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读后感(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学佛百科2023-05-04100

笔记 |《活法》: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仔细想来,我所具备的能力,我所发挥的作用,并敬激没有非我不可的必然性。别人拥有同样的才能,扮演与我相同的角色,也没有任何不妥当,没有任何不可思议之处。至今我所做的一切,别人也可以取而代之。

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天偶尔赏赐予我,我不过努力加以磨炼而已。我想,任何人的任何才能都是天授,不!才能只是从上天借来之物。

因此杰出的才能,由这才能创造的成果,属于我却不归我所有。才能和功劳不应由个人独占,而应该用来为世人为社会谋利。就是说自己的才能用来为“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我认为这就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返祥P104

凡位居人上者,比才干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才能出众的人往往容易做才能的奴隶,把才能用错方向。因此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控制才能发挥的方向。这就是道德,就是人格。——P107

对于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和辩才,而是基于明确哲学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谦虚之心、内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坚持正义的勇气、持续自我磨炼的慈悲之心——用一句话说,必须牢记并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

“要走人应该走的正道”,这简直像小学里的道德说教——有人或许会嘲笑。但是,正因为我们大人并不遵守小学生也懂的起码的道德,今天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才会如此混乱动摇,人性才会如此扭曲荒废。——P110

诚然,相对于浩瀚宇宙的历史长河,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闪而过。但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稍纵即逝的人生中,我们的灵魂在终结时的价值必须高于降生时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和目的。这是我的人生观。进一步说,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人的高贵,就揭示了人生的本质。——P113

六项精进:

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②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唤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③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④活着就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⑤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⑥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P113-114

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坏事好事交替发生,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因此,好也罢,坏也罢,晴天也好,阴天也好,一概怀抱感谢之心。——P118

你的愿望——只要出于为社会为世人的美好心灵——就一定能实现。因为最高尚的愿望一定能带来最理想的结果。相反,基于私利私欲的“污浊的愿望”,即使一时能实现,一时能成功,最后必然以失败告终。——P129

我们强烈祈求某种愿望一定要实现,并为此拼命奋斗,而这种愿望是摆脱利欲之心的高尚的理想,那么它就一定能实现,而且能够长盛不衰。——P130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想让成功持续,那么,你描绘的愿望,你怀抱的热情,都必须纯洁无瑕。——P131

劳动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喜悦,玩耍和趣味根本无法替代。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克服艰辛后,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世上没有哪种喜悦可以类比。

人类活动中,劳动带来至高无上的喜悦,工作占据人生最大漏稿搏的比重。如果不能在劳动中、在工作中获得充实感,那么  即使在别的方面找到快乐,最终我们仍然会感觉空虚和缺憾。认真工作带来的果实,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实感,它还起到修行的作用,磨炼人格,奠定我们做人的基石。——P133

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人格,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艰难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对于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公务、家务、学习——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

也就是说,就在日常的劳作之中,就有一条磨炼灵魂、提升心志、通向悟境之路。——P136

要到达名人高手的境地,缺乏地道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投身于工作,通过这条道路——也只有通过这条道路——我们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砺心志,提升人格,领悟人生的真谛。——P138

教师这个职业,超越单纯劳动的概念,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去面对和影响学生。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是所谓“圣职"。——P139

欧美派的劳动观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的富裕。对此,我无意否定,但对西方这类价值观无批判地全盘接受,轻视劳动价值的做法,我认为是大错特错了。

同样,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生活食粮的物质手段也是错误的。前面我已经讲过,工作蕴含着磨炼心志、提升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过去的日本,或者说东方,曾经很重视劳动所伴随的精神价值——把劳动看作塑造人性的精进的道场。——P140

津夜书目:《活法》,[日]稻盛和夫著,曹岫云译,中信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PS:,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我们劳动的时候虽然很累掘哪早,但是劳动的成果让人十分的开心。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可以让我们亲切的体会到快乐。那么接下来我整理出来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起来看看吧!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的来源判雀与本质,因为是创立剩缓备余价值学说的`最根本依据

第一: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对劳动的含义有了拓展,绝大部分非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比如说艺术领域{齐白石的画})

第二: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

什么是劳动的价值观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劳动的价值观。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

我们怎样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实现梦想。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归根结底要靠劳动创造。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直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组织动员亿万职工建功“十四五”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发生了哪些改变?

在新时代,怎样更好地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风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版邀请劳模工匠代表、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进行对话访谈,从不同角度畅谈他们对“三个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力求呈现新时代劳动的价值与魅力。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有哪些?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如下: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罩纤前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因为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最根本依据。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竖举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归根结底要靠劳动创造。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直是鼓舞全党全国各物清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组织动员亿万职工建功十四五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劳动是为了获取金钱报酬而不得不干的苦差事,那么少劳多得,工作态乱尽量要轻松,钞票尽量要多拿,这种想法就变得“很合理”,似乎天经地义。这样的劳动观蔓延到教育机构。

教师对成长期儿童的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必须帮助指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这个职业,超越单纯劳动的概念,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去面对和影响学生。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是所谓“圣职”。

但是现在,老师们自己抛弃了这种自豪感,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洞虚劳动者,不过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过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他们贬低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失却了为人之师的尊严和真诚。

我想当帆颤档我们找到自身的价值体现,那么就无比光荣。

三读《活法》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我是宁波百事达工具/格雷公司/ 宁波盛和塾 诚敬组,格雷读书会同心笑毕猛队何绍成, 这是我每天至少一篇文字的第598篇文字(2021/6/3)

三读《活法》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摘要

二战后,劳动被过度物化,劳动的最大目数瞎的是获得物质富裕。

教师对成长期儿童的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教师必须帮助指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应该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去面对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是所谓“圣职”

欧美派的劳动观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的富裕。我无意全盘否定,但拒绝全盘接受。

劳动是塑造人性的精进道场。

较碰桥之玩乐,劳动更让人快乐。

《活法》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百日成长计划第235天

组名:精进利他

姓名:Mary

日期:2021.05.04

书名:《活法》

重新认识劳动和勤奋的价值

这一章开头谈到谦虚这种美德,现在是论述勤奋的美德。我认为勤奋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召唤的精神品格。

近代以来,尤其是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动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被过度的“锋兆唯物化”了。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因此,所谓工作,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

既然劳动是为了获取金钱报酬而不得不干的苦差事,那么少劳多得工作尽量要轻松,钞票尽量要多拿,这种想法就变得“很合理”,似乎天经地义。这样的劳动观蔓延到整个社会,甚至渗透到教育机构。

但是,教师对成长期儿童的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必须帮助指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这个职业,超越单纯劳动的概念,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去面对和影响学生。教师是一种尊贵的职业,是所谓“圣职”。

但是现在老师们,自己抛弃了这种自豪感,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劳动者,不过是机械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过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他们贬低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失去了为人之师的尊严和真诚。现在教育荒废,连课堂纪律都形同虚设,我认为直接原因就在这里。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我们还保留了勤奋工作的精神。但后来欧美批评日本劳动过头,应该增加休闲时间。日本从官方到民间,连忙做出调整,缩短工作时间,增加节假休息日。

有一个时期社会形成一种风气,把热情工作看成了罪恶。到现在勤奋的价值,仍然低得可怜。欧美派的劳动观认为,休闲才能孕育精神的富裕。对此我无意否定,但对西方这类价值观,无批判的全盘接收,轻视劳动价值的做法,我认为是大错特错了。

同样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生活食粮的物质手段也是错误的。前面我已经讲过,工作蕴含着磨练心智,提升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过去的日本,或者说东方,曾经很重视劳动所伴随的精神价值,把劳动看作塑造人性的精进的道场。

第2次世界大战后统治日本的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围绕远东政策,在国会作证时,提到了日本人的劳动观。他说,日本所拥有的劳动力的质和量,无论在哪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而且日本的劳动者认为相对于玩乐,工作更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就是说麦克阿瑟认为,日本人找到了“劳动的尊严”。

过去我们日本人曾经非常珍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勤奋工作能够产生自豪感,带来精神的富足,甚至可以感到整个人生的意义,叫吃完了,劳动更能让人快乐,锋基激这种精神的感受,简单劳动也能钻研改进,体会其中的兴味,这种工作的技巧,不是被迫的被动的工作,银袜而是自己作为工作的行为主体发挥作用,这种劳动的智慧,我们日本人确确实实曾经拥有过。

过去拥有,现在却丧失贻尽。从前日本人的劳动观中所蕴含的珍贵意义,难道不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吗?

人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样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感恩稻盛和夫老先生!

感恩活着,感恩一切!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