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学基础界诠(佛学基础界诠法师第18集)

学佛百科2023-05-0576

佛学基础知识包括哪4部分?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1.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2.空 3.无常 4.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族漏盯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兆和──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搜漏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实在没想到,这门课竟然是佛学的基础课

读了十几年的书,有一门课从没有机会上过,这门课就是逻辑学。

国内的泛哲学类课程,从中学的政治到大学的马哲、毛概,大多都是直接的思想灌输和观点罗列,缺乏逻辑的推导和论证;高中的数学课上有一些基本的逻辑学内容,如充要条件、逆否命题等,但只是为解数学题服务,并没有机会应用到广义的思辨能力上。逻辑学作为一门涉及到理解、思考、辩论和写作的基础课,在国内的教学序列中,属于缺失的一环。

本文不深究缺失的原因,但缺失的后果显而易见——谣言横行,鸡汤泛滥;任何讨论都会演变成混乱的对骂,鸡同鸭讲;吃瓜群众们既容易被忽悠,又容易被煽动……比如最典型的鸡汤文《你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努力”可以换成坚持、不放弃、脚踏实地等等,连最基本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比如泛滥的爆文,大多是放几个邻居、朋友、同事的亦真亦假的例子,再跳出一个人生大道理,简单粗暴,连逻辑的假门面都懒得装点。

有人会问:读鸡汤文不就是为了爽吗,何必在乎逻辑?——答:想要爽,嗑药更爽。又答:吃药是为了治病,但如果吃的是假药呢?

还有人会问:鸡汤即使是假药,也属于没什么副作用的假药啊?——答:作用在精神上的副作用,比作用在身体上的要隐蔽的多。只想知道结论,却不知道结论从何而生,或是不在乎结论是否由正确的逻辑推导而得,这样的想法,用佛教的话来说,属于“无明”,而无明,正是人们万千烦恼的根源所在。

最近初涉佛学,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课,正好是逻辑学。求学生涯里缺失的部分,竟是由一个宗教来补全,实在是我从未想过的事。

藏传佛教显宗的五大论: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和戒律,其中的因明,就是逻辑学。逻辑在佛学体系中绝非摆设,而是核心内容之一。

为什么一个宗教的理论要强调逻辑?人们去寺庙里拜佛,不是讲究“心诚则灵”吗?对佛陀和菩萨说过的话,不是直接照单全收就行了吗?

这正是佛教与传统观念的宗教的不同之处。 所谓修佛,真的要修的,是智慧。智慧在生起时,需要信心。信心并不来自于迷信,也不来自于盲信,而来自于缜密的逻辑推理。 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信心和智慧,才会真的坚固。

换句话说,所谓“信佛”,“信”不是个前提,也不是一把all-in的态度,而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学习、反思、验证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有疑惑,有质疑,只要以符合逻辑的方式,佛教都是欢迎的,而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贴上亵渎者的标签。因此 信佛并不是别人推销或强迫的结果,而是自己在学习佛法时,通过逻辑的力量越来越相信的结果。

至于佛教的逻辑学(因明),主要著作是法称法师的《释量论》。在学这门课之前的基础课,叫因类学。我听的版本是雪歌仁波切上师在2010年讲授的课程。

因类学所讲的,不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是佛学逻辑的范式。就好比是四则运算的方程定义和规则,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的作用,是生起正确的智慧和信心,使用尘隐的场景,在因类学里主要是解释因果。

佛教讲因果。但因有很多种,尤其是相似的、虚假的因,不仅数量多,而且难以分辨。因类学所教的,是什么样的因是真正的因,如何推导得出,以及真因有哪些种类。具体的内容不赘述,讲几点感受:

一,逻辑严密。一个因只有同时具备“宗法、后遍、遣遍”这三相时才能成为真(正)因。每一相都有三段论的具体条件,定义清或兄困晰、范围明确,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

二,分类穷尽且互不重叠。用咨询的词来说是“MECE”。比如真因按自性门分类下的真未缘到因,按是否定有境还是否定对境分两类,否定有境下再按属性和缘相违分两类,属性下再按因、能遍、体性分三类,层层递进,直至穷尽所有可能。即使不学习佛法,这样的分类思路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三,宗法需要成立的条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无过欲知有法”。所谓“欲知”,指这个因针对的对象,是想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比如一个因:“A成立B是因为C”,需要这个人已经了解了C,现在想进一步了解B,这才能成立宗法。这里牵涉到主体的问题。判断是不是真因,需要由使用的对象来决定。一个因,可能对某人来说是真因,但对另一个人来说不是,分三种情况:第一,每个人现有知识水平不同。比如佛陀,现证了一切法,对他来说任何正因都不存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同样的因都可能是正因。第二,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如果衫念这个人无法理解B,这个真因就没法成立,只有对于可以理解B的人,才算是真因。第三,即使这个人能理解B,但是他主观上不想了解(不“欲知”),那这个因也不是真因。

初读下来,感觉这定义很唯心,一个因是真是假,怎么能因人而异,还因“个人意愿”而异呢?我个人有一些粗浅的答案,但这个问题还是让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思考的好。

四,并不是佛陀所说的就全都是正确的。在真因的六种分类里,按宗体门分类为三种:物力真因、世许真因和信仰真因。其中物力真因靠推理,世许真因靠世俗的共识,而无法推理、没有共识的部分,则靠“相信”的力量,也就是信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混沌的部分?在科学和哲学里也是有的。比如目前科学的体系仍有很多无法解释的部分,哲学里也早就有“理性的有限边界”之外是荒诞的结论。佛学把这样“不可知”的部分,作为信仰真因,即相信佛陀的开示。但对于佛陀的话,是不是无条件相信呢?并不是,需要用“三种观察之订正”,即《宗义建立》里的“三察清净”,也就是三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之后,确定没有问题才行。如果这个真因和现前法有关,就用现量观察它有没有违背;如果和隐蔽法有关,就用物力的推理和观察它有没有违背;如果和极隐蔽法有关,就得观察世尊的这个经典和其他经典的内容,直接或间接上、表面或隐义中间有没有矛盾。一旦其中一种有违背或矛盾,那么即使是世尊所说的,也没办法用来当真因。

因此,佛教并不是以佛陀为“老大”的一言堂,不管是什么理论体系,即使是佛陀的亲口所言,都得在共同的基础之上才能成立——逻辑。

当然,所谓因类学,只是佛学入门里的入门,离真正的了解佛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佛经数以万卷,字数数以亿计,穷尽一生,也最多只能读沧海一粟。但就算什么都没学到,只是学了些逻辑,对于世俗生活而言,也是有益处的吧。

附:《因类学——雪歌仁波切讲授》笔记大纲

延伸阅读:《 我从来都不知道,佛教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界诠法师的佛学基础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

实为一而化三,权宜而已。故法师说法有三,实则为一。基础当然是大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3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