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智什么意思(五识五智)

五识转依为五智从何时开始?
五识转依为五智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中的《法华经》中,它描述了人类心识的五种不同阶段,即五识。随着修慧敏行的深入,五识会转化为五智,称为五智变相。配碧旦五智依次为: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分培扰别智、大圆镜智,代表了人类心智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五智所代表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认知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对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本质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五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佛教禅修和智慧教育等领域,成为了重要的思想遗产。
什么是佛法中的五种智慧?
五方佛的五种返改游智慧
五方佛的五种智慧:中央大日如来 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不动如来 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如来 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 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 代表成所作智,这五种智慧 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展开
写回答有奖励 共9个回答
禾木由
2020-02-05
关注
1、中央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
2、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金刚不动如来),代表大圆镜智;
3、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宝相佛),代表平等性智;
4、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
5、北方莲花世界不空成就佛(微妙声佛),代表成所作智。
扩展资料:
战国时代,远古的五帝被附会为五方之帝,他们的佐臣则是五方神。而佛教在宇宙空间概念上提出三千大千世界的观念,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无量无边,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在方位上提出五方世界,五方世界各有一佛主管,即为五方佛,又称五智佛、五智如来。
我国的嵩山地处中岳(属土),其它四方分别为东岳的泰山(属木)、西岳的华山(属金)、南岳的衡山(属火)、北岳的恒山(属水)。五岳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配,又暗合佛教中的五方布局格式。
佛教中智慧的种类及介绍
佛法因果故事
2019-03-28
关注
在佛教中,智慧有种种不同的面向与类别,而诸佛、菩萨等更为因应不同众生的种种需求而广学一切世间、出世间法门,以具足一切智慧才辩歼弊,来善巧广演教法,方便济度众生一切愿求,乃至圆满众生成正等觉。因此,在认识佛教中的智慧、才辩本尊之前,我们先就佛教中常见的智慧、辩才类别,及菩萨为善巧度众所具足的世间工巧、学术、智慧,一加以说明,期使读者能更加深入了解诸智慧才辩本尊的甚深究竟智慧与善巧方便,乃至成就与本尊无异的圆满智慧。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以下介绍“三智”、“五智”、“五明”、“四无碍辩”,希望能够使大家对佛法中的智慧才辩观念,有根本的理解。并依此掌握增长智慧才辩的方向,与智慧本尊相应。
⊙三智
“三智”指一切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这三智分别是声闻缘觉二乘、菩萨与佛陀的智慧。
(1)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梵名 maratha- - Jnana),一切种智是指了知一切道、一切种、一相寂灭相与种种行类差别的佛智。天台宗认为这是由中观所成的智慧。中观之智是了知一切皆为中道,不偏不倚,证入绝对圆满的境界。一切种智即是圆满的佛智,体悟法界一切实相的究竟智慧。
(二)一切智
一切智(梵名 sarva-ja),音译为萨婆若。是指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俱舍论·破我品》中说:“才作意时,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非于一念能顿遍知。”
一切智是了知一切诸法总相的智慧,而总相即为空相,这是体悟一切现空而无所执著的智慧。
说一切智有部分人认为此智惟有佛陀可得,但是其他部派则认为声闻、独觉都能获得。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阐述一切智与一切种智的差别,以为善知总相者为一切智,善知差别相者为一切种智;前者为声闻、独觉之智,后者为佛智。
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独觉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称为一切智人。又,有时“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称。
(三)道种智
道种智又称为一切道种智、道智、道相智,即遍知世间、出世间一切道门差别的智慧,此种智慧是属于菩萨的“不共智”,乃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智慧。而相对于切智乃是了知诸法总相的智慧,一切种智乃是了知诸法别相的智慧,三者构成了佛教中的智慧体系。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道种智说:“道名一道(中略)、十善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无量道门,如是诸道尽知遍知,是为道种慧。”在此以菩萨为教化众生是说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诸道的智慧为道种智。
⊙五智
五智(梵名 panca nanani),在密教中即是指唯识所说转识得智之四智,再加上法界体性智而漏销名之,并常以五方佛或五大拟配五智。此五智之特质,略如下述:
1.法界体性智( dharmadhatu- visuddhi- nana)三密差别之数过于尘刹名为“法界”,诸法所依故云“体”,法尔不坏故云“性”。转第九识得此智。如以五佛配属,当属中央大日如来。于五大中乃转空大的业劫气为空大智慧气,能降伏痴性的众生。
2.大圆镜智( adarsa-j.)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具足不缺,名为“大圆”;实智高悬万像显现喻为“镜”。转第八识则可得此智。五佛之中,相当于东方阿闳如来。于五大中乃转水大之业劫气成水大的智慧气,能调伏瞋性众生。
3.平等性智(sama-j.)宛如清净智水不会简择有情与非有情,故名“平”;彼此同如,故名“等”;常住不变,故名“性”。转第七识可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南方宝生如来。于五大中则转地大业劫气为地大智慧气,能降伏慢性众生。
4.妙观察智( pratyaveksana-j.)是指巧妙观察诸法自在说法的智慧,如《秘藏记》所说:“五眼高临,邪正不误,因以名之。”转第六识而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西方的阿弥陀如来。于五大中转火大业劫气为火大智慧气,调伏贪性众生。
5.成所作智( krtyanusthana-j.)自证、化他二利应作,故名“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自在,必可成就,故名为“成”。转前五识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于五大中能转风大业劫气为智慧气,能调伏一切愚性、迷性众生。
而所谓转识得智,乃指转有漏的八识成无漏的四智,又称作转识成智,而所谓转八识而得四智分别为:
(1)眼等前五识转至无漏时,得成所作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所以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
(2)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此智善观一切境界的自相、共相而无障碍,能总摄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在大众会中说法自在,能断一切疑惑。
(3)转第七末那识,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一切平等,恒与大慈悲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
(4)第八阿赖耶识转至无漏时,可得大圆镜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能现众色像。
⊙四无碍辩
四无碍辩(梵名 catasrah pratisamvidah),又称为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解,略称为四辩或四无碍。是指佛、菩萨、圣众等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此四无碍乃大小乘的通目,用来显示无碍自在说法教化的德用。
依小乘教义而言,此四无碍智分别指:
1.法无碍辩又称为法无碍智、法无碍解,或略称作法辩。是指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所以能善于辩说。
2.义无碍辩又作义无碍智、义无碍解,或略称为义辩。是指关于一切法相、名字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辩又称作辞无碍智、辞无碍解,或略称作辞辩。是指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
4.辩无碍辩又称作辩无碍解、辩无碍智、应辩或称作乐说无碍辩。是指随顺众生根机而巧妙演说,令众生乐闻的智解、辩才。
大乘的说法上大致与小乘说法类似。然而大乘的法、义、辞、辩四者穷尽法性,人第一义谛,甚妙难测,因此,惟有佛、菩萨真正具有四辩,小乘圣者并不具有此四辩。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八、《大集经》卷五、南本《涅槃经》卷十五等就此有详细的解说。
关于大小乘是否都具有四无碍辩,也有说法认为不论大、小乘都具有此四无碍。其中,小乘惟利根阿罗汉具,大乘种姓以上则皆具,部分十信菩萨亦具。另说则如《涅槃经》所说:声闻、缘觉无四无碍,而认为四无碍为大乘独具。
⊙五明
明(梵名ⅶidya)为“无明”的对称。指破除愚暗、通达谛理的智慧,其梵名音译作苾驮。在《中阿含·罗摩经》中说:“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三转法轮经》则说:“由我于此四圣谛法解了三转十相故,眼智明觉皆悉得生。”这是说修习八正道,解了四圣谛之理,能成就眼智明觉而趣入涅槃。
“明”的梵语vidya是由语根id(表知之义)转得的名词,意味知识或学问。因而印度将种种科学艺类别为声明等五明。此外真言等有除痴暗拂障难的功用,所以也称为明。而佛陀圆满具足三明及身口行业,故十号中有“明行足”一名;大乘菩萨于十地中的第三发光地显发净明智慧,故又称为明地;初地以上的菩萨观三世诸法实相,其心明了,故称其所悟之菩提为明心菩提。
其中五明(梵名 panca vidya-sthanani)具称为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
在《西域记》卷二中说:“声明”,释训诂字,诠目疏别(指一切语言、音乐等音声之学)。“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即一切科学、技艺、艺术等的学问)。“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即一切医药)。“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即一切的逻辑、思维、推理等方式)。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指佛法)。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解释菩萨的求法说,菩萨应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切处论、切世间工业处论。此中,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内明,一切处论指声明、因明、医方明,…切世间工艺处论即指工巧明。因此,五明也包括了大乘菩萨所学的全部学术,乃菩萨为度众方便所应善学、具足的善巧智慧。
菩萨五智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指菩萨之五智,即:(一)通达智,即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二)随念智,即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三)安立庆拿智,即能建立正行而令众生修习之智。(四)和合智,即能观一切法随缘和合之智。(五)如意智,即能誉羡搭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之智。〔摄大乘论本卷下、摄大乘论释论派乱卷九〕 p5212
五智的词汇解释
先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本体),再转五六七八识为智。
五智即阿啰钵舍囊arapacana的翻译,顺次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在显教有四智说,密教结合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相应衫手稿代表金刚界五佛阿閦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和大日如来,对应于胎藏界中台五佛。
五智即代表五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竭磨部、佛部。第九庵摩罗识转化为法界体性智,第薯颂八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镜智,第七末那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化为妙观察智,前五识共同转化为成所作智(即转识成智)。
法界体性智,身业为毗卢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
大圆镜智,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
平等性智,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荼利金刚。
妙观察智,身业为阿弥陀佛,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
成或孝所作智,身业为释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
佛教名词归纳:什么是“五智”
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梵语pan~ca jn~a^na^ni。(一)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一)法界体性智(梵dharma -dha^tu-svabha^va-jn~a^na ),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旅激拍来与佛部。(二)大圆镜智(梵a^dars/a -jn~a^na ),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三)平等性智(梵samata^ -jn~a^na ),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四)妙观察智(梵pratyaveks!an!a^ -jn~a^na ),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五)成所作智(梵kr!tya^nus!t!ha^na -jn~a^na ),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此五智又有别相、各具二义:(一)别相,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是为别相之义。(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为各具之义。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离不谬’之深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佛成佛仪轨、即身成佛义]
(二)指佛所得之五种智。出于无量寿经卷下、略论安乐净土义。即:(一)佛智,总称佛之一切种智。(二)不思议智,谓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反之亦可,故称不思议智。(三)不可称智,谓佛智泯绝称谓,非相非形,超越对待。(四)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照万法,无与伦比,如法而照,其照无量。又两卷无量寿经宗要复以不思议智配于成所作智,不可称智配于妙观察智,大乘广智配于平等性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配于大圆镜智。[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吉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三)圣者所证得之五种智。出于成实论卷十六。即:(一)法住智,了知诸法生起之智。 (二)泥洹智,了知诸法灭尽之智。(三)无诤智,与他无诤之智。(四)愿智,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五)边际智,得最上智,于增损寿命之中可得自在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名数)密教所说,如来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体性智拆羡之一。见五字部五智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名数)或开佛智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说也。见五字部五智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名数)显教转八识而成就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密教于此加第九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一、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界体性即六大也。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所得。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转眼等之五识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也。此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铅辩修行之德。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为体相二大。盖法界体性智之大日为六大,是体大也,四方之四佛为其所出之别德,则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圆镜智之阿閦,为大曼荼罗身。平等性智之宝生,为三昧耶(译平等)曼荼罗身。妙观察智之弥陀,为法曼荼罗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为羯磨(译作业)曼荼罗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样。见五大条。此有通别二门,今依别门也,若依通门,则五智直为五智,五如来直为五如来,教观大纲曰:‘慈觉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体性智缘中道遮照境。’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
(梵pan~ca jn~a^na^ni,藏ye-s/es-ln%a)
(一)密教教义︰即于唯识家所说转识得智之四智外,再加上法界体性智,故云五智。此五智之特质,略如下述︰
(1)法界体性智(dharmadha^tu-vis/uddhi-jn~a^-na)︰三密差别之数过于尘刹名为‘法界’,诸法所依故云‘体’,法尔不坏故云‘性’。转第九识得此智。如以五佛配属,当属中央大日如来。
(2)大圆镜智(a^dars/a-j.)︰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具足不缺名为‘大圆’;实智高悬万像显现喻为‘镜’。转第八识则可得此智。五佛之中,相当于东方阿■如来。
(3)平等性智(samata^-j.)︰清净智水不拣情与非情,故名‘平’;彼此同如,故名‘等’;常住不变,故名‘性’。转第七识可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南方宝生如来。
(4)妙观察智(pratyaveks!an!a^-j.)︰此系巧妙观察诸法自在说法之智,如《秘藏记》所述。五眼高临,邪正不误,因以名之。转第六识而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阿弥陀如来。
(5)成所作智(kr!tya^nus!t!ha^na-j.)︰自证化他二利应作,故名‘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自在,必可成就,故名为‘成’。转前五识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不空成就如来。
《秘藏记》谓,水性澄寂,显现一切色相,喻大圆镜智。一切万像皆现于水,无高无下,平等无二,喻平等性智。一切色相差别于水中明了显现,喻妙观察智。以水之无所不遍,喻法界体性智。以一切有情或非有情皆依水而滋长,喻成所作智。
此五智有‘别相’与‘各具’二义,如前述之配属五佛系属‘别相’,‘各具’是一切佛各具此五智。此系密教特有之深旨。
若将五智配属五大,则法界体性智为诸法之体,相当于空大。大圆镜智如明镜印现万象,相当于地大。平等性智系观照彼此同如,相当于火大。妙观察智能明辨邪正,相当于水大。成所作智成二利之妙业,相当于风大。
(二)将阿弥陀佛的智慧区分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语出《无量寿经》卷下。〈无量寿如来会〉说有佛智、善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等六种。
古来对于五智有多解,据《略论安乐净土义》所述,佛智是一切种智,其余四智是为断除对佛智的疑惑而立。不思议智系指佛智能以少为多,以多为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以长为短,以短为长。不可称智,谓佛智绝称谓,非相对法,离有无,言语断,心行灭。大乘广智,言佛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言凡夫智虚妄,佛智如实,虚实玄殊,理无得等,故云‘无等’;二乘入定方知,出定不知,知亦有限,佛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知照万法二与无二,深法非伦,故言‘无伦’;八地以上菩萨虽得报生三昧,用无出入,而习气微薰三昧不极奔,佛具足智断,如法而照,法无量故,照亦无量,故言‘最上’。此‘无等、无伦、最上胜’之三句亦可展转相成;以佛智无等故无伦,以无伦故最上胜,最上胜故无等,无等故无伦。
(三)圣者所证得的五智︰即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法住智谓了知诸法生起之智。泥洹智谓知诸法灭尽之智。无诤智谓不与他诤之智。愿智谓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边际智谓得最上智,在增损寿命中得自在力。《成实论》卷十六云(大正32·368c)︰
‘五智︰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知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以有佛无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此法灭名泥洹智,如生灭故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故诸行灭。问曰︰若尔者,泥洹智亦名法住智,所以者何?若有佛无佛是性亦常住故。答曰︰诸法尽灭名为泥洹,是尽灭中有何法住。(中略)
无诤智者,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恼众生。复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与物诤。又有人言乐泥洹心是,以乐泥洹故无所诤。有人言,在第四禅此不必尔,是阿罗汉以此智修心,皆无所诤。
愿智者,于诸法中无障碍智,名为愿智。问曰︰若尔者,唯佛世尊独有此智。答曰︰如是,唯佛世尊具足此智,余人随力所及得无障碍。边际智者,随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禅定勋修增长,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名边际智。’
[参考资料] (一)《菩提心论》;《佛地经论》卷三;《金刚顶经疏》卷三;《心月轮秘释》;《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二)《略论安乐净土义》;《无量寿经宗要》;《无量寿经义疏》卷下。
佛教英汉对照词典 对“五智”解释如下:
【五智】Five Wisdoms == 五智1.Wisdom of the Embodied Nature of Dharma Realm法界体性智 - derived from amala-vijanana, I.e. pure consciousness (or mind). 2.Wisdom of the Great Round Mirror大圆镜智- derived from alaya-vijanana, (8th consciousness) reflecting all things. 3.Wisdom in regard to all things equally and universally平等性智- derived from manovijanana (7th consciousness). 4.Wisdom of profound insight, or discrimination, for exposition and doubt - destruction妙观察智- derived from the mind consciousness (6th consciousness). 5.Wisdom of perfecting the double work of self welfare and the welfare of others成所作智- derived from the five senses (1st to 5th consciousness).
佛陀的“断”、“证”、“功德”、“四身”、“五智”是什么意思?
佛陀包含了“断”、“证”、棚乱棚“功陪闷德链则”、“四身”、“五智”。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盘境界。 “证”指彻悟二谛和万 事 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 “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