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自他相换的修法(自他相换修法的感应)

学佛百科2023-05-03282

62课心得 自他相换 换位思考

修学课62-63【自他相换】 心得分享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六十二课 自他相换修法(之一 、自他相换的意义;之二、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感悟

本课的修学内容是自他相换的意义、成立及原理。自他相换的主要思想是把追求自己快乐的心理,转换到一切众生身上;把对众生漠视的心理,转换到自己身上,这听起来似乎很难,因为我们习惯于追求自己的快乐,而对众生漠视,但是本课告诉我们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结果就是在不断制造痛苦和轮回。而如果我们能像佛陀一样能做到自他相换,无我利他,那么就会成就大解脱、大自在。仔细想想这确实很有道理。以前的我就是因为只考虑自己,不去考虑他人的利益,所以做事时得不到他人的协助和支持,因此很难获得成功。而我们济群导师就竖颤腔做到了自他相换,时刻想着无我利他地救度众生,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护和追随,感得大解脱和大自在。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关心,做事前不跟其他成员商量,不把别人的意见和利益当回事,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但凡只要做点事情就认为自己贡献很大,贬低、看不起其他成员;这样的人做事就不大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支持,事情肯定就做不好,家庭也不可能经营好。而如果家庭人员之间彼此互相关心,经常为对方着想,心就会团结在一起,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困难就容易克服,家庭也能经营好。经营家庭是这样,经营一个团队、管理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也都是这样,所以我相信落实好自他相换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信自他相换能感得殊胜利益之后,我们就要去落实,但是我们凡夫习惯性地认为我就是我,众生是众生,我们彼此独立、互不相干,所以习惯于只考虑自己,很少去考虑他人,所以真正落实自他相换也并不容易,但是本课告诉我们,自他相换从原理上讲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执以为是“我”的身体其实只是父母精血加上五谷才形成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我”,只是我们因为往昔坚固的串习把这个身体执以为我,产生我执,其实“我”只是我们在身体上所余衫产生的一种错误设定,在缘起世界里,其实是没有我和我所,自他只是一种设定,不是固定不变的,把这个错误设定撤掉后,自他就能相换。

  例如上周末我的朋友说好要来看望我,结果他有别的事情了,没有来,我那一整天都特别难过,我的嗔恨心升起了 一我觉得他怎么能做话不算话,二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洞李重视。但是学了本课内容我对照自己的心行,本期法义说的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 因为别的事情绊住了,一定也是很无奈,自己没有说到做到也觉得不好意思。因此第二天早上我体谅了对方的难处,带着理解与接纳去关心他。那时候我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感同身受的连接感,一体感。

法义说:如果我们将自利的心换成利他,将爱著自己的心换成爱他,必然早已成就佛果。无论自身还是众生的利益,都能圆满成就。因为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就是这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

此课我还学到了“如是数数思惟爱他之胜利,生起勇决."勇决,坚固的决定。我们还要不断思维爱他的功德利益,对此深信不疑并发愿成就。此处所说的爱他,不是爱某个人,也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关爱一切众生。爱他的胜利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瓦解我执,二是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正是菩萨道修行的两大内容,所以说,利他意义重大。

  由此我感觉到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修行。

感恩一切,合十

自他交换之修法 顶果钦哲仁波切

自他交换之修法 顶果钦哲仁波切

相对菩提心本身有两个次第,即利益他人的愿望,以及把这种愿望付诸行动。这两个次第之间的差异,犹如想要前往某处和实际展开旅程之间的差异。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包含了(1)观修自他交换法,(2)把逆缘用于修道的座下禅修。

自他交换座上修法

所有痛苦无例外地来自渴求自身的快乐,圆满成佛来自利益他人的念头。因此,真正予以自身的快乐来换受他人的痛苦,乃是菩萨的修行。

目前,当你快乐时,你或许相当满足。其他人或许不快乐,但你不真正地把它视为你的问题。当你不快乐时,你只顾着想要去除让你心烦意乱的人事物,而不在乎、甚或不记得其他人或许也不快乐。这一切都是迷妄。

有一个方法可以训练你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称为“自他交换”的法门,包含了试着把他人放在你的处境,把你放在他人的处境。一方面,这个构想是去想象你把任何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美好事物,布施给一切有情众生,不论这些事物有多么微小——即使只是一汤匙的美食。另一方面,去记得其他众生正在经历的、无法忍受的痛苦,并且下定决心去承担有这些痛苦,如同一个母亲欣然承担孩子的痛苦 。 事实当你思量一切众生都是慈爱的父母,你深受父母之恩,而要尽可能地报答他们,如此你将能够欣喜地承担其他众生所必须忍受的任何艰辛 。当你真的能够承担他人痛苦的时候,随喜自己已经实现了目标,绝对不要认为他们不值得获得那么多的帮助,或认为你已经为他们做得够多了。借由认真修持自他交换——用快乐交换痛苦,最后你将有能力真的承担他人的疾病,治疗他们,并且给予他们快乐。此外,如果你用快乐与平静来交换痛苦和嗔恨,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即使是想要偷取人们性命的恶灵,也将无力伤害你和任何人。

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口诀教导,更加详细地解释如何使这个修行法门更有效力。首先, 重要的是,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一种深刻的温暖、感性和慈悲。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先想一想一个曾经对你非常慈爱的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个人可以是你的母亲。怀念和思量她的仁慈,她如何赋予你生命,如何忍受怀滑橡孕的不适和分娩的疼痛,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她如何不遗余力地照顾你。她随时准备为你做任何的牺牲,把你的福祉放在她自己的福祉前面。

当你感受到强烈的慈悲时,按部就班地想象她正在经历六道轮回的痛苦。在地狱道之中,她一再被残忍地杀害,然后死而复生;她被丢人一个盛着滚烫的、融化的青铜的大锅之中;在你的眼前,她忍受着痛苦。接着想象她投生为饿鬼,全身皮包骨,而且十二年来,连看见食物的机会都不太多。她把手伸出来,对你哀求地说:“我的孩子,你有没有什么吃的可以给我?”想象她投生为动物,一头受到惊吓、被猎人和猎狗追逐的雌鹿。在惊慌之中,她从高高的悬崖跳下以摆脱猎人和猎狗的追逐。她落下悬崖,带着无法忍受的痛楚,全信旅旁身骨头碎裂。她仍然活着,却无法动弹,直到她死于猎人的刀刃之下。

继续想象她快速地经历一连串、一个情境接着一个情境的痛苦。一种强烈的慈悲感受将无法压制地涌上你的心。 在那个时刻,把那种强烈的慈悲转向一切有情众生,了解到每一个众生必定有许多次曾是你的母亲;他们如你今生的母亲一般,值得拥有相同的爱与慈悲。重要的是,你要把所有被你视为敌人或招惹麻烦的人包括在内。

深刻地思量所有众生在轮回苦海中永无止境流浪时所经历的一切。想一想年迈体弱、无法照料自己的人;想一想生病、承受痛楚的人;想一想绝望贫困、甚至缺乏最基本必需品的人;想一想经历饥荒和饥饿、忍受饥渴之极度痛苦的人;想一想眼盲的人,以及心灵匮乏、亟需佛法之养分、看不见真相的人。想一想不断因为贪欲和嗔恨而疯狂,成为自心的奴隶镇悉的人。想一想不断伤害彼此、没有任何喘息的人。观想一切有情众生聚集在你的前面,让他们所承受的各种痛苦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生起。

你怀着强烈的慈悲感受,开始修持自他交换法 。刚开始,把焦点放在你最痛恨的敌人身上,或放在替你带来许多麻烦和困难的人身上。 想象你呼气的时候,所有的快乐、生命力、功德、好运、健康和享受,都以清凉、抚慰、明亮的白色甘露,随着你的呼气带给那个人。接着祈愿:“愿这甘露流向我的敌人,完完全全送给我的敌人!”观想你的敌人收摄了白色甘露;这白色甘露提供他所需的一切。如果他的寿命是短暂的,那么想象他的寿命被延长了。如果他需要金钱,那么想象他变得富裕了。如果他生病,那么想象他痊愈了。如果他不快乐,那么想象他充满了喜悦而想要欢唱舞蹈。

吸气的时候,想象你的敌人所拥有的一切疾病、障蔽和心毒,都以一个黑团的形式被你吸入,因此他完全解除了所有的痛苦折磨。想象他的痛苦来到你的面前,如同山岚被风吹送那般容易。把他的痛苦吸人体内时,你感到极大的喜乐,交融了空性的觉受。

为你所观想的、在你面前的无量众生做同样的事情。把你所有的快乐送给面前的众生,承担他们的痛苦。一再地重复这个法门,直到它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为止。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运用这个殊胜而重要的修行法门,即使你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事务,而且不论你是生病或健康安泰,都可以加以运用。它也可以在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期问来修持。 透过不断修持自他交换法,你将触及修持慈悲和菩提心法门的核心 。

有时候,观想你的心是一个明亮灿烂的光球。你呼气时,它往每一个方向散放白色的光芒,把快乐带给一切众生。你吸气时,一切众生的痛苦、折磨和负面的事物,以浓密黑光的形式朝你的方向移动,收摄于你的心间,消失在它明亮灿烂的白光之中,不留痕迹,纾解了一切众生的痛苦和悲伤。

有时候,观想你转化成为一个如意宝,如同一颗蓝宝石那般湛蓝而光芒四射,比你的身体稍微大一点,位于一个尊胜幢的顶端。任何人向如意宝发出祈愿,如意宝都毫不费力地实现他的需求和愿望。

有时候,观想你的身体繁殖增生为无数个身体,前往地狱和六道轮回之中,立刻承担每一个众生的所有痛苦,并且把所有的快乐赠送给这些众生。

有时候,观想你的身体转化成为衣服,供给所有寒冷而需要衣物的人;转化成为食物,供给所有饥饿的人;转化成为住所,供给所有无家可归的人。

有时候,观想你正在呼唤以各种方式伤害众生的所有鬼魂。你把自己的肉布施给他们吃,把自己的血布施给他们喝,把自己的骨头布施给他们啃咬,把自己的皮肤布施给他们穿。怀着慈悲,想象他们快乐地沉醉在所有供养①之中时,菩提心在他们的心中生起。

如同寂天大师在《人菩萨行论》中所说:

愿我是没有怙主者的护卫,旅行者在路上的指引;为了希望渡至彼岸的人,

愿我是一艘船、一片木筏和一座桥梁。愿我是渴望陆地者的岛屿,渴望光亮者的明灯,愿我是需要安息者的卧床,所有需要仆役者的奴隶。愿我是如意宝、巨藏瓶,威力语和圣疗愈;愿我是如意树,以及每一个众生之满欲牛。如大地和遍在之元素,如天空般恒久,为了无数无量之有情众生,愿我是他们的土地和食粮。

自他交换法也可以用来作为处理负面情绪的法门。如果你施身法把身体当做献给三宝的供养,致赠给护法和有情众生的礼物,以及偿还给冤亲债主的业债。同时,也有水食子和火供两种供养,以饱受永无止境的饥渴之苦的鬼魂为供养对象。让负面情绪以一般的方式展现,就无法在修道上有所进展。如果你不善巧地处理负面情绪,不加以根除或调伏,它们将带来下三道无量无边的痛苦。降服负面情绪,将使你在成佛之道向前迈进。经典里有许多处理情绪的教导一一透过弃绝情绪来处理情绪。在此,我们教导如何用慈悲来处理情绪。我们以贪欲作为例子。

贪欲是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个物品,所感生之无法克制的吸引力和执着。首先如此思量:如果你能够调伏贪欲,你将能够获致证悟,帮助众生,带领众生成佛。接着想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对那个人生起大悲心,把他所有的贪欲全都添加到你自己的贪欲之上,并且想象你承担了所有的贪欲,他不再受到贪欲的束缚。你逐渐地承担一切众生的贪欲,不论是明显的或潜在的贪欲。你这么做时,想象一切有情众生离于贪欲,获致证悟。这是根据世俗谛来观修承担负面情绪的方法。

若是根据胜义谛来观修,则是在你心中生起一种势不可挡的贪欲感受。在其上面添加一切众生的贪欲,使其贪上加贪,制造大量的贪欲。然后检视它。你将看清,贪欲除了是念头之外无他;它显现在你的心中,但贪欲本身甚至连一丁点的独立存在都没有。当你把心转向内部来检视心本身的时候,你会觉察到,心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任何本具的存在。心的本质如天空般不具实体。

运用这些相同的法门,你可以观修嗔恨(嗔)、骄慢(慢)、忌妒(疑)和无明(痴),以及任何其他障蔽心的事物。

当你修持这个菩萨道的核心法门时,你应该栩栩如生地去观想你所有的快乐延及其他众生,众生的所有痛苦都来到你的面前。想象它确实在发生。 在所有菩萨的修行法门之中,它是最重要的,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挠。 它不但能够帮助其他众生,也能够带领你获致证悟。

有一个真正的菩萨叫做朗里

•塘巴,不断地观修自他交换法。有许多次,他祈愿死亡时投生地狱道,以帮助所有在地狱道经历强烈痛苦的众生。然而,他的祈愿没有实现。在他的生命快要结束时,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禅观在他心中生起,因此他明白他即将投生极乐净土。他立即祈愿能够尽可能带领许多众生一起前往。他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因此有大量的众生随着他投生极乐净土。

大班智达阿底峡的主要弟子种敦巴,是一个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的修行者。阿底峡的手饱受一种强大疾病的折磨时,他对种敦巴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你慈悲的力量能够移除痛苦。”

魔王摩罗询问佛陀:“如果一个人重复念诵我的名号,不会为他们带来利益或伤害,但如果他们念诵文殊师利的名号,即使只念诵一次,就能够纾解他们的痛苦。为什么?”佛陀回答:“那种力量来自文殊师利等伟大菩萨所生起的慈悲。”

莲花生大士是观世音的一个化身,慈悲的具体展现。他为其他众生奉献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因此即使在这个末法时代,仅仅忆念他或祈唤他的名号,就能够立即斩断障碍、逆缘和邪恶的势力,使它们失去力量,带来莲师身、语、意的加持。莲师抵达西藏时,他降服所有负面的力量,例如十二姊妹、二十一在家居士以及许多其他阻碍佛法建立的障碍。他能够这么做,不是因为他受到嗔恨的驱使,而是受到慈悲和菩提心的力量驱使。

有些人或许有这种想法:这些关于慈悲和自他交换的教郎日堂巴(1054-1123),阿弥陀佛的化身,格西波托瓦如太阳般的弟子。法,是经典“渐法”(或称“渐门派”)教法的一部分,不像大圆满或大手印等较高深的“顿法”(或称“顿门派”)教法那般有效。这完全是误解。 唯有生起相对菩提心的慈悲,究竟菩提心一一大圆满和大手印的精髓一一才可能在你的心中诞生 。

龙钦•冉江和吉美•林巴的教法如此广播,利益众人,乃是因为这两位伟大上师的心时时充满慈悲和菩提心。吉美•林巴的伟大弟子多竹•吉美•听列•宇色前往西藏东部的省份康区传授龙钦心髓,帮助了数千人。他后来写信告诉吉美•林巴:“因为我在山间僻静处观修慈悲那么长一段时间,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自他交换法可以按部就班地达成。 第一个阶段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同等重要一一他人和你一样想要快乐,不要痛苦。因此,你应该希望别人快乐,如同你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们离于痛苦,如同希望自己离于痛苦。第二个阶段是自他交换,你希望其他人拥有你的快乐,你承担他们的痛苦。第三个阶段是珍爱他人胜过自己,如同伟大的菩萨遇见一个盲人,会毫不犹豫地把眼睛布施出去。在这个阶段,所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完全消失了,你只关心其他人的福祉。持续修持这个法门,直到你真的能够实行它为止 。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世界包含的所有喜悦,来自希望他人快乐。世界包含的所有痛苦,来自希望自己快乐。需要长篇大论的解释吗?

幼稚的众生为自己设想,诸佛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

看看区分两者的差异!

一个佛之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

——佛长久之大乐与圆满的显现——乃是从不断利益众生的愿望中生起。阿弥陀佛能够带领仅仅听闻他名号的众生,投生他的极乐净土,也是因为慈悲与菩提心的力量。佛陀爱一切众生如同他唯一的孩子。他曾说:利益众生即是利益我,伤害众生即是伤害我。如同一个母亲因为某人帮助她的孩子而感到欣喜,我的心也因为某个人帮助任何众生而感到欢喜。如同一个母亲因为某人伤害她的孩子而感到悲伤,我的心也因为某个人伤害任何众生而感到忧伤。

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仿佛每一个众生是你唯一的孩子,这是回报佛陀仁慈的最佳方式,而帮助众生则是献给佛陀之无上供养。如佛陀所说的:焚香、花朵、油灯等等,不是献给佛陀的最佳供养,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是最佳的供养。因此,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来供养佛陀——你的供养将使一切诸佛欣喜,将使一切众生欣喜。要取悦世尊,莫过于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因此,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满溢的慈悲,乃是实现诸佛菩萨之愿望的最佳方式。身为一个初学者,你可能无法给予众生太大的帮助,但你应该不断观修慈悲,直到整个人充满慈悲为止。 交换痛苦与快乐的法门,不是仅仅修持一座或一天的法门,而是修持日日月月年年的法门,直到菩提心从你的内在完全绽放为止。 寂天大师的《入菩萨行论》是菩提心教法的精要。伟大的瑜伽士巴楚仁波切研习《入菩萨行论》时,一天学习不超过两个或三个偈诵:他观修这些偈诵,把它们的意义彻底融会贯通。巴楚仁波切不断地因为它是一个甚深美好的教法而深受感动,并在每一次读到末尾时感到悲伤。他总是随身携带《人菩萨行论》,直到他圆寂。

自他相换修法

自他相换是发起菩提心的另一种修法。来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属于文殊菩萨、龙树菩萨深观体系的传承。《道次第》中关于自他相换的修行分三个方面。一自他相换的意义。二是自他相换的原理。三是如何修自他相换。好举

把追求个人快乐的心转到一切众生身上,不再在乎自己的快乐,而是在乎众生的快乐;把漠视众生的心转到自己身上,不再漠视众生,而是漠视自己。这就是自他相换的主要思想。

修行就是对心的一种健康训练。正因为心是可以训练的,所以只要通过正确修习,自他相换的心是可以训练起来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虽然我学佛多年,我觉得还是很难把握其要领。想当初我学佛的发心就是离苦得乐。可学来学去却发现痛苦的成分一点也不少,而快乐的感觉却不多。反观同期进班的师兄们,他们的改变之大尤其是洋溢在脸上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法喜,确实让人很羡慕。学完这节课,再来对照我的病症,对于病因我也能略知一二。

算命先生说我是个主观意识很强的人,原话记不清了,记得有这么几句“双鱼座的人主观性太强,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进不同意见……”当时我表面上点头称是,可内心腹诽不已“你懂个锤子,我可是佛教徒,佛教徒的命运一般人是算不准的”。现在看来他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我容易活在自己的感觉或情绪里。很多时候还执着于喜欢或讨厌的东西。由于过多的在乎自己的感受,反而对他人的痛苦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冷酷无情。假如没学这节课的话,我还会在固有的串习里轮回。

这个假期虽然疫情肆虐我却过了一把扑克瘾,这一打就是一个多月。自从大学毕业后我还从来没这么放肆。说起牌局有三个要素,时间地点还有人物,我们这个牌局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就是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固定的,假如频繁换人换地点弊端太大。一很难融合在一起。二玩的不尽兴。二月下旬,有个小伙伴缺席,少了一个人就玩不起来了。坦袜世我记得当时给他打了通电话,等问明了情况,原来他牙疼的厉害确实没心情玩,我非但没安慰他,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他,最终他也没去,对于他这种撂挑子的行为我很不高兴在电话里责备了他一通。最后弄的很不愉快。

反观我这种行为不正是漠视他人痛苦,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吗?我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他的痛苦也增添了我的烦恼。假如我把他的痛苦当作我的痛苦,积极地帮他想办法,并好言劝慰,虽然不能代他受痛,最起码他内心是温暖的,我们的关系是融洽的。我发现要想让自己真正快乐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人快乐。就像父母的快乐来源于孩子的快乐一样。

我之所以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就是把我以及附着在我身上的一切看的太真实。要知道这一切了不可得,这是一种错误设定。宗大师在法义中说“五蕴体就是无常与众多的关系,而我就是父母的精血与五谷精气和合而成。”弄通的这一让肢点。我就想既然所谓的“我”是一种错误设定,那么非我也是一种错误设定。既然之前的设定是错误的,当下就要改正。

我是父母精血与五谷滋养而成,同样他也是父母精血与五谷滋养而成,都是父母精血与五谷滋养而成,所以说我和他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可以是他,他也可以是我。只因为我执着于我和我所,才有了亲疏,高下和不平等。才有了分别对立。当撤掉这些设定时,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我觉得自他相换是可以修起来的。

63课心得 如何自他相换 像爱自己一样爱众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六十三课 自他相换修法(之三、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之四、菩提心发生之量) 感悟

通过修学,我知道自他相换就是在内心把爱执自己和弃舍众生的位置进行对换,我们凡夫就是因为我执太强,只爱著自己,所以只能在生死中轮回;而如果能实现自他相换,不仅可以在利他过程中摧毁我执,而且还能成就佛陀那样的大慈大悲品质,所以我生起了要修习自他相换之心,本课的修习内容就是告诉我如何修习自他相换。

自他相换就是不在意自己的快乐,无乱做什么,都是为了解除众生痛苦,为了利益众生。

凡夫因为强烈地贪著自我,使我执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依我执而开展生死轮回、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不断地制造各种痛苦。

我们希望人生有圆满结果,可因为想的只是自身利益,却不懂得把重点放在利益他人身上。因为缺乏正确途径,虽经多生累劫的努力,都不能给自他双方带来真正的利侍慧益和安乐。我执对生命产生的过患非常大,如果我们讲自利的心换成利他,将爱著自己的心换成爱他,必然早已成就佛果。

去除我执,所谓的你我他人类动物,其实都是一体的,我们和其他众生,就是手和脚的关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生命如此,微尘老指答如此,宇宙同样,相续和集聚,只是因缘的相续,因缘的集聚,就像前面的水和后面的水,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的。

爱他的胜利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瓦解我执,二是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我们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珍惜爱护之心?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生起?就要将以往对待自己的关爱,转而去对待一切众生。于众生生起对待自己那样的关爱之情。这份爱乐和珍惜,就是慈悲心生死的基础。

无始以来我们都在舍弃有情,有情对我们也是这样。有些人常常抱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我们不妨反观一下自己:对别人做了多少?给予了多少帮助呢?

大乘修行的根本是否建立起来,我们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佛子,这一切逗御都是依菩提心的有无而决定,如果发起菩提心,就是大乘行者,反之则不然。

自他相换的修行重点,主要是断除我执和修习慈悲。此外,读诵相关经论,依止善知识,集资净障等,也是发心必不可少的前行。

菩提心之自他相换“意义和原理”修学心得

菩提心之自他相换“意义和原理”修学心得

1、自他相换:罩芦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救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想让自己快速得到快乐和利益,那就去关注众生的快乐和利益吧;想要帮助他人快速得到解脱和快乐,那就把自己追求快乐和解脱的心,转换成去帮助众生追求快乐和解脱吧。这是最秘密最殊胜的教法。

2、怎么才能得到安乐?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世间上所有的安乐,都是从希望他人快乐当中生起的;世间上所有的痛苦,都是从追求个人快乐中生起的。——要得到快乐,那就把为自己追求快乐的心转为为他人追求快乐,把对他人的漠视转为对自己的漠视。

3、我不这样做行不行?(不进行自他想换的过患)

(1)(对比自利与利他的结果)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一般的人就为自己追求利益,佛陀只为他人追求利益。从这两种做法和两种不同的结果来看,还需要再多说什么吗?——一般的人为自己追求利益,成就的是自己的凡夫心,成就的是我执,贪嗔痴,快乐没有追求到,反而让自己痛苦不堪;佛陀纯粹为众生追求利益,彻底无我利他,断除我执和烦恼,成就大解脱大自在,也就究竟地成就了成等正觉。

(2)(不进行自他相换的过患)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乐。——自己享受快乐,众生受苦煎迫,如果不进行自他相换,就不能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蔽态质,也不能获得世间的快乐。——不进行自他相换,那就惨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确定要换吗?谓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当思惟之。——执着于我和我所,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切不幸、灾祸、痛苦、不快乐等衰损的根源;以众生为中心,无我利他,是一切幸福、快乐、宏闷源利益等圆满的根源。应当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来自他想换是必须的了,不换,根本就没路可走。

5.好,自己相换的原理是什么?将自作他,视他如自。怎么可能?自身与他身都是由父母精血,加上五谷杂粮食,成现在这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