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正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下一句)

知止而后有定的下一句是什么?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学》.含义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手橘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嫌衡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毕者团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是以明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明了自己的价值观,明了生命中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明了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样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望采纳谢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意思:天地万物皆有本悔睁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碧败岁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出自《大学》 前几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枯闷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2种解释方法: 1.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译文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r\n虑而后能得”。此语出自老子《大学》\r\n\r\n这段话本身的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r\n\r\n【原文】如下\r\n\r\n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r\n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r\n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r\n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r\n(14)!\r\n\r\n【注释】\r\n\r\n(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r\n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塌野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r\n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r\n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r\n\r\n(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r\n\r\n(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团颂喊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r\n\r\n(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r\n\r\n(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r\n\r\n(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r\n\r\n(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r\n\r\n(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r\n\r\n(10)庶人:指平民百姓。\r\n\r\n(11)壹是:都是。本:根本。\r\n\r\n(12)末:相对于本而樱枯言,指枝末、枝节。\r\n\r\n(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r\n\r\n(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r\n\r\n【译文】\r\n\r\n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r\n\r\n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r\n\r\n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r\n\r\n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r\n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r\n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r\n\r\n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r\n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出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枯中
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兆敬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拓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看作与没猜山《孟子》、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是什么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拓展资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此语出自老子《大学》。
《大学好肆旁》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友橡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雹搭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止而后定的后一句是什么?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两汉《大学》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搏携,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贺银兄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禅袭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