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11讲的心得(百法图解)

百法明门论--14讲心得
导师在这一讲里提到“信”,“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的第一位。导师指出这里的“信”指的是正信,正信才是善的心所,而邪信属于不善的心所,迷信不属于邪信,但也不属于正信,因为迷信没有达到正信的标准。这里就引出“正信的标准”。
导师指出,正信的关键是所信的对象----“实、德、能”。
实-----实相,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我们信的是真相,而不是出于自心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无常是实相,真的正信,我们就应该信无常,而不是信通过皈依或祈祷就能改变无常。去看你的心,看看,你到底信的是什么。
德----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僧的这种无漏智慧和成就解脱的功德。相信三宝的功德,带着一种“我要成为它”的意愿,而不只是一个被救赎者,被护佑者。你内在的三宝等你去开发。
能----相信我们通过修行最终能够解脱、能够成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这一点要确信,如果没有这个确信,那么你永远不会真的走上修行之路,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最终能成就,那么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是在干嘛呢?也许,都是苟且。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信”无法深刻理解和体验,总觉得哪不对劲,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信”。“正信”并不是我以前理解中的中感觉哪不对劲的“信”。以前理解的“信”总让我失去力量,我不能臣服,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力量,反而取走了我的力量,这一课导师把正信的标准说的如此清楚,我觉得非常服气。正是这个“正信”,给了我巨大而坚定的力量。
佛法是无上的智慧,如果感觉自己学着学着哪里不对,我觉得有个好办法就是回头检视法义,去理解它真正准确的内涵。否则可能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恩师兄。仁顺合十。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百法》善心所之精进(续)
【言满善者,圆了善事,名为满善故,三根为作善,此名满善,能满彼故。】 “满善”的意思是“圆了善事”,就是能够将种种“善事”圆满,这样就称为“满善”。 比如他发人天心,想来生或者是今生,当然今生有的呢太相对性了,能够成就资粮,使自己身体健康,然后他就经常修慈悲心,戒杀,放生,吃素,还有观察身心当中所起的烦恼,不起嗔心,调柔内心。那么久修之后,善法增长了,最后身体就健康了,这个是指人天善法里面的一分。 那要是出世间道的善法呢,他要精进之后才能够“圆了善事”。 那么在经典里面说到声闻的发心,最快的时间,从发心到证阿罗汉果,要经过三生;如果是缘觉发心要四生;再久的时间,声闻要六十小劫,如果是缘觉要一百个小劫。 要那么久的时间,不是说一点点时间就可以办到,做到的。那么他也不是等就会得到的,不是说到了什么时间就自然会证到的。他也要一个努力的过程才可能“满善”,才能“圆了善事”。 就跟我们世间做无记业一样的,你要做个桌子,先把木头搬过来又刨又剧的整理材料,做得差不多了,才钉啊,拼啊,放到一起成了一个桌子。没有材料不行,没有中间的工艺不成,少了一道工序都不行,都做不好。 佛法也是这样的,要修证,也要我们先了解佛法,然后付诸于实践,步步到位才能够“圆了善事”。 “名为满善故,三根为作善”。“满善”是指什么呢?是指“三根”。“三根”就是“无贪”根、“无嗔”根、“无痴”根,这三善根就是善法的三根。 “此名满善,能满彼故”,就是“精进”善心所它的作用是做善、修善,相应的因为它“能满彼故”,能够满足圆满这些善行,圆满这些善事,所以称为“能满彼”。 就象“无贪”善根一样的,你要修“无贪”心,破除了色界、无色界的贪就成熟了“无贪”善根。 “无嗔”善根,你要修“无嗔”心,要破除欲界的嗔心才会成熟“无嗔”善根。 “无痴”善根,你要经过思维观察,相应地修禅观,心里面破除了根本的颠倒戏论,那么就是成熟了“无痴”善根。 这就是“满善”了。那么这个就是由“精进”所作,由“精进”所成,能够“满彼”,就称为“满善”。 这里讲完了之后就有一个小的讨论。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课 课后感悟
本课法师开示的内容是五位的彼此关系第一部分。
自修学百法后,听法师开示唯识的道理,并思维唯识的道理,会用法师开示的道理来思考自己的遇到的问题。这课法师通过讲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个五个法的位次,来讲述“一切法无我”,说“一切法无我”,就是为了破除我等凡夫的二执二障。我自开始学习百法,会常常思维其中的道理来指导我自己,破除我自己的执念,指导我的修行,我觉得很适合我,也认为是我闻思修的正确路径。
这课,说“一切最胜故”。感悟特别深。心法,是一切法中,力量最大的法,心法,又名心王。王,有生杀大权的本事,对比“与此相应故”的心所法,虽然地位不如心王,随时对心王俯首称臣,随时配合心王的活动。但是也会有那种时候,完全被心所法主导,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权臣挟持了国王,把持了整个国家,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是正常的情况,心所法主导心的世界这种情况,对一个人来讲,也不是正常的状态,比如一个人,因为言语冲突,嗔心控制了整个心,进而发展的骂人,毁坏财物发泄忿恨,甚至打人行凶。这个情况就是心王失控。我们学习理解“一切最胜故”,应该加强对自心的关照。让心成为一个合格的王。不要让心的世界失去秩序。
心为一切最胜,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它是世界的核心,既是种子聚集的所。也具有收集种子的能。并且,这个心,理性思维特别强大,能判断,能分别,能造作,能推理。所以,心为一切最胜。理解这个一切最胜,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就要特别关注到心:第一,要关注心念起落。时时关注自己心念的状态。让心不失正序,被某中不良心念控制自心。第二,通过闻思得到的正见,在具体生活工作中去修心。去分别,判断,思维,抉择所思所言所行。我们做为凡夫太久了,对于自己这个凡夫的妄心太熟悉了,这个有利于用我们所学的百法,来实际验证,来观察自己,了解妄心。利用所学的办法,认识自己的凡夫妄心,进而舍凡夫妄心。
心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通过小组思考讨论,也认识到,妄心和真如,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妄心也就是受染污真如。真如就是净化的妄心。心为一切最胜,也包含着,我们要成佛作祖,也就靠逐步修行,净化这个凡夫妄心,一旦净化清净,那就佛心显现。这个过程,也是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另外,心为一切最胜,心具有造作,创造的能力,轮回中,我们流转生死,解脱也靠这个心,在世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靠我们自己的心去发菩提心,去庄严国土,利益众生。
我前段时间狠狠批驳过一个说法,有些师兄,看到别人或者自己不如意情况,总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听得有理,实际上,真是一句有毒的话。对于世间不平,众生困苦。说出这样话,真是枉为一个佛弟子。明明有一个“一切最胜”的心。有这么强大的造作能力,不用心去做六度四摄,利益有情,而让心的能力闲置一边,说风凉话。真是,对众生失去悲悯,没有慈悲。自己没有对境修心,也没有智慧。让世间人来看这个样子,也会觉得过于消极,逆来顺受。这哪有还有正信弟子,积极入世作为,救度有情众生的形象呢。所以对自己要更加要求,要努力作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这课内容,我感觉特别丰富,如果拓展开去思考,那内容更加庞大。同时感悟也很深刻,感觉到“一切法无我”,“唯识无我”,这些深刻的道理,需要我不断思维,不断体悟。由此,特别期待快点把后面具体内容去赶紧学。也希望师兄们一起努力精进修学,共证菩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