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让末学内心最多的是赞叹和感恩。赞叹的是:导师如此全面、圆满及佛教、脱口而出,具有大智慧的精彩回答,让末学不经感叹这得是末学多少年乃至累生累世的不断修行都不知能否达到的境界。感恩的是:正是由于这些从导师无尽悲海中流露出来的现代化的法义,才让末学内心的疑惑与无助得到了解决。尽管末学杯水车薪般的智慧与善根,但还是很希望未来能拥有导师的那份从容与宁静!
导师在面对当前佛教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学术与信仰、出世与入世、内修与外弘”:一、现代学术规范虽有一定的长处,对于校勘典籍、整理文献、研究佛学有着相当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它的局限性,因为在佛法中极为关键的修证层面是学术方法永远都爱莫能助的,所以佛教信仰的传播才是主题、才是本份。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之心的培养必须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以闻思修三学为阶段,进而完善相应的僧格、达到相当的境界,如此才不易被五欲尘劳淹没、不被名利心取代。三、内修外弘是出家人最根本的职责。内修的不合格直接影响外弘的质量。导师教导我们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做什么对自己是最合适的。而对于导师个人来说,唯有弘法才是毕生乃至尽未来际真正要做的事。乃至导师入世随缘努力的弘法及出世坐看云起的山居时光所保有的那份淡泊、空灵的心境。如此的种种、种种都是末学一直的向往而未能达到的愿望!所以末学发愿:未来当客观条件具足时,末学能够不胆怯、有自信的去承担;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那么末学也能努力去培养主观条件,于法精进、不懈怠,提高自身的素质。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一切!
第一、学习本课导师的这些精彩问答,清晣的了解到人生佛教弘扬的重要性,而社会大众对佛法的接受最大障碍是无知和误解,这和长期所受的教育有关,因为没有接受到正确的佛法,使很多人有各种误区,其中比较突出有四点:即是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学术化,要让大众接受到正确的佛法,就要把佛法融入民众的生活中。然人生佛教虽定位于人生,但它还有更深内涵:佛教的立足点是人本,佛法不仅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做人与成佛是相关连,佛陀也是以人身份修成的,所以人生佛教涵盖了由人到佛的整个修行过程。所以我们要以佛陀为榜样,断除贪嗔痴,才能完善生命品质。
我们还要注意到人生佛教,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实人生,还要进一步发起出离心和具备佛法正见。也不能一味强调入世,这对佛教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前佛教的发展要处理好三个问题,就是:学术与信仰、出世与入世、内修与外弘。导师举出《菩提道次弟广论》中,特别强调菩提心应以出离心为基础,这对弘法者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自身没有通过闻、思、修,自身僧格没有培养起来,就急于入世人的话,很难把握方向,所以要处理好以上三个问题,才是佛教健康发展的保障。
第二点的体会:从问题当中了解到导师多年弘法的历程。末学深深的感触到导师的内心境界是多么的自在与解脱,处事是多么的智慧,对人生的定位明确而清晰,而在当中不辞辛苦,勤奋好学,不管自修,外弘尽心尽责,导师内心真是达到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的境界。末学应以导师为榜样,努力学习,调整内心,找到人生明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