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念佛人身心安乐(念佛人的心态)

学佛百科2023-05-03108

念佛人的心态

老实念佛

宣化上人讲述

我们很不幸生在这个魔强法弱、去佛甚远的末法时代,可是在不幸之中又幸遇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既省钱,又不费精神,很容易而且方便,因为念佛就能成佛。为什么念佛会成佛呢?这是因为藉著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以前发的四十八大愿;在四十八愿中,有一愿说:‘若有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极乐世界,我誓不成正觉。’

阿弥陀佛发此愿力,愿愿皆是摄受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只是众生要有一个信心,相信真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做阿弥陀佛的弟子,和切实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必生西方。

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虽然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但这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是一种变化现出的境界,并不是真有畜生。极乐世界没有娑婆世界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烦告迟恼,它昼夜六时皆演说妙法——念佛、念法、念僧。可是,我们若要生到极乐世界,就要老实念佛,不要不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专一其心在念佛,不管成佛不成佛,也不管往生不往生,一心只管念佛的工作。念佛念得专一纯熟,一心不乱,等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你去成佛。

为什么我们一个普通人,能劳动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呢?这是很难相信的道理。不错,这就是难信之法,所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因为没有人懂,也没有人相信这个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地把这种末法修行之捷径,告诉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

老实念佛就是口念佛、心也念佛,行住坐卧都是念阿弥陀佛;口中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身上行持阿弥陀佛的行。什么叫行?好像我们现在打佛七,无论如何都要百忙放下,来参加打佛七,要念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兹在兹,不是念一阵子就觉得辛苦,要回去休息了,躲懒偷安,这样不会得到念佛三昧的,这就叫做不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一心一意念佛,连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

本来吃饭、穿衣、睡觉是人生离不了的事情,每个人天天都不能缺少的;念佛时能把这三件事忘了,不知吃饭、穿衣、饥寒、睡觉否,这就是老实念佛。若到时间便知道吃饭,这是不老实念佛;或冷了要穿衣,这是不老实念佛;或睡不够要回去休息,这也是不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无论行、住、坐、卧,只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你念得打成一片,绵绵不断,拿友消乃至水流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风吹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小鸟叫的声音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念得 ‘南无阿弥陀佛’和我自己分不开,念得‘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无一个我,我之外又无一个‘南无阿弥陀佛’,我所念的 ‘南无阿弥陀佛’和自己合而为一。这时,风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得到念佛三昧;水流风动都是演说妙法——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老实念佛。

假若水流知是水流,风动知是风动,或东张西望看各处有什么动静,这就是不老实念佛。若一边念佛,又前瞻后顾地好像要偷东西,这也叫不老实念佛。老实念佛就是念兹在兹,什么妄想也没有,也不想吃东西或喝茶,什么都忘了,这才是老实念佛。消知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把心管住,不打妄想,这就是老实念佛;你管不住这个心,尽打妄想,那就是不老实念佛。你提起正念,那就是老实念佛;你尽胡思乱想、打邪念,那就是不老实念佛。所以老实念佛是妙不可言,你要是真会念佛,便会得大自在,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只有南无阿弥陀佛。

说的是法,行的是道,单说不行是说食数宝,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今天所讲的道理,你们明白了,就要老老实实念佛,老老实实打佛七,这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切莫空过,希望大家努力念佛,拿出‘坚、诚、恒’这三心来打佛七!

念佛的心态

佛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大白莲花)。旦氏斗因为一切念佛人,毕竟会脱离生死苦海。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法华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净信应侍之如侍诸佛。末学更以为三种念佛人,为世间稀有。为众师兄略而说之。

一者,因众苦所逼: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等。而对娑婆生厌离心,对极乐净土的种种妙乐心生欢喜。从而持戒布施,修功累德,心心回向。把今生的生命都奉献给念佛事业,求命终之时得佛接引,往生西方者。是为以凡夫根基而得入念佛法门。

二者,对一切诸有心生厌离,欲求涅槃清净之乐。一面是生死轮回的苦海,一面是诸佛菩萨的解脱愿海。弃苦海,而取愿海。发心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而心心向往诸佛本愿功德。是为以小乘根基得入念佛法门。欲入此门 ,应先观一切无常,执着毕竟是苦。

三者,以一切法毕竟不坚固故,不住涅槃。我们生命的主人,其性广大,能摄一切法。是故一切皆在心中,心中自有一切。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杀盗淫妄即是三途,五戒十善即是人天,清净无染即是涅槃。心不取三途,亦不舍三途;心不取人天,亦不舍人天;心不取涅槃,亦不舍涅槃。于一切不取不舍,了了分明。是故不畏三恶道苦,不贪人天之乐,亦不住涅槃。不须更立一愿,更修一行,心中自有菩核虚萨六度万行,诸佛功德庄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此心即是阿弥陀佛的平等摄受,是故佛非佛名,非三十二相,非智,非愿,无佛可念,亦无念佛之人。《僧伽咤》经有云:“如来安住处如须弥山。如来等须弥山。如大海水。三千世界微尘数等十方菩萨。欲求佛住不知所在。十方诸菩提萨埵但遥礼敬。”若能如是念佛,则是真念佛。是为以大乘根基而入念佛法门。欲入此门,应先对治我见。心量广大,如果念念都是我知,我见,我想,我喜欢,我讨厌,则无门契入。不以我见而观我,不以我见而观众生,不以我见而观佛。

修学苦谛是每个学佛人的第一要务。没有苦集灭道哪里来的常乐我净?苦苦是一切有情都能够了解的,学佛人至少要了知坏苦与行苦。要通过思维观察真正的意识到三界如同火宅,轮回之中除了苦以外没有一点安乐可得。这个不是鹦鹉学舌,而是真正的如理思维,要有切身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发起出离心。

不论是修小乘、大乘圣道还是净土,苦谛都是最基础的。否则没有切实的出离心,修什么法念念都在回向轮回,是断然了不了生死的。

念佛的人,更要知苦。就算一时理解不了行苦,也要了解到一切世间有漏的福报都是招感苦的因。活在世上,有生老病死都是恶苦外,有钱的要遭受财散的痛苦;有名的要遭受名尽的痛苦;爱眷属的要遭受眷属分离的痛苦;漂亮的要遭受容貌衰败的痛苦。死后还有三恶道的难忍痛苦。就算是有福报不失人身或是升天,福报尽了还要堕落。又有什么可以言乐呢?

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习苦谛模磨,通过思维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的本质。才能发起出离心。生死是牢狱,享乐是鸩酒,名利是枷锁,亲朋是冤家,善知识是明灯,佛号是出狱的路。

阿弥陀佛

为什么念佛可以让人变得安静?

1、清心安神

有些人会在心情特别烦躁的时候念经念佛,这样一来,整个人会沉静在经文里面,这样就会让自己早镇远离那些烦躁不安,整个人会变得安静很多。

2、看淡欲望

当一个人欲望过重的时候,会让自己变得失去理智,很难说会做出什么叫自己后悔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念念经念念佛打打坐,能够让自己的欲望渐渐消失。

3、精神满足

喜欢念经念佛的人一般都是有着极高精神追求的人,他们或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并不是特别的看重,但却会有自己很高的精神追求。而在念经念佛的时刻,他们会找寻到自己的精神满足感。

4、挽留善良

虽然我们不能说,念经念佛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但是念经念佛的人会希望自己在念经念佛的时候,能够找回丢失的善良,能够挽留住即将消失的善良。

5、远离灾祸

喜欢佛经的人,因为经常念佛,自然就少了很多陆升粗的是非之心。他们不会轻易地参与各种是非之中,远离了各种是非场合,自然也就减少了笑数灾祸的几率。所以说,经常念经可以远离各种是非常,远离各种灾祸,更不会为自己招来牢狱之灾。

念佛的心态与音声

音声乃心性的外显,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为妙音,从实相中流现。念佛法门以音声作佛事,透过佛号音声开启佛性,诚为转凡成圣之妙庄严路。是故,我等念佛行人对音声之道应加以考量。

一、极乐世界的音声特质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音乐之都,其风声、宝网声、铃铎声、波扬的水声、鸟的谐鸣声、虚空的乐器声等都在演畅种种法音,自然宫商五音谐和。极乐世界的音声之善美,乃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极乐种种音声内具八个特点: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形成西方净土特有的音声格调。既是阿弥陀佛梵音的概述,亦是我等众生内具的音声功德。是故我等宜将此八字作为念佛之纲宗。如是念佛,就能够与西方净土的音声形成同构共振,开发自性。八字原则略标如下:

1. 清。即清净,离一切烦恼染习即为清净,是故念佛人得斋戒清净,远离五欲六尘,真诚发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是念佛即为清。

2.畅。即畅达,直心是道场,音声畅达舒展,直抒胸意,无滞涩压抑状。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音声所及,万祸冰消;洪音发号,毁裂魔军。畅快淋漓,心声一体。

3.哀:即悲哀。于此生死苦海灭顶之际,自力怯弱,惟哀祈阿弥陀佛大悲拯救,呼喊救命,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必定蒙佛力慈佑,安坐大愿船,抵达安养国。

4.亮:即嘹亮,哀而不伤。悲哀中有亮色,以吾之悲感弥陀大悲,信知弥陀烂郑旅悲愿决定令我往生净土,往生即可疾速成佛,旷劫大事今生即能了办,踊跃欢喜。生命洋溢亮色,音声自然宏亮。

5.微:即微细。音声细微,透入内心性海,探玄勾赜,引发内心深蕴的善根,开启如来藏性,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6.妙:即奇妙,亦云不可思议。音声通实相,六字洪名澄清吾人浊染的心,以佛知见转众生知见,能令吾人从有念入无念。音声全体即阿弥陀佛法身。佛籁之音,劫外之响,妙感难思。

7.和:即和谐。和谐是空性的表显。持念佛号时,首先是心声和谐,心声相随。身心和谐,心与外境和谐,大众念佛,音声和谐,几十人,众音念佛,如同一人,心通法界,梵音海潮音,大和吉祥。

8.雅:即高雅。六字洪名表诠至高的超越意向。横超五恶趣,圆成自性佛果。不求人天福报,不低俗,不媚俗,声声唤醒自己,步步回归故园。如是念佛即为雅正。

综上所述:持念六字洪名宜渗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之特质。这样便能与名号功德相应。信愿感通弥陀悲愿,成办往生大事。

二、如何念东林佛号

东林佛号以八字特质为方针,语速低沉缓慢,格调哀亮,内具深信切愿之情怀,四句形成一个结构组。

第一句的重音放在「南无」上,一心归命,要唱出在生死旷野寻求佛力救度的渴望。

第二句重音放在「阿弥」上,在苦苦寻求中,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南无的对像,就是阿弥陀佛。要唱出寻找到阿弥陀佛的欢欣。

第三句重音放在「陀」上,当我们归命于阿弥陀佛时,觉了原饥凳来阿弥陀佛与我竟是同体,我在弥陀心中念佛,弥陀在我心中呼应加持,要唱出弥陀与我同体同源感的欣慰。

第四句重音又放在「阿弥」上,当觉了与阿弥陀佛与我同体时,回光反照,原来我自性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要唱出自性弥陀的自信自肯,由归命到归元。

这样,第一句向外部的渴望寻找,到第四句向内心安稳的回归,形成东林佛号四句一组的音声结构,不断循环亦复如是。

唱念的音声抑扬结构掌握后,加之两个配合:

1.佛号与步点的配合。一句佛号走四步,「南无」一步,「阿弥」一步丛租,「陀」一步,「佛」一步,随法器走准四个步点。

2.佛号与呼吸的配合。中间停顿时,深吸气到腹部,脐轮发音,一口气将佛号念完,浑融一体。

如是持念,久久便能唱出东林佛号的韵味,悲欣交集,香光庄严。伏冀念佛同仁共勉!

学佛的人有怎样的心态呢??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孙汪链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则孙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就不可能陵派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修行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四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如何放松身心念佛

问: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唯恐丢失;同时时常谨记发菩提心与念死。但是有佛友指出弟子念佛的心太紧了,应该放松身心来念。恳求法师慈悲讲述,如何放松身心念佛?

大安法师答:你能把佛号提在心中,唯恐丢失,这很好。确实你这个心是紧张了一点,你应该放松去念。怎么放松念呢?还是在信愿上你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心态:念佛往生是我们的目的,往生这桩事情是阿弥陀佛早已跟我们施设好了的,跟我们保证好了的;我们只要具足信愿称名,功夫则粗上「乃至十声」,阿弥陀佛都能保证让我们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罩丛:如果有信愿称名——「乃至十声」,这样的念佛人不能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

所以你看第十八愿传达的信息并不是在功夫,而是在信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甚至在《无量寿经》的下卷讲的,你只要闻信这个名号,能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无上菩提。你对于阿弥陀佛名号闻信了,能够产生一念的信心,你这一念的信心、至诚心回向,都能往生。

所以对自己一念信心都能往生这一点,你有绝对的信心,你有绝对的这样一个把握,你就放松了。于是我现在就用感恩的心去念,就用快乐的心去念。当然也应该念多一点,念多一物盯樱点能够提高往生的品位。如果工作很繁忙,念不到那么多也没有关系,阿弥陀佛决定能让我去。你想一想,你的心是不是放松一点?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