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业果思考题及答案4(深信业果是什么意思)

达照法师:深信因果
人生实际上是由业果感召而来的。业就是我们的惯性、习性、行为。现在的业就是伏羡现在的行为、现在的果是由过去的业感召而来、现在的业又会构造成将来的果,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必然是深信业果的,并且把深信业果落实在对人生世界乃至整个身心命运的认识上。
有些人是相信命运的,而出家人相信因果,不相信命运;正规的寺庙都没有算命、抽签、问卦;佛教徒是相信因果的。我经常在反思中发现:一切都是必然的。只要是遇到了事情就知道这是因果报应,再仔细观察,就觉得其实命运就是因果。
我从八九年出家到二零零四年,在这十五年里,基本上不相信命运,只相信因果;但是十五年以后,我又感觉好像是有命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出家以后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该遇到的师父就会遇到、该碰到人就会碰、该做什么就会做什么。我心里就想:为什么会这么顺?出家的时候我才十七八岁,当时怎么会知道这个选择是对的呢?而且十五年后让我再选一次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出家,这就是命运。是我过去世可能曾经在修行的这条路上走过,甚至发过愿,今生缺此拍延续而来的,所以十五年以后我觉得命运可能是存在的,可是命运不是宿命论,不是说没有前世,或者说已经被前世卡定了。宿命论对结果是说死的,你前世造了什么因,这世就必然是这个果,而且只有这一个结果。而我们相信因果不是死的,就是说:今天的结果一定是前面种下的因,而我们现在,在你的人生中、在你的生命中,到底该做一些什么事?你就会一目了然。
「青山无语叹人亡,朝露风灯闪电光,人归何处青山在,总是南柯梦一场。」人生就像朝露一样,而在这短暂的人生中,你在每天的忙碌中,在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的这段时间里,应该是把我们的生命、命运是推往善良的、好的、积极的一面去,还是推往痛苦的深渊?
许多人的生活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但一些脾气却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说同样的父母、同样生活环境的兄弟、甚至是双胞胎,也有一个脾气好,一个脾气不好的,这说明脾气不是后天养成的。我们相信了业果,就对这个有相的、轮回生死的生命、或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无论是什么样的打击、还是荣华富贵,会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面对。所以相信业果的人是一个觉者。
不相信业果的人就是一个迷失的人。迷失的人遇到了好事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觉得自己了不起、别的人都不如他,甚至出言不逊去讽刺别人,这样就造了恶业。例如有些人有权力就仗势欺人、有钱财的就欺负没有能力的,这样就是因为好事反而成了坏的结果。这就是迷失的人他不相信因果而导致的现象。
而当他遇到了坏事呢?大家想想:当你遇到坏事、逆境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一个不相信因果的人,当他遇到了坏事,第一个反应就是自责,责备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这么没能力啊,怎么这么窝囊;然后就责怪他人,说别人不好:「你看他欺负我,他是个骗子,不讲道德,是个魔鬼……」;或者责怪社会,觉得他也是无奈的,这个社会风气不行,大众的整个环境不行;另外还责怪自然界,怨天尤人,这就是不信因果的人遇到坏事时的表现。即使可能他的道德很好,他也会觉得自己不行,也会生烦恼、感到痛苦,所以遇到坏事了,他就从迷入迷、从苦入苦。其实遇到逆境并不要紧,但如果因此你变得更加痛苦、更加脆弱、更加懦弱了,这就是迷失的,这样的苦不但白受,而且还是苦上加苦,这一生苦了没有觉醒,来生还要继续苦。如果在受苦时又生起嗔恨的心、不满的心,那么三途恶道就是他将来的结果。这是迷失的生命的结果。
而觉悟的生命第一就是深信业果。前面讲过,这个世界外在山河大地的地、水、火、风四大,和内在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都是由我们的业风感召而来。外在的山河大地——依报世界扒颂是由共业所感,共业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行为、思想、理念感召来的;内在的地、水、火、风——身体是由我们别业感召而来,别业就是你的身口意三业。所以整个身心世界都是在业的惯性、业的动力下,推动而成、住、坏、空的。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规律后,要想把握这个世界,你必须先把握这个业风、风气。要造成一个好的、觉悟的世界,就要有觉悟的风气;一个迷失、痛苦、自私自利的世界,就是一个迷失的业、自私自利的业感召的结果。
外在的世界太广阔了,这个世界早就有了,在人类来到之前。它是不是我们的业感召的?确实是。但是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只看到这几十年。你会想:地球的寿命比我们长多了,怎么会是我们的业感召的呢?事实上,只要你来到这个世界,你的业就会在这里,它就会感召。所以世界也是由这个业感召来的。
如果我们看不到外在的世界由我们的业感召,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观察身体的这个业,这四大是我们内心的心力的惯性感召来的。通过坐禅,你心静下来以后,就一定会体会到心平气和。心如果平了、气如果和了、你身体的四大自然就调和起来,肯定是一天好一天。大家可以试试看。如果每天生气、焦虑,你的身体不可能好起来,哪怕你每天熬药、吃药。心中充满了抱怨,别人熬药熬得不好,你也发脾气,那么你这个病肯定好不了。所以心是一切业的根源。你的心的力量、行为的力量所招致的结果,近的是你身体的感受,远的是你将来的整个世界。你的心情会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如果你心情好,就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任何时候都是人间好时节;如果你具足慈悲心,看到好人就非常赞叹、欢喜,看到坏人就非常同情、怜悯,你的内心不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如果你情绪不好,看到好人说不定就会嫉妒,我情绪那么差,他为什么那么好?是不是笑话我?如果看到坏人,你就更加难受了。可见世界是由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心来把关的。
我们可以观察当下的身心感受,观察这个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深信业果的人遇到好事则事业顺利、兴旺发达;见到好人、有缘的人在一起就感到快乐,因为他一定能看到这其中曾经努力过的正因。如果没有一颗善心,你都遇不到善人;没有善根,连佛法都听不到。所以观察自己心能够发现,凡是遇到的、跟你有缘的人,一定是过去曾结下这个因,所以遇到善事、好事,我们就会倍加珍惜,而不会去破坏。而迷失的人往往会把善因变成恶缘。
略论》深信业果(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四节 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就是深信由业感果之理,这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但这一思想并非佛教特有,印度早期的《奥义书》中,就谈到了业与轮回,谈到了修行与解脱。事实上,印度很多宗教都有这方面内容,只是理解各不相同。比如其他宗教多以灵魂或神我作为主体,由此造业感果。佛教的业力说却不同于此,其特点是建立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缘生缘灭的。在因缘所生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永恒的主宰。
业力思想在佛教中非常重要。生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的所思所行,既是以相应的心理为基础,同时又在张扬相关的心理,积累不同的业力。当它表现出来时,就决定未来的生命形式。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不同业力在不同时期渐次成熟,这就是《唯识三十颂》所说的“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如此,推动有情不断招感果报。如果不通过忏悔或修行进行对治,业是不会自动消失的。这就是业决定一切、业创造一切的原理。
不仅轮回是以业果为基础,四谛和三乘佛法的修行也是同样。四谛包含杂染和清净两重因果。苦谛和集谛,告诉我们轮回如何形成,为杂染因果;灭谛和道谛,告诉我们怎么通过修行解除轮回,为清净因果。而在三乘佛法的修行中,人天乘是以受持五戒十善招感人天福报;声闻乘是以出离心作为因,依戒定慧成就解脱;菩萨道是以菩提心为因,依六度万行成就无上佛果。
对业的信任非常重要。农民相信耕耘才有收获,就会辛勤劳动,否则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地操劳?但缘起的生命现象非常复杂,并不像种田那么简单。其中,又包括内外两种结果。所谓外在结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成就的客观结果。所谓内在结果,就是由此形成的心行力量,如贪婪在张扬贪心的力量,嗔恨在张扬嗔心的力量,最后使我们为贪心所害,为嗔心所苦。如果深信不善心行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我们就会自觉地止恶行善,依教奉行。
所以说,业果之理是佛法的基本正见。若不具备这一基础,修行将无从谈起。《道次第》中,也是将业果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关于这部分内容,论中本身是有科判的,只是理解起来比较复杂。旅和袜我将之简化为十点,分别是:一、思惟业果总相,二、十种不善业道,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六、业的种类,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九、下士道发心之量,十、除邪分别(对下士道修学误区的棚陆说明)。其中,前面八点对业果作了全面介绍,后面两点则结合下士道的修行进行说明。
一、思惟业果总相
作为业的存在,是有其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论中,宗大师主要从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业决定之理
谓诸异生及圣者,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拆激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所谓业决定之理,即造业必定感果。其中所决定的,正是从善业感得快乐,从不善业感得痛苦。任何快乐,乃至微不足道的快乐,都是由往昔善业所出生;任何痛苦,乃至微不足道的痛苦,也是由往昔恶业所出生。没有善业,决不会引发快乐;没有恶业,决不会引发痛苦。对于这个规律,要深信不疑。
“谓诸异生及圣者。”异生,即凡夫,由业力而显现身量、寿命等种种不同,故名异生。而圣者则为同生,因其共同证得法性,证得与三世诸佛及六道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的法性,所谓同法化身。
“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乃至等活地狱中的有情,在被各种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恰有一阵凉风吹来——这一点点的快乐,莫不与过去生所造善业有关。如果说从不善业可以产生快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倘若世人深信此理,世间就无人作恶了。因为离苦得乐是一切有情共同的愿望,但他们往往不了解导致苦乐的因,不知善业产生乐果,不善业产生苦果,所以才会任意妄为。
“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世间所有痛苦,乃至阿罗汉所遭受的苦痛,也是由无始以来所造的不善业出生。如果说善业将感得苦果,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阿罗汉的痛苦和凡夫不同。凡夫不仅有身苦,还有心苦,阿罗汉但有身苦而无心苦。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宝鬘论》说:从不善业因产生痛苦,所以才会有三恶道。从善业感得人天善趣,从而产生种种快乐。
“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自性,数论外道认为自性与神我结合产生世间万物。大自在天,印度教最高的神,被认为是决定人间苦乐的主宰。宗大师总结道:所以,世间所有苦和乐决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自性”或“大自在天”这些不相应因所生。缘起甚深,各种外道虽然对此有种种猜测,但因智慧不够,无法透彻因果的全貌,便产生种种邪见。
“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总业,亦名引业,指总的果报,如投生善趣或恶趣。别业,亦名满业,指差别果报,如人道的贫富之别等。我们应当了知,从善或不善的总业将决定生命去向,感得总的苦乐果报,如善业得生乐趣,恶业得生苦趣。而每一道又有种种差别苦乐,如同生为人而又千差万别,这些差别也是由善或不善的别业所导致。虽得生乐趣,会因某些恶业感得短命、贫困、病痛等苦果;虽得生恶趣,会因某些善业感得受人宠爱、生活优越等乐果。总之,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这个道理是丝毫不差的。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白法,止恶行善。对于这一真实不虚的业果决定之理能够深信不疑者,会将之作为一切佛子应当具备的基本正见,并加以赞叹,以此为止恶行善的根本。
对业果之理真正确认之后,止恶行善就会成为我们主动而非被动的选择,成为我们坚守而非犹疑的标准。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业果之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相信到什么程度?事实上,这也是考察心行的基本标准之一。且不论内证境界如何,只要看看对业果之理信到什么程度,就能知道修行是否已经走上正轨。
深信因果(转载)
“业决定”的道理告诉我们:有所为必将招感业果。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动念及外在禅或行为,必将在内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乐果皆来自过去世的善业,而今生的苦果则来自过去世的恶业,所谓“业不作不得,业已作不失”。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已造作的恶业背负沉贺前重的心理负担,因为焦虑和自责皆于事无补。当我们认识到曾经犯下的恶业后,应至诚地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贺拍伍,一切我今皆忏悔。”
以如法的忏悔清洗人格,荡涤种种罪业。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此深信业果,慎护身口意三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决不造作新的恶业。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业果是什么意思
业果意思是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咐没局苦乐果报,词语详细介绍如下:
1、基本释义:业果,汉语词语,佛教用语,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南朝梁慧皎《序》考业果之幽微,则循复三世,言至理之高妙,则贯绝百灵。《旧唐书缙传》缙弟兄奉佛,不茹荤,每对扬启沃,必以业果为证。
2、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从这个忍字在手内写,今日个业果眼前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衡让前身。
3、使用: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如果运气好的话,察竖它还将替换其他抢夺印度商业果实的众多关税和附加费。由于断除“身见”所生起的利益,与过去的业果有关连,这正显示了断除“身见”的重要性。
4、造句:中食协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取得生产许可的专业果冻生产企业有490家,全行业果冻产量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出口超过1亿美元。又到一年植树节,为你种棵幸福树,树根是健壮的体魄,树干是幸福的家庭,树叶是顺心的事业,果实是美满的爱情,无论多少风雨,永远屹立不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2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