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佛教的道德观》导师通过佛教道德观与西方哲学、一般宗教、儒家思想的对比,从何为道德、道德的基础、道德与利益、道德的局限于提升、佛教道德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
一、 道德在西方哲学中属于伦理学范畴,通过探讨行为合理性从而造就健康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儒家把道德称为义,成就君子圣贤品格、社会和谐都以道德为基础;佛家把道德定义为“善”,其性安隐(内心安定),能顺益此世他世,遵循不同佛教道德,成就不同生命品质:人天乘遵循“五戒十善”成为高尚的人、声闻乘行“别解脱戒”成为阿罗汉,菩萨道发菩提心、行菩萨戒、成就佛菩萨的生命品质。
二、 道德不是一个简单、空洞的教条,道德依据哲学、宗教的基础而建立。道德的建立分为神本和人本两种。神本是是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以神的启示和神对善恶的判断为标准建立;人本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认识、对道德的判断取决于人, 包括依人性建立相对的善和依良知、佛性建立绝对的善。
三、 道德与利益:佛教将义与利相结合,既重视道德也不排斥利益。作为学佛者,既要关心现实利益更要进一步追求究竟利益。不论成就现实利益还是究竟利益,都要遵守道德,因为佛教的因缘因果规律告诉我们道德是成就利益的因,利益是遵守道德的果。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体的。
四、 道德的局限与提升: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决定了道德的高度和局限。神本宗教导致宗教与宗教、信徒与非信徒的冲突;人类中心主义给动物、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佛法智慧通过发菩提心、空性智慧和慈悲精神的引导、禅修实践对心行的调整从而有效解决道德的局限性。
五、 佛法立足于宇宙,其缘起智慧、调心之道、修行理路既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传承这样的智慧与道德。
下面,结合我的观察修,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一、 对于道德的认识,我原来的定义是:有一颗善良的心、良好的品德、多做善事、成为一个好人。学习了本课,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局限在了在人天乘。而佛法告诉我们众生都有觉悟的潜质,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遵循不同层次的佛教道德(戒律),可以成就更高层次的生命品质。我要从持五戒十善开始,发菩提心,通过修学佛法空性智慧和大慈大悲精神,调整心行,从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最终成就佛菩萨的生命品质。
二、 生命延续最主要的因,就是我们的行为,包括身语意三业,思想的行为(意)导致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过去的行为能够在我们内心产下种子,从而形成心里力量,进而影响我们的生命。我至今还深深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合唱队排练的一个画面。一位同学肚子疼,合唱团小团长一手紧紧拉着那个同学,一手拿着水壶,带她去打水。当时老师表扬了她,我就在心里默默记下了她的动作。以后,只要有同学需要关心,我总是下意识的手拉手、拿水壶打水。
三、 记得梁漱溟曾经说过,人类都会面临三大问题,但顺序错不得。首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好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顺序错不得。学完本课,有了一点感悟。人和物的关系属于世界观层面,世界观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佛法立足于宇宙,以缘起的观点认识世界,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与人也是一体的,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别、对立等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