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见道与修道的区别(见道与修道的区别在哪)

学佛百科2023-05-05351

如何开悟?如何见道?如何修道?

接下来师父给大家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实际上这是菩萨经文里的东西。现在讲佛法, 就是讲菩萨的东西了。“四无相”,就是破参明心,破掉 你心中的迷惑。“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我把这个世 界上的东西都看穿了,我脑子里就只想到救人家,没有我 自己的。“无人相”,没有人的。整个这个世界都是空的, 我看出去是没有人的,都是菩萨,境界提高——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叫你不要有对比心

。如果你 看出去是这个众生,那个众生,实际上是你心中有对比, 有对比就有分别心。“无众生相”就是要你有平等心。什 么叫“破参”?“破参”就是开悟,破除迷雾、迷障。 “迷障”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让你很迷惑的事情。“行 道”,这个“道”指的是学佛的这条道理,“行道”是说 我们在走的这条道路和见道。“见道”是说我见证了这条侍散 道路。现身说法是法布施,功德无量。“修道和证道”, 再去修,再去证悟这个道,就是证实这个是真正佛菩萨的 本性。所以修心谈何容易啊!

最后给大家讲,学佛的境界就是法喜充满。就像我们 现在一念《大悲咒》,一念《心经》,实际上就是和菩萨 接气,开心了,法喜充满。生病也好,灾难也好,饥租实际上 就是你的增上缘。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去破它;破了它, 你就跳了一级。它是一个阶梯。没有这个阶梯,你就平平 淡淡的;有了这个阶梯,你跨上去,你不就升了一级吗? 人的孽障总得要过啊。你不过的话,哪有平平淡淡一辈子 的?孽障来了,愁眉苦脸的,人肯定会生病。

你知道病来 了,就想:“我的孽障来了,我要跨过去,吃苦耐劳就是 来化解这个冤结。”有了苦才有甜。不去除孽障,哪来的 甜?人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地承受着这种冤结啊。看看你这 辈子做了多少坏事啊!你现在做的坏事、动的坏脑筋,到 了下辈子你再投人的时候也是一节一节在还嘛。

我们是众生,众生一定会被污染。只要是人,你不能 说你很干净;你只要是人,你一定会被污染。在人道,一 定会被污染。只要是人,你的思维就会不干净,你就有贪 瞋痴,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出来。在人间,开悟的圣 人要修到没有烦恼,要不知道烦恼,要没有受想行识,就 是没有感到特别开心,也没有感到特别痛苦。人家骂我, 我也没有感受;人家讲我好,我也没有感受。师父今天讲 你们徒弟了,你们不开心了,那就是你有“受”,你就不 是一个圣人。无“想”,就是脑子里不要去想。出事了? 没事,不想。难过了?不想。过去痛苦的事情,不想。有 什么好想的?每想一次痛苦的事情,就在你心中扎上一次 针。

多少人被师父一点,马上眼泪下来了。为什么?师父 点到他心里去了。真正有本事的人,想都不要去想。 “行”,我没有行为了,我这个人已经没有行为,好行为、 坏行为都没有了。“识”,意识,我脑子里不乱想,我没 有意识。控制意识到无意识,你就成功了。一般人都是先 是有意识,然后才会有想象力。

怎样区分意识和幻想?意识有三种。一是下意识。下 意识是毫无准备的一种意识。比如说,人家说你脸上怎么 会这么脏啊?“啪”的一下,你的手会去摸一下脸,这个 叫下意识。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叫上意识,上意识是准备好 的意识。比如说一个特工,他想“情报局会不会叫我的真 名啊?”“啪”,叫你真名了,你装着不知道。想,已经 是意识流出来的东西了,才成为想象。有一个词叫“意烂谈兆识 流”,就是说意识顺着自然地流动、自然地出来的东西。 比如说我今天想象(意识中):“我饿了吧,今天这个阿 姨给我做饭就好了 ……她来了,她会给我烧素京都排骨 …… 她做菜挺咸的……”这就叫意识流。

你的意识会顺着原始的 逻辑一直流下去,所以人家说你这个人意识流。其实意识 流跟泥石流也很像啊,很自然地往下流淌。意识能够控制 你的大脑神经。一个人的意识感觉到他要生癌症了,他的 脸一下子就不一样了,马上神经抽动,心脏难受,浑身手 脚无力。好了,就是意识控制你的神经、经络、脉梢。

但是想象的话,要转好几个弯。当一个人说“我在想 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脑子已经转了很多了。师父现在 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对学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东西,是学 佛的人要克服的人间的毛病。要修到没烦恼,不知道烦恼, 没有受想行识,没有人间的杂念困扰着你。不要把人家的 什么话都当成真的,不要把人家的什么话都往意识里走, 这很重要。不管人家说什么,笑一笑。对人家好,要往意 识里走;人家对你不好,就不要往意识里走,否则伤害自 己。你们要学师父的精神——不要被自己先压倒,人不要 自己把自己压倒

。所以师父给你们讲一句话:“真正限制、 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我怕那个事 情啊,我不敢啊,我不能去做。”妨碍你了吧?真正妨碍 你修心、念经、做人的就是你自己。不要被自己心中的障 碍阻扰你自己,是你害了你自己。很多人最后说“我恨我 自己啊,是我害了我自己。”人有好心不一定能够解决问 题。师父就是好心救度全世界的人,可是有些人不相信, 师父有好心有什么用?救得了他吗?

菩萨所证悟的道理是什么?就是让你不要有烦恼,不 知道有烦恼,没有受想行识。这就是道理。想都不要去想。 很多人给你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想都不想,笑笑。想 什么?有本事就自己管好自己。妨碍你自己的、阻碍你自 己的就是你自己。很多人常说“我无所谓啦”,这也是阻 碍他自己啊。跟老板吵架之后,心想“这有什么,我就说 实话,让他这样好了,我无所谓了”,这也是他阻碍了他 自己。若心有定,就是如果你的心定得下来,好坏都一样。

澳洲总理给东方台写信了,是好事吧?师父开心了。可是 没过几天,总理下台了。但师父心定得下来,总理写信来 了,哦,没喜乐;过两天下台了,对师父也没有影响。那 就没事了吧。人命在呼吸间,要力除偷安、懒惰。偷安就 是说自扫门前雪,很多人只管自己平安,不管别人。不肯 念经、不肯修心都是懒惰。要记住,只要是弘法,什么事 情都可以做。只要为了这个目的拼命地去追求,就会有功 德。

恭录  认实禅学  摆正意识(部分)

见道与修道

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对于某些名相教理的理解自然要比别人慢半拍。比如常听师父提及的见道容易修道难就有些许不以为然。说心里话我对师长还是很尊敬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恭,还和我的认识及过往经历有关。由于种种原因,我对传统文化及他方宗教都有所涉猎。对悟道也有粗浅的认识。比如王凤仪善人洞中效仿左伯桃救羊角哀的典故去救友人,深夜见光而明心见性。被当年明月誉为明朝第一完人的王阳明之龙场悟道。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悟道,才有了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千古流传。这些往昔大德圣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悟道。

古往今来或许悟道者众听闻着寡。或许悟道者本来就稀有难得。纳亏山所以我形成了一种认识,空运悟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对我辈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再后来我把悟道和见道混同起来。觉得见道就是悟道。

见道和悟道本没有什么区别,有区别的是受二元对立思维影响的我们。因为道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换句话说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已不是道的本来面目。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尊在《金刚经》中也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现实中人们容易陷入名言的对立和误区。

金刚经中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见道见空性见如来智慧德相,见不生不灭之真如本性。就像《佛陀啊,你的孩子回家了》中所唱,无来无去,如来如去。就像心经中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如如不动就在那里。见道只是一个开始,见道后还需要修道加以巩固,因为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还影响着我们,还需要通过修道来消融习气。可喜的是见道后轮回的大厦业已动摇,因为烦恼惑业的根基已被摧毁,既而可了生死,获生死自在,就像唐朝的高僧预知时至,坐脱立亡。

其实外道也能悟道,历史上也多有提及。悟道和悟道有什么区别吗?区别就是在什么样背景下悟道,有什么教理支撑,获得什么样的理论正见。这个非常重要。所以佛教和外道最大的区别就是正见。

悟道、修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

悟道---- 世间万事万物发生的一切你都是知道其因缘和规律

得道----跳出这个规律 把握规律的过程

一个真正见道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知灭’。涅槃只是贪嗔痴的止息!见道者对于此点须有绝不动摇的肯定。

第二,‘知向灭之道’。并不是知道‘灭’的人,就一定知道如何趣向灭境。

第三,还要具备‘向灭不退转的动力’。意思是,学人要有透彻‘世间到底一场空’的出离心,他不再将人生的理想寄托在世间事业上,而有誉改今生一定要解脱的决心。倘不达解脱,人间的一切对他都旅弯是没意义的。具足庆镇判了上列三个条件才叫见道位,才叫法眼净。

何谓见道?菩萨要修到甚么地位,才可以称为修道?

行者发菩提心,作度他事业,即是菩萨,然此菩萨,虽发大心,而德学的修养皆不够,不过具知耐宏名而已。所以菩萨从初发心,虽经十住 (1)、十行 (2)、十回向 (3)、历时一阿僧祗劫,亦不过是三贤 (4) 位上,或地前搭册 (5) 的凡夫菩萨,若论地位,仅止于 见道 (6)。 再进亩缓一步,登入初地,暂进至十地,乃名十圣 (7) 位,或地上 (8) 的法身菩萨,此时才可以称为 修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12章的区别

佛教的见地和修道与基督教修道的12章有以下区别:

1.宗教来源:佛教是一种东方宗教,基督教是一种缺敬西方宗教。

2.概念:佛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于世俗世界的种种物质财富,希望人们能够摆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基督教的修道十二章则是基于信仰和案例的基督徒的道德进步踏上修道之路,使他们与上帝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修道方式:佛教强调通过冥想、清净的心态、正念、持诵佛号等修习方法来实现内心解脱;基督教则是通过忏悔、诵经、祈祷、实行兼爱等践行基督徒准则的方法来修道。

4.神灵观念:睁乎佛教没有神的概念,而基督教强调与上帝联系、依赖和尊崇。

5.追求的目标:佛教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生死轮回和苦难循环,并最终获得涅槃;基督教的目标是与上帝建立悉扮悉更紧密的关系,最终启示上帝的真实面貌,永远与他在一起。

6.宗教教义:佛教强调无我、空性等宗教教义,而基督教强调三位一体、耶稣基督的救赎等核心教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2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