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道生法(依道废智什么意思)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是什么意思?
依义不依语: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语言之表现为依。
依智不依识:修道者当以真智慧为依,不可以人间情识为依。
来源:四依法
释义:指四种依止之项目。依,依止、依凭之义。于经论中约分五类,即法四依、行四依、人四依、说四依、身土四依。
包括:
依法不依人(梵dharma -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na pudgala-pratisaran!ena )
谓修道者当以教法为依,不可以人为依。若其人虽为凡夫,或袭纯外道,而所说之理契合于正法,亦可信受奉行。
依义不依语(梵artha -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 )
又作随义不随字、取义不取语。
依智不依识(梵jn~ana -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na vijn~a^na-pratisaran!ena )
又作随智不随识、归慧不取所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梵ni^ta^rtha -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 )
又作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归于要经不迷惑。
谓三藏燃禅枝中有了义经、皮敏不了义经,修道者当以明示中道实相义之决定了义经为依,不可以不了义经为依。
说四依:佛说法之四依,即依于令入、相、对治、转变等四种密意而说法。玄奘译之摄大乘论本称之为四秘密。
身土四依:佛身之四依,即:(一)色身依色相土,(二)色身依法性土,(三)法身依法性土,(四)法身依色相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是什么意思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
道,即规则,法则、法律;大道废,也就是说规则、法则、法洞悉律,被架空了,虚虚然,可视而不见,废了;废了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本来,一切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行,一环扣一环,人民各司其职,都做好份内的事,然后,世做并界就正常运作。这个情况,大家都按自己的本职,都按照规则办事,也就是规则不同而已,行为千差万别,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执行规则。好坏不是通过个人行为来表现,都是通过规则来体现,有不对的地方,就必须改变规则,而不是个人努力;规则的好处在于,他人可以为你办事,你可以为他人办事,中间不需要任何废话,办不好是执行人的责任。废了之后,规则被架空了,一切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叫人办事要恳求,办完之后要感谢,自己为他人办事要注重利益往来。没有规则,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所以没办一件事,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这样就有了善恶。有了善恶之分,善的一面就是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有句话说:办事要动动脑子,这就是智慧出;有大伪,就是说,那个事,肯定造假了。前面说了大道,就是按规则办事,其实就是按部就班,办事不需要动脑子。动脑主要花在编规则上,那个时候,规则还没有订好,事情还没有办,属于计划的阶段,计划主内,办事主外,智慧出,就是智慧应用到办事上,不把计划当回事,计划没有变化快,什么情况都可以随机应变。那么,结果造假就在情理之中。现实中,结果总是不完美的,智慧不出,规则是死的,结果如何就如何。本来这个结果要反馈到内部,完善规则。智慧出,人是活的,改过程,改结果,一切被改良了。但是,这个智慧只考虑了当时的一种特殊情况,并不具有通用性,不仅不利于规则,反而使规则被架空,导致规则纯颤迹的失效。结果,起初也许出于好心,结果坏了大事,造假遍野。有人办事的时候,总喜欢宣扬集体主义,国家利益。但是,哪怕是为一个村订一个很小的规则,也大于为国家办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道大,必须把握这个原则。
“道生法”三个字的意思是?
道生法,道家黄老派重要命题之一,明确地揭示了道与法的基本关系--法由道派生,是道这一宇宙根本法则在社会领域的斗薯落猛洞实和体现。《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空知者而弗敢废也。"
依世则废道 违俗则危殆乎 是什么意思?
《说苑·敬慎篇》记孔子读《诗》至《正月》之六章,则感慨说:从上依世则废道姿罩;违上离俗则危身意思是~(如果生不逢时.处在一个无道的时歼册枝代)那么附和统治者.迎合世俗的要求,就会丢氏敏掉自己的操守和追求;特立独行,不遵从统治者的意愿。就会对自身安全造成危害
佛教的道智是什么意思?
道智者:能通达真理的智慧,即名为道智。即谓能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而通达诸佛所证的究竟菩提涅槃(万法寂静真理实相)的正觉智也。即谓 1、道者:通达义。《大乘义章》云:「道者通也。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佛教中,通达有三种义,一有漏道,二无漏道,三涅槃道。于道智中之道,指涅槃道也。道智之道,指无漏、涅槃二道也。一、有漏道。谓通往六道之善恶二业也。没高六道:地狱、畜生、饿鬼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大乘义章》曰:「春察旁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谓通往涅槃之七觉支、八正道等法也。《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道。指涅槃之体,即无一切障碍,无碍大自在也。 《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曰:「道者,无碍道也。」涅槃者,灭义,灭度义、寂灭义,无生义,无为义,安乐义、解脱义。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 2、智者:指能断一切烦恼障碍而证涅槃的正觉无相之菩提智也,即能乘修行者通往涅槃之大菩提智也扒橡。菩提者,觉悟一切万法真理之真智也。 感恩。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