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农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庄稼的播种和收割;医生最关心的,莫过于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教师最关心的,莫过于学生的的成长和教育。然而,做为僧人的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佛教健康发展的问题。
读了《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这课,使我对人生佛教的思想理念、内涵以及弘扬。有了更清晰深刻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的介绍,现就人生佛教的契理契机,谈谈末学的一点拙见。
佛教传入中国己有二千六百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历经了苍桑与风雨,但佛教在隋唐有过高僧辈出的鼎盛时期,明清之后渐渐走向衰弱。尤其于民国时期的佛教出现鬼神化、来世化等的迷信色彩极其浓厚。社会人们想了解佛教很难从教理、教义上的渠道切入。误以为佛教是消极避世,不思进取悲观的一种宗教。僧人是受尽挫折走投无路的精神寄托。寺院是供人们超度亡灵或保佑平安的去处。
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针对以上佛教发展中存在的流弊与误区,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人生佛教不等同于人乘佛教,不能仅仅停留在现实人生,还要进一步发起出离心。人生佛教与传统的宗派和传统佛法的修行理路不相违背,而且对当今时代众生的修行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提出要重视现实人生,并在形式上采取更为契机的方式。
人生佛教是佛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如果佛教若忽视了现实社会和人生,也必会被现实社会和人生所扬弃,假若背弃了这一观点,佛法的生存空间,即会不断地被消解。从佛教史来看,历代高僧大德为了使佛法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得到传播,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佛教之中有可变的部分,也有不可变的部分,可变的是佛教之“教,不可变的是佛法之“理”。不变谓之“契理”,可变谓之“契机”,契理契机是佛法重要的布教原则。
在现代社会来说,佛教应作出关怀社会、走向人间、深入民心和服务人生的自我调适和转型,积极寻找佛教与现代社会的更适宜的契入点和布教方式,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大众提供健康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更合理地将入世与出世二者统一起来,实现佛教义理的现代阐释,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弘法方式,以佛法智慧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和媒体、网络等渠道使佛法深入到千家万户乃至全球。
做为住持和传播佛法的新世纪僧人,应该从自身做起,遵守戒律和止观的禅修来践行佛法,重塑自身良好的精神风貌。以解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发扬佛教伟大慈悲精神,提升寺院的功能与形象,探索佛法在现时代的价值,以及了解佛教与其它文化、宗教间的差异,以此种种方法为契机,实现佛陀所负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