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修和安住修分享(观察修和安住修心得)

为什么说观察求和按住宿是佛法修行的一个非常常规的途径
佛陀在经典中归纳了两种修行的方法,后来诸大祖师以各自的智慧依据教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安立,这两种修法就是观察和安住。
所谓的观察修是在我们上座之后,运用自己的第六意识缘一个对境再再去分析,一边观察,一边修行。修《前行》时经常使用到观察修,比如修持无常、业因果,都是通过第六意识对于无常等要点再再观察,在观察修中获得正见,这是通过修行产生定解。在修行过程中如是观察称为观察修。
观察修的所缘也是一种正见,前面分析的时候应该有一种了知,上座之后通过安住或者观察修的方式,对于相续中的正见进一步地串习。虽然在思维的时候也要观察,但思维的侧重点是遣除怀疑、生起定解。上座观察修是缘着正见以反复观察的方式来修行,重点是反复串习的角度。思维是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来遣除增益损减、生起定解,观察修是通过反复观察、串习来生起觉受,或者证悟。
修前行时,基本上都是通过观察修的方式来安立的。因为我们要在内心生起出离心,必须反复观察轮回的过患,才能产生厌离;要生起信心时,也是反复观察信心的功德以及生起信心的方式,才能生起信心。不管是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是菩提心的教授,都是在反复观察自私自利的过患,或者利他的功德,缘着对众生发起菩提心的理由,通过慈悲喜舍、念恩报恩一系列修法,内心就能对众生产生悦意的感觉,然后不忍心他们感受痛苦,产生救度的心,最后发誓成佛,这些都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来生起觉受的。
乃至于修持中观,我们也是再再地用理论来对自己起心动念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抉择,以此来了知心性本空;修人无我空性也是对于“人我不存在”反复串习,内心才会生起人无我的觉受。凡是修中观都是通过不断观察的方式获得觉受的,叫做观察修,也叫观修。
第二种修行方法叫做安住修,又叫止修。安住相对于观察修,没有方方面面的串习、抉择。有了正见之后,可以安住在正见上完全不动摇。
观察修和安住修两种方式,佛经中都提到过。按第四品总义的回答方式,一般初学者安住修不太合适。为什么呢?因为安住修是缘一个殊胜的正见一缘不动的安住,对修行者的要求比较高。而观察修的标准不是这么高。初学者相续中的疑惑、分别心、实执心都很重,如果没有通过再三观察正理的方式来修持,即便是安住,内心还有很多疑惑、实执、烦恼不间断地冒出来,自己没有观察的智慧也无法对治,这种修行就是浪费时间。
针对凡夫人分别心、怀疑心重的特点,最初观察修非常重要。因此益西上师在讲课时再再地提醒我们,观察修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相续中疑惑太多,实执太重,烦恼非常粗猛。这时如果没有观察的智慧,如何面对生起的分别念呢?虽然我们对待分别念没有办法,但是不是真的无事可做呢?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把修行方式调整一下,这些烦恼是可以对付的,并不是真的一筹莫展,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主动掌握观察分别念的方式。如果掌握了方法,把修行的策略调整一下。比如喜欢安住,主要是觉得观察很麻烦,必须要去学习、听闻、思考、背诵、讨论,这样非常累。他认为什么都不想地安住,不是很好吗?这是一种捡便宜的心理,最后会害了自己。
对于凡夫人来讲,该经过的过程必须要经过,有些是没办法绕过去的。虽然想方设法想要绕过去,但是最后来看,还是自己吃了大亏,所以不能绕过的东西就要去面对。比如中观的见解等该学的要学、该抉择的就要抉择。如果抉择到一定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修的方式获得体会。如果相续中的怀疑通过观察修的方式遣除了,或者生起了一定的觉受,这时安住修就有了基础。并不是说不能安住修,而是必须对于我们所处的阶段认知得清清楚楚。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状态,挑一个自己认为相应的,或者很简单的,最后简单的东西会变得非常复杂,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都会出现。
一般来说初学者比较适合观察修,不是说不能安住修,上根利智的人,或者安住修的种姓,也可以安住修。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二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二讲法义)
一、五大要素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要素——发心
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过程中正确的发心,可以把我们导向解脱和成佛。不正确的发心会把我们导向凡夫心。所有法门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脱道和菩萨道两种途径上,小乘偏向解脱道,大乘偏向菩萨道。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二)解脱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出离心:
(1)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发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强烈的出离心和普通的出离心,同样一种心,力量有大小、有强弱,对修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至关重要。
(2)出离心从表面上来说,出离的是环境、是轮回、是三界;从实质上来说,出离的是惑和业。
(3)解脱道就是出离心的完成。出离心的完成要靠:一个是戒律(止息妄流——惑业),一个是正见(把妄流去掉)。
2.解脱道的修行需要五种要素:
(1)皈依:对解脱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够帮助你获得解脱。
(2)发心:有出离心,一定想要解脱。
(3)戒律:用戒律止息无始以来形成的妄流、妄心。
(4)正见:解脱道的正见。
(5)止观:有了正见之后要修止观,通过修止观开智慧,把妄流彻底地消除,成就解脱。
(三)菩萨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种要素:
1.皈依:是上一课内容。
2.发心: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
(1)在大乘经典里对菩提心的论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础、不共法,贯穿着整个学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离心,有的人可以直接发菩提心。对很多人来说,前面有一个出离心的基础会更好。出离心是对三恶道的苦、对轮回的苦生起一种出离心,要把这一份出离的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这个出离心就是菩提心。
(3)发心就是希求,意识到佛陀的伟大、佛果功德的殊胜,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样的人格和品质——发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无上佛果,一个方面像佛菩萨一样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简单地说,是一种自觉而又利他的心和行为。从自觉成就智慧的品质;从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质。
(4)从愿望的产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萨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见,两个方面要同时进行的。
(5)菩萨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识的论典里讲得非常的详细,说明了唯识宗在菩提心和菩萨行修行上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3.戒律
发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萨戒,通过菩萨戒的修行来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品质。从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萨行,菩提心的基础很重要。
4.正见
(1)忽略了菩提心、菩萨行的基础,所学的空性见理论,变成是哲学式的、玄谈式的东西。
(2)空性见的理论,是完成菩萨行的修行服务的。如《金刚经》的建构非常合理,从凡夫心走出来,走入圣贤,关键是空性见。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见,唯识宗是以诸法唯识建立唯识中道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中超越出来。
(3)菩萨行之后一定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一种正见。
(4)唯识正见对于弘法、对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没有能力去接受。
(5)正见有两个层面:闻思的层面和心行的层面。闻思的正见是世俗的正见,心灵内在具备的无漏正见是出世的解脱的力量、正见世间的力量。出世间的正见要以闻思为基础,正见帮助我们超越世俗心,解除惑业。
(6)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我执和法执基础上,是颠倒的、是遍计所执。学习唯识要通过闻思经教,用唯识的正见对过去所有认识的东西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
5.止观
(1)观察修:通过闻思认识到我们过去所执著的一切确实都是空的、虚幻的、了不可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进行重新的审查。
(2)当我们对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过去那种错误的认识形成的一种心理,就会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烦恼给转掉了,通过思考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就是一种禅修的行为。
(3)以前认为禅修是无分别——错误。禅修是要以分别为基础,只有达到最高的时候,契入空性的禅修才是无分别。
6.总结:菩萨道的修行围绕着五个要素、两大中心:
(1)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2)两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萨的品质,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脱烦恼,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3)抓住五大要素、两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4)每一个宗派都是一个修学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备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个要素,在修行上就会造成困难。
二、落实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观(观察修和安住修)
对佛法有了完整的认识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实践,落实到我们心行上,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都可以通过止观来修。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标就是引发保持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不断地思惟轮回的苦,三恶道的苦,不断地思惟佛菩萨的功德,引发对三宝的向往、依赖之心。从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宝的品质,这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要不断通过修行来完成。
(二)发心
1.的生起也要通过观察修,经常观轮回苦,观三恶道苦。如果不觉得苦,就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每天都要这样想一遍,才会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们现在的安逸只是暂时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种习惯。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论里面讲的七因果、自他相换,每天要做这样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难地生起。
3.通过止观来修,直到我们修到天天每时每刻都能保持这种出离心、菩提心,我们的修行就成功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从解脱戒到菩萨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过止观来修。每一条戒都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持戒的功德,一个是不持戒的过患。思考之后,我们自然也就能够安住在戒的修行里边。
(四)正见
从闻思的正见到获得空性的正见,瓦解我法二执完全就是要靠止观的力量。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所获得闻思的见,只是一种知识,对生命改变会有作用,但没有办法究竟地解决生命问题。
三、总结
1.对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五大要素提供的一个完整的认识。
2.在实践上,我们需要能够一步一步地落实到心行上,否则,所学的佛法就只会成了纸上谈兵,说起来夸夸其谈,做起来一无是处。
《观察修与安住修》的法义总结
佛教中,禅修的方法很多,本周重点学习了观察修和安住修,以下为本次的法义总结:
观察修与安住修
很多学佛的人对禅修都有一份向往,但对禅修也有一定的误解,觉得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用心,是贯穿一切时、一切处的,包括行住坐卧,乃至吃喝拉撒。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所以,禅修并不是让身体保持某种姿势就行了,关键在于用心,而不是形式。
佛教中,关于禅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止观,是通过培养定力来获得观智;内观,是通过培养觉知来获得观照力;观想,是通过想象来调整心行。而书院比较重视观察修,即通过听闻法义,运用理性思维,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因为说法是佛陀一生教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佛陀言教,也是他老人家为我们施舍的常规修学途径。
1、观察修的心理基础
观察修和安住修的心理基础是理性。
学佛需要开智慧,见真理,而智慧和人的理性有关。
理性的形成,包括生活方式的文明与否,都和我们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我们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建立什么样的理性,成为什么样的人。古往今来的罪犯乃至暴君,也是因为接受了不良文化,形成错误观念,才会导致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种种不良行为。
在未接受到觉醒的文化、智慧的文化的时候,大多数人看不清世界真相,找不到生命出路。虽然路就在那里, 过去也有古佛走过,但除了慧根极好的独觉,凡夫是没有能力找到这条道路的。而佛陀不但找到了这条路,还为我们施舍种种教法,苦口婆心的引领我们。
2、观察修、安住修的教理依据
闻思修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次第。其中的思, 就是如理思维。
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 随法行”四法行中,如理作意也是关键所在。从 亲近善知识到听闻正法,是在接受智慧的传承。 在此基础上,通过如理作意,知道佛法究竟告诉 我们些什么,才能法随法行,走向觉醒。
而在八正道中,首先是正见,其次是正思维。 我们接受了佛法正见,就要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思考人生,而不是一味随着妄念跑。唯识也讲到,由四种寻思,才能引发四种如实智。
可见,如理思维对学佛非常重要。《道次第》 倡导观察修,正是基于这些常规修行路线提出的,并非另辟蹊径。不学经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传承佛陀的言 教,无法传承这种智慧的认识。参禅也好,念佛也好,都是在众多经论基础 上浓缩的修行手段,而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现 形式。
当然,理性是不能直接抵达真理的,但它可 以帮助我们找到方向,接近真理。
3、凡夫心是依观察修而建立的
其实对凡夫来说,观察修和安住修并不陌生。 因为凡夫心也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起来的, 可以说,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做观察修和安住修。 比如我们喜欢一样东西,就会反复想着它的好处, 想着一定要把它占为己有,这就是观察修。最后 使这个念头变得极其强烈,在内心久久不去,甚 至强烈到只剩下这个念头,这就是安住修。
无始以来,凡夫在无明和我法二执的 认知基础上,思维种种问题,形成现有的凡夫人 格。所以,这种修行方法很适合凡夫。
我们曾经 因为错误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带来烦恼,流转生死。 现在还是依照这个心行运作规律,只是调整方向, 通过对佛法的思维获得正见,以此认识问题,改 变心行,这样就能解除烦恼,出离生死。
以上是观察修和安住修的法义主要内容,是企图引领大众跟随佛教先贤的步伐,开启人对佛道的修行。
其实这不仅仅是针对佛法,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也需要观察修和安住修,比如养成好的习惯、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观察,知已不足之处,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我们未必认可佛教的某些观点,但佛教的很多方法论,却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