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课的学习首先我对消极和积极有了正确的理解,知道消极和积极其实是中性词,和具体的事件相联系才有褒贬,判断消极积极的标准,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经历、同时受悲观乐观态度的影响。因此当人们用世俗的价值观来看,佛教显然是消极的。但当我们明确佛教徒的精神追求有着明确目标,积极传承智慧觉醒文化以及精进的修行来看,佛教显然是非常积极的。
悲观和乐观也是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佛教并不悲观,虽然人有迷惑和烦恼是痛苦的根源,但我们在缘起的当下是可以通达空性,能如实的认识世界并且每个人都有佛性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尤其是佛陀施设了一条已经被无数次验证有用的觉醒之道来帮助我们走向解脱。同时佛教也不乐观,因为自觉觉他都是非常难的,自我修行不易,度众生更是。所以佛教是中观的,让我们要远离常见和断见,学会如实看待自己和世界,通过修行才能走出迷惑和烦恼,走向觉醒和解脱。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从来就没有思考过,我们对人是否消极积极的判断,本身标准就出错了,我们从来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带着有色眼镜去判断,那结论往往就是有问题的,而且容易导致贪嗔痴慢等不善的心理产生,为今生和未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比如对感情的执著,过分积极就变成了执念,不仅对自己不利还会给他人带去烦恼。对金钱和名利的过分积极追求就会违规犯错。反之,无视精神生活,忽略精神需求,这种消极容易给自身带来更多的伤害。所以学完这课后,首先我要做的事就是得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对佛法的修习要更积极,而对外在的财富名利感情以及生活方式等则不能过分积极,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生,不纠缠于稍瞬即逝的欲望的满足。
原来我以为自己也是挺乐观的,尤其是近几年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能比较坚强勇敢面对。但仔细想来,虽不是那种肤浅的没有思考的傻乐,但也算不上是智慧的乐观。面对现实生活,只是简单的选择不去想不好的方面,还是有点像鸵鸟回避问题。学习本课后,知道乐观和悲观的人生都具有片面性,我们在认识上不需要悲观或者乐观,在生活自中不能纵欲但也不要禁欲,不需要二元对立的看世界看人生,应该要脱离自己的角度不带情绪的如实的去看,这样才能拥有更智慧的人生。
发现以前对佛教有着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出家人无欲无求,所以应该是不消极但也不积极。以前也老想不通,为啥这么多人活的好好的要出家,总觉得他们多半是生活不顺;为啥有很多老太太们不顾年纪和身体去帮助别人临终助念。现在明白其实他们就像普通人在单位积极工作,外地人为生活奔波努力赚钱买房一样,只是他们积极追求的东西不同而已。这样一想,突然就更加理解这么多师兄们来寺院做义工,为三级修学和读书会服务,当然还有我们自己也是每天自愿自觉认真修学,我们其实也是很积极的,虽然可能没有前辈们那么精进,还有进步的空间。
以前也认为佛教比较偏向悲观,因为人生是苦的这句话,生老病死真的是无常,现在知道那只是表层,生命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之前还觉得修行也挺苦的,不仅不能享受还要遵守各种戒律。现在才知道佛教其实也不提倡禁欲,佛教徒们是自愿受戒持戒,内心能感受到法喜和生命内在的觉醒,是不能以凡夫的标准来判断的。
我认识到佛教既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而是中观的,我决定在中观见的基础上,精进修行,提升生命的品质,活的更智慧!
感恩师父、感恩师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