位现在佛,而且他对戒律和一切人格规范也都守得非常严格。最重要的是慈悲伟大的佛陀一定不忍心我们受苦,一定会救我们的,我们到处都没有找到佛陀,只有自己的上师在天天教授我们,裂世怜悯我们,如果恩重如山的上师不是佛,谁还能是佛呢?
你如何理解,视师如佛?你是否能够,视师如佛?怎么回答?
这是对真正的修行者来说的。悟后起修,竖裂自己已经知道自己的境界。因为自己已经觉悟,所以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可以完全信任依止导师修行,这就是所谓的视师如佛。但是对于普通学佛弟子来说,还不明白桐纤冲真正的修行是什么,也没有辨别正邪的能力,不可以盲目跟风追随。要按照四依四不依来指导规范自己,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局歼义经。
视师如佛的重要性
《和谐中的智慧》——【视师如佛的重要性】(二)
一切诸法的根源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从释迦世尊到自己的上师代代相传,真正的佛法传承从未中断,就像流水不断一样,法脉未断。在显宗中强调尊重上师,这是从恩师的角度来尊师重教的,在密宗中更进了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上师当佛来看待,当作本尊来看待,当作一切功德的根源来看待。也许有人认为:有的上师很有名,有很大的成就,可以当佛看待,但有些师父普普通通,又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不出什么特殊,也没有什么成就,怎么能当佛看待呢?这是因为佛显现的是凡夫相,佛陀想帮助我们必然就会显现的和我们一样,这样才能够接近我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接受和自己相同的,排除和自己不同的。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我们很容易接受。反之,就会疏远。如果佛陀显示和我们不同的形象,我们一定会觉得奇怪、害怕、甚至想逃之夭夭。上师显现平凡、普通、和蔼、亲切,就是为了我们易于亲近。有时,上师会表现出仅仅比我们高明那么一点点,就是为了鼓励我们,以他为目标,提高自己。如果上师真是显示出来在方方面面都特别高深,我们一定会泄气,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也许,有的人还会说,为什么我看上师还是有种种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实当我们看见上师身上的缺陷时,正是自己身上缺欠和过失地映射和放映。自己有业障和内心的污浊,会认为外面的世界和人也一样的污浊。就像有些仇恨社会的人,会认为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对不起他。
事实上,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对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念,虽真佛在眼前,也许看到的只是一条死狗。如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的故事;如果虔诚的信心,狗牙也会发出佛光,如一个老太婆把狗牙当作佛牙供奉的故事。上师有多大的成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如萨迦班智达的上师是他自己的叔叔。他修法一段时间后问他叔叔:“我修了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出成就?”叔叔说:“你对上师不尊敬,没有诚心(诚信)。”萨班说:“我并没有不尊敬您,您所讲的话,我都按要求去做了。”他叔叔对他说:“你把我当你的叔叔看待,并没有当佛尊敬,所以,你只能得到你叔叔的加持,而得不到佛的加持。”后来,萨迦班智达得到上师的法后非常尊敬上师,一心当佛看待。他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的上师以外,再没有别的佛存在了。其他的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的。”后来,萨班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并成了元朝的国师。萨班这句话非常深刻,不论其他的成就者多么有名,地位多高,对我们来说,只是海市蜃楼,遥远、朦胧,真正利益我们的唯有自己的上师。
“上师即佛亦即法,上师亦为贤圣僧,上师造作一切善,恭敬供养诸上师。”苦恼升拦闹时消除我们热恼的是上师;痛苦时解救我们的是上师;胆怯时给予我们勇气的是上师;教授我们认识、证悟智慧、真理的是上师;关心、疼爱我们的是上师;黑暗长夜里觉醒我们的是上师;生死苦海中寻觅我们的是上师;痛苦挣扎时解救我们的是上师;生生世世不舍弃我们的是上师;引导我们奔向光明的是上师。上师的恩情无法用语言言尽,永生永世也无法报答。
当我们去羡慕别人的成就时,要知道这是有根本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对上师无垢的信心。当初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到达藏地时,有一天仲敦巴问:“藏地有那么多人修行,为什么成就者没有印度多呢?”尊者回答他:“大乘佛法的一切成就都依上师而得,一切功德依上师而生,你们藏地的修行人对上师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把上师当成金刚持,而把他当成一个凡夫来看,这怎能得到成就呢”衡伏我吵罩想,这也是现在汉地没有藏地那么多成就者的原因所在。
我们藏地真正信仰密宗的人,对上师就是这样的,任何事情可以做,违背上师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甚至可以说,你其他的堕戒可以犯,但是,不能违背上师。因为堕戒可以恢复,你可以再重新求得这个戒,但若是违犯了上师的话,就没有救药了。就像树一样,根坏了就没用了。不但你以前修的功德成就全没有了,而且你这个人的法流也坏了。再没有什么可修的了!
我们本来就是佛为什么还要视师如佛?
近今一些学密者及传授密法者颇喜在忽略种种基础下,动辄强调“视师如佛”的规条及违反此誓约的过患,至令正邪不分,是非莫辨;盲信加持之风日长,正智法炬之光渐晦。此举除招世间所诟病外,更让无德欺诈之辈有机可乘,实令卫道贤者所忧。
(一)视师如佛于显教经律而言,实为通过对四谛等的认知后,从而引发出对传授灭苦之道者(师)的一种纯净、谦逊的受学心态,若心态偏执骄慢、桀骜难驯,便如容器之不洁,难获法雨甘露之益。
于密教而言,此乃是依果位净见所施设的调心方便之一。彼孝仿有助行者对治自心的贪嗔二边庸常执见。由此而安立的真言密法修持,乃重于认知一切有情本心皆是平等一如,本来清静且具足成佛的一切功德生源的自性空明心。三界有情既有如是之德,何况早我发心,先我入道的师长?法王说:“修学密乘(尤其是无上瑜伽密)中有一个主要的本尊瑜伽法,就是将整个世间看旦埋成佛的坛城,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此时在这种每一个人都是佛的情况下,上师反而不是佛,这岂不是既荒谬又可笑吗?”
故“视师如佛”不论在显在密均有别于宗教神权规条,而是调心修持的方便。
(二)佛如是说:要接受我的教法,不能依靠盲目的信仰,而是必须透过理智的抉择,就象买金子的人须先把金子鉴定一样。(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链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三)一个能如法为弟子传授无上瑜伽密法第四灌顶的上师,他必须现证幻身与究竟净光。而净光与幻身的关系,就如人御马匹一样。故同时上师亦必须亲证大双运位,并以此传授给他的弟子。所以,金刚上师必须是佛。(法王如是说)
(四)上师如果利用密宗上师三昧耶戒来愚弄虔诚而无知的弟子,却于弟子处获得他所要的好处(不管他要的是名闻利养或是淫欲),这种行为就像是把地狱中的滚热铜汁硬灌进弟子的肚子里一样。带着佛法之假面具,利用众生,这种恶行损害了正法和善行的根源。(密勒日巴尊者如是说:“修道之人的行为若不如法,那么他的行为皆是在破坏佛法”)(法王如是说)
根敦珠巴曾说:“一个够条件的上师,应该以慈悲心观视一切众生,尊敬任何一个教法的传承上师,他绝不攻击任何人,知识毁损自己内心的敌人——无明。”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修道之人的行为若不如法,那么他的行为皆是在破坏佛法”。所以凡是利用教法来分宗立派,或利用教法来欺骗众生,这种行为就是在破坏佛法。
(五)我们与其花费很大的力气供设佛堂,或长途跋涉地去朝圣,倒不如忆念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之教诫来得好。修道之人如果因为修行而增长了自己的恶业和愚痴,更令自心烦恼,那显然这是修错方向了。据说八百年前的印度佛法之所以衰落,是由于具器不够的人修了金刚乘的密法,以及僧伽的腐化,而造成宗派林立。所以任何人在弘扬西藏佛法的时候,都应牢牢记住,随意使用“把上师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对于初学的人。(法王如是说)
(六)作为弟子,即使上师没有获得如上述的成就,而向你灌顶的话,这样的灌顶主要是替你在心识中种下殊胜种子,其力量的大小则取决于你在灌顶时的心态。当时如果你能事师如佛的话,那你就获得最有力的种子。事实上,这也正是上师在第四灌顶中该教你做的。
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依止上师一定要依理智和佛之正见来作主要的引导。如果弟子不具备这样的善巧方便,是绝对无法在佛法上获得证悟的。
做弟子的人应负的责任,就是必须运用智慧,善巧的表达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因为信心固然可以产生功德,但若不在智慧的指引下,会造成很多的麻烦和失望,乃至断送自己的慧命。
在修行之初,最重要的就是找寻一位具量的上师,对他生起稳定而殷重的信心作依止;但应注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阐释具德上师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品质。大师于论中无谬而中肯地列出这种正确师徒关系的条件。有些传承较着重清净信心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应视上师所作的一切为正确无误。这对于如帝洛巴及那诺巴两位祖师那样完模慎蚂全具德的上师及完全具根的弟子而言,是正确无误的;但我们大部份人应以比较温和的态度去面对这师徒关系。
作为弟子应全面观察上师乃至于只须以世俗的看法,把上师看作佛陀的代表,而不须认为他是真正的佛陀。至于“把上师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十全十美”的教法,则留到修学无上瑜伽密法时才全面运用它,那时这个教法就有新的意义了。因为修学密乘(尤其是无上瑜伽密)中有一个主要的本尊瑜伽法,就是将整个世间看成佛的坛城,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此时在这种每一个人都是佛的情况下,上师反而不是佛,这岂不是既荒谬又可笑吗?
如果你对上师说的话感到怀疑,那就必须先很善巧的把这个疑问弄清楚,然而这种做法在无上瑜伽密中是非常敏感的。因为修学无上瑜伽密的先决条件,就是弟子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上师。但是即使是无上密续中所说的无条件服从,也只是在特别的意义下进行。
假若上师指着东边告诉你要向西边走,这是当弟子的人必须毫无选择的加以抗议。但是态度仍必须非常的恭敬和婉转。否则就不是回谢上师大恩之正当方式了。
法海渊深非我境,文义误失当悔除。
福施无边诸有情,速证无上微妙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