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未是什么意思(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的翻译)

“当亦如是而止耳中”是什么意思?
“当亦如是而止耳中”的意思是: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
当亦如是而止耳
拼音:
dāng yì rú shì ér zhǐ ěr
释义:
1、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
原句:
1、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释义:
1、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
2、是:在这里是关系词,表示判断。
造句:
1、爱总碰圆搏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
2、人生就像一首江南雨巷的诗,如梦亦如幻。
3、每每这一时刻,所有的疲惫烦恼顿失,心儿亦如多彩的泉水百态千姿欢快跳动,思绪亦如风啊,雨啊,雾啊变幻莫测。
4、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5、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腔稿作如是观。
6、心,微微颤,隐隐疼。无法掌控的美丽与萧条,亦如人生,亦如爱情,一路洒过阳光飘过风飘过雨笼过霜,全是无法预知的生命礼赞。
7、爱情笑祥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哪位高手可以给个《中秋之夜》原文及翻译! 重谢
应该是《观月记》吧~
原文: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老销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侍念游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 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高败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希望你能够采纳喔~~
《观月记》翻译是什么?
译文如下: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坦肆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
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
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嫌信拦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芹胡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作者:南宋文学家张孝祥
文本解读
文章起首提出观月的“四美”标准,只有当“四美俱备”,才算是真正观月。其一,要观“中秋之月”,因为“月极明于中秋”;其二,中秋之月,要“临水之观”;其三,观月“宜独往”;其四,观月的地方“去人远者”为最佳。
由此可见城居生活观月之难。而作者恰好于八月中秋得到四者俱擅的机会,往洞庭湖观月。但见“天无纤云,月如白昼”,青草与黄沙之色甚为明晰,“光彩激射,体寒目眩”,这种幽游的寂静,使作者仿佛置身于神仙境界,“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亦当如是而止耳”。文章清秀澄澈,新颖别致,充满诗意。
观月记原文及翻译 关于观月记原文及翻
1、作品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基宽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棚颤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搏和亮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观月记文言文翻译
1. 观月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译文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
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
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我大约在8月的时候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
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
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2. 观月记翻译
\x100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搜歼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是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x100\x100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慎漏橘庭湖,天空明朗,万里无云,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3. 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宽团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4. 文言文观月记全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5. 文言文翻译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
观 月 记
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而之〔之 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6. (张孝祥)观月记的全文的翻译
《观月记》的全文的翻译: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
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
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我大约在8月15日去看过洞庭,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
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
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扩展资料:《观月记》作品赏析: 表达作者中秋时节望金沙堆观月情景的悠闲和快乐。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令人目不暇接,同时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文言文观中月全文翻译
1. 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咐销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茄御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衡纳游。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2. 《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注释: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翻译:(在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博客找到的)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
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
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
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
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精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
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
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
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思考与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是实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字的成语或短语。
①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②五日始霁 ③月与雪争烂 ④骨肉相莹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意义或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①离离然可爱 ②觉明彻异常 ③俯而恍然 ④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三、作者所描述的“雪月之观”极富诗情画意,请简要说明。 四、作者写作该文时已六十二岁,因此他笔下的感受也打下了年龄的印记。
试想,如果是一位风华少年,临此雪景当是日、如何感慨?老年沈周的心境又是如何体现的? 五、将“是夜月出……因凭栏楯上”一段话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答案】 一、①下雨,下雪;风雨大作。
②天放晴;云销雨霁。③灿烂,明亮有光彩;春光灿烂。
④明净、纯净;晶莹美丽。 二、② 三、月映积雪,雪月交辉,如画;情景交融,融合了作者沧桑的心境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四、作为血气方刚的风华少年,其特定的年龄印记应该是热情、奔放、飘逸、浪漫;老年沈周的心境则如从容平淡中流露沧桑与茫然心境,美丽中孕含着凄寒,快乐中孕含着茫然与无奈。
3. 文言文观月翻译
我找了一篇,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得,翻译不全啊,只是单个词的解释观 月 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临水之观,宜〔宜 适宜,应当。〕独往;独往之地,去〔去 离开。
〕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安得 哪里能。
〕皆临水?盖有之矣〔盖有之矣 假如有这样的地方。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
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若夫……则…… “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
〕诚〔诚 果真〕。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独行以夜 在黑夜中独行〕。
而之〔之 到〕。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蕲顷刻之玩 求一时的快乐。
蕲(qí),通“祈”,求。顷刻之玩,一时的快乐〕。
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金沙堆 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其具是四美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33563〔四美 指文中开头提到的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八月之望 八月十五。〕过洞庭,天无纤云〔纤云 一丝云彩。
〕,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尽却 全部退去。〕童隶〔童隶〕书僮仆役。
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正黄 纯黄 〕,与月相夺〔与月相夺 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激射 喷射 。
〕,体寒目眩〔目眩(xuàn) 眼花〕。,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 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如是而止耳如此而已。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于是为备在这里完备、齐全。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4. 《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注释:[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5. 《金沙堆观月》文言文翻译
《金沙堆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
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
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
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童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
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原文: 金沙堆观月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扩展资料 介绍: 《金沙堆观月》是一篇古文,出自于南宋张孝祥之手。文中描写了沙堆与明月相互辉映,水波光采明亮的优美景色,同时也隐含了作者罢官之后内心孤寂的情感。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人。南宋词人,书法家。
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出生于明州鄞县,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
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 [7]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8]若夫:至于。 [9]必:一定。
[10]诚:果真。 [11]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12]之:往。 [13]蕲(qí):求。
[14]玩:欣赏。 [15]“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观月。
6. 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
猴投水月【原文】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
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
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尔时,树神便说偈言: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译文】释迦牟尼佛告诉众和尚:过去的时代,有一座城叫波罗奈,国名叫伽尸国。
在空闲之处,有500只猕猴,(他们)在树林中游玩,来到一株尼俱律树前,树下有一口井,井中有月亮的影子出现。当时,这群猕猴的猴王见到这月亮的影子(在井中),就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消失不见落在井中,我们应当一起把它救出来,不要让世间在漫漫长夜里昏暗不明。”
众猴齐声说:“您说怎么才能救出月亮来呢?”当时猕猴王说:“我知道就出月亮的办法,我抓着一根树枝,你们抓住我的尾巴,一个接一个连起来,就可以救出月亮来。”当时,众猴就按照猕猴王说的办法,一个接一个互相抓住各自的尾巴,树枝的末梢慢慢接近了井水,(但是)连接着众猴太重了,树枝太细弱就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中(淹死了)。
那时,尼俱律树神便念了一首偈子: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意思是:像猴子这等愚笨的动物,愚笨的众人一起跟着。
只会自生无限苦恼,如何能够普度众生呢?【注释】1、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
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
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南朝梁沈约《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仪举止,动目应心。”元张宪《酬海藏主纸扇歌》:“终焉不得志,屏弃妻子祝发为比邱。”
明徐渭《九流》诗:“九流渭也落何流?戴发星星一比丘。”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缁为比邱,云游不知所终。”
胡适《〈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2、暗冥:昏暗不明。
汉扬雄《羽猎赋》:“汉女水潜,怪物暗冥,不可殚形。”《隋书·天文志上》:“阴气暗冥,掩日之光。”
3、展转:重复貌。形容次数多。
这里指一个接着一个。唐元稹《答胡灵之》诗:“鈆钝丁宁淬,芜荒展转耕。”
元高栻《集贤宾·怨别》套曲:“我这里展转的疑惑,越思量越越的难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肚里展转了几番,却就变起卦来。”
4、小未:指树枝的末梢,即树梢。未:指事字,本义树梢。
5、尔时: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晋杜预注:“罃代将中军,士匄佐之。
匄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6、偈:也说偈子,即偈颂。
是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
宋苏轼《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一:“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宋苏辙《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7、榛兽:即黑榛兽。
黑熊、狗熊之类的动物。附注: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摩诃僧只律》卷七,为佛陀对弟子们所说。
大意是说,众生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认假作真,迷惑颠倒,就像可怜的猴子一样,看到水中的月影,便谓月亮掉到水里,成群结队地发起“救月”运动。结果,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有“悲心”而没有“智慧”,不但不能救济别人,连自己的生命也有危险。佛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智慧不够,却野心勃勃地想普度人间,最终只能得到可怜的结果。
所以接下去,他指出了当时的猕猴主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其他的猴子都是六群比丘。在《涅槃经》里面佛就把这个比喻的含义明白地说出来了,如《大般涅槃经》卷九说:“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
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盘。
喻如猕猴,捉水中月。” 梁朝宝亮等人所撰《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十二:“猕猴捉水中月者,为阐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猕猴譬阐提,月譬涅盘,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盘影也。
无水则无月影,缘有佛说有漏之善,善本资向涅盘,气分相关也。凡夫修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报,无大粗苦,颠倒谓乐,犹如阐提,见生死中,五欲之乐,谓为真实也。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