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在我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有哪些新的思考?(从佛教谈信仰的力量)

关于佛教文化,你对它有什么看法?
佛教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之间,其本来意义非常纯朴,通过青藏高原向沿海传播,其思想的本意是劝人为善,并且一直是亚洲大陆一般文化人和普通人们的一种信仰。
但是佛教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也经历了各种各样坎坷,最终在今天的人们信仰中有了很多复杂因素,并且因此成为一般人的思想压缩工具,特别在曾经的农耕社会文化的时代,人们几乎愚昧无知地模糊地盲目崇拜佛教可以成为人生的救世主,这就让佛教增加了很多模糊色彩,而事实上佛教的本来意义仅仅是通过思想和勤劳去得到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后来人们却更大程度丰富了内在的含义,当然也增加了很多迷信因素。
佛教相传在2500年前,古印度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国,该国有一位太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从七岁开始,每天研习经典并学习骑、谢等武艺,并逐渐形成了很高的造诣。但他最喜欢的是人生的奥秘,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发现当时人民的生活贫富差距悬殊,四姓阶级制度及不平等。为了使众生脱离生、老、病、死之苦。年轻的太子放弃了即将继承的王位和皇宫舒适的生活,于十九岁那年出家修行。
太子出家修行,虽经过6年的苦行,仍没得道,于是太子来到伽耶山的一棵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端身正坐向东并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就这样太子在树下静座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克服了内外的“恶障”,于十二月初八,启明星升起时,彻见宇宙人生真相,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最高智慧。
道教与佛教以其正统的教理,深入人心,被人们纳入生活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正确的、规范的、与道佛的中心内容有关,相信道与佛正以其正规的教理,指引人们走向幸福光明的明天。
学习了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帮我消除了宗教信仰哪些误解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心得分享

修学进入第三课我们学习了“当代信仰问题的思考”
首先通过信仰与人生的学习,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宗教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心灵,建立道德规范,引领我们踏上古圣先贤的求真探索之路。
其次学习了如何分辨正信、迷信与邪信。将宗教等同于迷信的观点是对宗教的无知。纵观人类历史,宗教早已渗透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
接着阐述了信仰与理性,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佛教信仰以理性为基础,同时辩证指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即“有智无信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宗教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外在物质世界,改善生存环境,而宗教是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就科学研究来说,如果不执着唯物论为基本出发点,而是本着求真精神探索未知世界,教界人士和科学工作者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
然后就宗教与社会进步进行了分析。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经济和文化平衡发展的,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佛法能为我们提供智慧引导,解决心里问题,带来世界和平,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最后是对信仰现象的分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佛应该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才能坚守信仰,同时需要身体力行,通过实践证悟 ,于法受益,才能使信仰巩固,深化和升华。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清楚的认识到拥有健康的信仰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坚守这份信仰是我务必要做到的。
曾经有段时间我非常苦闷,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苦苦追问找不到答案。后来有缘接触到佛学的有关书籍,网站,法义上讲的道理让我这焦躁苦闷的心得到些许的安慰。隐隐感觉到佛法能解决我人生的大问题,能够给迷茫的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我对佛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佛法可不仅仅是安慰剂那么简单,对于充满迷惑烦恼的我来说,佛法就是医治我心病的良药,能帮助我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渡”,我坚信佛法能帮助我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但佛教有庞大的哲学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以我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靠自己研读相关书籍想要深入堂奥见真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非常感恩遇到三级修学,
浅说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信仰,信而仰之,人生,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信仰具有指引作用,确立一个信仰是一个过程,思考和经历,好的信仰对人生有重要意义;
不好的信仰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与成长,乃至造成破坏,选择信仰要慎重,遇事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解决,自己敢对自己负责,接触知道实际,平等待人,有自己思考感悟。
信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缺少信仰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扩展资料:
很多人都认为幸福就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可如果一旦你获得了丰富的物质,你就会发现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是不会幸福的,幸福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幸福是需要有信仰的。
信仰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缺的,很多人把信仰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可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如果你认为信仰就是迷信,那这就是你无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只不过信仰的对象和方式不同罢了。就比如求学过程中,我们对知识充满信仰;走向社会,我们对名誉、财富充满了信仰。
所以,信仰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一提到信仰就想到了鬼神之说,就想到了算命,但是信仰绝对不是迷信,信仰而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尤其是佛教,佛教讲究世事无常,认为所有的算命都是外道。佛教讲究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你自然得不到果,但如果你努力了,自然会收获果。
学佛的利益,学佛对我有什么好处
宗教对于人生的重要,其中的道理是明显易见的,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重要的一环,对于人生的鼓舞和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同时,宗教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和希望,使人可以过着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一般来说,宗教对于悲观的人,具有安抚宽慰的作用;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更具有吓阻警惕的效力;对于纯洁善良的人,同样地亦能有所鼓励和嘉勉。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学习佛教的好处,首先要声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信仰其他的宗教就不能得到好处。诚如张澄基博士在《什么是佛法》一书所说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的方法自不能泥一。”因此,“各种宗教和哲学都有其价值和功能;各种宗教都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和利益的作用。”
但是宗教之间,由于教主的智慧和胸襟的不同,所说教理的深浅不同,教育方式、精神的不同,因此,每一个宗教虽然多少都能带给信仰者许多好处,但毕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和大学虽然都是学校,都能教导学生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来日立足社会的技能,但进小学和进大学,所学和所得的又怎会相同呢?
以下所要说明的就是学习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第一 、 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
1 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
2 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同时也无法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地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着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们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道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硬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戒”为例,它的真正精神和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总之,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苦口婆心地、不厌其烦地劝人改邪归正。
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
了。
第三、 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
因为一个在家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1 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2 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3 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只维持正当的男女关系;
4 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5 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导致违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也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大家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也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只要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这样,这个社会不就成为宁静、安乐的社会了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需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1)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2)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3)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4)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最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5)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的一、二项。)
1.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2.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做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3.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4.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5.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凄凄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和训诲,是人生黑暗中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的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慈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
⑴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
⑵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⑶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复。
⑷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搁置。(亦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和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怎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慈心和慈悲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中的所有众生,将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练,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无上的境界。
佛和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因为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所以我们不必泄气,就如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读者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的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悲的导师吗?
第六、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神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佛教确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活着、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着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也早了将近二千年。
摘自《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