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里面的找自己(佛说一切从自身找原因)

学佛百科2023-03-1297

佛教:只有找到自我才能无我?谁进来给点意见? 拜托了!

本无自我,何来找到自我?所谓自卑都是你自身的执著心在作怪,你执着于人有美丑,所谓因果亦是执着。你需要找到的是自己身上的种种无明,然后一一破解。人人都是佛,心本身都是清净的。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做才能找到佛法中所谓的“自性”

你不需要找,你只需要看清你之所不是的就够了。

你看看一切万物都按规律运作,

如春来花自青,秋至叶凋零

一般生生不息,它们没有像人一样思想那么复杂但却不离它们的本性。人也一样肚子饿了思食,困了便睡,眼,耳,鼻,舌,各有所用也不离本能,思想也对境生心。关键在于人不仅仅有个生理的身体,在现在这个社会物质充裕而且制约人格的定义,一切的种种,反而还有一个念相的自我感,不过是头脑的定义认同而已。

是一种功能作用,你只需要知道这些都是缘起的境相看清什么不是你。就自然回归了

总的来说也没有回归这回事,因为一切造作有为法还是由自性所生。根本没有众生,人我,万物对立这回事。哪怕是求道者也一样都是镜花水月。

看清自己之所不是不再对无常的幻境认同和定义,对一切事物哪怕是念相好坏外境统统接纳,诚服。内不执着念相,身心,外不执着世间。便是自性自渡,无需找。比如别人打你你知道痛就是自性,你知道肚子饿就是自性,不需要你去思考,你身体不会自己运作吗?哪怕你思考这个能思的不是自己运作的吗?关键是你对这些功能加上了自我认同感,自我本来虚妄,一个老年痴呆的人还记得自己是谁吗?自我是头脑局限的产品,是不实的。你认同了思想和头脑所以才会有生死不然哪里什么生死。

本来都是佛,都是圆满的。

不假造作,修证的。看清自己之所不是,剩下无论如何必定是真相。

不过你若能明白你本来如是,世间也本如是,法尔如事。那么你眼睛所见,头脑所思,六根所及,就是自性所用,你从来没有跟它分离过。那么便是见到自性了,但是悟后便是我如上所说看清自己之所不是,不再与这一切认同为我,其次臣服与一切,不再做反弹,好坏都接受,自然而然就回归了。连造作都谈不上,因为本来就是圆满的。

我问佛:如何能静?如何能常?佛曰:寻找自我 这句话我该如何理解,请说简单直白些,我对佛经完全没研究

所谓的静,常,不在哪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里。也就是自性里面。

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会生气。很沉稳的人,也许不会生气。这就是自我的不同。如果你能找到,其实你的自我也是一样清净的。不是随外境而转的,那就也就不会生气了。

别人骂你,这个外境。外来的境界。生气与否,那是你个人的自我境界。你的自我能否随境转,那就是你自己控制的。不是别人来控制你的。肚子饿了,虽然很想吃,但是,我们的意志可以控制自己不吃。

有的人很会控制自己。该学习的时候,该玩的时候,开心的玩。有的人为人处事很稳重,这都是每个人的自我能力。

修习佛法,就是修炼我们这个心。心静,你做什么都很轻松。心烦,你做什么都无法进行。佛法不是很难。领悟了佛法,那是自己的福分。

佛法里色受想行识里都是因为有这个我的分别造成的,问:那么这个我想与我不想在入世中怎么找到自性?比如

有一个人来找我,他已经连续不断地抽了三十年的烟了,他生病了,医生说:“如果你不戒烟,你将永远不会健康。”但是他是一个长期吸烟者,他忍不住,他已经试了戒烟——不仅已试——他非常努力地尝试,在尝试中受了许多苦,但仅仅一天或者两天,然后抽烟的欲望又会更强烈地回来了,这简直无法自己,于是他又回到了和以前同样的模式里。

因为如此吸烟,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知道他连一件小小的事也做不成。在他自己的眼中,他已变得毫无价值,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无价值的人,他不尊重自己。于是他来找我。

他说:“我能做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戒烟?”我说:“你必须明白,没人能戒烟,现在吸烟已不再是由你决定的问题了,它已经进入了你的习惯的世界,它已经生根了。三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它已经在你的身体中,在你的化学物中生了根,它已遍布全身,它已不再是由你的头脑来决定的问题了,你的头脑无法做任何事情,头脑是无能为力的,它能让事情开始,但它不可能这么容易地使它们停止。一旦你已经开始,而且一旦你已经实践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是一个伟大的瑜珈——三十年的抽烟实践!这已经成为自动化了,你必须也自动地解除它。”

他说:“什么是你所说的‘解除自动化’?”

这就是静心的全部所在,解除自动化。

我说:“你要做一件事:忘掉戒烟。没有必要去戒,你吸了三十年的烟,并且生活了三十年,虽然这是种痛苦,但你也已经习惯了它,如果你比不抽烟要早死几个小时,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又在这儿做什么呢?你又做了什么呢?所以什么是关键——无论你死在星期一,还是星期二,或者星期天,这一年,还是那一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是的,这是真的,这没什么关系。”然后我说:“忘了它,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制止它,相反我们要去了解它,所以下一次,你要使它成为一种静心。”

他说:“来自抽烟的静心?”

我说:“是的,如果禅者能将饮茶作为一种静心,能使之成为一种庆典,那抽烟为什么不呢?抽烟能作为一种美丽的静心。”

他看上去很激动,他说:“你在说什么?”

他变得活跃了!他说:“静心?快告诉我——我不能等了!”

我告诉他静心,我说:“做一件事,当你从口袋里拿出香烟盒时,动作慢些,享受它,不要着急,要有意识地,警觉地,觉知地,完全觉知地慢慢地将它拿出来,然后,慢慢地,充满觉知地从盒子里拿出香烟——不要用以前那么快的方式,无意识的方式、机器般的方式,然后在烟盒上开始将香烟轻轻地敲敲——但是非常警觉地,听听那个声音,就像禅者在用俄国水壶时,水壶开始唱歌,茶水开始沸腾时发出的声音……以及那种香味,然后闻闻香烟,感觉它的美丽……”

他说:“你在说什么?美丽?”

“是的,它是美丽的。香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神圣的,闻闻它,它就是神的气息。”

他看上去有点吃惊,他说:“什么!你在开玩笑?”

不,我并不是在开玩笑,即使当我开玩笑时,也并不是玩笑,我是非常严肃的。

“然后,将烟放在嘴上,充满觉知,然后,充满觉知地点上,享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将它尽可能地分成许多动作,好让你能变得越来越觉知。

“然后,有第一口烟喷出:神化作了烟雾。印度人说:‘阿那姆,布来姆(Annam Brahm)——食物就是神!’为什么不抽烟?一切都是神,深深地吸入你的肺部——这就是普来那耶姆(Pranayam)。我正在给你新时代的新瑜珈!然后把烟吐出来,放松,再吐一口烟——非常慢地。

“如果你能这样做,你就会感到惊讶,很快你会看见它的全部愚蠢,不是因为别人曾说过它是愚蠢的,不是因为别人曾说过它是坏的,那是你亲眼所见,这个明见不只是智力的,它是来自你的整个本性,它是你的一种全然的洞察。然后,有一天,如果烟戒了,也就戒了;如果还在继续,那就继续,你无须为它担心。”

三个月以后,他来了,他说:“我已经戒掉了。”

“现在,”我说,“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也尝试去这样做。”

这就是秘密所在,这秘密是:解除自动化。

散步,慢慢地,观照地散步;看,观照地看;于是你会看见树比往常更绿,玫瑰比往常更鲜红。听!有人正在说话,漫谈:听,注意地听。当你在谈话,注意地谈,让你整个兴奋的活动变成解除自动化。 -----奥修

怎样做到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怎样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要看自己的思想,也要看自己的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要时刻对自己有反思和总结,这样你就认识到自己,而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去改正自己的弱点,同时保持和增进自己的长处,这样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本心,先认识不足,是认识自己的本性,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修行,而能使自己的心灵净化,才提高自己的境界,认识提高了,境界提高了,就更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一生都重复这个过程,那么,自己就可以有了明心见性了!而平常的认清自己,那不是明心,而是认识,只有心灵净化后的本心,才是明心见性!

佛教里的“自我”

不同的自我,会看到不同的业。罗杰斯说,自我的概念与自我本身的意义要大。

可如果,对本身都不了解,那概念不是一场虚妄吗?

有时候会很好奇,把一位过着原始生活的人带到现代文明的都市,他会有什么感觉?

他看到天空的飞机或者千里传信的手机,会不会目瞪口呆,难以置信?会不会以为看到神迹?

然而,这在我们看来,却已经稀松平常。

自我的意义,似乎是确定自己的与众不同。

假如,有一个人发生车祸,送到医院后清醒过来,唯一的损失是他之前的全部记忆。身体上,毫发无伤,他该如何自处?他会不会疯狂地向身边的人求证过去,到处投射,去扮演另一个“我”或“他”?

“自我”在藏文的意思是“我执”。可界定为不断执着“我”和“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虚妄观念,以及因此产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动。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自我”的牵引下,努力证明自己是谁。却从不曾静心思考——自我的来处。

我们这么执着,就是因为自我没有确实了解自己是谁,所以不惜任何代价,执着去拼凑一个替代的自我影像,然而这虚幻的影像终究是冒牌,穷其一生,我们都不得不持续地改变以维持它的存在。

此一执着自始便徒劳无功,因为它本没有基础可言,我们执着的对象,本质上就是不可执着的。我们之所以这么执着,是因为在生命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从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识里,产生了我们根本的不安与恐惧。

我们的基础是生命。

多世累劫的愚痴,让我们把整个生命与自我视为一体。它最大的胜利,就是诱使我们相信:它的最佳利益就是我们的最佳利益,我们的生存就是它的生存。

这真是一种残酷的讽刺,因为 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

然而,自我长久以来都有无比的说服力:如果无我,我们就会丧失一切身为人类的乐趣,就会被贬低为单调乏味的机器人或者脑死的植物人。

对于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恐惧,绝大部分是自我在作祟。我们也许会说:“我是如此痛苦,我必须放下自我,但这么做了会发生什么呢?”

这时候,自我会甜蜜地发声:“我知道我有时候很讨厌,如果你要我离开,我会很知趣。但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离开,谁来照顾你呢?谁会像我这么多年所做的一样保护和关心你呢?”

即便我们真的看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因为恐惧而不敢放弃自我。因为我们还没有见到心的本性,没有认识到生命本身的真实面目。

就像酒鬼知道喝酒是在毁灭自己,毒瘾者知道吸过毒后仍无法解除痛苦,所以,我们也以令人伤心的自艾自怜,一再屈服于自我的要求之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9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