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遍计所执法(遍计所执性举例)

学佛百科2023-05-03200

净界法师:什么是遍计所执性

净界法师:

遍计所执性:遍——周遍;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於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

这种周遍计度执著,我们看它的解释:就是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不能了达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梦如幻。就是当我们的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本来这个果报,已经变成果报了,它已经对你不能构成威胁了,因为它那个种子功能已经被破坏了,但是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果报,就把今生的果报,执著是真实的,就心随境转,就把心住在这个果报当中,就产生了生命的盲点——我法二执了。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是对往生最大的障碍,那个执著的,执著那个假相的心态。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心接触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当然是感受,可能是快乐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没有形相的,一种直觉,那麼感受很快过去以後,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第六意识,它会产生一个取相跟分别,当第六意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它会把外在的相状,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影像,这是第一个,第六意识开始透过你的想象力,把外相转成内相,然後,再把它加以分别。这一分别以後,这个相状就有变化了,如果你是乐观的人,你的相状,会往好的方向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你的相状,就往不好的方向变化。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以後,这个相状就产生变贺中姿化了,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在这里喔。那麼一般人把相状加以分别以後,大部分的相状就过去了,但是有少数的相状被保留下来,就是它给你一个特殊的感受,特别是给你快乐的感受,或者特别痛苦的感受。那麼这种感受,太强烈的感受,第六意识它的影像,快乐痛苦的感受,会刺激到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当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这个「我执」结合以後,那就构成你生命的盲点了。因为你透过取相分别到执著,那麼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了(仅仅有妄想,还不是轮回的力量)。

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就像放电影一样,它是从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这个都没有错,生命在释放果报都没有错。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取相这个也没错,你第六意识把这个众生的共业,转成你自己的业力,你自己受用影像,这个也没错。那麼第六意识取相以後,开始分别,这个地方,错的还不是很严重,开始分别了:这个东西是好的、是坏的,把生命开始对立了,好、坏区分出来,安立名言了,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给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那麼它会大到怎麼样?惊动第六意识背後的老板,就第七意识出来,它把第七意识引出来,那麼当第七意识出来的时候,它会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後这个影像就永远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种引导你轮回的力量了。这就是为什麼我们死掉以後,我们会来投胎,因为你心中有太多执著的影像在里面,在误导你。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个就是遍禅绝计所执性,你最好在临终之前,把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干净。

什麼叫临终起颠倒?这个就是「颠倒」!你心中累积太多这种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临终随便一个影像出来,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爱取,这个就是一个问题点,就是盲点了。第二个,培衡就是经过你的取相分别执著,那麼这个影像就留在心中,变成一种遍计所执性了,这第二个。

遍计所执性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遍计所执性是佛学的专业名词。

三历凳隐性之一。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名为遍计。以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

执无法为法,恰如暗中谬绳为蛇。是名为遍计所执性。此所执性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

也。唯识论曰粗脊:“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肢厅性无所有。”

简单说,就是遇到什么就执着什么。

徧计所执性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术语)三性之一。凡夫之拆闹轿妄情, 徧 计度一切法,名为 徧 计。以此 徧 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恰如暗中弯正谬绳为蛇。是名为 徧 计所执性。此所执性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 徧 计, 徧 计种种物。此 徧 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见三性条旅肆。

遍计所执性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 parikalpita-svabhāva。乃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晌迅春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昌碰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宴耐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成唯识论卷八〕(参阅「三性」563) p5617

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自证分、证自证分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解释下。

唯识学派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强调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四分说”。所谓四分,即:

(1)相分,即认识对象的相状,亦即被主体之心所认识的客体形相。

(2)见分,即认识之主体,亦即认识、了别、照知“相分”的主体之认识作用、认识能力。

(3)自证分,即自体上证知“见分”之作用,亦即自体能证知自己之认识活动;换言之,自证分是包含着“相”、“见”二分的心之自体,是对认识能力的反思。

(4)证自证分,即证知“自证分”之认识作用,亦即自证分之再证知;换言之,证自证分是作为自证分的量果,是对自证分的再反思。唯识学派的四分说,强调了认识主体、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的不可分割,在认识论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唯识学派还提出“三性说”,把认识分为虚妄的、相对真实的和绝对真实的三种。所谓三性,即:

(1)遍计所执性,指对于无实体之存在,普遍地加以分别思量而起妄执之心;换言之,由于心识攀缘外境,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

(2)依他起性,指由于各种依待因缘所生起之法,如虚如幻,哗樱非固定永远不变之实在;换言之,诸法都是依他而起,空无自性,即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一种对事物现象的相对正确的认识,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性所带来的痛苦迷惘有所觉悟,就会认识到依他起性。

(3)圆成实性,指真如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亦即诸法之本体遍满一切法,不生不灭、体性真实。圆成实性仅能由觉悟真理之智慧而得知,是在依他起性的基础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并进一步去掉对一切现象的虚妄分别而获得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真实认识。

唯识学派,又被称为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两大思想流派之一。因为创始人重视瑜伽行,瑜伽行派因此得名。世亲菩萨造《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宣说“一切唯识所现”,所以又被称为唯识学派。

扩展资料:

唯识学派的来历

公元四、五世纪间,无着(约公元三三六-四○ 五年乱滚丛)与世亲(约公元三六一-四四 年)菩萨,作了许多论书,认为以阐释「一切皆空」思想的经典,为不了义说,在龙树、提婆菩萨之后,形成另一派学风,一直发展到公元九世纪初,秘密大乘佛教兴盛为止,与中观大乘并称为印度佛教的二大正轨,后人称之为瑜伽行派。

此学派的重要论典之一: 《瑜伽师地论》的成因,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上升兜率,请弥勒下降于印度备纳阿逾陀国,演说《瑜伽师地论》,每夜开讲,连续四个月。

在讲说时,唯无著可以见到菩萨,他人只能听到声音。因为此论,瑜伽思想广为弘扬。(这就是为什么说弥勒菩萨是属于这个学派的原因,至今唯识宗仍奉弥勒菩萨为祖师,可为证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唯识学派

什么叫遍计

遍计:梵语parikalpita-svabha^va。乃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宽迟弯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

自性善,谓惭、愧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不待相应及其余之等起,其体性本善犹如良药,故名自性善。相应善,谓能与自性善相应方成善性的心、心所;若与惭等不相应,则善性不成,故名相应善。等起善,谓由自性及相应善所等起之法,譬如牛饮甘草之汁所引生甘美之汁。

关旦凯于三性与众生之行为的关系,小乘有部与大乘瑜伽行派慎闷,皆有繁琐、复杂的析论。兹略述如次︰

据《俱舍论》卷十三所载,善不善性又各分成︰胜义、自性、相应、等起等四类。此中,胜义善,谓真解脱,择灭涅盘。盖涅盘,即安稳不动,一切法中其体最尊,故独标名胜义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