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安法师: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
《了凡四训》,我想的人大概都比较明白。这里我们简单的看看它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袁了凡改命。这是明代的一位读书人了。原来本来想从医的,结果由于遇到了一个会算命的孔先生,他才开始发心读书考功名。他考功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考第几名,哪一年作...
大安法师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至于能对治到什么程度,因涉及诸多因素,不可一...
华严的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 如果自视清高,奢谈自力,不仰靠佛力,这样的话语虽然听似很高超,但实际上是缺乏。在贡高我慢、空腹高心下引导的行持,其实是很卑劣的。 何为卑劣呢?前生是...
问:一个人的生辰八字给两个会算命的居士算,却算出了两个不同的。请问您怎么看待算命一说?命运是注定的,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大安法师答:大概大家都看过《了凡四训》了。《了凡四训》第一篇就谈立命。了凡就是袁学海,以后改为了凡先生。他遇...
第三十智辩无有限量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这一愿意谓:设若我成佛时,生到我刹中的菩萨,智慧辩才无可限量。如果此愿不兑现,便不成佛。可见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殊胜无极,能令诸菩萨智慧辩才趋近佛果无上智辩。因心果觉,互融...
印祖曾经高度彻悟大师法语:“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 那么,如此殊胜的法语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我们从《彻悟大师语录》前的序言来了解...
我们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我们要仔细地反观一下,这个“我”是由一个精神现象(即阿赖耶识)投胎过来...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整个的行为就是变成了谋食。你念念谋食,但你命中没有,谋也谋不到啊;你命中没有,你大学毕业还照样下岗,找不到工作;你硕士研究生照样去卖肉,你没有这个福报,这是因果的法则。 这一点因果,古人都很相信...
百丈大智禅师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以忍辱为,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