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信仰与人生视频(信仰与人生视频济群法师)

学佛百科2023-05-05105

人生路上 相遇信仰

       江南三月,佛都金陵微风送暖,杨柳依依。3月24日上午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菩提书院导师济群法师应南京市佛教协会的邀请,在国展中心第六届国际佛文化用品展览大会上作了一次《信仰与人生》的大型讲座。

       上午8:30,大众开始有序进场,两千多人的大厅不久便座无虚席。在这个温暖的春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学习传统文化,在玄武湖畔相遇信仰,聆听济群法师讲述佛法与人生的关系,并与智者互动,倾听智者解析心中的疑惑和烦恼。

      天地之间,人生非常渺小和短暂。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思想的人必然会对人生产生很多疑问和困惑:我是谁?生从何来又死往何去?何为幸福?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为什么?也正是这些困惑,才有了哲学和宗教存在的基础。自有人类以来,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就很普及,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很大。济群法师就信仰与人生的关系,从四个方面为大众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 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道德

       社会需要道德,但一般人对道德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以为道德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个人的需要。这是因为,看不清道德对于自身的价值。道德的建立不是单纯的教条、口号,它需要有宗教、哲学的基础。

       佛教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主宰神,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拯救自己的能力。就佛教来说,道德建立的原理是因缘因果。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我们的生命,是在因缘因果的规律下形成的无尽的积累,我们要想让自己更美好,让社会更美好,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发展和张扬无尽生命中的良性积累,而道德就是帮助我们造就健康、美好人生的重要良性材料。

       因此,佛教认为,道德的建立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只有我们自己更美好,才会给社会带来健康、利益、光明和幸福。

二、 信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精神追求

       人和动闷哗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和理性。但如果人生追求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无非就是过好日子,生存的更好一点,就会没有精神追求。那么,人跟动物也就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了。人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

       精神追求的内涵大体有三个方面:首先要追求一种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智者,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造福社会的人。其次,是思考人自身的问题,关注自身生命的永恒困惑。现实中很多人多半都是为身份活着,不是为生命活着。身份是暂时的,生命是永久的,如果不关注生命问题,短短几十年忙来忙去,最后就会不知去向哪里。第三,文化艺术也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和面对精神生活。我们要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就要改善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品质,提升内在的德行。而信仰正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这样的精神追求。

三、 信仰可以帮助我们保有超然的心态

       当代人常常感叹活得很累,觉得忙得停不下来,心也静不下来,没有休息的能力。如果在做事的惯性中出不来,对所做的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执着,当然超脱不出来闭罩槐。但如果拥有超然的心态,就能够轻松的面对,而拥有超然的心态需要有一份出世的情怀。

       在我们的传统文轿友化中,儒家文化讲的是积极的入世,虽然有些人遭受一些挫折之后也会归隐山林,但这样的隐士属于无可奈何的出世。道家文化讲自然、无为,提倡做事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则。相对来说,比较偏向于出世。

       佛教则提倡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分为三个不同等级:一是人天乘,即做事做人的道德规范。人天乘以无始以来的生命视角建立道德规范,注重为未来世努力,带有入世色彩。二是声闻乘,看清了生命的真相之后解决自己的问题,偏向于出世。三是菩萨乘,看清了生命痛苦的根源和每个生命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和觉醒潜质之后,不忍心自己独自享受解脱的快乐,发起大悲心,愿在世间以各种身份帮助众生,带着一切众生解脱觉醒,在这过程中,菩萨以空性的智慧和慈悲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多名人如苏轼、王安石、王维等都会将儒释道三家文化融会贯通。如果我们没有一份出世的情怀和超然,那么即使事业再成功也难免痛苦和烦恼。

四、 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慈悲大爱之心

       慈悲的含义是与乐拔苦。世人的慈悲往往有限,仅仅局限于跟自己有关的人,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则是无限的,对每一个众生都能生起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众生都能生起平等心,这颗心就如虚空一样无限广大,如同我们心的本来状态。健康的信仰能够帮助我们开发心的本来状态,让我们能够拥有慈悲的大爱之心。修习这样的慈悲之心,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为基础。就佛法而言,一方面要从轮回的角度调整观念,另一方面要去除人我对立,众生和我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切众生都是我,如此也就没有了我执,就能像观音菩萨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以后,三十分钟的互动交流环节到了,现场听众早已按捺不住,主持人话音刚落,就有很多人举手。有提问“学佛了是不是就一定要吃素”的年轻人,有提问“如何平衡信仰与工作、生活”的上班族女士,也有提问“觉得佛法特别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学”的佛学小白……济群法师的解答开示,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又不失幽默,在掌声和笑声中把讲座推向了一个个小高潮。

       有一位企业家朋友直言:现在做企业的很不容易,工作压力很大,有很多困惑,真的就如法师所言“没有休息的能力”,尽管也知道要“活在当下”,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针对这种现象,法师当众教给这位朋友“如何做企业不辛苦”的秘笈: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建立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没有终极价值的追求,就一定会执著于现世价值,就会把现世价值看得很重,这样的话自然无法超然。

       第二,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大家都发挥作用。做企业要有利他心,能够跟员工和团队共享利益,利益共享才能分担风险和责任,这样自然也就不累。

       第三,要培养出世超然的心态,要真正明白和了知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第四,企业不能仅仅当作个人财富,企业家更要有为社会财富做贡献的使命感。此外,还要追求精神财富,建立精神生活和提升修养,达到真正的超然。

       戊戌年春日,佛都金陵,玄武湖畔,人生路上,结缘佛法,遇见信仰,欢喜!铭记!

(2018、3、26)

济群法师谈《信仰与人生》

济段纯群法师从六个方面将《信仰与人生》为我们做了开示。

第一:信仰与道德建设。佛教的道德立足于因缘因果和人性论,认为道德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善行造就健康的人格,促使生命良性成长,不道德的心行,则会导致人格堕落。正是基于对当下生命的了解、负责和需要,人们才会自觉握羡咐遵守道德。

第二: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对人类生命永恒的困惑,提供派启了最为究竟的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高尚的人格,成就圣贤品质。

第三:信仰与超然心态。了解佛教的轮回观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了解心性理论可以扩展生命的深度,了解空性思想可以为我们揭示世界的本质,令我们保有超然的心态。

第四:信仰与慈悲大爱。佛教的无我思想则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对小我的执著,真正体会与六道众生,天地万物一体的大爱,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至成就圆满佛果。

第五:信仰与生死归宿。佛教的轮回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认识生死;涅槃、往生思想则为我们找到了生命未来的归宿,体会生命内在的永恒和无限性。

第六:信仰与找回自我。向外追逐最终会迷失自己,而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己,找到人生的归宿,并通过修行成为真正健康的人。

世界是缘起的;家庭是缘起的;人的生命也是缘起的!当我了解了一切都是缘起的假象,真的没有一个实实在的“我”的时候,长久以来,我紧绷的心,似乎慢慢的松了下来。

从2005年皈依三宝以来,就了解佛经中常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而今的我已经变得没有像过去那样执著了。佛法中因缘因果的智慧更是让我懂得了: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感恩师父!感恩三宝!感恩一切!

读后感:信仰与人生

关于信仰与人生,我们需要面滚亏世对的人生永恒的困惑,也是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

何为幸福?

当我们忙忙碌碌于为生活奔波时,我们会想着等有一天积累足够财富后,我们就会更幸福一些,常理来看幸福确实和物质基础有关,但当我们一个个物质目标达成后,我们也还经常有很多烦恼,也不见得就比之前还没有这么多物质条件时候幸福,所以幸福不仅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享受已经获得的物质。导师告诉我们惟有从源头上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我是谁?

我们凡夫很少追问“我是谁”  这样富有哲理的大问题,也常常容易误以为物理现象存在的色身就代表着我,或者把平时各种情绪(喜怒哀乐)代表着我,但不管色身或情绪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并不能代表永恒不变的我,正是因为这样的误解,我们会太在意我自己,凡是以我为中心,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我们执着在意的这个“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无我”的思想,空手这个“无我”并不是说就不存在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喜怒哀乐的我,无我所否定的是各种加诸于“我”的错觉或错误观念。

如果我们能认清“我执”带来的伤害,真正的遵从“无我”的心态,那么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是把“我”的掌控主权拱手让人。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我们中国人比较避讳谈论死亡,但其实死亡无时不刻在威胁着我们,尤其现在996情况下的年轻人猝死现象频繁见于新闻报道中。从唯物论角度来看,人走灯灭,一生苦短,从这个角度很难去评判生命到底有什么终极意义。佛法告诉我们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在其前面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其后面有着无尽的未来。

这个和轮回观有关系,和我们常人信奉的唯物观差异比较大,需要一定修行后才能理解并接受。佛陀很重视我们当下的努力和修行,因为当下正好是过去和未来的重要衔接点,当下的状况正是由过去的积累而来,而未来又是由当下的积累而造就的,所以只有把握好当下,才能把握未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何为命运?

不同人对于命运有很不同的理解,基督教信奉的是上帝的保护,佛陀说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这和我们常人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但其实佛法还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佛陀告诉我们因缘因大肢果,因是主要条件,缘则是次要条件(比如外部的环境及力量),因缘和合才造就了一切现象的发生,我们只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们每个人都常常在正面的心念和负面心念之间拉锯,我们需要通过修行不断调整轨道,强化正面心理,淡化负面心理,因为每天的习惯积累会形成我们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又会发展成为我们不同的生命品质,这也就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

因此,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的,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心行开始,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负面的惯性轨道,就能更好的筹划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活着为什么?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少去思考活着为什么,但这又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探讨人生意义的关键问题。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如佛菩萨意义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佛性。在每天的奔波中,我们凡夫不断在制造各种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自我解除烦恼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开发自身的潜质,完成我们自己生命版本的升级。

当我们对自己人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触及心灵深处,本文中济群法师提出的人生五大问题,这是我们人类永恒、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的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反之,如果我们能通过不断的修行,更好的解答这些人生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可以清晰筹划自己的未来,通过当下的努力,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信仰与人生

济群法师:

人生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我们从小到大的所有学习,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即使纯粹出于兴趣的学习,也是在解决精神需求。而对每个问题的解决,又会成为人生路上的足迹,将我们导向不同的未来。

有句话叫作“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人生总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除非你故步自封,不想提升。事实上,一旦停止学习,人生也就失去了活力。自燃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大力提倡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究竟应该学什么?取决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生问题林林总总,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现实的问题,一是永恒的困惑。现实问题包括基本生存,及家庭、感情、事业、地位、人际关系等,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这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在于,我们还会追问生命真相——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永恒的困惑,并没有随着科技发展找到答案。人们曾经以为,科学会解释一切并最终取代宗教。

事实上,在人类可以探索太空并不断有最新发现的今天,我们改段薯对自己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对内心的烦恼依然束手无策,对人生的目标核者依然无从确定。这就离不开对宗教的了解,因为它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向内寻找的道路——由调心,而安身立命;由修心,而明心见性。

从原始社会以来,信仰伴随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流传至今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道教及各种民间信仰。据有关统计,在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中,有信仰者约占百分之八十,其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个人而言,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以下,重点从佛教的角度,探讨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3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