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坐禅不能成佛为什么还坐禅(为何坐禅无效果)

学佛百科2023-05-0475

为什么和尚要座禅

【坐禅】 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有人说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达摩来华之后,始盛行于中国,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不过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

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缘令起安定方便,芹纯埋即:(一)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无懈怠,即得远离疑盖等过,三昧现前,是为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必当晓了意识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宽,调适得中,则妄想不生,易入禅定,是为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起精进,制伏其心,调停适中,勿使过度,增长乱意,则得定相现前,三昧成就,是为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谓坐禅之人,若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是时必当谛观诸禅功德,策励精进,则定相现嫌蚂前,三昧可得,是为折伏懈怠。(六)心无味着,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以慧根迟钝,及少方便,不得寂静之乐,故于胜定无所乐着。(七)心欢喜,谓坐禅之人,于诸胜定,心若无味,当观生老病死,及诸恶趣,令生恐怖,然后念佛法僧等诸功德,策进身心,令欣得禅定,是为心欢喜。(八)心定成舍,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应当远离不修威仪及不习寂静之人,而常亲近安住寂静、威仪整肃、心源泯净者,依其教诫,或就正定道业,是为近学定人。(十)乐着安定,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于彼得定善解缘起入寂静处者,即当爱乐恭敬,求其开导,以起定心,是为乐着安定。

坐禅方法

坐禅之前必要的准备功夫

佛教讲因缘,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出“禅”来,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

(1) 环境:要选空气好,相对安静,不易被人干扰之处,该开的窗门开;电视、收音机关;关好门,免得他人闯进打扰。这是自然环境。同时,心情要在比较平静时,身体状况要在心比较正常时,如果是心乱如麻时,或身心病痛很严重的,请勿禅从,这是身心的环境。

环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静时,谁狠狠地推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问题。心情太乱时禅坐,也不易入静,甚至诱发不好的心情、行为。

(2) 食:从佛教角度,称吃饭为药食。食物,是作为药来用,药用的种类不对、无益身心,药用的量多少不对,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备坐禅时,不要吃剌激强的东西,如葱、蒜、酒等。吃饭亦不可过饱、或过饥。这些,皆不利气血的稳定运行、保持人的清醒,会使四大不调。

(3) 睡眠:睡眠是无明的一种,但是凡夫,身心有这规律。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但过犹不及,睡眠过多,使入昏沉,也浪费时间,少睡眠、太疲惫,也无法禅坐。曾经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评,被批评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犹如琴弦,太紧太松都不行。

(4) 身体:身体虽然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禅坐开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调身心,进入角色,并注意以下事项:

A:坐垫稍厚,不要太软,太软无法坐稳,坐稳很重要。

B:坐式可全结跏跌坐,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左脚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裤陆坐或降魔坐;可半结跏跌坐,以左脚置右脚上,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亦可胡坐,即盘着双腿,两双脚都贴在地上。第一种,训练有素的,年轻人可用;第二种,比较合适一般人用;第三种,胖人,年纪大的人好用。当然不全这样,有的人年纪虽大,却身体很软,用第一方式亦无不可。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适,就象平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亦可。总之,以舒适,自己觉得合适为原则。

C:要宽解腰带,却除手表,眼镜等紧扣在身上的有碍物,衣裤不可太紧身。

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约在肚脐下两寸的地方,手掌微弯,两大姆指相触。

E:手臂要放松,肩应稍下垂,双臂不要紧贴身体,应离身体两寸,使空气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不使臂与身体互相挤压。

F:背,挺直,又放松,不可弓着。

G:眼睛,不可全开,不可全闭,微微的张开,使少量的光线进入即可,眼睑不下垂,意识中看向丹田(丹田:脐下1-3寸左右)方向,或两眉之间(高血压者不可看两眉之间)。

H:颚要保持松驰,不要咬紧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双唇轻贴,以能自由出入气息为宜。

I:舌轻顶上颚,接通气脉。

J:头,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

调好这些,全身适度摇动,活动一下,然后,自我修正检查核实自己必要的准备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达到要求的标准后,开始静几分钟,然后,放下所有的旧事,现在事,未来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种:

甲:风相,出入有声。

乙:喘相,虽无声音,但出入结滞不通。

丙:气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很粗浮。

丁:息相,出入无声,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形神安稳。

风相,气散,喘相,气结;气相,则劳却不科学,只有息相;才是我们要求的,息,才能定。

(6) 调心:以上准备功夫,都为了这一招,调心、定心。要调心,调伏这心猿意马,达到定心,除为调心准备必要环境外,还要专门的训练方法。

六、 坐禅方法之一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高境界的坐禅,初学者不易做到,暂不谈。这里只谈有形式的坐禅,不过,要注意的是,坐禅不等于枯坐。马祖就说过,磨砖不何作镜,枯坐岂可成佛。因此,坐禅讲究具体的方法。法门无量、禅法万千,这里,介绍坐禅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准备功夫完成之后方可进行。

(1) 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时,空气进出鼻孔的韵律和感觉。

(2) 数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数一,再呼再吸数二,以此类推,但不要把数数的太高,十以内可,这数是心中在数,

而非口数。

(3) 腹吸:吸气时,腹部会自然鼓起,呼气时,腹部会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结合数数,方法类同上。

(4) 鼻吸口呼:鼻吸时,注意感受鼻孔吸气时的感觉,口呼时,注意口呼时的感觉,这方法练到一定时间后,鼻吸口呼时,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时鼻口的感觉外,还可注意鼻吸口呼时腹部的起伏感觉,达到一定功夫后,尚可配上数吸数呼、数起数伏、一旦能达到这三者配合默契,那么,就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进入禅境了。

另有两呼吸法,少有人知道,这里一并介绍:

(5) 口呼阿弥陀佛法:

鼻孔绵绵吸气,注意鼻吸时鼻孔的感受,气要吸得满满的,满腹,然后,口呼气,同时,口呼阿——弥——陀——佛,不以声呼,但以气呼,呼到佛字时,气长出,直到气呼完止,同时,注意腹部的自然内收,呼出阿——弥——陀——佛气韵时,观想阿——弥——陀——佛之字一个个随气被呼出口去。

(6) 口呼唵嘛呢叭 弥吽法,方法类同上。

以上二法,如你感觉置身明朗祥和的环境中时,可选第(5)法,如您感觉置身阴暗怪异的环境中时,可选用第(6)法。

以上呼吸法,如运用得当,长期坚持,可使你的身体素质精神境界得到双提高。

为何坐禅?

坐禅,意思是,用心看着头脑中纷飞的念头,念头会慢慢地静下来,静下来的头脑则会出现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喻)。就像摇动杯绝逗子里浑浊的水,不动杯子,杯子里的浑浊会沉淀到杯底,水则会清净无暇。坐禅的功用是能让坐禅的人,头脑清晰、思维有序、行动专一。佛教讲因缘,即内因,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禅有成就,败卜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最要紧的,一要发愿坚持修炼,二要持戒---最基本的"不邪淫"一定要遵守。同时戒察宏穗除一切不良生活习惯。

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禅艺--慈静《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有人说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达摩来华之后,始盛行于中国,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不过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

禅宗六祖并不看好坐禅,为什么现在还是有坐禅呢?

明心见性是和坐禅没关系册败,入定也和坐禅没关系,可是和身体四大有关系,不打坐怎么调理转化四大,怎么照见五蕴皆空。六祖不看好坐禅乃是让我们州大颤在行住坐卧中看好自己的念头消除习气,应该仿游是讲悟后起修阶段,不要变成担板汉,耽于禅定之乐

修行人为什么要坐禅?

世俗人之所以没有恒常坚固的定力,是因为放纵意识攀缘外界的结果。意识具有分别和索取的功能,是在业的牵引下,对外界进行抽象分辨而最终形成贪爱。因为贪爱是制造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的意识时常因为贪爱无限奔波,导致烦恼的来临。因为没有定力的缘故,所以智慧心无法显露。结果如泄闸的流水,一发不可收拾。身在尘世当中的众生,正因为如此,才变得那么的愚昧、那么的贪恋,那么的执着。就像在梦中无法明晰梦境,如醉酒人,在昏沉迷醉中,造孽堕落。

身在世俗中的修行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也知道这迅弯样放纵意识,是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并明晰这样的放纵,每时每刻都是苦的,烦恼的。都是没有自由的,都是处于被贪爱所嬉戏和玩弄当中。于是,他们觉醒了,不再这样的堕落下去。禅定便是他们唯一进入大自在的解脱之道。而这样的大道,其基础通道就是坐禅。

坐禅虽然不能成佛,是因为佛是无二的,是离一切相的。但成佛,就一定要坐禅,是因为方便渐次降伏自心烦恼终达自性本如的最基础禅定方法。人若不坐禅,尤其是修行人若不坐禅,心识的杂乱必然导致自心业的杂乱。也就是说,不坐禅而妄想求道自在的人,就像在钢丝上面行走,总不得安稳。在外界无常的侵袭下,最终堕落。不坐禅,意识时常放纵,人就得不到时常的清醒,也无法明晰烦恼来临的根源,更无法清晰显露我们的本觉妙智。这就像水,也只有在宁静时才可以看到水下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人时常坐禅,身心就会处于宁静状态,这样,气的运行就开始变得缓慢和柔和。此时,人是最容易感觉到内在的喜乐和安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阿赖业识才会不断流出清净的善根种子,这些善种子是滋养智慧心的唯一资粮。因此,坐禅坐的好,人的福报就大,业力就少,容易觉悟,更容易获得自在。虽然不能彻底断掉根本无明,但随着大智慧心的起用,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圆满佛性,彻底脱落一切尘垢,终达无漏。

意识如野猴,它已经习惯了散乱和游动,是很难降伏下来的。所以,意识有明显的索取和执着,是我执彻底展示的最好场所。人时常处于散乱和游动状态,就会耗费很大的自性能量,这样最容易被贪爱和妄想甚至我执和愚昧所牵引。因为贪爱和烦恼最喜欢散乱和游动的状态。一旦意识静止下来并处于平稳状态,人就受不了了。不是说人就受不了了,而是自心贪爱和攀取不习惯这样的意识状态而产生了“恐慌和焦急”,这时业就开始登场了。所以表现在人的肢体与思想,就会形成烦躁和恍惚。因此,大多数世间凡夫在初级坐禅时,就是这样的状态。这就像时常拉狗出去溜达,狗一旦形成了习惯。到要出门溜达的那个时候,它自然难受乱叫。不是说狗难受和乱叫,是它自心当中的散乱和攀取在业的刺激下,产生了恐慌和焦虑。这样的恐慌和焦虑也自然牵引着狗不得不难受,世间凡夫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时常坐禅,目的是让意识由起初的散乱举拿逐渐逐渐过度到平稳,再由平稳状态逐渐逐渐地体会内在乐的感受。然后再由内乐的体会逐渐逐渐过度到空的状态,再由空的状态逐渐逐渐体会内气运行的安妙,再运用气与意念相互运作而产生的空明过度到无我的状态,再由无我状态过度到冥想的妙觉状态。再由妙觉状态浮现净业的平等光性,后由光性再入寂灭。于寂灭处不舍善思,直超涅槃而复入色界,然后再起用妙觉浮现禅色,于此禅定幻度众生。后因业尽,不复流注三界心识,则彻底寂灭,永出轮回。

初级坐禅,可以自行行使,无须师父引导。譬如:观呼吸、调气息、观息、感受息定、读诵佛经、诵持咒语、皈依持戒、作大礼拜以及初级观想等等。因为初级坐禅,时间很短,一般一坐都在4小时左右,都属于初级坐禅,都不可能认知烦恼的根本和达到自在和妙明的境界。在这样的初级坐禅状态中,心识的活动基础处于半清醒半昏沉半愉悦半空明状态。也就是还是在意识(我执见惑)范围内,觉识的清净无法彻底明净,意念的专注处于死、空、滞的状态。这样的初级禅坐,只能调和你的身心暂时处于安然和宁静,也仅仅让你运用你的粗的觉与受来感知这样的初级禅坐体验的功能,是任何世俗凡夫都可以获得到的世间有为乐。在此初级禅坐,都有着意识与前五识相互间断和相续的不定状态。所以,这样的初级禅坐,只能是体验的状态。此状态,也会时常或偶尔体亩答闷验到空、无我、无常、妙刹那、觉、明、乐、热(气)、净、寂等自性特征。但都不可能恒常光明,相续不断。为此,这样的初级坐禅人就要好好在这个阶段打基础,基础打的越好,为将来进入中级冥想、高级妙空、终极涅槃打基础。

坐禅,是任何世间凡夫以及修行人都可以修的“共性”法。所以,坐禅不是佛法,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不要看见别人坐禅坐的好,就以为是大师大菩萨大觉者。这样了不可得。纵然坐禅坐一百年一万年,也未必就是成就者。菩萨禅是不坐不作的、不静不动的、不内不外的、不入不出,不彼不此,就连中道也是无住不可得的。何况如来禅,念念空寂,相续无相。时时涅槃,无念无作。如果世间凡夫极其外道修人,误以为坐禅就是在成佛,告诉你们:坐禅能成佛,魔孙定泛滥。

欲想成佛,必过魔关。而一级魔王皆在色界(入定状态)。三级魔孙皆在欲界(情爱状态)。一级魔王三级魔孙是可以相互交替的,但前提是:这些魔极其魔孙,必是背离佛义而另修他法(邪密栽体术)才成。而欲想透四级罗刹乾达幻城(色关),请在欲界好好坐禅,以根本为准,依佛义为命。欲想出离二级喜魔(情识阴障),若不达明悟和断欲,阴魔(欲识)定来接引你。至于特级空魔(灵知神),世间凡夫,无人能知,在这里也就不罗嗦了。

修行一步一步来。这就像从这条街,也只有从这条街穿过,才可以到达你的家。当然了,这条街道充满了情色红艳妆丽。也只有自性无念无相,无住无作,才可以顺利穿越。下次再来穿越,也自然来去自如,其心自在。所以,菩萨游弋五蕴,六根流净,来去自在,也是这个道理。若没有禅定基础的人,凭借自己一丁点的浅薄理论和自我感悟就想“闯关”,100%必然堕落,成其魔孙,祸害善众,灭我正法。佛教末法,屡屡皆是。正法稀有,达心者得,断欲者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