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始劫(佛说无始劫众生互为父母是那部经里说的)

印光大师《为在家弟子略说三皈五戒十善义》白话文
可悲呀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六道里面轮回,一直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里面打滚。没有人可救助,没有人可皈依。没有依靠、没有托付。好像失去父母的孤儿,好像丧失家庭的穷人。而这一切,全都是由于烦恼恶业的缘故,才会感受到生死的苦果。由于瞎眼,没有智慧之眼,所以才无法自己脱出生死的苦果。
伟大觉悟的世尊,因而怜悯哀念众生,于是就示现出生世间,为众生说法,使众生得到三皈依,以作为反邪归正的根本。又教众生受特五戒,以作为断恶修善的源头。同时又教众生要行十善法,以作为清净身口意三业的根本。从此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身口意三业清净了之后,就可以遵守佛陀的教诲,修行道品。以便背弃尘劳,合和觉悟,从凡夫转成圣人。把烦恼的根本贪瞋痴断除,以成就菩提大道的戒定慧。
因此,佛陀为众生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的无量法门。又为了要使众生能很快的超出生死,立即成就佛道。于是就为众生说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好让众生不须要费太多的力气,这辈子就办得成。
唉,世尊的恩德,可说是到达了极点。虽然是父母和天地的恩德,也是比不上的。我这个没有智慧的人,受佛陀的恩典实在太深了,简直无从报答起。
你们等人错听了别人的话,不远数千里来,想要拜我为师。然而我自知没有品德,再四推却,而你们仍不答应。现在逼不得已,我只好把如来出生世间是为了要说法度众生的秘意,大略告诉你们。同时也把三皈、五戒、十善及净土法门,略扒带微向各位解释。好使你们有所取法,有所遵守。
至于四谛,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法门,就不是你们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够知道的,所以我就省略不写了。你们若是能够依照佛陀所教诲的遵奉而行的话,就是以佛陀作为老师,更不必说是以我为师了。若是不依从教导去做的话,那就连我的恩都辜负了,更不用说是佛陀的恩典了。
三皈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皈是皈投的意思,依是依托的意思。好比有人掉到海里,忽然有一艘船出现,于是这人就向船的方向游去,这就是皈投的意思。这人上了船,安坐船中,这就是依托的意思。生死好比是大海,三宝就是船。众生皈依三宝,就是登船安坐,最后就能抵达岸边。
既然皈依了佛,就要以佛为师。从今天开始,一直到命终,都不可以皈依天魔外道或者邪鬼邪神。
既然皈依了法,就要以法为师。从今天开始,一直到命终,都不可以皈依外道的典籍。所谓法,就是佛经及种种的修行法门。所谓典籍,就是经书。
既然皈依了僧,就要以僧为师。从今天开始,一直到命终,都不可以皈依外道的徒众。
五戒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婬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喜欢活着不喜欢死亡,畜生和我们的想法是同样的。我们既然爱惜生命,畜生难道就愿意死亡吗?由此推想,可以杀众生吗?
一切的众生,都同样在六道里面轮回,随着各自不同的善业或恶业,有的生天,有的作人,有的当修罗,有的在饿鬼道,有的在畜生道,有的在地狱,彼此各有升降超沈。而我们和众生,在无始劫来,彼此都曾经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因此我们应当想办法来拯救济拔他们,又怎么忍心反而去杀害他们呢。
一切的众生都有佛性,未来世时,也都会成佛。我汪稿们如果堕落的话,还希望他们来拔济呢。而且要是造了杀业的话,一定会堕落恶道,以酬偿宿世之债。众生就是这样,展转互相杀来杀去,没个停止的时候。因此我们仔细想想,又怎么敢杀生呢?
而我们知道,杀生的原因,是为了要吃肉。若是知道了上面所说的因缘果报的现象之后,当然就不敢再吃肉了。而愚蠢的人认为肉味美好,不知道肉体是由父精母困此孝血所合成的,里面盛满了屎和尿,外面又杂有污秽。整个臭皮囊是又腥又臊,污秽臭浊得不得了。所谓肉味美好,又是从何而来呢?若是能够经常作不净观的话,吃了肉食,自然就会想呕吐了。
所谓众生,是指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等,凡是有生命的都是。不可以说众生大的不可以杀,小的就可以杀。
佛经里面说了很多戒杀放生所获得的功德利益,而一般俗人没有机会看到佛经,因此可以看周安士先生所写的万善先资之书,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
不偷盗就是见到想要的东西,必须要想想是否正大光明的获得,如果不是别人给予的,就不可以自己拿。这种事情,只要是知道廉耻的人,都能够不犯。然而如果要仔细讨论的话,如果不是大圣大贤之人,或许多少都会犯。
原因何在,譬如以公事来济助私事,克扣他人以利益自己,以势力来取得财物,用计谋来获取东西,忌妒别人的富贵,希望别人贫贱。
表面上博取做善事的美名,而实际上遇到要做善事时,心里并不认真。譬如设立免费的学校,但却不好好选择严格的老师,结果是聘用庸师来误人子弟。布施医药的时候,又不仔细分辨医师的医术和药品的真假,因而误人的性命。
见到别人有急难之事,漠不关心也不速救,拖拖拉拉,犹犹豫豫,甚至还把事情弄得更糟。办事只是敷衍塞责,随便办办。浪费别人的钱财,自己心里一点都不在乎。
像这类事情,全都叫做偷盗。因为各位都在慈善机构做事,所以把偷盗的利弊简单告诉各位。
不邪婬是说,世俗的男女,成家之后就要生儿育女。这种事上关风俗教化,下关祭祀祖先。所以夫妇行正婬,是不禁止的。但是应当要相敬如宾,因为此事是为了传宗接代,不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享乐,而沉迷其中。
虽然是自己的配偶,贪图享乐也是犯戒的,不过罪比较轻微。如果不是自己的配偶,而行淫欲的话,就叫做邪婬,罪过是很重的。
行邪婬的人,是以人的身体,来做畜生的事。死了之后,会先堕落地狱、饿鬼道,然后生到畜生道中。经过千万亿劫,都无法脱离三恶道。
一切的众生,都是由于父母行婬而出生的。所以这个戒很难守持,很容易犯。纵然是贤达之士,有时候还会失足,何况愚蠢的人。
若是立志要修行的人,首先要明白淫欲的利害之处,其次要懂得对治的方法。那么淫欲一来时,就犹如见到毒蛇,遇到怨家盗贼,觉得恐怖畏惧。这样一来,淫欲之心自然会息灭。
对治淫欲的方法,佛经里记载了很多。然而世俗之人没有因缘可以观览佛经,所以可以看周安士先生的欲海回狂这本书,就可以知道个大概。
不妄语是说讲话要有信用,不随便乱讲。若是见到说没见到,没见到说见到。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有说成没有。凡是这类心和口不相应的话,想要欺瞒哄骗别人的语言,都叫做妄语。
如果自己尚未断见惑和思惑,却骗别人说断了。自己尚未得道,却骗人说得了。这种则叫做大妄语,罪过甚重。死后一定直接堕入阿鼻地狱,永远没有出来的日期。
现在很多修行而不知道佛法教理的人,大部分都犯了这个罪过,千万要戒除此过,各位要切记此言。
以上四种戒律,不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也不论受过戒或未受过戒,只要犯了就都有罪过,因为这四件事的体性是恶的缘故。
不过没有受戒的人,只有一层的罪过。而受过戒的人,则有两层的罪过。就是说,在做恶事的罪之上,又加一个犯戒的罪。如果能够持戒而不犯戒的话,功德无量无边,因此各位要勉力为之。
不饮酒戒是因为酒能使人的心迷乱,破坏人的智慧种子。喝了酒会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所以佛陀规定不准喝酒,因此凡是修行人,都不许喝。
此外还有葱、韭、薤、蒜、兴渠,这五种荤菜,味道很臭、很鲜,是不清洁的菜。熟食的话会发人的婬念,生食的话会增加人的瞋恚之心。因此凡是修行人,都不许吃。
这第五戒,未受戒的人,喝了或吃了,都没有罪过。如果受了戒,而还去喝去吃,就有一层罪过,就是犯佛戒的罪。因为佛已经制定戒律禁止了,而你又去犯,所以有罪。
十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婬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前面三种,叫做身业。中间四种,叫做口业。后面三种,叫做意业。所谓业,就是事的意思。若是能够持而不犯的话,就叫做十善。若是犯了而不能守持的话,就叫做十恶。
犯十恶业的人,分上中下三种程度,因而会感受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身形。守十善业的人,也分上中下三种程度,因而会感受到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的身形。做善事的因,会感受到善果。做恶事的因,会感受到恶果。这是决定没有疑问的,一点也错不了。
杀盗婬妄这四种,已经在五戒中说过。现在讲绮语的意思,就是没有益处浮泛的言词,听来华丽美妙引人遐思而已,或者是谈说淫欲等事,引起别的人起邪念。
两舌就是向甲说乙,向乙说甲,以挑起双方的是非,让两人彼此起间隙,进而斗争起来。
恶口就是言语非常粗恶,像刀子像利剑般能伤人。或者毫不忌讳的说别人的隐恶。如果在言辞上伤到别人的父母,就叫做大恶口,将来一定会受到畜生的报应。已经受了佛戒的人,千万不要犯这些口过。
悭贪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财物,不肯布施给别人,这叫做悭。而别人的财物,却想全归自己,这叫做贪。
瞋恚就是嗔恨气怒的意思,看到别人有所获得,就很忧愁愤怒。看到别人有所损失,就很快乐庆喜。或者是仗恃自己的势力和气焰,欺侮人类和畜生等。
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做善事会得到福报,做恶事会得到罪受。认为一切都没有因果,没有来世。或者侮辱古圣先贤的话,毁灭佛经、佛教等。
总之,十善包括了一切,若是能够遵行的话,就能无恶不断,无善不修了。为了怕你们还无法体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譬如要孝顺父母,不要违逆父母。要委曲宛转劝父母学佛,请父母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好了生脱死。父母若是能相信的话,那真是善莫大焉。要是父母抵死也不依从,则做子女的也千万不要强逼,以免有失孝道。只可以在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这样就可以了。
对于兄弟姐妹,则必须要尽到友爱的责任。对于配偶要彼此互相敬重,对于子女则必定要尽力教导,以使他们成为良善之人。切勿任意娇生惯养他们,以免他们将来成为匪贼之流。
对于邻里乡党,应当要和睦相处,彼此忍让。要为他们说善恶因果的故事和道理,使他们能够改过迁善。对于朋友则要讲信用,对于部属仆使,应当要有慈爱之心。
在工作上要尽心竭力,敬业乐业,如同处理自己的私事一般。凡是见到亲戚和认识的人,如果对方是做父亲的,就要教他对子女要慈爱。如果对方是做儿子的,就要教他对父母要孝顺。如果对方是做生意的,就要告诉他可以用本金再加些利润以卖给顾客,但千万不可以用假货来欺骗顾客。
若是能用这种风气,来化导一个社区、一个市镇的话,就能在祸乱尚未萌芽前,就已经化解了。如此一来,根本就用不着刑罚来处罚任何人。可以说是虽然未在朝做官,也尽到了忠于国家的责任。虽然身居家庭,也和在朝廷处理政务是一样的。
入行论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
这是说,无始劫来,众生于六道中,随业流转,生闹族生灭灭,轮回不息。丛做由业缘牵引,互为父母,有此可知,每个人都有无量的父母渗弯衡,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救度一切众生,就是救度自己父母,倾尽全力,无怨无悔。
“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 哪些佛经里有这个教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
报恩品第二上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著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七
知家过患品第十六
复次无始生死中。一切众生曾为我子。我亦曾为彼子。有为法中无有决定此是我子彼是他 子。何以故。众生于六道中转轮互为父子。如说。
无明蔽慧眼 源哗 数数生死中
往来多所作更互为父子
贪着世间乐不知有胜事
入楞伽经十卷
遮食肉品第十六
是故,大慧,我观众生轮回六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迭为父雹蠢行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啖肉无档闹非亲者,由贪肉味迭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
佛学里说无始劫啥意思
无始劫也可以叫做无始旷劫。
无始的意思是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有始,如今生从前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开始也不宴搜皮知道什么是开始亦叫做无始。
劫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 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应经历无数劫,一说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一白昼。有小劫、中劫、大劫三种,用以描述我们所处世晌差界的具体时间位置,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万年。
无始劫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从一切时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扩展资料:
无始劫在佛经中的应用
《妙法莲华经》中有一句经文: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始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意为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逸多(弥勒菩萨):是诸大菩萨,从很久开始,修习佛智慧,这些大菩萨,他们从以前无数无数那么多的劫到现在,生生世世都是修习佛的智慧、求无上的佛慧。
参考资料来漏森源: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五十八)
(五十八、2018.3.5)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领解这一科,分四段,第一段是须菩提自己领解。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这时候,须菩提听闻这部经,深刻地明白它的道理。义就是趣,趣就是义;指能够深刻地明白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道理。或者说,义是义,趣是趣。譬如:前面的文第一段「般若体门」的道理说到无我义,为什么说无我义呢?它的目的义趣是:开示行者这样修行的。第二段「信受门」说无我义,是证信:证明无我义可信。这样子,趣斗烂者就不同了。这一段和下一段说的道理,表面上是一样,义趣空薯不同。所以,义、趣可以当同一个意思讲,也可以分开说。
我们对于《金刚经》,或者《大品般若经》、《法华经》,表面上的义比较容易明白,若说到趣,就不是容易的了。其实那几个字谁都认识,那几句话谁也可以讲;但是前一段文和这一段文对比,里边的差别,就不容易明白。
「涕泪悲泣」:须菩提心里很悲痛,流泪了。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感觉这样甚深的佛法,很难得听到,无始劫来流转生死受很多的苦,就是因为没听过这样的佛法,所以悲泣了。悲,同时也应该有欢喜,以前没有听闻,现在听闻了,生大欢喜,所以应该是悲喜交集。
「而白佛言」:这以下是须菩提尊者自己的领解。「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先赞叹佛,佛是很少有的!无量劫才有一位佛出现世间,所以称佛为希有世尊!佛为我们说金刚般若的无相法门,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我从听佛说《阿含经》以来,由无常为门,通达无我义,悟入诸法毕竟空涅槃寂灭的道理,证得阿罗汉的慧眼,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是无常的。「未曾得闻历则如是之经」:从来没听佛说过这部经,这一回佛为我们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很希有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