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梳理法义(学到了吗!)的词条

《孔子的箴言》是什么(百度找不到,我也不清楚是些什么,知道的请复制下给我吧)
孔子箴言即孔子所说过的或者根据孔子的学说整理整理出来的含有规谏劝诫的话。这些箴言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体系,在中国流传深远。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
学习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领会)所学到的知识,(因为有了新的认识、提升和获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此文意的另一种解释: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工作中实践锻炼有所新得和收获,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当遇见知识而学习并用于生活实践有所收获然后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样肯定会不停的快乐,比如我们学会了滑旱冰,到滑行自如这一过程的学习和快乐,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的生动体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了知识没有融会贯通的思考(加以生活运用)就会失惘,对待事物只顾思考而忽视了新知识的学习提升(人的处事、行为)就会滞怠。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羡咐举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机敏而(生动的)善于学习,不在乎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求教学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将事实尽可能真实的)表述出来而不做作, 用实信(的态度)善待(事物、历史的)原本面目。
另解:表述客观事实不造作,实信、善待古文化知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兄碧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简迅。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窃比于我老彭’相传彭祖活八百岁,这句话意思是,苟且比喻我对待历史原本面目真切的见多识广,就像是彭祖高寿亲眼真切看待历史真相一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一件事物的内容)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也是一种知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是知也’,是强调和对前句的补充,补充和强调的内容是:当知道了自己对于社会事物的无知和有知,这也是一种知识。这句话话是专门针对那些把‘不知道’当做‘知道’或把‘不知道’加以掩盖当做耻辱的人士所说的,因为回避自己的无知就不可能有所进步,这是一种无知和愚昧的表现,所以知道了自己的有知和无知也是一种知识。
言行类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折叠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型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 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折叠编辑本段道德类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折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治国类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折叠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折叠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才学佛法,智障顿生,弟子愚钝,请教师父师兄。
楼主 法安~
如果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乃至无寿者相的话,可真会折煞一切众生哩,然而,穷尽你我无量劫也做不到的,因为金刚经讲的无四相,是众生本来就具足的,并不是靠修行才修得的,若是真要靠修行才修得,那麼,当楼主你修得的同时,又是谁修证无我、乃至无寿者相呢? 若说有我修证,还是不离我相,当然也是四相具足罗。 而金刚经除了宣示这个道理以外,主要也是教导弟子们,如果能在生活日用一切法相中、亲见那个本来就离四相的,那麼就是看见自己本具的自心如来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并且也教导弟子们,若是明悟本心之後,应该如何安住、降伏妄心等等悟後起修之路。
说了那麼多,後学就举个例子吧:
当你在和人聊天的时候,若要契合金刚经的宗旨轿局,试问: 你要如何离我相呢?!
难道是不执著自己所说的话与别人所说的话吗? 还是观察自己说话与别人说话都是无常、空呢? 可是问题来了,就算你真的不执著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过程、以及聊天的身体、还有聊天时的心;然而,当你在跟某人聊天时,你一定知道跟你说话的是谁,你思量著要回答的答覆、也一定一定知道: 自己正在跟别人聊天。 那麼,楼主可得好好思量了: 说话的是谁?!
如果你真的能离开寿者相,那麼你绝对不会知道聊天多久了,就算聊的非常愉快而忘记时间,当你看到当下几点的时候,你还是会知道过了多久,这就寿者相了。
如果你真的能离开闭轮让众生相,那麼你看到蚂蚁蚊子、飞鸟禽兽也会跟看到人没有差别了,但是纵然不执著相貌,你看到某人某动物某昆虫时,还是不会混淆、而会很清楚的辨别他们的差异性: 是人类还是禽兽、或是昆虫鸟类等,那这就是众生相了。
如果你真的能离开人相,那你见一切人都如自己,你绝对不会分别: 这是女的、那是男的、这是我朋友、我亲戚...等。 然而事实是,你见到一切人的当下,就会分辨出: 这是男是女、是熟的还是陌生的,那麼,这就是人相具足了。
假如楼主你真的能离开我相,那麼你清醒时与睡得很熟的时候应该都没有差别才对,身体忙得很劳累与清神气爽的时候也不会有差别。 然而事实是: 当你真的睡得很熟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在睡觉的,这时有人从你旁边经过你也不会知道;而当你睡醒後,你会知道自己起来了,累的时候,也会知道自己意识模糊而该休息了;病的时候也会知道自己状况不好而该调养了。 那麼,这就是我相具足了。
因此,如果朝著""做到""离四相,那不仅累死自己,无量劫过了还是做不到,因为只要我们活著的当下,一直都是具足四相,如果离开四相,你要在人间正常的运作,恐怕是办不到罗。
可是金刚经的宗旨是说,无妨我们这众生心具足四相,同时同处有个离四相的自心如来,与生灭无常的我们同时同在,否则, 佛陀为什麼在第一章的时候,居然是托钵、洗足、化缘呢?大异於其他经典的开头。这其实是告诉我们,不可以离开这生灭的身心而去寻找自心如来,众生本具的自心如来一直都如影随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那麼,回到主题,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的十五种功德,事实上也不离自心如来,楼主何不思维:如果这十五种功德全然由观世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赐予你,那麼这样不就跟一神教一样没有因果了,只要你深信就能得到庇护加持? 那也无须认真修行,只要深信、诵咒诵经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功德了,不是吗?
如果这些功德不是本来就具有的,那麼未来什桐数麼时候会散坏呢?
是故! 众生本具的自心如来,本来就与诸佛如来没有差别,含藏一切功德宝藏,只是必须缘分条件具备,才会让该有的福德、功德显现出来,因此:
不论你念咒、念佛、念经、以及佛菩萨、护法神暗中的加持庇护等等,这些都只是促成你未来亲证解脱功德的缘分条件之一,当你如法修行、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薰修後,开悟也只是等待时节因缘的到来而已,解脱、乃至一切三昧功德、善法福德,也是如此。
大乘佛法的哪些佛经谈论到布施呢?用重要佛经的原文回答分析和布施相关的重要问题,谢谢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连肤顶髻,如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菩萨是时见乞者来,心生欢喜而语之言:‘汝今若须连肤顶髻,可就我取。我此顶髻,阎浮提中最为第一。’作是语时,心无动乱,不念余业,舍离世间,志求寂静,究竟清净,精勤质直,向一切智;便执利刀割其头上连肤顶髻,右膝著地,合十指掌,一心施与;正念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发大欢喜,增上志乐;于诸法中意善开解,不取于苦,了知苦受无相无生,诸受互起,无有常住:‘是故我应同去、来、今一切菩萨修行大舍,发深信乐,求一切智无有退转,不由他教善知识力。’菩萨摩诃萨作是施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见顶,成就菩萨如塔之髻。愿一切众生得绀青发、金刚发、细软发,能灭众生一切烦恼。愿一切众生得润泽发、密致发、不侵鬓额发。愿一切众生得柔软发、尽于鬓额而生发。愿一切众生得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愿一切众生得佛相发,永离一切烦恼结习。愿一切众生得光明发,其光普照十方世界。愿信指拆一切众生得无乱发、如如来发,净妙无杂。愿一切众生得成应供顶塔之发,令其见者如见佛发。愿一切众生皆得如来无染著发,永离一切暗翳尘垢。’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连肤髻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其心寂静,皆得圆满诸陀罗尼,究竟如来一切种智、十种力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眼布施诸来乞者,如欢喜行菩萨、月光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所行惠施。菩萨摩诃萨布施眼时,起清净施眼心,起清净智眼心,起依止法光明心,起现观无上佛道心,发回向广大智慧心,发与三世菩萨平等舍施心,发于无碍眼起不坏净信心,于其乞者起欢喜摄受心;为究竟一切神通故,为生佛眼故,为增广大菩提心故,为修习大慈悲故,为制伏六根故,于如是法而生其心。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眼时,于其乞者心生爱乐,为设施会,增长法力;舍离世间爱见放逸,除断欲缚,修习菩提;随彼所求,心安不动,不违其意,皆令满足,而常随顺无二舍行。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最胜眼,示导一切。愿一切众生得无碍眼,开广智藏。愿一切众生得净肉眼,光明鉴彻,无能蔽者。愿一切众生得净天眼,悉见众生生死业果。愿一切众生得净法眼,能随顺入如来境界。愿一切众生得智慧眼,舍离一切分别取著。愿一切众生具足佛眼,悉能觉悟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成就普眼,尽诸境界无所障碍。愿一切众生成就清净离痴翳眼,了众生界空无所有。愿一切众生具足清净无障碍眼,皆得究竟如来十力。’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眼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一切智清净眼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能以耳、鼻施诸乞者,如胜行王菩萨、无怨胜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布施之时,亲附乞者,专心修习诸菩萨行;具佛种性,生如来家,念诸菩萨所修施行,常勤发起诸佛菩提,清净诸根功德智慧逗明;观察三有,无一坚固。愿常得见诸佛菩萨,随顺忆念一切佛法;知身虚妄空无所有,无所贪惜。菩萨如是施耳、鼻时,心常寂静,调伏诸根;勉济众生险恶诸难,生长一切智慧功德;入大施海,了达法义,具修诸道;依智慧行,得法自在,以不坚身易坚固身。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耳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耳,普闻一切说法之音。愿一切众生得无障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愿一切众生得如来耳,一切聪达无所壅滞。愿一切众生得清净耳,不因耳处生分别心。愿一切众生得无聋聩耳,令蒙昧识毕竟不生。愿一切众生得遍法界耳,悉知一切诸佛法音。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耳,开悟一切无障碍法。愿一切众生得无坏耳,善知诸论,无能坏者。愿一切众生得普闻耳,广大清净,为诸耳王。愿一切众生具足天耳及以佛耳。’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耳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悉获得清净耳故。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鼻时,如是回向,所谓滑枣:‘愿一切众生得隆直鼻,得随好鼻,得善相鼻,得可爱乐鼻,得净妙鼻,得随顺鼻,得高显鼻,得伏怨鼻,得善见鼻,得如来鼻。愿一切众生得离恚怒面,得一切法面,得无障碍面,得善见面,得随顺面,得清净面,得离过失面,得如来圆满面,得遍一切处面,得无量美好面。’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鼻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究竟得入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摄受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了知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住持诸佛法故,为令众生究竟常见诸如来故,为令众生皆悉证得佛法门故,为令众生究竟成就无能坏心故,为令众生皆能照了诸佛正法故,为令众生普悉严净诸佛国土故,为令众生皆得如来大威力身故。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耳、鼻时善根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坚固自在地中,能以牙齿施诸众生,犹如往昔华齿王菩萨、六牙象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菩萨摩诃萨施牙齿时,其心清净,希有难得如优昙华,所谓:无尽心施、大信心施、步步成就无量舍心施、调伏诸根心施、一切悉舍心施、一切智愿心施、安乐众生心施、大施、极施、胜施、最胜施、辍身要用无所嫌恨心施。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铦白牙齿,成最胜塔,受天人供。愿一切众生得齐平牙齿,如佛相好,无有疏缺。愿一切众生得调伏心,善趣菩萨波罗蜜行。愿一切众生口善清净,牙齿鲜白,分明显现。愿一切众生得可忆念庄严牙齿,其口清净,无可恶相。愿一切众生牙齿成就具满四十,常出种种希有妙香。愿一切众生意善调伏,牙齿鲜洁如白莲华,文理回旋卍字成就。愿一切众生口唇鲜净,牙齿洁白,放无量光周遍照耀。愿一切众生牙齿坚利,食无完粒,无所味著,为上福田。愿一切众生于牙齿间常放光明,授诸菩萨第一记莂。’是为菩萨摩诃萨施牙齿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一切智,于诸法中智慧清净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有人来从乞舌时,于乞者所,以慈悲心软语、爱语,犹如往昔端正面王菩萨、不退转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佛子,菩萨摩诃萨于诸趣中而受生时,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而来乞舌。菩萨尔时,安置其人在师子座,以无恚心、无害心、无恨心、大威德心、从佛种性所生心、住于菩萨所住心、常不浊乱心、住大势力心、于身无著心、于语无著心,两膝著地,开口出舌,以示乞者;慈心软语而告之言:‘我今此身,普皆属汝。可取我舌,随意所用;令汝所愿,皆得满足。’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周普舌,悉能宣示诸语言法。愿一切众生得覆面舌,所言无二,皆悉真实。愿一切众生得普覆一切佛国土舌,示现诸佛自在神通。愿一切众生得软薄舌,恒受美妙清净上味。愿一切众生得辩才舌,能断一切世间疑网。愿一切众生得光明舌,能放无数万亿光明。愿一切众生得决定舌,辩说诸法无有穷尽。愿一切众生得普调伏舌,善能开示一切秘要,所有言说皆令信受。愿一切众生得普通达舌,善入一切语言大海。愿一切众生得善说一切诸法门舌,于言语智悉到彼岸。’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舌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圆满无碍智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头布施诸来乞者,如最胜智菩萨,及大丈夫迦尸国王等诸大菩萨所行布施;为欲成就入一切法最胜智首,为欲成就证大菩提救众生首,为欲具足见一切法最第一首,为得正见清净智首,为欲成就无障碍首,为欲证得第一地首,为求世间最胜智首,欲成三界无能见顶净智慧首,为得示现普到十方智慧王首,为欲满足一切诸法无能破坏自在之首。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是法,精勤修习,则为已入诸佛种性,学佛行施;于诸佛所,生清净信,增长善根;令诸乞者,皆得喜足;其心清净,庆悦无量;心净信解,照明佛法;发菩提意,安住舍心;诸根悦豫,功德增长;生善乐欲,常好修行广大施行。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如来头,得无见顶;于一切处无能映蔽,于诸佛刹最为上首;其发右旋,光净润泽,卍字严饰,世所希有;具足佛首,成就智首,一切世间最第一首,为具足首,为清净首,为坐道场圆满智首。’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头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最胜法,成于无上大智慧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其手、足施诸众生,如常精进菩萨、无忧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于诸趣中种种生处布施手、足,以信为手,起饶益行;往返周旋,勤修正法,愿得宝手以手为施;所行不空,具菩萨道,常舒其手拟将广惠;安步游行,勇猛无怯,以净信力具精进行,除灭恶道,成就菩提。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以无量无边广大之心,开净法门,入诸佛海;成就施手,周给十方。愿力任持一切智道,住于究竟离垢之心;法身、智身无断无坏,一切魔业不能倾动;依善知识坚固其心,同诸菩萨修行施度。佛子,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求一切智,施手、足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具神通力,皆得宝手;得宝手已,各相尊敬,生福田想,以种种宝更相供养;又以众宝供养诸佛,兴妙宝云遍诸佛土,令诸众生互起慈心,不相恼害;游诸佛刹,安住无畏,自然具足究竟神通。又令皆得宝手、华手、香手、衣手、盖手、华鬘手、末香手、庄严具手、无边手、无量手、普手;得是手已,以神通力常勤往诣一切佛土,能以一手遍摩一切诸佛世界,以自在手持诸众生,得妙相手放无量光,能以一手普覆众生,成于如来手指网缦赤铜爪相。’菩萨尔时,以大愿手普覆众生:‘愿一切众生志常乐求无上菩提,出生一切功德大海,见来乞者欢喜无厌,入佛法海同佛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手、足时善根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坏身出血布施众生,如法业菩萨、善意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于诸趣中施身血时,起成就一切智心,起欣仰大菩提心,起乐修菩萨行心,起不取苦受心,起乐见乞者心,起不嫌来乞心,起趣向一切菩萨道心,起守护一切菩萨舍心,起增广菩萨善施心,起不退转心、不休息心、无恋己心。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愿一切众生得无劳倦身,犹如金刚。愿一切众生得不可坏身,无能伤害。愿一切众生得如变化身,普现世间无有尽极。愿一切众生得可爱乐身,净妙坚固。愿一切众生得法界生身,同于如来无所依止。愿一切众生得如妙宝光明之身,一切世人无能映蔽。愿一切众生得智藏身,于不死界而得自在。愿一切众生得宝海身,见皆获益,无空过者。愿一切众生得虚空身,世间恼患无能染著。’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血时,以大乘心、清净心、广大心、欣悦心、庆幸心、欢喜心、增上心、安乐心、无浊心善根回向。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乞求其身髓肉,欢喜软语,谓乞者言:‘我身髓肉,随意取用。’如饶益菩萨、一切施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于诸趣中种种生处,以其髓肉施乞者时,欢喜广大,施心增长;同诸菩萨修习善根,离世尘垢,得深志乐;以身普施,心无有尽;具足无量广大善根,摄受一切妙功德宝,如菩萨法受行无厌;心常爱乐布施功德,一切周给,心无有悔;审观诸法从缘无体,不贪施业及业果报;随所会遇,平等施与。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一切诸佛皆悉现前,想之如父得护念故;一切众生皆悉现前,普令安住清净法故;一切世界皆悉现前,严净一切佛国土故;一切众生皆悉现前,以大悲心普救护故;一切佛道皆悉现前,乐观如来十种力故;去、来、现在一切菩萨皆悉现前,同共圆满诸善根故;一切无畏皆悉现前,能作最上师子吼故;一切三世皆悉现前,得平等智,普观察故;一切世间皆悉现前,发广大愿,尽未来劫修菩提故;一切菩萨无疲厌行皆悉现前,发无数量广大心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施髓肉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不可沮坏。愿一切众生得坚密身,恒无缺减。愿一切众生得意生身,犹如佛身,庄严清净。愿一切众生得百福相身,三十二相而自庄严。愿一切众生得八十种好妙庄严身,具足十力,不可断坏。愿一切众生得如来身,究竟清净,不可限量。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身,一切魔怨所不能坏。愿一切众生得一相身,与三世佛同一身相。愿一切众生得无碍身,以净法身遍虚空界。愿一切众生得菩提藏身,普能容纳一切世间。’是为菩萨摩诃萨求一切智施髓肉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如来究竟清净无量身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心布施诸来乞者,如无悔厌菩萨、无碍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以其自心施乞者时,学自在施心,修一切施心,习行檀波罗蜜心,成就檀波罗蜜心,学一切菩萨布施心、一切悉舍无尽心、一切悉施惯习心、荷负一切菩萨施行心、正念一切诸佛现前心、供养一切诸来乞者无断绝心。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其心清净,为度一切诸众生故,为得十力菩提处故,为依大愿而修行故,为欲安住菩萨道故,为欲成就一切智故,为不舍离本誓愿故。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藏心,一切金刚围山等所不能坏。愿一切众生得卍相庄严金刚界心,得无能动摇心,得不可恐怖心,得利益世间常无尽心,得大勇猛幢智慧藏心,得如那罗延坚固幢心,得如众生海不可尽心,得那罗延藏无能坏心,得灭诸魔业、魔军众心,得无所畏心,得大威德心,得常精进心,得大勇猛心,得不惊惧心,得被金刚甲胄心,得诸菩萨最上心,得成就佛法菩提光明心,得菩提树下坐安住一切诸佛正法离诸迷惑成一切智心,得成就十力心。’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心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不染世间,具足如来十力心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有乞求肠、肾、肝、肺,悉皆施与,如善施菩萨、降魔自在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行此施时,见乞者来,其心欢喜,以爱眼观;为求菩提,随其所须,悉皆施与,心不中悔。观察此身无有坚固:‘我应施彼,取坚固身。’复念此身寻即败坏,见者生厌,狐、狼、饿狗之所啖食;此身无常,会当弃舍,为他所食,无所觉知。佛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知身无常、秽污之极,于法解悟生大欢喜,敬心谛视彼来乞者,如善知识而来护想,随所乞求无不惠施,以不坚身易坚固身。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所有善根悉以回向:‘愿一切众生得智藏身,内外清净。愿一切众生得福藏身,能普任持一切智愿。愿一切众生得上妙身,内蕴妙香,外发光明。愿一切众生得腹不现身,上下端直,肢节相称。愿一切众生得智慧身,以佛法味充悦滋长。愿一切众生得无尽身,修习安住甚深法性。愿一切众生得陀罗尼清净藏身,以妙辩才显示诸法。愿一切众生得清净身,若身若心内外俱净。愿一切众生得如来智深观行身,智慧充满,雨大法雨。愿一切众生得内寂身,外为众生作智幢王,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肠、肾、肝、肺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内外清净,皆得安住无碍智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肢节诸骨,如法藏菩萨、光明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施其身分肢节骨时,见乞者来,生爱乐心、欢喜心、净信心、安乐心、勇猛心、慈心、无碍心、清净心、随所乞求皆施与心。菩萨摩诃萨施身骨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如化身,不复更受骨肉血身。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不可破坏,无能胜者。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圆满法身,于无缚、无著、无系界生。愿一切众生得智力身,诸根圆满,不断不坏。愿一切众生得法力身,智力自在,到于彼岸。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身,其身贞实,常无散坏。愿一切众生得随应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智熏身,具那罗延肢节大力。愿一切众生得坚固相续不断绝身,永离一切疲极劳倦。愿一切众生得大力安住身,悉能具足精进大力。愿一切众生得遍世间平等法身,住于无量最上智处。愿一切众生得福德力身,见者蒙益,远离众恶。愿一切众生得无依处身,皆得具足无依著智。愿一切众生得佛摄受身,常为一切诸佛加护。愿一切众生得普饶益诸众生身,悉能遍入一切诸道。愿一切众生得普现身,普能照现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得具足精进身,专念勤修大乘智行。愿一切众生得离我慢贡高清净身,智常安住,无所动乱。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行身,成就大乘一切智业。愿一切众生得佛家身,永离世间一切生死。’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骨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一切智永清净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手执利刀,乞其身皮;心生欢喜,诸根悦豫,譬如有人惠以重恩,逢迎引纳,敷座令坐,曲躬恭敬而作是念:‘此来乞者甚为难遇,斯欲满我一切智愿,故来求索饶益于我。’欢喜和颜而语之言:‘我今此身一切皆舍,所须皮者,随意取用。’犹如往昔清净藏菩萨、金胁鹿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等无有异。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微细皮,犹如如来色相清净,见者无厌。愿一切众生得不坏皮,犹如金刚,无能坏者。愿一切众生得金色皮,如阎浮檀上妙真金,清净明洁。愿一切众生得无量色皮,随其心乐,现清净色。愿一切众生得净妙色皮,具足沙门善软清净如来色相。愿一切众生得第一色皮,自性清净,色相无比。愿一切众生成就如来清净色皮,以诸相好而自庄严。愿一切众生得妙色皮,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愿一切众生得明网皮,如世高幢,放不可说圆满光明。愿一切众生得润泽色皮,一切色相悉皆清净。’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皮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一切严净佛刹,具足如来大功德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手足指施诸乞者,如坚精进菩萨、阎浮提自在王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菩萨尔时,颜貌和悦,其心安善,无有颠倒,乘于大乘,不求美欲,不尚名闻,但发菩萨广大之意,远离悭嫉一切诸垢,专向如来无上妙法。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摄诸善根,悉以回向:‘愿一切众生得纤长指,与佛无异。愿一切众生得[月+庸]圆指,上下相称。愿一切众生得赤铜甲指,其甲隆起,清净鉴彻。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胜丈夫指,悉能摄持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得随好指,具足十力。愿一切众生得大人指,纤[月+庸]齐等。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愿一切众生得光藏指,放大光明照不可说诸佛世界。愿一切众生得善安布指,善巧分布网缦具足。’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指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一切皆得心清净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请求法时,若有人言:‘汝能施我连肉爪甲,当与汝法。’菩萨答言:‘但与我法,连肉爪甲,随意取用。’如求法自在王菩萨、无尽菩萨,及余无量诸大菩萨,为求法故,欲以正法,开示演说,饶益众生,一切皆令得满足故,舍连肉爪甲与诸乞者。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赤铜相爪。愿一切众生得润泽爪,随好庄严。愿一切众生得光净爪,鉴彻第一。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爪,具大人相。愿一切众生得无比爪,于诸世间无所染著。愿一切众生得妙庄严爪,光明普照一切世间。愿一切众生得不坏爪,清净无缺。愿一切众生得入一切佛法方便相爪,广大智慧皆悉清净。愿一切众生得善生爪,菩萨业果无不净妙。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大导师爪,放无量色妙光明藏。’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施连肉爪甲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具足诸佛一切智爪无碍力故。离世间大菩提座,自然觉悟一切佛法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
够否?
佛法中什么是正法在家人如何体现在学习中、生活中、处事中?
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大正2·177b)∶‘我今当以正法付嘱人天。诸天世人共摄受法者,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大正2·787b)∶‘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又卷四十八云(大正2·806b)∶‘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竖宴大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祥迅夫正法者至涅盘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则云(大正8·715a)∶‘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即以三十七道品为正法,并认为此正法于如来灭后亦可久住。此外,《大毗婆沙论》等认为如来的世法有世俗、胜义之别,行法上亦有教、证二种。该论卷一八三云(大正27·917b)∶‘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毗奈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中略)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在[大般涅盘经](长部16经)里佛指示说:“若某某比丘说:我亲从佛处听言,我亲从佛处得到,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法!这位比丘所说的话不要同意或反驳。不要同意或反驳后,仔细将他所说的用法与律对照,用法与律对照后,若发现他所说的不符合法与律,你们能下结论:这位比丘所说的不是世尊的话,他误解了。---那你就要舍弃它。但是---若他所说的符合法与律,你们将能下结论:这是世尊的话,这位比丘正确地明白法与律。”因此每一位认真的修行人都应学习法与律。虽然[经分别]与[犍度]已经足够详细,但它们还是不能包含人事间每一种的情况。因此[大品]里佛订下四条标准:“比丘们!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关于正法灭亡的征象:“尔时长老优波离(Upali)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几法正法灭亡没?佛言:优波离!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余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 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个原因∶“1.不敬佛陀。2.不敬法。3.不敬僧伽。4.不敬修道。5.不敬修习禅定。”在[相应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于未来,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众人不听,不恭听,不解,不诵,不修习。然诸弟子所著诗文,繁文杂句,与修道无关;于此众人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诸比丘!如此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将消失于世间。因此,诸比丘!你们应如此修习,于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在[杂阿含906经](卷32,大正藏2册, p226b)中佛说∶“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所以正法不是为为地界所坏,或为水、火、风界所坏;而是为佛教徒所坏,恶知识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教导恶法,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因此如来正法则于此亡没。如何使正法久住呢?护持律第一我们要护持律藏及持律者。这在[善见律毗婆沙] (卷1,大正藏24册,p0675a)记载∶“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正是这个道理。佛陀制戒是为了十种利益,这记载于[增支部V.70]佛对优波离(Upāli)的答覆∶(1)为了僧伽的和合与福利,(2)摄护修行的僧众,(3)调伏恶人,(4)使惭愧者得安乐,(5)断现世漏,(6)灭后世漏,(7)令未信者生信,(8)令已信者增广信心,(9)使正法久住,(10)推广毗尼使梵行久住。佛言∶“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佛也曾说过应度的人天众他都度了,未能度者他都为他们种下得度的因缘,这即是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之意,[清净道论]指出:“别解脱戒即是学处戒,因为(别别)守护(此戒)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苦,故名别解脱。”它是僧团里最重要的戒律,它是用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因学戒而生起正念,因正念而修习增上心学,因增上心学而起慧观,因慧观而导至解脱。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为如上的十句义,它们可以归纳为对内保护僧团内的清净,安乐与和合;对外显现庄严的形象,令所教化的信众得起净信,护持僧团,和帮助信众断除烦恼,以达到正法久住的理想。总结制戒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推广毗尼,令僧欢喜和合。);(二)是助成僧众证果(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也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因此僧团必需要有令其不腐败的法律,这即是比丘戒经!护持佛的正法第二我们要护持佛的正法及恭敬法。在[杂阿含906经]中佛说∶“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诤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众生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亲身证取道果第三我们更要致力去听正法及亲身证取道果。在[大毗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中分析正法和修行人(有持教法者和持证法者两者)以及如何使正法久住于世的精辟见解:“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经)、毗柰耶(律)、阿毗达磨(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Sutra)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由此可见,欲要正法久住,执持教法者和证取法者同样重要。一个修行者先得于思想上欲求解脱。然后寻求皈依,然后寻找善知识指导修行。具足正见,对善知识的指导依正见常如理作意思择自己所遇到的困扰、疑惑、烦恼等。然后修八正道,这就是戒定慧学的开展,更细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学戒能使我们时时处处防范自己的烦恼,不令身口意造恶业,强大的正念得以培养起来,再深入观照名色法或造业者是谁的真相,每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都能早证圣果。从七觉支来说,正念是初支,舍是末支,这七觉支都属于‘道’,‘寂灭’是‘果’。出家众要成就道果就要先圆满地修好戒,从在家众的七佛通戒,五戒丶八关斋戒,十善业道,一直修增上戒到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三十戒,乃至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等。通过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习以达到正念的圆满修习,依正念而达到能时时观照,时时舍的念的寂灭,故此在南传的课诵本里佛言∶“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是苦,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法无我,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能以智慧时时观照,他将能见到起心动念的过患,因此他才能修无量的舍,而将心导向清净之道,达到寂静涅盘之境,因此就算是微细戒也不应舍弃,都要持守它们!定学是修行的三学之二,它是从戒学的基础圆满成就之后才修习的。修定使心澄净,通过修习四十业处中的一种或多种业处,培养起定根与定力之后,然后修习慧学。修行者若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生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证四圣果。如果每一个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三点,那正法必然会长住于世。恭敬头陀法此外我们更要恭敬行头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经] (大正藏2册,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记载∶“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纳衣随时乞食,快乐无比。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坐贪着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凋落,是时,众生无复精光,以无精光,寿命遂短,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叶!当知,吾般涅盘后千岁馀,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亦无乞食,着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但着馀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着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尔时,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八正道)及七种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于三阿僧只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现在佛经都谱为歌来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馀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一不可称计,然不嘱累。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护持明师因此,当此年代,我们更应以佛所制戒律修持身心,清净三业。我们更应修习正法,从经藏里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师的指导,这明师须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于法与律学皆应具足。[律二十二明了论](卷1,大正藏24册, p672a)列出五十种五德依止师的功德∶“偈曰:了义能显明了德,谓五五十尊师德,此人圆满佛所赞,毗那耶师德相应。释曰∶优波陀诃(Upa-jjhāya戒师)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随得一五德,此人堪作优波陀诃及依止师。五种五十者(五十种类的戒师与依止师五德资格)∶(1)一解罪相,二解罪缘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离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2)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3)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三五。(4)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令出离有难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离恶作忧悔,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五五。(6)戒,(理)病,(离)恶作,诸见,十夏,是第六五。(7)戒,(理)病,(离)恶作,多闻,十夏,是第七五。(8)戒,(理)病,(离)恶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9)戒, (理)病,诸见,多闻,十夏,是第九五。(10)戒,(理)病,诸见,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11)戒,(理)病,(离)难方,多闻,十夏,是第一五。(12)戒,(理)病,多闻,大智,十夏,是第二五。(13)圆满戒,正行相应,正见相应,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14)戒,(理)病,多闻,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十夏,是第四五。(15)戒,正行,正见,诸见,十夏,是第五五。(16)戒,正行,正见,难方,十夏,是第六五。(17)戒,正行,正见,多闻,十夏,是第七五。(18)戒,正行,正见,大智,十夏,是第八五。(19)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十夏,是第九五。(20)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心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2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慧学,十夏,(亦五)是第一五。(2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二五。(23)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慧学,十夏,此即第三五。(24)(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四五。)(2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五五。(26)(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六五。(27)(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七五。(2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八五。)(2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九五。)(3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三五十。(3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戒,十夏,是第一五。(3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定,(十夏),是第二五。(3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慧,(十夏),是第三五。(3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3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3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戒),十夏,(是第六五。)(3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定),十夏,(是第七五。)(3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慧),十夏,(是第八五。)(3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4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4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一五。(4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二五。(4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三五。(4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4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4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六五。)(4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七五。)(4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八五。)(4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5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如此五五十功德,能显明了人。若人能了别如此义,此人学佛所说,具足律师功德相应。”总结[律二十二明了论]里讨论的修学方法有下列十八项∶ (1)依波罗提木叉学持戒(解罪相,解罪缘起相,解非罪相,解出离罪方);(2)多闻;(3)照顾病人(指病僧);(4)能令脱离困难方法;(5)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 (6)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不杀不盗不淫);(7)能简择令离诸见(能自心择法离诸见,具正见);(8)能教弟子于依戒学;(9)能教弟子于依心学(修习定);(10)能教弟子于依慧学(有大智); (11)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心解脱于贪瞋);(12)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心解脱于痴);(13)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14)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15)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16)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17)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18)有十夏,若人圆满修习,具足律师功德。出家众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为出家众能成就五法∶一见道谛;二漏尽;三灭尽定;四四无量心;五无诤三昧。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册,p547b)所说∶“凡有五事,能与众生作现世福田∶一入见谛道;二大尽智;三灭尽定;四四无量;五无诤三昧。出见谛道,所以令人得现世福。已从无始已来,为邪见所恼,今证见谛,尽一切五邪,皆悉无馀,不坏信见今始成就,以此因缘,令人现世得福。大尽智生,所以令人得现世福者。众生从无始来,为痴爱慢所恼,今得尽智三垢永尽,以此因缘令人得现世福。若出灭尽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又言,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涅盘)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又言,若入灭尽定,必次第从初禅乃至非想处,然后入尽定,若出定时,必从非想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入散乱心,以心游遍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众生得现世福。四无量者,以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以此因缘故,令众生得现世福。无诤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无漏也。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诤。一切罗汉二种诤尽,烦恼诤丶斗诤,此二诤尽。五阴是有馀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有无诤三昧,能灭此诤。一切罗汉虽自无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一切灭故,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愿正法长住,利益人天。法增比丘, 澳洲悉尼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悔薯谈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手腊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碧碰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