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与内心

反复读完师父的《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本书》,忽然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本心理学的著作卡伦霍尼的《我们的内心冲突》。意识到师父这本书不但在理清世人对佛教徒人生态度的误解,更是在帮我们梳理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因为选择,让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很多的冲突,因为内心的冲突让我们产生了焦虑,烦恼和痛苦的各种情绪。面对冲突产生的情绪,很多人试图去压抑,逃避,或强制去平息。但往往不能如意,其实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内心发生了什么。佛教网-我佛道学佛网

有人积极的赚取财富,有人积极的精进修行,有人积极的谋取地位上升的机会,积极是我们所推崇的人生态度,但当时间有限,你必须要做出选择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什么而不做什么。当你选择了事业,可能会内疚于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少,当你选择了修行,可能对自己在工作上的消极有时也会心生烦恼。人身难得,人生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做,都做好。在智慧文化的指引下选择对我们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积极的去做好它才是让我们走出内心的迷惑,矛盾和冲突的根本。

关于生死,我们内心有一个巨大的冲突,一方面知道死亡无法避免必须面对,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能够长生不死,死亡不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世人面对这个冲突,要么选择逃避,只关注生,避谈死亡。要么认为人生没意义,在痛苦中等待死亡的到来。而佛教徒通过对三世轮回的认识,对死亡有了更积极,真实的认识,从而找到了现实人生的意义。从而化解了内心的生死冲突。

禁欲还是纵欲这一章的开示化解的是内心的欲望和内在的道德之间的冲突,告诉我们欲望有善,恶,无记三种,告诉我们要止恶扬善,少欲知足。

自利还是利他背后的冲突是对“我”的认识,“我”到底存不存在?为了证明“我”的存在,我们不断地向外抓取,以此来证明我的存在,从而使我们感到安全。但在向外抓取的同时,制造了大量的痛苦。只有认识到“无我”,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才能真正的完成自利和利他的统一。

人到中年,人生基本上可以看到顶了,一方面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另外一方面内心却仍被永恒少年所激励,仍然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个内心的冲突导致了很多人的中年危机,师父通过出世还是入世,随缘还是进取告诉了我们要以出世的超然心态积极的入世渡众,要看清事物的因缘因果,才能更我的积极进取。

师父一直说佛法是东方的心理学,2000年来一直承担着对世人进行心理疏导的功能。我对心理学有些了解,随着修学的深入的,越来越发现佛法对人的心性研究的高明之处,很多西方心理学的理论都能在佛法众找到相通之处。师父的这篇《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可以平息我们内心的很多矛盾和冲突,解决很多我们的烦恼,当下次我再碰到什么苦恼时,一定会再捧起这篇文章,相信这剂治疗心病的良方一定会帮助我们远离痛苦,恢复平静。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佛教文化网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与内心
分享到: 生成海报

学佛文章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