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修行要经历哪些阶段(僧人修行)

印度苦行僧是怎样修行的 苦行僧是什么宗教的
苦行僧,是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苦行”一词,梵文原意为“热”,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宗教徒便把受热作为苦行的主要手段。苦行僧也叫禁欲者或苦行修道者,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把人的禅誉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他们一般经历了学业、工作以及成家立业等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并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就离家出走,去当神的使者或仆从。
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纯斗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正因如此,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他们被许多人看成是来凡尘普渡众生的“神的使者”。
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至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其中女性占10%。有学者分析,苦行僧的兴起是为了对抗种姓制度。三做袭磨四千年前,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来达到种姓平等的大同世界。
和尚们是怎么修行的?
道教的筑基是打基础,打好静,让心稳定这个基础,结丹就是气团,飞升是出阳神,佛教名词叫意生身。佛教没有任何密不外传的修炼方法,所有的方法,佛陀都说了,都在佛经里面,都是公开的,有兴趣谁都可以修学。
系统学习打坐禅修,把握打坐的原理、各种方法的操作、入门、突破、路怎么走、问题怎么解决。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实证经验参考。建议百度“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百度“本体佛学新浪博客-开悟的一些特点”,博客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视频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激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的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复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对象来观想,制心一处,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对象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盯团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念佛凯团橘号、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讲得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手,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打坐。
出家人修行,修的是什么?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代表性体系: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基督教、印度瑜伽等。
儒教修行
经典:《大学》、《中庸》、《孟子》、《十三经注》、《正蒙》、《儒藏》、出土儒家简帛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滚陵指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养性”者,养其本性也,亦即养其天心天性也。人与天俱来之本来心性,无不纯乎至善。故只须存养之勿失,勿为后天境地与乎物欲意念所转,便自可入於圣地而与天合。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为尽心之本,养性为尽性之本。《中庸》除开宗明义标提“天命之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外,其言以至诚尽性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汪睁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尽性工夫,扩而充之,即可与天地参。这全是一套最简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
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且也,明之之后,犹须存之;见之之后,犹须养之,久而弥光。不然,修证工夫,于证得明见之后,固可立地成佛,然于明见之后,亦可立地失之。夫心性之存养,即于成圣成道成佛以后,仍不可有一时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动!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尔败之。故必须守而勿失,死而后已方可。历来儒家中人,好剽袭佛家明心见性之旨以为用,庶不知儒门更有最上乘家珍在也!
心性原只是一件,分而言之,所以为方便说教也。举心即性见,举性即心存。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不但此也,天与命与心与性与理与道,要皆是一体。亦可以说,皆统於道。分于道而具异名,名异而体同也。“天地与我同体,万物与我为一”。言理如是,论工夫则尤然。由静极定笃中,自家心上,自可证到。大程子曾云:“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又云:“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又云:“性与天道,非自得之则不知;故曰:‘ 不可得而闻。”盖只能默而识之,契而会之也。又程子论及心性时亦云:“自理言之谓之天,自凛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又云:“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一也。圣人因事以制名,故不同若此。”嗣又倡“性即静、“性即理”说。其实不但天、命、性、心、理,可打成一片,而统归之于一道;即天下万事万物,均无不可打成一片,而统之以道。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曰:“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故修圣,以修道为第一。
夫修圣人之道,贵先立乎其本!本立而道生。本者何?心是也。心为人之主宰,亦为宇宙天地万物之主宰。故象山与阳明继程、朱二子倡“性即理”说之后,力倡“ 心即理”。象山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及儒门“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与明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说,较之佛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与“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等心佛一体、佛与众生一体之说,实深为高远矣!惟欲真能达到宇宙与吾心一体及天地万物人我一体之无上境界,不能说以会得此理、说得此理即能达到,须从心地上性地上切实作工夫,脚跟确实踏到;且能在工夫上契得“心与物冥、理与事冥、性与道冥、道与天冥”之神圣境界,浑然一片性光流行,心光流行;无内外,无将迎,无物我,无动静;此则已至由太极而无极境界矣(按:非由无极而太极境界)!
夫人之求其成己、成人、成物、成务者,外求其道于天下万事万物,水世而不可得大配;反求之于吾心,便即得之矣。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故求其道于吾心,自可普万事而无或遗。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足以为道。”《经》曰:“道在尔躬。”“道在尔心。”岂远乎哉?余故常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用佛家语意说则“即心是道,即道是心”。故反求自心,当体即得。是故与其倡“心即理”、“性即理”,远不若倡“心即道”、“性即道”也。理者,道之理也。一道备该万理,万理皆归一道。自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至孔子而迄孟轲止,圣圣相传,皆言道而不言理,传道而不传理。所以然者,以举道而理自在其中矣!宋儒之特举理字,以立理学,除标新立异别开路径而外,岂有他哉?韩愈力倡道统之说,宋儒意欲创“理统”以继“道统”,井求之于禅释;且后分裂道术,各执一端,而有程朱陆王之千古公案,纷争不息,延及各家门人,亦复互相攻讦,又何其小哉?夫天下,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事,一经各立门庭,互逞口舌,反使道愈辩而理愈纷,理愈争而道愈晦矣!此正所谓“无事生事”、“无争生争”者也。
夫道,寂然无物、无形、无名、无体、无象,远存于先天之上,近存于一心之内,广被万物而无或遗,中应万事而无不当。故天下万变万化,要皆备於吾心,一心不动,肆应咸宜。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于吾心也。举心,则性自在其中矣;举性,则道自在其中矣;举道,则天地万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统圣脉,一是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
或问:“心性存养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曰:“要亦静而已矣。心之体本静,性体亦然。感于物而动,缘于欲而动,动则失其本,而违于道矣。道不可须臾离,故心不可须臾动。天地万物,生于静而长于静,失于动而亡于动。余故曰:‘静罔不吉,动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谓‘一动不如一静’也。《大易》所谓‘寂然不动’者,所以存其本心,养其性体也。所谓‘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动,则湛然无物;湛然无物,则洞然虚明;洞然虚明,则有感即应,应而遂通矣。其所以能应而遂通者,盖洞然虚明,则灵觉不昧;灵觉不昧,则一神独耀,则无知而知,无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应,而应无不通也。”
兹为世人修圣人之道与成圣人之道之方便起见,特再将历代圣哲所述圣人修养之圣脉心法,无论其言道、言德、言学、言理,凡可应用于静坐中,以之为内修工夫炼养者,择要简述之,并明其条理体系,用为儒家中人修养内圣工夫之,准绳与典则。并免徒让道佛二家圣哲专美于前也!故就散见于往古经籍中之圣言圣法,归纳之共为十二条目,以为儒家中人修持“超凡入圣”工夫之心法。且此十二条目,不必一一全修,择其性之所近者,任修一条或二、三条,均可几于圣地。亦非谓除所举条目外,便无修持之法,惟大体说来,此即为内圣修养之最重要纲目。至其静坐中之诀法,亦当尽量择要简为指出,以供学者之所取法焉!其须自契自证,非言语文字之所可得而传者,亦惟有略之矣。良以“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凡所述者,要亦不外古人之陈迹与糟粕耳!兹分别著录如下:
一.守中法要 二.守一法要 三.守仁法要
四.存诚法要 五.养气法要六.格物法要
七.修止法要 八.修静法要 九.修定法要
十.修观法要十一.修息法要十二.至命法要
道教修行
经典: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道德真经、冲虚真经、南华真经、出土道家简帛等。
代表人物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故须“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庄子曰:“心斋”,“坐忘”。心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便获得对道的意识,最终与道合一。
佛教修行
经典:金刚经、心经、华严经、涅盘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大藏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欲望。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1.佛教精华《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宇宙中各种现象事物皆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暂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欲望、作为、看、听、闻、尝、触、感觉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思想造作的。所经历的一切生死、善恶、苦乐体验都只不过是影子的体验。如此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3.净土宗:念佛法门。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则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伊斯兰教
经典:《古兰经》,《伊姆-埃- 科希诺姆》,《苏菲学说概论》,《苏菲派经注》,《脱离迷误》,《哈菲兹诗集》,鲁米的《玛斯纳维》,《夏姆-埃-塔卜里兹》等。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们履行一定的仪式,即伊斯兰教“五功。”它们是:(1)念功:2)拜功(3)课功(4)斋功(5)朝功。 苏非派主要是追求活泼地认识至高的主。对苏菲派来说:“真主是支撑住所有现象的那独一真实生命”。他是所有的一切,除了他再没有任何其他事物。
苏非派的修行方式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肉体的修行指节食、苦行、禁欲等。精神的修炼一般分为3个阶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课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内心沉思冥想,净化灵魂,达到“无我”精神状态,与真主合一。
具体修行阶段:1.忏悔;2.禁欲;3.舍弃;4.清贫;5.忍耐;6.信神;7.知足8.平静;9.冥思;10.确信。
该派常念诵“迪克尔”,内容包括“清真言”、“作证词”、《古兰经》文及赞颂安拉、先知的诗文等,旨有“打开心灵之门,获得真主的光明”。念诵“迪克尔”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念。有的教团将音乐、舞蹈、诗歌引入念“迪克尔”仪式,并伴以各种动作,以增强念诵者的宗教感情。据传,该派最早使用赞珠(即苏卜哈)。苏非神秘主义者强调对真主圣名的虔诚祷告和反复吟诵,达到全心全意集中注意于真主。
基督修行
经典:《圣经》。《七宝楼台》,《全德之路》,《登上嘉尔默罗山》 ,《心灵的黑夜》,《爱情的烈焰》,《未知之云》等。
基督教的精髓即:信、望、爱。信――相信独一之上帝;相信耶稣基督之救赎与真道。望――盼望今生与来生之真福。爱――爱上帝,爱人类。
核心是爱。“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它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
基督教神秘主义是其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实践者,本质上有三个神秘体验的阶段:第一,净化;第二,冥思;第三,(与神的)合而为一。实质上包括了至高的品德,心地纯洁,对神的爱和证悟真理的渴望。
亚斯德教
经典:《阿维斯陀》,《达萨提尔》。
琐罗亚斯德教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经典主要是《阿维斯陀》,通称《波斯古经》。教义:阿乎若·玛兹达(Ahura Mazda)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欧马兹特(Ormuzd)。阿乎若·玛兹达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Ahriman)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数千年前,琐罗亚斯德以三个基本训诫的形式给世人留下真理的精华——善念,善言,善行。把这些善念、善言、善行训诫付诸实践,看似容易做起难。
“善思”是指要笃信和崇敬阿胡拉马兹达,不允许妄自尊大,不可亵渎神明,不得心怀邪念。
“善言”是指要歌颂和赞美神主阿胡拉马兹达,严守口戒,不得撒谎、行骗、争吵、漫骂,不可妄行污蔑和诽谤。
“善行”是指要虔敬诸神,严守教规,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力行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日常修行——祈祷:
1.时辰: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分由五位神祇保护。每一时辰都须祈祷,一日共五次,称之为“班达吉”(意为“服侍”)。此为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早期的祈祷辞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语写成的“真言”“咒语”之类。自琐罗亚斯德死后,祭司创作了一本专门用于每月祈祷的经书,称为《七章书》
2.信经:早期教徒还以“信经”形式表达基本信仰和宗教义务。《信经》共九节,迦他语写成,当信徒入教时,都要作为誓词整段念诵。每天祈祷也要念诵。
瑜伽修行
经典:《薄伽梵歌》,《奥义书》,《瑜伽经》
正统的印度瑜伽包括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禅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体系。
哈达瑜伽
(Hatha Yoga)——苦行和身体苦修;
胜王瑜伽
(Raja Yuga)——通过抵制所有的欲望,在心理上达到自我克制;
呼吸控制瑜伽
(Pranayama)——它是肯定型的体系,包括唤醒空达里尼(Kundalini),和次第上升的静心练习。空达里尼(kundalini)是高级身体里的一种潜在能力。被唤醒时,它穿透六个气轮或功能中心并且启动它们。离开导师,空达里尼的唤醒不能把一个人在道路上带很远;这种不加鉴别或过早的唤醒充满了自欺和误用能力的危险。通过肯定型瑜伽体系的呼吸练习阶段(Pranayama)而可能获得的最高成就,是第五层面的客观型觉照或者说半觉照。
这前三种瑜伽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强调身体(或者说意识的载体)的净化与准备,而不是直接涉及意识本身的前进。瑜伽的作用类似于外科医生的作用——切除影响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的病疾。
被唤醒的空达里尼本身不能把任何人带到第七个层面。若是在一个大瑜伽师的指导下被唤醒与引领,它能给予很多罕见的体验,这些体验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重要的是被唤醒的空达里尼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之后它则不能保证进一步的前进。它离不开对至师恩典的需要。
禅那瑜伽
知识之道,可以是对思辨哲学的追求,要么通过独立思考,要么通过对现存哲学思想体系的研究。也可以通过把心和整个人格专注于迄今心智所领悟的真理来转化之。这种对灵性实在的深度禅思旨在吸收其内在意义,使其脱离心智玩偶的范畴,成为浸润并逐渐转化求道者的最深内核的动力。最终从无知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与梵合一。
羯磨瑜伽
行动之道,一般可包括一生为人类服务,通过社会、政治或物质项目,致力于改善人类福利。在这种服务中,驱动因素一般是某种责任感,但它常常被权力、声名或其它个人利益的欲望所腐蚀。不管怎样,行动之道会带来诸多快乐和诸多悲哀,许多欢欣和许多幻灭。它往往对灵魂制造进一步的束缚,还因工作者对具体结果的期待而充满骚动不安。它更经常造成自我的扩张而非削减。另一方面,将同一个行动之道内在化,会使它变得纯洁,安全和自发。在这种情况下,求道者可以仍然致力于人道工作,但该工作却不再与个人野心纠葛。这种服务不是对某种责任感的机械反应,而是自发爱的自动表现。通过它,人逐渐地变得更纯洁,并摆脱很多局限。随着对行动结果的完全超然,他获得存在之和谐。在内在认识的启悟下,行动的生活有助于消除我心并加快达到真理意识的步伐。
巴克提瑜伽
巴克提瑜伽的要义在于忘记宇宙和念记超灵,放弃低级意识和进入高级意识。对宇宙的忘记和不体验取决于对超灵的念记。根据对超灵的想念,心忘记宇宙。它越想念超灵,就越忘记宇宙。最忘记宇宙,最想念超灵时,它便达到超灵状态。
修行须持续不断地想神。通过连续默想阿瓦塔或至师的形象,或口念神名,崇拜者不用任何仪式之媒介,就能达到对神的专注。崇拜的艺术应该发自于内心。应该牢记,发自内心的崇拜首先需要极大的努力。不可能是心想事成。如果一个人决定实修真正的巴克提,他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心的专注,因为相反的念头很有可能干扰他的心。因为普通人的心境不愿意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所以不断地努力激发奉爱是很关键的。相对而言,巴克提瑜伽涉及自忘,可以被每一个人所实修,其道路愉快容易而安全,因为它始终处在大师的悉心关照之下。
在I高级巴克提:一定程度的爱——外在赞美神(shariat)
在II更高级巴克提:更大程度的爱——内在赞美神(tariqat)
分离 —— 渴望与神结合(marefat)
在III最高级巴克提:结合(Wasla)——与神合一(Haqiqat)
修行有哪几个不同的次第?
佛讲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大概可以把它归纳为八大次第。我们今天在这里,结合我们在修行中最敏感的问题,来对号入座,在没有遇到《法华经》《楞严经》之前,各自属于哪一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叫【修人法】—怎么样来世得一个人身。这个基本法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这三宝,你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来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圆满,你的人生就很圆满,其中有差错,你的人生就不圆满。同在人道,为什么有些人富贵、健康、长寿,有些人下贱、贫穷、短命、多病?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样。
第二个次第是【修天法】—修天道。二十八层天都是六道轮回中的凡夫,修天道在五戒基础上还要加十善,十善是对五戒的进一步圆满。前面的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叫『三善』。妄语,把它划分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分为『四善』。所谓不恶口—好话应该好讲,有些人好话到他嘴里都变味;所谓不两舌—不可以背后挑拨离间;所谓不妄语—不讲假话;所谓不绮语—不讲废话,不讲无聊的话。这样加起来这是七善。再一个,从我们心态来讲,不应该有
『贪、嗔、痴』—不要贪于名闻利养;不要去耿耿记恨于人,不要有嗔恨心,不要以下劣心、牛羊眼、去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坏人坏事。
能做到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层天、二层天;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谓「未到地定」就是禅定不圆满,达不到初禅的境界,你可以升到三层、四层、五层、六层,这是欲界天;如果再修禅定功夫,又可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达到二十四层天;在这四禅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达到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叫四空天,叫无色界。二十八层天上上胜下下,一层比一层天的生命和智慧要殊胜。
第三个次第,【修小乘法】—修声闻法。证到阿罗汉果位,永远超越六道轮回,连天道都不在,超过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的天人福报满了以后还要往下落,小则往下界天、人落,重则落到三恶道,证到阿罗汉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他的代表作是《阿含经》,讲『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但是这些果位的人,他始终保持一个无身的那种生命体,也叫自由命体,他不愿意现梁虚肉团相再到六道中来教化众生。
第四个次第是【修缘觉之法】—证辟支佛果位。辟支佛属于中乘,他的境界高于阿罗汉,有些辟支佛他还可以从空出有到这个世界上来度化一些与他们有缘的,这个有缘是指近几世或者几十世有缘的众
生,但是他不像菩萨一样广度无缘众生,修缘觉佛的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缘》。我们这是笼统地介绍,不是去详细地分析。
第五个次第叫【藏教】—藏教法我们一般把它说是大乘法。怎么叫大乘法藏教修行人?他发心要像佛那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像佛那样广度一切众生。发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他是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等。他这种般若是小乘般若,他从有形有相的法门下手,代表作就是《阿弥陀经》《地藏经》《无量寿经》等等。修这种法门,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证的果位叫不了义的大乘果位,因为他不明心见性啊,他可以像阿罗汉、辟支佛那样超越六道轮回。所以祖师的比喻,叫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有的把它说为,一万个人里面,可能有个把两个人成就,有的人把它说为六万个人修行可能有一个人成就。
第六个次第叫【通教】—通教比藏教有进步,通教就是我们所讲的禅宗。他是从空门入手排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统统判为无明相,这是所谓「见空性」。他的代表作《金刚经》《六祖坛经》《六百部般若》等等。这种法门修行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禅宗祖搭渣雀师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最上乘论》中讲,修这个法门『恒沙莫一,亿劫希成。』能修禅宗证果的人,恒河沙数的人难有一个这样的根机!一个银河系的人可能还没有恒河沙数的修
行人,即使有这么一个人修行,他还『亿劫希成』,无量百千万亿年都难成就。
那么藏教和通教这两个法门比较,通教禅宗修得不好容易落空,《楞严经》在后面五十种阴魔境界有讲。但是修得好,他能明心见性。而藏教法门他不会落空,你最起码来世能得人天福报,但是他永远不能明心见性。所以我们要在这两个法门里要好好把持一下,成功率都非常低,时间都非常地漫长。
禅宗第五祖拜第四祖,拜知早了两世。第一世这个五祖已经到八十高龄,盘腿把腿也盘歪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的法号叫栽松长老。怎么叫栽松长老?他坐在那里毕恭毕敬就和松树栽在那里一样,人们觉得他修禅宗太认真了,叫栽松长老。所以四祖逗他,四祖说他太老了,换一个身来,实际上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站在那里就往生、就投胎。结果他投胎到大姑娘肚里,人家还没有结婚,你不是糟蹋人家嘛!那个马姑娘因为他投胎,被家里人扫地出门。在过去的封建的社会,你说大姑娘没有结婚,就肚子大了,那是大逆不道。
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在投胎,说走就走,而且不需要男女生活就能投胎,你说有多大本事。我们想一想,现在有些所谓宗派的什么法王、活佛再来,还怎么样怎么样......能不能跟这个人比啊?就这个人在佛门内部都不过是个外道,这涉及到我们修行中一些敏感问题,希望
我们有些同修,你不要生烦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大法不依小法,我们都要按照佛门实事求是,这样可以正信。到第二世来投四祖拜师,大概是七岁,四祖又逗他,说太小了,这个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前世来你说我太老,今生来你说我太小,我到底什么时候来啊」?所以五祖给他剃度了。
也就是说他一来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事情,这是不是叫宿命通?就这样的人他还必须来求大法,你说我们现在有些人稍微有点宿命通,稍微有点什么神通,就怎么样怎么样......你说怎么样?!鬼都有五种神通,到了阿罗汉才有六种神通,就漏尽通。要帮助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唐玄奘西天取经,来到大雪山。唐玄奘他也是开了天眼,看到雪山堆里埋了一个人,把雪扒开,三弹指叫他出定。那个人眼睛一睁,说:「释迦牟尼佛出世了没有」?唐玄奘跟他讲:「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一千多年」。「那我等弥勒佛下世」,他说完又入定。可见他在雪山堆里少说已经一千多年,多说可能千年、万年、亿年都说不准,他还准备等弥勒佛下世,还准备再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不吃不喝不睡,就在那里禅定。这种功夫都不过是个外道啊,你说我们现在修禅定的人你坐个几天几夜又怎么样?这些法门可难了,把难字讲在前面,你们后面就知道珍惜那个容易的法门,要不然你还不知道天高地厚。
所以唐玄奘叫他再次出定。问他:「你坐这个鬼窟窿」,讲他坐鬼窟窿啊:「弥勒佛出来以后,谁叫你啊」?他讲,「对啊!那怎么办啊」?「怎么办?到唐朝去投胎,我从印度回来以后给你剃度,拜我为师好了」,也是跟五祖一样说走就走。所以唐玄奘取经十七年回来以后,找到李世民查问这个人,某年某月某日王宫里有没有怀孕,他应该在什么时候生。李世民查了一下没有,再一细查,查到尉迟恭大将军府中。因为当时唐玄奘讲:「你看哪一家的院子最大你就在哪一家投胎」。唐玄奘的意思还不是要他到王宫里去,是不是?但是他没有见过世面,看到尉迟恭的府也很大,他想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唐玄奘取经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花花公子,叫他剃度,「我才不干」,是不是?李世民命令他「代朕出家」,他不敢不出家。但是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给我一车肉;第二个条件,给我一车酒;第三个条件,给我一车美女」。不是要一个美女,是要一车美女,所以皇帝也犯愁:出家人一个美女都不能有,还要一车美女?唐玄奘给皇帝使个眼色,你先答应他再说。
三车和尚浩浩荡荡来到白马寺,白马寺全体僧人钟鼓齐鸣!他听到钟声、听到鼓声以后,过去世修行中的自性反应出来,惊得一身冷汗,如梦初醒,赶紧把三车退回。当生受持经藏,而成为贤首宗一代祖师,这就是窥基大师。你们看受持经典重要不重要啊?
无独有偶。在终南山,有一位道宣律师也是修禅宗,修到什么程度,天上的人给他送饭。这个时候,窥基大师就去度他,说:「听说天上人给你送饭,今天来尝尝这个味道怎么样」?结果从早到晚,天上人影也不见一个,吃不上饭就睡觉吧。那个窥基大师一睡觉就鼾声连天,那个道宣律师擅长持戒律,据说持戒第一。所以今天早上轮到他做人了:「你说你啊,好好一个修行人不知道用功,怎么还睡觉?睡觉还打呼,哪叫修行人」?意思是你看我这个禅定不倒单。窥基大师怎么讲的?说:「你不比我强,一个跳蚤跳到你身上,你还想把它捏死,你的嗔恨心从何而有?不过还好,最后没有伤它的命,把它扔到外面去了。跳蚤给你摔断了一条腿,唉哟唉哟......吵到半夜,我根本没睡好觉」。那个道宣法师听他这么一讲,呆住了:他明明在打呼噜,我扔了一个跳蚤,他怎么知道?不敢开口了。然后窥基大师度他:「你坐这个鬼窟窿没有用,我前世在雪山堆里少说修了几千年、几万年有什么用」?虽然这样讲,可是道宣律师还不相信,等窥基大师走了以后,天上的三太子哪吒给他送饭来了。他这时候埋怨了:「该来的时候不来,不该来的时候来了。昨天有个和尚想吃天人的饭,你送点饭来,不也长长我的脸是不是」?那个哪吒跟他讲:「我昨天怎么敢来?我是来过了,昨天在你这里是个大菩萨你知道吧?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满山满野都是天人在护法,我怎么进都进不来」,这下他明白过来了。所以道宣律师最后为《法华经》写了一个〈弘传序〉,他是不是读《法华经》开悟的?
第七个次第叫【别教】—别教是在禅宗通教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往上修。但是他也只能破除十二分无明,不能究竟成佛,所以他是不是比通教更难修?那么别教的代表作是《圆觉经》、《唯识》,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是从「亦空亦有」两个门而入,所以《金刚经》所讲的那种佛相当于《法华经》《楞严经》的初住位菩萨,与法华佛、楞严佛相差四十一个等级。《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法华佛、楞严佛的境界要低三十个等级。
到第八个次第叫【圆顿大法】—代表作《楞严经》《无量义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称为圆教一乘大法。《无量义经》是为《法华经》打前阵,《涅槃经》是为《法华经》《楞严经》收尾,主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两部经典,说尽了宇宙万法来龙去脉!它并没有教我们去怎么念佛、怎么拜佛、怎么行善、怎么断恶,都没有。它只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理,人怎么来的?佛菩萨、天人鬼畜怎么来的?山河大地、风云雨雾怎么来的?人我是非、香甜苦辣、种种妄想分别,这种意识怎么产生的?明白了万法的来龙去脉,我们再进一步的归纳总结,这无量的万法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十方三世到底有几尊佛?几尊菩萨?几个人?几个鬼?几个天?几滴雨?几片风?
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明白,按照《法华经》、《楞严经》之说就可
以当下了生脱死,当下成分真即佛,永远不落六道轮回,这是最低保障线,往上不封顶。从初位菩萨到地位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我们都可以当下一念就成就,乃至于个别的像龙女那样成为究竟圆满之佛。所以圆顿大法,无量劫无量次第之功德,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就看我们听经闻法,你的思维观照的如何,你的心态如何。成就这么快,当下一念,而且条件特别特别松弛—即使你是罪大恶极的罪犯,你只要一念明白『如来藏』道理,如恒河沙数的罪恶一笔勾销,地狱境界现前当下变地狱为佛土,这就叫「带业往生」。任何人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一个不漏、一个不落,这是不可思议的大法呀!
师父写了四句诗,其中一句是【六动一时法眼明】。所谓『六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明白『如来藏』道理之后,当下震动!震动什么?把我们的无明烦恼、邪知邪见震动为菩提,震动为佛知佛见,『法眼明』就是「明心见性」。这些是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反反复复金口强调,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印广法师在这里说的法。
师父对天明誓:我讲一切法都有佛金口玉言为证,有疑惑者当场提问、当场质问、当场请法,我当场给你回答!要破除我们一切的怀疑心,把心定在楞严大法,师父的功德就在于:对佛所说「听经闻法当下成佛」,讲清楚为什么!师父的功德是在「为什么」上下功夫,你们有一点点疑虑都可以当场提出!所以我们一定要十分的珍惜这场
法会,《楞严经》《法华经》在十方佛土,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这是佛金口玉言,连佛都不轻易开示这样的大法。佛在《法华经》讲,佛不轻易讲《法华经》,在《楞严经》也讲,【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所以我们今天有幸在这里开讲这样一部大经,我们要珍惜!师父没有地位,也没有名望;既不是什么大会长,也不是什么大方丈;我几十个小寺庙加起来,还没有人家一个寺庙大,劝大家不要以为人微言轻。你们可以把认为自己最恭敬的祖师大德或者高僧大德,他们哪一部讲解讲《法华经》《楞严经》讲的最好的,一定要选最好的,你们随身带过来,师父讲到哪一段你就对照哪一段,你看师父讲错了没有,可以帮助我们增强信心。
那么我们这是先在前面讲了人、天、声、缘、藏、通、别这七个法。我告诉各位,这七个法都非常非常难修难证,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可是你很难圆满。你要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啊!更不要说阿罗汉身,更不要说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这些法门,告诉各位:有其名而无其实,都是佛的方便引导。为什么讲了这无量的法?就是让你来跟《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法比较,那些是方便引导法门。
所以前面这七种法门在佛法里称为圆人前七种方便,你不要把方便当真!你想想看,它那么难,而《法华经》《楞严经》这么容易,
一念就成就!是不是?前七种方便成功的比例那么低,万分之一、亿分之一、无量分之一。《法华经》《楞严经》是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乃至百分之二百、千分之三千、万分之十万。怎么万分之十万,怎么多起来了?怎么还要变成百分之二百?因为我们有些同修还带有各个法界里的众生,通常说为附体,是不是?这些人来了他也当下成就啊。这是第一个从难和易,第二个从比例来看,是不是。
再从这个时间来看,前者百千万亿的无量劫,后者当下一念。这是帮我们选择最佳最快的法门来成就。这是我们大概地笼统地来比较抉择一下,这个《楞严经》它的不可思议的地位。
佛在《楞严经》就是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这两句话,我一个字都不多,一个字都不少,一个字都没有改变。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成像我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佛、圆满佛,易如反掌啊!有什么困难?谁叫你去刻苦修、认真修」?佛就是这样讲的。
和尚是怎么从小和尚升到主持的其中需要经历的等级
最初出家,受十戒,称沙弥。
完全受了比丘二百五十戒,称比丘纳亩锋。(也就是和尚)
作为出家人也就是这样了。
还有个行政的级别,方丈、监院、维那等等。是寺院的洞晌管理团。
高僧未耐穗必有很高的行政级别。就和大学一样,学问最好的教授,未必当领导
真正的活佛是怎样生活修行的
和普通的僧人一样生活修行啊!只不过作为活佛而言,往往来找他开示、求法、摩顶的比较多呢!
一般僧人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活佛也不例外。
1、4:30起床;
2、5:00-6:00上殿做早课;
3、6:00-6:30早餐(吃饭也是修行之一,禅宗通常称为“过堂”)
4、6:30-7:30开门,打扫卫生或做其他工作。
5、8:00-10:00禅修或做住持指派的事情;
6、10:00-11:00自修(这个过程寺院也有非硬性的安排,或友唤者禅修念经做法事,或者看殿巡回,每一位僧人及常住居士都有寺务的);
7、11:00-11:30过堂(午餐);
8、11:30-14:00午休
9、14:00-15:30禅绝返修或做住持指派的事情;
10、16:00-17:00上殿做晚课;
11、17:30-18:00药石(由于寺院讲究过午不食,所以这一顿饭是帮助那些还做不到过午不食的僧人修行的,形同药物,称为“药石”)。
12、18:00-19:00关寺院大门;经行(法师们通常会四处走走,由于行走时需要保持内心的觉知,也是修行的方式,故称为“经行”);打扫卫生。
13、19:00-20:00禅修(这段时间比较自由,僧并告饥人会选择禅定、修习、喝茶等各种方式)。
14、21:00入睡。若通宵不睡的禅定的,就叫“夜不倒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3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