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德,大家上午好,末学慧心来自于杭州佛学院。很高兴可以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安顿身心?依据的经典是《八大人觉经》。
我们知道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自己的依靠,岁月又是那样无穷无尽的,正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懵懂无知而让孩子们拥有了绝对的安全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世界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我们本以为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带来生活上的安全感,就可以体现出自我价值。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刚要踏入这个社会想要一展抱负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社会连施展抱负的机会都很难争取到。虽然有的人在事业上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它可以让一个人从人生高峰瞬间跌落到人生谷底,正是因为安全感的缺乏导致整个社会充满焦虑和不安。所以人们为了自我生活不得不一再提高自我要求,自我施加各方面的压力,导致身体不断透支,最后出现了危险的信号。
在这样身心双重打击的因缘之下,人们开始思考死亡这一命题。一想到自己在世界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早晚有一天会化为乌有,人们的内心随之动摇,甚至是崩溃。所以佛陀在《法句经》当中就说:
佛陀把这个世界比作起火燃烧的房子。也就是说,从我们一出生开始,我们的生命就被无常大火所燃烧。尽管努力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谁能改变这个无常的本质?所以这样的身心世界有什么值得欢喜?又有什么值得感到快乐的?
那这样的身心世界它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幽暗之所蔽”,它是由业力感召的。为什么会有业力?就是因为愚痴。如何才能破除这个愚痴?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通过经典的学习。但是在这样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条件之下,我们又应该依哪部经典呢?那就是《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经文虽短但是义理非常丰富,总持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纲要,非常适合现代修行人,让我们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也可以被除内心的邪执,使令身心安住。
所以末学今天就想于这部经典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安顿身心的方法。首先来看一下经题——《八大人觉经》,八是什么?就是八种法,就是大人所觉悟的经典。在经典中把大人比作是佛菩萨,但是相反的把我们愚痴众生比作是小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凡夫的内心没有智慧的光明,当他的内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心随外境转。就象小朋友一样,小朋友有什么样的情绪?他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但是相反的大人表示的是一种殊胜和尊贵的意思,也就是说他的内心已经从黑暗启动了光明的力量。他知道在他生命当中创造什么样的因缘,会让他快乐,创造什么样的因缘会让他痛苦。也就是说他具有辨别是非、明白善恶的功德,在这里是赞叹诸佛菩萨心中的智慧。
我们如何才能成就这样的智慧呢?就要通过以下的这八个法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觉悟。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末学就将这八种法分为三个部分来说明。
第一部分就是树立正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第二断恶修善,改变过去错误的行为;第三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
先看第一部分树立正见。
什么才是佛法的正见?那就是无常无我。无常无我就是佛法的正见。我们今天无论行持任何法门都要依于这个正见,其实法门它本身没有好与坏、高与下,重点是我们依于什么样的智慧去引导它?就像一辆车子,这辆车子本身虽然能开到任何的方向,但是你如果没有地图或者导航,车子就搞错方向。
所以正见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当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面对很多的坎坷和磨难。就像我们熟悉的香港影星张国荣,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又有这么多歌迷和影迷喜欢他,为什么在正当壮年的时候选择自杀?一个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因为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张国荣患上了生理性的抑郁症,因为这个病症,胃液倒流烧坏了他的嗓子,让他没有办法唱歌,也是因为这个病症的关系,让他全身疼痛,甚至出现了幻觉,让他没有办法正常的拍戏。这对于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来说他是不能接受的,他不能忍受自己变得这么糟糕,所以在人生的最后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他说:“我一生无错,为什么老天要这样对待我?”
人就是这样,在自我成就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如果不能化解就会走向极端。我们佛教之所以能够对生命进行改造,是因为佛教是一种内观法门,他强调的是回光返照、自我反省,但是凡夫一味向外追求,他总是希望借助外境的力量来达到内心的满足。但是这样反而让内心越来越不安住。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外在的人事因缘回归到生命的本体去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呢?就是无常无我。无常无我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无常。
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佛陀说我们依报的世界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受用的资具包括你的眷属,这一切都在无常变化当中。就像最近刚发生的印尼地震,由地震引发的海啸仅用30秒钟的时间就摧毁了我们居住的家园,死亡和受伤人数达到了上百人。所以佛陀说这个依报的世界就像在地震带上建房子,无论今生这个房子有多大多好、你的眷属有多么恩爱、或者你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只要地震一来这些全部都会消失败坏,这个就是无常。
但是我们众生喜欢在无常当中去追求完美、去寻找安稳,因为求不得所以就会产生痛苦,所以人们会常说无常不苦,就是我们要建的第一个正见,无常观。
第二是无我,何为无我?经文: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我们执爱的这个色身是称为四大,四大为苦及何为苦呢?就是苦苦、坏苦还有行苦。什么是苦苦?就是我们面对生老病死这些法它本身就是苦,这是你不能抗拒也不能改变的,这些现象只要一产生我们身体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这个痛苦就称之为苦苦。
第二什么是坏苦?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现在在这里站着,但是站久了就想坐下来休息,可是坐久了之后又想重新站起来。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坐下来休息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快乐,它虽然可以产生短暂的乐受,但是随时又会变成痛苦。这种痛苦就叫做坏苦。
后什么是行苦呢?就是没有明显的苦乐受,但是纵然没有明显苦乐受,我们向内回光返照,身体里的细胞还有内脏不都是在刹那生灭,最终走向死亡的吗?所以这个身体不是让我们去享受安乐的,而是要去承受痛苦的。而且今生你无论怎么保养它,最终有一天它都会消失败坏的。
我们这个身体是无常败坏的,但是众生有常执,要在无常当中去寻找一个不变的我。有了这个我就会产生对立,就会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
我们的今生的果报体是由过去业力所变现的。比如说过去生里善业强,今生可能会投生为天人。但是善业用尽,下一辈子可能会变成一只蚂蚁,可是无论是天人还是蚂蚁都是由业力显现出来,就像是做梦一样。
比如说我们在梦境当中,梦见自己中了彩票,而且奖金额数非常高,正在欢喜的打算如何用这笔奖金去周游世界的时候,又发现这个彩票被人偷了,我们的美梦落空了。虽然做梦是一个人,但是问题是到底哪个你才是真正的你?是中了彩票之后感到欢喜的你?还是彩票被偷后感到失望的你?其实哪个都不是。因为当梦醒了除了这颗能做梦的心,梦境全部都会消失掉的。就是如同现在的我,这个我是由业力所变现的梦境,它是如梦如幻的,并没有一个所谓真实的我,但是众生就是因为这个我而痛苦,因为这个我而身心不安。
就像在一个家庭里,一支牙膏就会引发种种的矛盾。有的人认为牙膏应该从下往上挤,但是有的人就会坚持牙膏一定要从中间挤,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我,大家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于是就会产生我是对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产生了之后就会和众生产生对立,有对立就会引发矛盾。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这个我是业力变现的,它是如梦如幻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既然连我都没有了,我们坚持的、喜欢的、捍卫的又在哪里?这个就是无我观。如果人人都可以建立这种无我观,整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没有这么多痛苦和烦恼。
所以如何安顿身心?这个就是第一个步骤,就是要重新树立正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只有思想改变了,你才知道你的生命当中应该断除什么,又应该增加什么?
该断除什么呢?在第二常修少欲觉当中说,要断除的就是欲望。我们众生就是因为欲望带动罪业,导致我们无数次的在三界里投生,而每一次投生都会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就象有的人因为欲望使然去偷盗,我们去观察一下哪儿有一个人因为偷盗而发家致富的?相反偷来的东西往往都留不住,最后的下场也是贫困潦倒,所以对于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能过分地去强求,相反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应该怎么样呢?就是少欲知足。一个人贪得无厌,就会向外去追求,造作恶业使令身心不安住。
就象现在很多人把人生过成了人生竞技场,看到别人家住别墅他也想住别墅,别人家开豪车他也想开豪车,别人家孩子读名校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读名校,就这样一辈子都活在别人家的生活当中,总是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那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会幸福?穷人就不快乐呢?不尽然。其实过去家家都并不富裕,但是日子过的舒坦又安宁,哪有这么多的社会问题。不像现在有一些人虽然住在大房子里,但是家里一点烟火气都没有,厨房里的厨具甚至连胶条都没有撕掉,这种生活看似很贵,但是真的好吗?都是一些摆设而已。
其实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不是在于他拥有的多少,而是他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创造属于自己最美好的生活。所以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远离欲望。这个是我们生命当中应该断除的。断除就会有增加,生命又应该增加什么呢?就是智慧和福报。
我们为什么要增长智慧?在第五多闻智慧觉当中说愚痴生死,为什么会有生死?是因为有愚痴。如何破除这个愚痴?唯一的方法就是广学多闻。佛陀一生说法49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法宝,唯有广学才能找到适合你自己根基的法宝。当内心成就了智慧了以后,这时候才能积累资粮、广修善业。在第六布施平等觉中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不能太困苦,太困苦会产生两种过失,第一常常招人埋怨;第二做什么事情不会顺利,会出现很多的障缘,所以佛陀说一定要广行布施。
同样是布施一百块钱,为什么有的人招感的福报就大?有的人招感的福报就小?原因在于是否是等念怨亲。我们知道心平等才能和清净的法相应,心不平招感的果报自然就不一样了。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等念怨亲。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有所拣择的,应该减少痛苦的根源欲望,增加成就人天安乐的福慧资粮,这是我们安顿身心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断恶修善,改变过去错误的行为。
第三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菩提心一定是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第七出家梵行觉当中就说了:“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佛陀出世之后,让我们断恶修善成就人天的安乐。但是进一步佛陀又说了,“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痛苦还是快乐,他们都有共同的相状,那就是逼迫性。这个逼迫性就是无常,这个人世间的所有安乐、果报都是无常变化的。
比如说在过去世的时候你布施,但你不是一直都在布施,那也就代表这个善业是有一定势力的,这个善业消失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所以佛陀说:你虽然是一个俗人,但是一定要善知抉择,放弃五欲带有过患的快乐,去追求出世清净的法乐。要怎么做?就是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常常忆念三世诸佛清净的出家相。但是不一定要出家,重点要保持一颗出离心,有了出离心我们才能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把握。但是再观察一下身边受苦众生,因为不忍众生苦,而发起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佛陀在经典当中把菩提心比作是大地,世界上所有房子、水果都是依大地而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他的心就会象虚空一样。你把一粒种子扔到这个虚空里,这粒种子很快会枯萎;但是相反的把这粒种子埋在土壤里,它很快就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不上路的原因,原因在于他的心中没有大地,全都是钢筋水泥。因此我们想要成就圆满的佛果,必须要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我爱执,有我爱执就会和众生产生对对立。但是在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当中,告诉我们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那就是观察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你的母亲,知母才能忆念、感恩母亲的恩德,才能产生一种报恩的心。也就是说我们要观察过去生我们有很多次很多次的受生,每一次受生就一定有一位母亲来生育我们、养育我们,虽然现今已形同末路,但是过去母亲给予我们恩惠是不能忘记的。依于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
当自利利他的功德圆满成就以后,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愚痴小儿变成一个内心充满智慧、光明的大人。所以在经文的最后就总结了过去的三世诸佛就是依于《八大人觉经》成就的内心觉悟,现在的三世诸佛也会依于《八大人觉经》到乘法身船达涅槃的彼岸,未来的三世诸佛还会依于《八大人觉经》而得觉悟来利益众生,所以这部经典已经得到了前人印证,我们不需要再过多的尝试,只要延续前人的足迹依教奉行,就可以在念念当中,灭除无量的罪业,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感谢大家!
互动环节
信众提问:顶礼法师,法师刚刚提到安住身心很重要一点是要去除贪欲,请教法师在我们现今社会,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面对各种各样的对境其实都是在挑起我们的贪欲。在这边剁手,那边说是双十一,各种各样的对境,现在的修行人非常的不容易,想请法师开示在这样的对境之下,应该如何断除贪欲。
慧心法师:非常感谢老师的提问。在说断除贪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定义,什么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并不说是无欲无求,而是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消费。比如说,你有一百万要买一辆车子,你买10到20万能够代步的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买了一辆一百万或是超出一百万的,这个就是不合理消费,这就属于贪欲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会有贪欲?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们认为买完这辆车就能让我们快乐,而且会认为这个快乐心情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你这个快乐的心情得到的时候,它是有变化的,它会慢慢地变得淡泊甚至是消失掉,因为你还会追求下一辆车,所以断除贪欲的方法就是要树立正见,思惟无常。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您是否满意?
信众提问:您好法师。您刚才讲经里面讲我们要经常断除欲望,但是我在听佛经的时候说我们要发大愿。我想这个愿望和欲望的区别,我们身上念头会很多,我们怎么区分愿望和欲望之别?我要断除是哪些?这个愿和欲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慧心法师:其实很多人会对佛教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佛教就是无欲无求的,是一种很消极的。不是的,是我们有所断除也要有所增加。增加的就是善法欲。比如说我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是犹如火宅一样,我今生只是暂住娑婆的一个客人,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的未来是西方极乐世界清净的庄严国土,用这种七宝池和八功德水这种殊胜庄严的相状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来引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